原創舞臺劇《到昆明去——我的青春在西南聯大》首演成功 西南聯大...

2020-12-05 百家號

原創舞臺劇《到昆明去——我的青春在西南聯大》首演成功

10月31日,值此「西南聯合大學在昆建校暨雲南師範大學建校八十周年」之際,原創舞臺劇《到昆明去——我的青春在西南聯大》在雲南省大劇院首場演出成功。現場,1400名觀眾到場觀看,西南聯合大學名人聞一多之子聞立鵬、西南聯大總務長鄭天挺之子鄭克揚親臨觀劇,激動不已。

據悉,該舞臺劇的創作是以抗戰時期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南遷入手,通過幾位主人公為了保存中華文化和教育命脈而與軍人、土匪等發生矛盾衝突,最終折射出人性的光輝,展現給觀眾具有衝擊力的舞臺形象。同時,該劇也由多位資深編劇聯合撰寫劇本,分為:夢的引子,夢的延續第一幕:辭宮闕;夢的延續第二幕,駐衡湘;夢的延續第三幕:

而劇中的舞臺表現則巧妙地採用簡潔的主體形象、臺階式的平臺以及抽象寫意的布景,用統一的舞臺形式將劇中的不斷變換的場景巧妙地呈現於劇中。而貫穿話劇的音樂也是由熟悉西南聯大歷史的作曲者創作,契合劇情跌宕起伏的發展。

現場,隨著大幕拉起,觀眾跟隨劇中現代年輕大學生「小川」的夢境,進入抗日戰爭時期北大、清華、南開三校南遷的那個時代,跟隨著劇中顧必德、劉知悔、趙寒徵和林袖春,一路跋山涉水,歷經矛盾衝突,最終這四個人物的秘密揭開了蓋子:顧必德保護一本詩經、劉知悔佩戴的項鍊藏有放射性元素、趙寒徵和林袖春的行李裡藏著一隻實驗培育的小豬,原來他們都在保護中華文化和教育成果,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劇中劉知悔年輕的生命逝去,趙寒徵毅然投筆從戎,而護送學子們的排長戎雨途也犧牲了……「小川」夢醒了,當全體演員振臂而呼:「猶記1935年,著名教育家張伯苓在南開大學開學典禮上問了3個問題:你是中國人嗎?你愛中國嗎?你願意中國好嗎」時,臺下的觀眾屏住了呼吸,群情激越,緊接著雲南師範大學學生合唱團上臺合唱「西南聯合大學校歌」,觀眾情不自禁地跟隨輕聲吟唱,歌聲將演出推向高潮,讓每一個人沉浸在濃濃的家國情懷中。

作為出品單位代表,華僑城·雲南文投集團董事長陶國相表示,這部話劇的藝術形式和表現手法的創新,貼近年輕人的視角和觀劇口味,讓更多年輕觀眾走進劇場樂於觀看、易於理解。推出這部話劇旨在向在戰爭的困境中成就教育偉業的西南聯合大學致敬,向西南聯合大學在昆建校暨雲南師範大學建校八十周年獻禮。

回想起在昆明求學的日子,今年87歲的聞立鵬頗為激動,他說:「那個時代條件非常艱苦,但是每個人都保持著鬥志昂揚的精神面貌。後來離開昆明,還時常懷念在昆明求學時的校園氛圍。

談起西南聯大,已是高齡、精神矍鑠的鄭克揚對記者說,西南聯大的敬業精神和友愛團結,造就了眾多人才,這種教書育人的思想傳承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就像父親鄭天挺在《滇行記》結語寫道「西南聯大的八年,最可貴的是敬業和團結精神」。

本劇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雲南師範大學、中共昆明市委宣傳部、華僑城雲南文化產業投資控股集團有限責任公司聯合出品,雲文(北京)影業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深圳市八釐米文化傳播有限公司共同製作,雲南省大劇院協辦,哲騰(北京)文化傳播有限公司聯合製作。(中國日報雲南記者站)

相關焦點

  • 昆明的書聲—西南聯大未央歌
    過去十年間,我曾因種種緣由出沒於這座城市,原本以為熟稔幾如故鄉的昆明換了副身形,一襲青衫映襯著當年明月,小巷幽深處,西南聯大時代的舊事正可以慢慢道來。和負笈三千裡從長沙西遷至昆明的「湘黔滇旅行團」一樣,我也在翠湖東岸的圓通公園結束了這段顛沛而難忘的旅程。正是櫻花盛開的季節,圓通寺門前繽紛的花樹鮮美動人,寺旁的公園裡也儘是賞花與遊春的散客。
  • 歷史青春勵志劇《我們的西南聯大》殺青
    從已經發布的劇照可以看到該劇「為文化抗戰立傳、為知識分子立像、為青春理想立贊、為民族精神立碑」的宗旨,也可以看出一群鐵骨錚錚的知識分子在戰火紛飛的歲月中,探索科學救國的艱辛與豪情。在殺青之後發布的《戰火青春版》預告片片尾,出現了向西南聯大畢業生致敬的畫面,引發了無數共鳴,令人熱淚盈眶。歷史青春勵志劇《我們的西南聯大》取材於真實歷史。
  • 地臺寺原本叫地壇|地壇|昆明|鄭天挺西南聯大日記|西南聯大|吳宓日記
    餘 斌昆明有沒有地壇?有。這,我是讀西南聯大史料才知道的。昆明本地人說的地臺寺,西南聯大人,主要是教授,他們稱地壇。開初我未怎麼在意,覺得許多來自北平(京)天津的作家、教授,他們普遍感覺昆明太像北平了。甚至說得很具體,如老舍說「昆明的建築最似北平」(《滇行短記》),冰心說「近日樓一帶就很像前門」(《擺龍門陣——從昆明到重慶》)。
  • 雲南打造青春勵志話劇《我的青春在聯大》 10月31日雲師大首演
    6月23日下午,一個細雨霏霏的日子,受邀的嘉賓從四面八方走進雲南師範大學老校園,來到國立西南聯合大學舊址,在話劇《我的青春在聯大》(暫定名)啟動暨籤約儀式新聞發布會的籤名牆上鄭重寫下自己的名字,然後步入田家炳報告廳,伴隨著由30多名學生組成的雲南師範大學合唱團演唱的「國立西南聯大校歌」,懷著激動的心情,一起見證話劇《我的青春在聯大》(暫定名
  • 西南聯大的來龍去脈
    於是臨時大學又奉教育部之命,西遷昆明。長沙臨時大學共存在了四個月,是一所名副其實的「臨時大學」。 長沙臨時大學何以西遷昆明?第一,昆明地處西南邊陲,離前線較遠。第二,「到雲南,是因為有滇越與滇緬兩條路可以通到國外,設備儀器容易運進來」。 臨時大學師生西遷分海陸兩條路線。陸路步行,由湘西經貴州直到昆明。
  • 西南聯大電量滿滿的「青春修煉手冊」
    「聯大」,三校群英薈萃之園,郝詒純曾連任兩屆學生會主席。半個世紀之後,她在地質學界取得傑出成就,並擔任西南聯大北京校友會會長。  我曾在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實驗室裡採訪過郝詒純,在那些礦石和顯微鏡當中。那是她的世界,有一種曠野的蒼涼,沒有任何珠光寶氣,散發著一股書香與青春朝氣。  有人看到郝詒純年輕時的照片說:「像阮玲玉。」
  • 西南聯大的校長們
    西南聯大西南聯大是我國高教史上最傑出的一所學校。它璀璨耀眼,雖然只存在了短短8年,從1937年到1946年,但它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在傳頌,學者們一次又一次地在研究它成功的奧秘。我今天想聊的是西南聯大的三位校長。原因是,我前一陣調研了我國醫學院合併的情況,發現合併成功的不太多,也許跟校長們有一定關係。20世紀90年代的合併
  • 西南聯大的國文課,就是西南聯大的精神遺產
    這也促使人們頻頻回顧、屢屢望向坐落於昆明的那所傳奇名校——「中國教育史上的奇蹟」——西南聯大。在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西南聯大辦學極其不易,要向內地逃難、要躲避空襲、還要保護人才,可謂是顛簸流離。平時,教室頂用瓦片和茅草蓋著,碰到大雨天,就叮叮咚咚地漏水;師生宿舍條件極差,閉著眼睛隨手一捉,就能捉到蝨子、臭蟲。
  • 抗戰時期的西南聯大
    在長沙只一學期,就因南京陷落,武漢吃緊,學校西遷入滇,全校大部師生不得不跋山涉水徒步轉往昆明。西南聯大仍由蔣夢麟、梅貽琦、張伯苓任常委。實際上,皆由梅貽琦主持校務工作。抗戰時的西南聯大辦學條件極為艱困,圖書儀器十分缺乏,教育設備更是簡陋。學生宿舍大多是磚土牆、茅草頂的平板房,暴雨來臨,滿屋漏水。聯大的其他校舍都是或租或借各地在昆明的會館和城外的一些中學的校舍。
  • 西北聯大與西南聯大比較研究
    ,還是西南聯大的重返平津,都為新中國高等教育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長沙方面,南京陷落後,不久武漢告急,1938年1月,長沙臨時大學按照教育部要求,常委會決定遷校昆明,並於同年1月22日和2月4日兩次發布「遷校布告」,要求全校師生於1938年3月15日以前在昆明校址報到。⑩由於學校精心組織,長沙臨大師生2月15日從長沙分批出發,經海、陸兩條線路安全抵達昆明,如期報到。
  • 追尋西南聯大的足跡(行天下)
    2020年,我參加的採風活動少之又少,極少的幾次裡,最難忘的是「西南聯大文化行」。十來個人,八天時間,在長沙、沅陵、蒙自和昆明走走停停,所到之地皆和西南聯大有關。 一 我們一行人在長沙聚齊後,最先去的是湘雅醫院,這裡有國立長沙臨時大學的部分教授寓所。
  • 一張西南聯大的畢業照
    原標題:一張西南聯大的畢業照 ● 原創投稿請至:historymook@sina.com 西山蒼蒼,滇水茫茫。當時西南聯大的辦學條件因陋就簡,不光經費緊張,就連教室都是東拼西湊來的。聯大剛到昆明時,所有的校舍全靠租房解決,散布在昆明的各個地方:理學院在大西門外昆華農校;工學院設在拓東路上的迤西、江西、全蜀三個地方會館;文、法兩個學院在昆明尋不到立足之地,只好借用原蒙自海關、法國銀行和希臘歌臚士大洋行等閒置的房產,先上起課來。
  • 聞一多與西南聯大的有什麼故事
    而長徵的方向是南下,1937年11月1日,三所大學在湖南省長沙成立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在長沙開學,這天也成為西南聯大校慶日。由於長沙遭受日寇連連轟炸,1938年2月中旬,經中華民國教育部批准,長沙大學分三路西遷昆明。1938年4月改稱西南聯合大學。
  • 西南聯大的茶館文化
    1939年夏,我從四川合川二中高中畢業,考上西南聯大外語系。學校九月開學,無奈從重慶去昆明交通十分困難,我足足用了兩個月,終於在十一月中才到達昆明大西門外新校舍報到。1941年夏,我剛讀完大二,就響應號召,「投筆從戎」,去給即將來我國支持抗日戰爭的美國空軍志願大隊擔任英語譯員。我在西南聯大學習的時間前後不到兩年。
  • 青春勵志話劇《我的青春在聯大》10月31日師大首演
    《我的青春在聯大》新聞發布會現場。 記者楊豔輝攝掌上春城訊昨日(6月23日),話劇《我的青春在聯大》(暫定名)啟動暨籤約儀式新聞發布會在雲南師範大學舉行,該劇將於今年10月31日在雲南師範大學進行首演。
  • 這,就是西南聯大
    近日,國家文物局向社會推介100項2020年度「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其中,雲南師範大學「一二·一」運動紀念館(西南聯大博物館)剛毅堅卓——西南聯大歷史展獲得了重點推介。就在國家興亡、民族危難之際,為保留文明種子,傳承中華傳統文化,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開大學的師生,「辭卻了五朝宮闕」,在國難中被迫南遷,先於湖南長沙合組了國立長沙臨時大學,後來因戰火不斷擴大,又開啟了去往雲南昆明的「教育長徵」之旅。
  • 抗日戰爭下的西南聯大
    吳大猷是西南聯大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和李政道的恩師,早年留學於美國密西根大學,東西方許多物理學家們在走上諾貝爾物理學獎領獎臺時,常會不約而同地想到這位從未去過斯德哥爾摩的東方物理大師。吳大猷的妻子患有嚴重的肺病。早在美國留學的時候,吳大猷聽說喝牛肉湯可以治這種病,便每天到菜市場買牛肉來熬湯,送到女生宿舍給他這位女友當藥喝。
  • 西南聯大,戰火中的苦難與輝煌
    他和姐姐到地裡割草賣草。日軍打到三水縣村子時,李凌躲在村附近的竹林裡。「二三十名日軍,扛著太陽旗,大聲吆喝著,用刺刀和皮鞭把孩子們趕回村中,任他們尖聲哭叫。」李凌告訴南都記者。如今,90歲的他居住在北京。    1940年,15歲的李凌由香港輾轉到昆明,找到了教育部淪陷區學生接待委員會昆明辦事處。這個辦事處設在西南聯大裡面。那是7月,西南聯大放假。李凌被安排住在教室裡。
  • 組圖:耄耋老人眼中的西南聯大
    8月20日開始,首都大學生採訪團「重走西南聯大之路」,在長沙、昆明,採訪團成員先後拜訪了三位耄耋老人,他們都與西南聯大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是那段歷史的見證者,現在,就讓我們的鏡頭記錄下那難忘的時刻。 趙新那,92歲,清華國學院四大導師之一趙元任先生次女,中國工程院黃培雲院士的妻子。
  • 卞之琳在西南聯大
    戰爭來臨,卞之琳接受了四川大學外文系的聘書,擔任講師,隨內遷的大潮到了成都。1938年暑假,卞之琳的人生履歷中多了紅色的一頁。8月14日,他跟隨何其芳、沙汀及其夫人黃玉欣自成都出發,目的地是延安。9月初,卞之琳、何其芳、沙汀一行在延安受到熱烈歡迎。在周揚的安排下,他們去見毛澤東。毛澤東鼓勵作家投入前方戰鬥生活中去。延安氣象令卞之琳精神振奮,他的心中鼓蕩著熱烈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