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上海也有屬於自己的江南溫婉,那些經受過歲月千百年洗禮的古鎮,如今早已幻化為可以驚豔時光的珍品,其中有知名的朱家角、七寶、楓涇、南翔、新場。
羅店西臨嘉定,北達瀏河,西抵大場,東至吳淞,水陸交通發達,經濟繁榮,是寶山的首鎮。遠在明代萬曆年間,羅店已是一個物產豐富、商賈輻輳的商業大鎮。
沿著老街亭前街,自東首的大通橋到新橋;過新橋,沿市河街折回大通橋,羅店古鎮的精華全在此了。如今老街兩邊的房子參差林立,樸實典雅的範兒糅萃在這個小鎮之中。一步一景,步步是景,猶如走入江南的水墨畫一般。
自明代以來,鎮上名流住宅甚多,引人注目的建築有:春陽堂(明處士黃通理讀書處)、玉蘭堂(明職方郎中應景亮致仕後與弟景南共同讀書之處)、筒堂(明代馬元調舊宅)、江樓(清初範光啟築、乾隆五十四年其曾孫朝佐重建);百城樓(範洪鑄築、太倉畢沅、長洲沈德潛諸名士時相過從):默雷堂(清朝進士施灝舊宅,後園為畢沅的讀書之處)。
2001年,羅店鎮被列為上海市重點開發建設的「一城九鎮」之一,拉開了羅店「一鎮二貌」建設的序幕,並取得了實質性的重大進展。羅店古鎮位於寶山區西北部,是一座有著600多年歷史的古鎮,元代至元年間因商人羅升,在此開店形成集市而得名,後來發展繁榮,有「金羅店」之稱,這裡水系發達,民居大都沿河而建。
羅店鎮黨委書記江衛鋒介紹,隨著旅遊全域化和美麗鄉村建設的有力推進,羅店農村面貌煥然一新, 但是集鎮配套設施滯後、特色缺失、管理薄弱、髒亂差等問題不斷凸顯出來,整體面貌不理想,成了全域美麗的短板。去年以來,羅店鎮以小城鎮環境綜合整治為契機,圍繞「整」「建」「遊」「管」四個字,使集鎮顏值和氣質也得到了質的提升,讓這座城市後花園更加美輪美奐。
老街範圍並不大,我們從新橋街牌坊處進去,一直走到新橋,也就一、二百米左右的距離,新橋應該是新建的橋,這座新橋橫跨市河——老練祁河,老練祁河東西走向,河南面是市河街,河北面是亭前街,老街似乎也主要是由這二條街組成。
「百年上海,千年泗涇」,穿越千年,就有擋不住的滄桑厚重感。「三弓一箭安一方」的民謠流傳至今,「三弓」中獨留的福連橋,黑色的斑駁印記還在講述一路風雨。
而主要的原因就是遊客太少了,生意沒有辦法做下去。只有部分商家能夠堅持下去,所以對於其他古鎮人擠人的狀態。在羅店古鎮你是沒有辦法看到的,不過話又說回來,人擠人的古鎮也不是所有的遊客都喜歡。
古鎮一條河一條街,幾乎沒有遊人,行走在這街道港巷,慢慢地轉悠,靜靜的品味:青磚、白牆、黑瓦,非常的有江南小鎮特色。
老街的遊客比較少,因此整個老街顯得相對安靜,亭前街的商鋪主要就是古玩店、供銷社和一些小百貨之類的小店,飯店麵館也就三、四家,而且有二家還是關門大吉,可能遊客稀少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