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看到這個標題的時候,一個冷靜的人,會把此文慢慢看下去,細細研究裡面的內容;而一個扭曲的人,則會立刻被扎痛了神經,恨不得順著網線,滅了說這話的人。
相信閻連科先生的"中國充斥著扭曲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這句話,並沒有批判和指責的意思,更多的是一種警醒。其實,是不是存在扭曲的現象,答案是一定的,泱泱15億人口大國,總會有些白瞎了國民基礎教育的朽木,放眼望去,此類人群不分種族和國籍,遍布全球各個角落。
本著三省吾身的優良傳統,我們來看看,扭曲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到底是何令人驚恐的"面目",而我們自己,曾幾何時有沒有扭曲"上身"呢?
閻連科,毀譽參半,但他溫柔的清醒著
這位生於1958年的中國作家,是一位土生土長的農村子弟,論出身,他對土地的感情和歸屬,絕不亞於任何一個同齡人。
時年62歲的他,也歷經土地政策、改革開放、市場經濟等重大歷史變遷;作為一位作家,兩次魯迅文學獎,一次老舍文學獎的榮譽,也足以證明他對時代的刻畫。
都說閻連科是一位備受爭議的作家,多數人皆罵他崇洋媚外,可當你再進一步分析之後,就會發現,他是在備受關注後有了爭議,而不是因為那些備受爭議的言論才出名。
在一次採訪中,記者提到閻連科的《炸裂志》,這部因為揭示了"高速發展"之中的悖論而受到到廣泛爭議的作品。
中國改革開放的30年是史無前例的,整個社會的經濟、文化、民眾的心理和價值觀都經歷著顛覆式的改變,而《炸裂志》可以清楚的傳達這一狀態。
閻連科說,在這部小說裡,村莊如何變成都市是表象,表象之下的理想如何轉化為欲望,而欲望又是如何轉化為惡望,是他努力想通過作品來拉開的窗簾,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看到蓬勃發展背後的東西。
"天乾物燥,小心火燭",打更的日日敲鑼警醒世人,閻連科也用自己的作品不斷提醒著人們,"火災"一旦燃起,必定帶來血肉的灼痛和"黃金屋"的坍塌,但對於一部分人來說,閻連科確實是個"擾人清夢"的打更人。
清醒,本就是一件不討好的事情,可對於當代的年輕人來說,能否在越來越大的社會壓力中,明白的活著卻更為必要。閻連科說:
"和五六十年代的人相比,現代的年輕人面對的世界更廣闊的,物質和精神層面所承受的壓力也更大。父輩們如果完成了學業,那麼工作問題就可以靠國家來分配,有了工作,那麼無論房子大小,住房問題也可以隨著單位去解決,可現在的年輕人卻要一樣一樣地去爭取和奮鬥。"
閻連科認為,"年輕人比上一代人面對世界明白的多了,他這一代人好像很幸福,其實很糊塗,而糊塗的幸福遠不如明白的痛苦,更值得我們去面對。"
扛著房貸、車貸、事業和生活多重壓力的年輕人,難得被如此清醒的理解一回,而這份清醒中,也蘊含著對這個社會的溫柔。
有些不被喜歡的東西真的不能存在,否則就是一場毀滅
"你可以永遠不喜歡你不喜歡的東西,但請允許它存在",最近這句話在網絡盛行,從個人自由角度,這句話並沒有錯,可一旦從自由走向扭曲甚至極端,這句話就是大錯特錯的謬論了。
一個人的國家和民族與生俱來,對祖國和民族的熱愛,再正常不過,可一旦加上扭曲二字,這份"愛"所帶來的必將是災禍。
以一戰前的歐洲為例,在工業革命和文藝復興的百年之間,歐洲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各方面飛速發展,甚至讓整個人類文明都達到了從未有過的頂峰。
登上頂峰的不僅僅是人類文明,還有狂熱的民族主義,而就是這份扭曲的狂熱,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助推器,這場承載著政治野心和邪惡價值觀的戰爭,4年之間,造成三千多萬的死傷,更讓整個歐洲陷入了漫長的經濟衰落和社會動亂之中。
中國問題專家鄭永年先生這樣認為,民族主義被賦予了極強的政治性,其根源是個人主義在國際社會層面的表達和延伸,民族主義在國際關係中是具有人格化特徵的,即強者使用武力,弱者使用原則。
說到強者,必然會想到明治維新後的日本,這個在彈丸之地憑一己之力躍升"列強"的國家。
這位曾經的列強,將狂熱的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演變為軍國主義,並一步步走上了不自量力的武力擴張之路,最終將自己辛苦經營70年的成果毀於一旦,並給整個亞洲帶來不可饒恕的災難。
天要使其滅亡,必先使其瘋狂,二戰前的日本,已經在失控的民族主義之路上,瘋狂行駛了很久。
如果把民族主義比喻成氣球,因其是一種群體性思潮,所以這顆氣球具備天然的膨脹趨勢,又因為群體理性的不可靠性,極易讓氣球形成過度膨脹的態勢。
炸裂的日本民族主義,就如同那顆被吹爆的氣球,不僅傷了自己,更加給鄰國帶來不可磨滅的傷痛。
民族主義本就是以自我民族利益為基礎的,是一種思想狀態或運動。在某種意義上,民族主義是具有排他性質的。
如果說,一戰中,狂熱的民族主義不過是戰爭的助推器,那麼扭曲的民族主義,則是二戰殘暴和無恥擴張的本質。
如此狂熱和扭曲的"主義",帶來的是炮火和戰爭,是無數生靈慘遭塗炭的禍端,自然不被人喜歡,何止不喜歡,簡直是要斬草除根方能消除人類再次陷入荼毒的威脅。
那些愛與忠誠,不該被扭曲裹挾
距離抵制家樂福事件,已經過去了整整十二年,如此內耗的"愛國主義"讓很多商家和老百姓後怕不已。
"裝滿冷凍產品,然後扔去角落;選好最貴的生鮮水產,隨便一扔,任其發臭腐爛;用銳器將包裝袋全部扎漏氣",這些是曾經在手機簡訊中到處流傳的內容。
理智的民眾在家樂福門口拉起了"創建和諧,反對抵制"等標語,換來的是被扔礦泉水瓶,和被大罵"賣國賊"。
主流媒體及意見領袖如白巖松、賀延光、丘露薇等人,反對抵制家樂福,呼籲民眾理智、客觀,切勿傷及家樂福的中國員工和供貨商,而大量的語言暴力湧向了他們,甚至有人對他們發出了死亡威脅。
句話是這樣說的"不要用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侵略、戰爭、炮火,扭曲的觀念給人類帶來不可磨滅的災難,施暴者要銘記那些不可饒恕的罪孽,而受難者需要用溫柔來療愈傷痛。
每個人對自己的祖國都有著無比眷戀的深情,可這份深情一旦被扭曲裹挾,就會化作一把把利刃,去傷害如你我一般的普通人。
在面對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時候,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需要清醒,不要以打著所謂愛與和平旗號的暴行。無論出於何種目的,這世間純真的愛與和平都不該被利用和傷害。
今年黑天鵝事件爆發,全球被新冠病毒肆虐"冰封",在這一場隨時會殞命的風暴裡,小小的日本國,表現出的卓然不群,讓無數中國人為之動容。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這是日本漢語水平考試事務所,給湖北捐贈的醫療物資外包裝上標籤的文字。
雖異域,但同天,這句話起源於鑑真和尚為弘揚佛法,東渡日本的慈悲之行,這句話的後半句是"寄諸佛子,共結來緣"。
因為一千兩百年前的慈悲,讓地處異域的大唐和日本,用各自不同的語言吟誦佛法無量;心懷對生命的珍惜和尊重,日本對疫情肆虐的中國伸出援手,冥冥之中,讓千年的慈悲佛法再次結緣。
"投我以木桃,報之以瓊瑤",向來講究禮尚往來的中國自然不會失禮,不僅向日本捐贈了新冠病毒的核酸檢測試劑盒,還進一步分享抗疫信息和經驗方面,傳遞友誼,收穫互信。這對於偶發緊張的中日關係來說,無疑是最閃光的一刻。
愛國主義和民族主義都源於的愛與忠誠,理性地對待,便能打破地域的阻隔,那些令人驚恐的扭曲民族主義,狹隘愛國主義,還有曾經挑起二戰的軍國主義,在全人類的生死和公義面前,真的是蒼白無力又毫無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