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怦然心動的人生整理魔法》,發現整理是一門學問。所謂的整理就是對過去的整理,我們也在整理的過程中清楚地知道人生中什麼是必要的,什麼是不必要的。
很多人整理完房間之後,沒過多久又亂作一團,感覺整理好像浪費了時間。如果你能懂得這兩點,沒有做不好的整理。
1.一次性整理
很多人在整理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糾結,這個捨不得扔,那個也捨不得扔,整理了半天還是一堆東西,只不過把它們藏起來了。
不會再穿的衣服,不想看的書,一些雜七雜八的小東西,其實你也知道在以後的生活中,基本上不會用到它們,但就是捨不得扔。
在書中有這樣一段話:「以前我只把焦點放在『要丟的東西』上,光把矛頭指向這些『障礙物』,而對那些真正值得重視的『留下來的東西』卻未能予以足夠的重視。」
整理不僅是要考慮什麼東西不再需要,什麼是要丟的東西,更多得是思考選擇「要留下來的東西」,因為那些才是今後生活中你都要與之相伴的。當你想像一下只被喜歡事物圍繞的幸福場景,你想擁有的生活是什麼,你才能做出最符合內心期待的選擇。
有一個判斷東西是否留下的方法,簡單又正確:把東西一個一個地拿在手裡,留下令你心動的東西,丟掉不心動的東西。
2.把物品放回原位
一次性整理好房間之後,就要設定物品固定位置,這樣會幫助你找到東西以及不亂放東西,大大減少無效購買的次數和多餘的物品存量。
用過的東西放回原位,相同的東西不增加,那麼你的生存空間就不會被過多物品覆蓋,找東西也很快能找到,大大提高了生活效率。
愛因斯坦說過:「凡事力求簡單,直至不能再簡。」有時候去繁求簡,恰恰是快樂的秘訣。
每個人所需要的東西其實並沒有那麼多,囤積物質短期可能會快樂,但是因為物品造成的生存空間減少,自我需求混亂都會打破人的秩序。
希望我們都能斷舍離,找到和自己相處的最好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