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期間,來自敦煌研究院和西北大學、蘭州大學的十多位專家放棄休假,在內蒙古阿爾寨石窟進行阿爾寨石窟保護修復工作。目前,阿爾寨石窟壁畫修復取得階段進展,已完成10座石窟的壁畫修復保護,共修複壁畫面積250.63平方米。不過,相對於2000平方米亟待修復保護的壁畫來說,仍然任重道遠。
珍貴壁畫蘊含草原佛教「密碼」
被學術界稱為「草原敦煌」的阿爾寨石窟遺址位於鄂爾多斯市鄂託克旗阿爾巴斯蘇木境內,是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發現的規模最大的石窟建築群,坐落在低緩丘陵地貌中一座孤立突起的平頂紅砂巖小山上,俗稱「百眼窯」。2003年3月,阿爾寨石窟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石窟寺所在山體的平面略呈凸字形,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70至90米,向北延伸出一條長約70米的狹長山嘴。據專家學者研究考證,阿爾寨石窟寺始鑿於北魏中期,明末清初停止開鑿和佛事活動。
據介紹,截至目前,阿爾寨石窟遺址共發現65座石窟、22座浮雕石塔、6座建築遺址。如今保存比較完整的石窟有43座,窟內保存近千幅、2000多平方米的珍貴壁畫。這些壁畫題材寬泛,其中以反映藏傳佛教(密宗)方面的內容為主,標誌著西夏時藏傳佛教傳入蒙古,並成為元朝佔主導地位的宗教;此外還有大量反映當時現實生活的世俗壁畫,反映了元代民族融合、和睦相處的盛世景象。尤以「成吉思汗與夫人及四子受祭圖」「各族僧眾禮佛圖」等最為珍貴。
鄂爾多斯成吉思汗陵蒙古族歷史博物館館長楊勇介紹,阿爾寨石窟記錄了中國北方的一段歷史,它是中國北方各族人民在廣袤草原上留下的重要文化遺蹟,是草原遊牧民族文化藝術與宗教藝術的交融碰撞,是藏傳文化與草原文化的完美融合。阿爾寨石窟內還保存著大量回鶻蒙古文、梵文和藏文榜題,這些榜題的內容多為讚美詩,用竹筆書寫於佛像的兩側和上方,蒼勁古樸,是世界上保存回鶻蒙古文榜題最多的一處遺址。阿爾寨石窟是研究蒙古民族歷史、文化和生活習俗無可替代的珍貴史料,具有很高的歷史、宗教、文化和藝術價值。
石窟曾面臨消失的危險
歷經1600多年風霜雪雨,阿爾寨石窟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與其他石窟寺相比,它是在遼闊的草原上凸起的一個山包上,坯砂巖山體的結構也脆弱,容易遭到風化。特別是在地處乾旱風大的西北地區,山體逐年變小變矮;壁畫面臨不斷起甲、脫落、發黴、變色、空鼓、酥鹼等病害侵擾。早在2003年,文物專家和媒體就呼籲搶救阿爾寨石窟,不然就會消亡。但當時由於經費不足,保護工程斷斷續續。
「阿爾寨石窟遺址需持續保護和修復,否則面臨消失的危險。」內蒙古自治區鄂託克旗阿爾寨石窟研究院辦公室主任烏日嘎朝魯介紹,對阿爾寨石窟遺址的保護和修復,必須資金充足,尤其是後續資金要跟得上。
為搶救和保護這一珍貴歷史文化遺產,鄂託克旗人民政府委託中國文物研究所、北京建工學院合作編制完成了阿爾寨石窟遺址保護規劃。邀請敦煌研究院編制《阿爾寨石窟壁畫保護方案》,並於2018年9月開始組織實施壁畫保護工程。阿爾寨石窟遺址巖體加固和安全防範工程先後進行了三期,目前評估已經結束,開始實施整體保護和綜合利用工程。修複壁畫屬於整體保護工程。
「最小介入、最大兼容」
阿爾寨石窟的壁畫不僅內容豐富,技法也非常精湛。畫幅布局生動多變,形式多樣,塑造的人物個性鮮明,既有佛的慈善,又有護法金剛的威猛,既有大成就者的超凡脫俗,又有英雄人物的不凡氣度。石窟壁畫多採用綠、黑、白、紅等諸色礦物質顏料繪製,同時大量應用了體現蒙古民族本土風格的藍和綠,線條簡潔明快、瑰麗多彩。
阿爾寨石窟壁畫修復服務採購項目現場負責人孫軍永介紹,他們首先對第32窟壁畫進行現狀調查,拍攝壁畫修復前照片並繪製現狀圖。然後開始對第32窟壁畫的病害進行修復。在修復過程中,修復人員嚴格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介入、最大兼容」的原則,按照病害類型、特徵及嚴重程度分步進行。
據了解,2018年鄂託克旗政府委託敦煌研究院啟動阿爾寨石窟壁畫保護工程,目前已完成10座石窟的壁畫修復保護。
隨著考古、歷史、語言文字、宗教、藝術等各學科研究工作的不斷深入,阿爾寨石窟,這個民族文化的重要寶庫將繼續為人們提供更多、更細緻的信息。
(本報記者 高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