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的儀式體系,也大量吸納神靈信仰

2020-12-03 文案編輯者

社會環境的變化推動了信仰的轉型,而轉型了的信仰又必須在不同的層次上融入社會生活,這樣的互動關係成為道教歷史敘述的基本模式。與隋唐時期相對,宋代道教的歷史描述則需要詮釋其活躍的神學創造以及科儀體系的長足發展,這一點是從經典分析中可以明確的。

歷史敘述的重要目標就是詮釋信仰的變化和發展。宋元時期是道教思想和實踐體系又一次活躍的創造期。不同類型的新道教運動依託形式和內容各異的啟示滿足了不同區域的信仰需求,也體現了宋元時期中國文化發展的特點。

多個政權的並立以及不同區域的民族關係與政治結構是理解宋元時期道教發展的基礎。北宋以降,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戰爭和妥協形成了宋代政治和社會版圖的關鍵因素。

宋代中央政權一方面對於全國的疆域沒有強有力的軍事控制力,另一方面也不斷受到來自北方少數民族的武力威脅,與中國"大一統"的政治理念相背離的狀況使得政權合法性的論證成為宋代中央政府及皇帝的核心需求之一。

因此,北宋時期,以"天命"為中心的啟示和祥瑞文化成為皇帝信仰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不斷確證皇帝的"天命"進而為政權的合法性提供論證的道教啟示得到了皇帝的高度重視。

這一情況極大地激發了各個區域對道教啟示和符命的熱情,大大推動了基於神秘啟示的新道教教派的發展。政治環境成為解釋宋代道教信仰發展的重要背景。

與此同時,留在北方少數民族政權下的漢族知識分子也亟需文化認同的重建。圍繞著中國文化的認同重建,新的道教啟示運動主動容納和整合儒釋道三家的思想,形成了面向生命不朽的修煉體系,其中最為典型的代表就是全真道運動。

全真道教團的傑出領袖與北方少數民族政權的融洽關係,特別是與蒙古政權的密切關係保障了全真道在元代的蓬勃發展,其倡導的出家修行的教團制度、三教合一的基本思想以及性命雙修的實踐體系成為與中古道教區隔明顯的信仰形態。

與北方勃興的新道教運動相對,長江流域的道教發展一方面直接回應了由於農耕經濟發展和社群日常生活帶來的獨特需求,另一方面形成了以天師府和符籙道教為中心的新形態。

農時的重要性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療疾與禮俗需求推動了面向日常生活的儀式體系的發展圍繞著符籙、口訣的運用而展開的"雷法"體系得以長足發展,不同的神聖啟示紛紛出現,每一個神聖啟示的傳統都參與了圍繞符籙運用而展開的儀式體系建設,並形成了不同的儀式道派,例如天心派、神霄派、清微派、東華派等。

面對日常生活中的療疾和禮俗需求,道教的儀式體系也大量吸納了區域性的神靈信仰:一方面通過中央政府的賜額制度不斷豐富道教的神譜,另一方面也大量引入以療疾和祈請為目的的新神靈,以將軍和元帥為代表的神靈逐步主導了道教的日常儀式服務。

神靈譜系的變化以及符籙在儀式中地位的提升,是與不斷豐富的受籙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受籙制度保障了儀式體系發展和儀式服務豐富過程中道教作為高級宗教的特徵。

以龍虎山、茅山及閣皂山為代表的道教活動中心向道教儀式專家傳授儀式並授予符籙,從而形成了以符籙授受為基本形式的新的道教權力結構。

儀式體系發展的另一個效應就是儀式與儀式專家自身的修煉相結合,以符籙和口訣運用為基本形式的儀式實踐與道士的內丹修煉相結合,它要求儀式專家在儀式實踐中運用蘊藏於身體內的神秘真氣召喚宇宙的超自然力量而達成儀式的目的。"

內煉真元,外用符籙"的神學思想在儀式體系中的運動推動了個體修煉與儀式服務的融合,也推動了北方全真道與南方符籙道教的合流,宋代道教因此呈現出與隋唐時期道教有很大差異的信仰和實踐模式。

從學界對於宋代道教信仰的敘述和詮釋來看,宋代道教有著與唐代道教史一致的敘述模式,也呈現出內外交叉和主動融入並存的特徵,因而對宋代道教歷史的敘述也是在社會歷史的背景下進行信仰發展的詮釋。

面向日常生活和社群需求的儀式服務體系的完善,以及面向個體生命不朽的內丹修煉技術的發展,使得宋元以後的道教呈現出分化發展的特性:

一方面,道士作為儀式服務提供者與民間日常生活中的儀式需求緊密結合,成為民間社群的一分子,在日常儀式服務和生命禮俗的實踐中逐步成為職業化的儀式專家;另一方面,以個體生命不朽為目標的修煉技術和實踐仍在持續地進行,形成不斷神秘化的修煉團體。

道教信仰及儀式實踐與地方社群的不斷融合推動了道教與地方信仰及習俗的結合,進而呈現出儀式傳統及實踐形態不斷地方化的趨勢。

道教本身的複雜性使得我們不能簡單地將道教歷史與客觀歷史對應起來,不能用制度史或政治史、社會史的方式進行"無限接近客觀史實"的嘗試。單一的框架和線索的歷史敘述最終可能傷害道教本身的豐富性,從而影響我們在中國文化和信仰歷史的視野中準確理解道教的文化價值和發展進程。

從歷史的視角看待曾經發生過的、與道教相關的客觀史實與生活經驗,我們需要一種更加多元的視角和多維的敘述方式——道教歷史研究如果可以被視作一種學術建構,那麼這種學術建構的合理性邊界是否可以被定義為,學術建構不應該影響研究對象本身的複雜性。

簡言之,道教的歷史研究不是為了沒有衝突的圖景,而是為了提供更多文化理解和思想詮釋空間的多維歷史描述。

關於道教史敘述方式的反思一直嘗試在客觀與神聖的張力中找到平衡,同時,力圖說明道教的歷史敘述並不是史實的重述,而是在社會生活與信仰的相互作用中理解和詮釋道教信仰的演進。

從客觀記錄到理解詮釋的變化,其中最重要的推動力就是道教的神秘主義特質及神秘經驗與啟示模式。神秘啟示是以個體體驗和神秘經驗為最終形態的。同時,隨時可能發生的神聖啟示以及隨之而來的神聖譜系、修煉方法及神聖歷史的顛覆使得任何一個成熟的信仰體系都變得很脆弱。

不妨說,道教信仰的變化因其神秘主義的特色而不能僅由社會生活及政治思想等外部因素來解釋,然而,不斷變化的道教信仰又在不斷融入日常生活和社會政治環境的過程中自我調適,由此形成了複雜的互涉模式。

顯然,這樣的認識是無法提升在道教歷史研究中對於具體問題的分析和具體史料的閱讀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告別信史的論證只是為道教的歷史敘述提供了更具彈性的空間——從客觀歷史的重構拓展為加入信仰體驗和神秘主義特色的多元詮釋。

正如我們在此前章節中提到的那樣,從觀念和實踐體系上看,作為一個信仰傳統的道教有著強烈的神秘色彩。檢視宗教及文化研究領域的術語,我們似乎可以用神秘主義來描述這一種神秘色彩。當然,神秘主義是一個意涵十分複雜的概念:

一方面,作為一個外來語彙,神秘主義有其自身的語義內涵和文化語境;另一方面,道教的神秘色彩本身也有自身信仰的特色,並且與其觀念基礎有密切的關聯。因此,對於神秘主義一詞的運用,要十分謹慎。

我們首先要澄清這一概念的內涵——從詞源學的意義上了解這一概念的起源及其內涵變化,特別是在西方學術語境中,我們應該在什麼意義上理解神秘主義及其相關語彙;進而分析我們應該在什麼意義上討論神秘主義。

特別是當我們在道家和道教的語境下討論神秘主義時,尤其要明確中國文化語境中的神秘與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否則,概念語義上的含混可能使我們的分析缺乏可靠的基礎。

相關焦點

  • 從科學角度劃分民間信仰的神靈體系(一)
    我們梳理了學界反映神靈等級、來源、禮制地位、流行範圍等屬性的已有體系,然後從社會史角度、以神靈職能為依據構建了一個新的民間神體系。它包括地理環境神、人口保障神、個人命運神、群體監護神和綜合神五個大類,每一大類中又有若干小類。這一體系凸顯了民間諸神的職司,揭示了其在社會結構、社會生活、社會整合控制中的地位與功能。」
  • 重新認識道教與民間信仰在當代社會中的作用
    道教作為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是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土壤中孕育出來的,在其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中吸收了大量的民間信仰,並且保留了許多原始巫術和民間信仰形態。道教在正式形成之前,是作為一種民間宗教的形態存在於眾多民間信仰之中的。隨後在魏晉之間不斷改造和充實的基礎上,在吸收了大量民間信仰之後,才實現了由一個地方民間宗教變成具有獨立品格和廣泛影響的全國性宗教。
  • 從科學角度劃分民間信仰的神靈體系(二)
    李莫德雷德:上文中我們介紹了神靈體系,本文我們來詳細劃分一下神靈體系分類。筆者以為,民間神靈性質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是神之職司與功能,它構成了民間諸神互相區別、分門別類的本質特徵。因此,對民間諸神的考察最應注重的是其職能;以此作依據為神靈分類和構建體系,更有助於我們看到民眾生活的實況和需求,認清民間信仰的社會地位與作用。(二)、筆者的粗略建構經過自己對民間信仰的調查研究,並吸收各種已有的相關成果,筆者構建了以下一個民間神靈的粗略體系。
  • 道教神靈的由來及演變發展
    道教根植於我國文化土壤中,其崇奉之神靈數量眾多,但無一例外地都能從這塊土壤中找到它的源頭。歸納起來: 第一,對中國古代天神、地祇、人鬼信仰的繼承和改造。第二,對神話傳說人物的繼承和改造。第三,取材於戰國秦漢間流傳的神仙人物。
  • 道教神靈眾多,原來是按照這樣來分類的,道教神靈排名也與此有關
    道教的神靈非常多,陶弘景曾經編訂了道教第一部神仙譜系書籍名叫《真靈位業圖》,其中記載的天神,地祗、人鬼和諸多仙真,大約有3000名,其中有名有姓的神仙都有將近100位。那麼,在如此多數量的神仙基數下,道教是則麼樣將這些神仙一一排名的呢?
  • 道教信仰|人神同源,神靈、凡人及萬物為何有差別?
    道是道教的最高信仰和教義樞要,也是道教創神的基本依據。不賦予神靈以道性,無從成其為神仙。早期道教在塑造教主老子時,即視老子為道的體現者和化身。故效法大道,便能獲得道的超然性和永恆性,克服生與死的對立,達到一種超然物外、與道契合的境界,也就是道教所推崇的仙真。唐玄宗《道德經注》序指出:天地人物,仙靈鬼神,非道無以生,非德無以成。因此,無論是道教新造的神靈,還是源自民間信仰諸神,都必須統一在對道的崇拜上。
  • 禮物範式下的地方神靈信仰儀式研究
    禮物範式下的地方神靈信仰儀式研究 ——基於山西洪洞「接姑姑迎娘娘」信仰儀式的考察 2016年09月01日 16:11 來源:《雲南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作者:程安霞 字號
  • 道教信仰的愚昧迷信,是在現代化和理性的背景下,才被提出的
    具有神秘主義特色的信仰體系和修煉技術一方面幫助道教修煉者通過與道和真理、乃至內在於身體內的神靈的密契和交流達致生命境界的提升,另一方面在此基礎上通過嚴格的科儀和神秘技術為民眾提供儀式服務,解決民眾在日常生活中的需求。
  • 道教信仰關乎國運
    中國不想被伊斯蘭或基督徹底同化,就需要啟用本土信仰,對抗外來宗教「拉人頭」。基督和伊斯蘭,是經過千年「信仰整合」形成的龐大宗教,教內有全體教徒共認的「神」和「理念」,能讓教徒形成統一思想,也有自圓其說的理論體系,對非教徒來說有較強同化力。中國要對抗這種強勢宗教,也需要一個帶有「信仰統一」屬性的宗教。
  • 從中國民間觀音信仰看中國道教文化與印度佛教文化的對話——李利安
    本文則以中國民間觀音信仰這種重要而普遍的文化現象為例,說明印度佛教文化與中國道教文化的對話及其深遠影響。需要說明的是,中國民間觀音信仰的研究始終未引起學術界的重視,更沒有人從中印兩種文化的對話角度進行過思考。本文只是一個嘗試,希望能起到拋磚引玉之效。我認為,中國觀音信仰經過了五個歷史發展階段,最後形成三大中國化的觀音信仰體系。
  • 湘西土家族、苗族宗教信仰為何具有多神崇拜的特徵
    湘西土家族、苗族宗教信仰具有多神崇拜的特徵,既保存有原始宗教以天地日月、風雨雷電、山川河流等自然物質人格化的自然神靈信仰、氏族圖騰信仰和祖先信仰,又保存有古代宗教以太上老君、七仙女、閻王爺、麻陽神等。不再依附自然事物而成為獨立主體的神靈信仰和祭祀人員職業化的特徵在宗教發展、演變過程中,苗族具有守舊的民族個性,但為滿足遷徙過程中生存和多元化功能的需要,苗族同胞對本民族自身的宗教文化進行分化,從巴代系統中分化出巴代雄和巴代札兩個體系。
  • 淺談道教神仙體系—道教三清
    淺談道教神仙體系大型道教宮觀中,」三清殿「必不可少,「三清殿」中,三個蒼顏白髮、和顏悅色的老人正襟危坐在神壇上,手持拂塵,一股莊重令人肅然起敬。他們是道教最高神靈「三清」,分別指的是道教所尊的玉清、上清、太清三清勝境,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和太清道德天尊(老子)。
  • 為什麼中國不信仰上帝?卻信仰先祖神靈?
    世界各地都有著不同的宗教信仰,但是奇怪的是,中國這樣土地遼闊的國家,卻只誕生了一個本土宗教——道教。而且信仰道教的人數並不算多,也不像西方人信仰基督教一樣有很多教規。雖然有信仰佛教的人,但是佛教徒的比例卻是很低的。那麼中國人為什麼不信仰上帝呢?
  • 道教神仙體系之太歲、功曹、靈官、雷神
    靈官地仙是道教神仙體系的第二大系統,包括功曹、城隍、太歲、雷神等。他們的特點是民間信仰與道教文化的融合,是道教從民間信仰當中發展起來的神仙。所以,在各種道教儀式和宗教場合中,他們都是重要的人物。城隍城隍是我國民間和道教信奉的守護城池之神。城隍神的奉祀,有史可徵者,約在南北朝。唐代奉祀城隍神已較盛行,唐代地方守宰多有撰祭城隍文,祭祀城隍神者。宋代城隍神信仰已納入國家祀典。明代城隍神信仰趨於極盛。
  • 日本的神道教是中國道教?在日本人眼裡萬物是神靈,烏鴉是神鳥
    神社是崇奉與祭祀神道教中各神靈的社屋,是日本宗教建築中最古老的類型,它遍布日本境內,大大小小數以萬計,是日本人的精神圖騰。據日本文化廳調查顯示,截止至2016年3月,日本共有登記在案的神社8.1萬多所。
  • 道教信仰的「一」與「多」和羅天大醮
    但是即便不考慮存續和流布問題,道教對神仙譜系做出的記述和所擁有的相應祭祀系統也是絕無僅有的。 而從思想和實踐來說,一旦存在諸多神靈組成的譜系,那麼對於這個譜系的演化和神靈之間的相互關聯,實際上也是需要一些解釋的。
  • 書訊 黎志添編著:道教圖像、考古與儀式——宋代道教的演變與特色
    這次研討會是道教研究歷史上首次以宋代道教為專題的研討會,本書也是首本以宋代道教作為研究中心的學術論文集。來自中國大陸、香港、日本、法國、美國的學者們以宋代道教為中心,從儀式文本、圖像學、物質文化、墓葬、符籙的考古發現、內丹、宮觀管理、民間信仰等不同角度為切入點,深入探討了宋代道教的方方面面。
  • 道教中最特殊的一種神靈:祖宗神靈
    前幾期我們詳細描述了財神、行業神仙、瓊臺女神等的神仙體系,說到底還有是一些聽過的,今天我們就來看一類最特殊的「神靈」,確實也是在各類道教典籍中的,還有很多人是有著深刻的體會,這種神靈叫做祖宗神靈。什麼是祖宗神靈?
  • 「傲慢」的中國人(二)——混亂的神話體系
    上一篇講到了我們中華民族的前輩們在宗教信仰之爭上面搞出來的各種高級操作,也對比了中外關於信仰爭奪的差異(或者說高下),本篇就繼續來把神話體系講完。對於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神話體系而言,他必定要經歷三個階段,自然崇拜,神靈崇拜,宗教信仰。
  • 中國人內心最高的殿堂信仰-道教
    不管是道家丹鼎派還是符籙派主要是奉太上老君為教主,並以老子的《道德經》「道」作為宇宙本體、萬物規律,是超越時空的神秘存在,以「道」為基點建立道教的神學理論體系;等為修仙境界經典非修真主要經典,追求修煉成為神仙的一種中國的宗教,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歸納為五種,服食仙藥,外丹等,鍊氣與導引,內丹修煉,並藉由道教科儀與本身法術修為等儀式來功德成仙,常見後來的神仙多為內丹修煉和功德成神者與道術的修練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