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聰明、與智慧這幾個名詞都是為我們所熟悉的,他們所代表的意思也是大家所嚮往而一直追求的。般若是梵語的音譯詞,般若也包含了智慧的意思,般若的境界是佛家的終極追求。般若是佛家用語,跟我們常用的知識、聰明、智慧這幾個詞相比更多了些空靈的感覺。先把似乎不食人間煙火的「般若」一詞放在一邊,對比一下知識、聰明與智慧,這三個詞乍看之下,好像意思都差不多,其實這三個詞應當是三個不同維度上的概念。
知識:從字面的意思上看應當就是認知與見識。知識是我們在學習中獲取的對象,也可以是工作、生產過程中獲取的經驗。知識是可以積累的,積累的越多知識就越是豐富。大概而言,大學生的知識比中學生豐富,中學生的知識比小學生豐富。知識越是豐富的人,也就越是一個明白的人。越是明白了似乎也就越聰明了,好像豐富的知識就可以跟聰明劃上等號了。
其實知識跟聰明是劃不上等號的。聰明所表達的是對知識積累的效率,越是聰明的人學的越快。聰明只跟對知識的獲取效率有關,聰明跟知識的積累總量無關。因此呢,會有聰明的小學生,也會有不太聰明的大學生。聰明還跟對知識的應用有關,相同的知識量,不太聰明的人應用的效果會不如聰明人的應用效果。
知識就好比是各色菜品,菜品很是豐富並不見得就一定能做出可口的菜餚來,菜品加上烹飪的技藝才能做出菜餚來,同樣都是廚師,會放調味品的比不放調味品的更聰明。或許調味品並不一定會有利於健康,可是如果僅從菜餚的可口效果上講,從菜餚加工程序的繁複度來講,加入調味品是個方便、快捷、有效的聰明方法。當然了如果從健康的角度來分析,這種加調味品的聰明方式就顯得不那麼有智慧了。因此呢,聰明的人也並不一定就是個智慧的人。
聰明跟智慧相比,聰明更像個戰術維度的術語,而智慧就是戰略維度的術語。俗語說「小聰明、大智慧」,聰明的人學東西又快又好,可是如果把聰明用在學習打牌、玩遊戲上,那就不見得有智慧了。智慧是有高度、有深度的寬廣境界,智慧包含了聰明,卻是一種更長遠的聰明,智慧是可以笑到最後的從容。小聰明讓人學會逃避,大智慧讓人學會擔當。小聰明的人盯著眼前過日子,大智慧的人展望未來謀劃人生。
佛家的「般若」相比於世間的智慧,那就有了更為越然雋永了。華嚴經云:為慳吝者,讚嘆布施;為破戒者,稱揚淨戒;有瞋恚者,教住大慈;懷惱害者,令行忍辱;若懈怠者,令起精進;若散亂者,令修禪定;住惡慧者,令學般若;樂小乘者,令住大乘;樂著三界諸趣中者,令住菩薩願波羅蜜;若有眾生,福智微劣,為諸結業之所逼迫多留礙者,令住菩薩力波羅蜜;若有眾生,其心暗昧,無有智慧,令住菩薩智波羅蜜。
世間的智慧還會有住相之嫌,還會有惡慧之趣,世間的智慧為六識提供服務,還不能擺脫本能的驅使,還受著無明習氣的左右。還只是有智之學,有得之用。而般若是無相之智,般若為真如心提供服務,般若成就的是三昧之用,般若成就的是無學之道。世間的智慧是有相的智慧,有相者尚且留有顛倒,而般若是無相之智,無相者再無顛倒。
心經有云: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願佛佑吉祥
弟子周襄寫於離生別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