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聰明與智慧,佛家的「般若」,應當是分屬於不同維度的概念

2020-12-17 離生別苑

知識、聰明、與智慧這幾個名詞都是為我們所熟悉的,他們所代表的意思也是大家所嚮往而一直追求的。般若是梵語的音譯詞,般若也包含了智慧的意思,般若的境界是佛家的終極追求。般若是佛家用語,跟我們常用的知識、聰明、智慧這幾個詞相比更多了些空靈的感覺。先把似乎不食人間煙火的「般若」一詞放在一邊,對比一下知識、聰明與智慧,這三個詞乍看之下,好像意思都差不多,其實這三個詞應當是三個不同維度上的概念。

知識:從字面的意思上看應當就是認知與見識。知識是我們在學習中獲取的對象,也可以是工作、生產過程中獲取的經驗。知識是可以積累的,積累的越多知識就越是豐富。大概而言,大學生的知識比中學生豐富,中學生的知識比小學生豐富。知識越是豐富的人,也就越是一個明白的人。越是明白了似乎也就越聰明了,好像豐富的知識就可以跟聰明劃上等號了。

其實知識跟聰明是劃不上等號的。聰明所表達的是對知識積累的效率,越是聰明的人學的越快。聰明只跟對知識的獲取效率有關,聰明跟知識的積累總量無關。因此呢,會有聰明的小學生,也會有不太聰明的大學生。聰明還跟對知識的應用有關,相同的知識量,不太聰明的人應用的效果會不如聰明人的應用效果。

知識就好比是各色菜品,菜品很是豐富並不見得就一定能做出可口的菜餚來,菜品加上烹飪的技藝才能做出菜餚來,同樣都是廚師,會放調味品的比不放調味品的更聰明。或許調味品並不一定會有利於健康,可是如果僅從菜餚的可口效果上講,從菜餚加工程序的繁複度來講,加入調味品是個方便、快捷、有效的聰明方法。當然了如果從健康的角度來分析,這種加調味品的聰明方式就顯得不那麼有智慧了。因此呢,聰明的人也並不一定就是個智慧的人。

聰明跟智慧相比,聰明更像個戰術維度的術語,而智慧就是戰略維度的術語。俗語說「小聰明、大智慧」,聰明的人學東西又快又好,可是如果把聰明用在學習打牌、玩遊戲上,那就不見得有智慧了。智慧是有高度、有深度的寬廣境界,智慧包含了聰明,卻是一種更長遠的聰明,智慧是可以笑到最後的從容。小聰明讓人學會逃避,大智慧讓人學會擔當。小聰明的人盯著眼前過日子,大智慧的人展望未來謀劃人生。

佛家的「般若」相比於世間的智慧,那就有了更為越然雋永了。華嚴經云:為慳吝者,讚嘆布施;為破戒者,稱揚淨戒;有瞋恚者,教住大慈;懷惱害者,令行忍辱;若懈怠者,令起精進;若散亂者,令修禪定;住惡慧者,令學般若;樂小乘者,令住大乘;樂著三界諸趣中者,令住菩薩願波羅蜜;若有眾生,福智微劣,為諸結業之所逼迫多留礙者,令住菩薩力波羅蜜;若有眾生,其心暗昧,無有智慧,令住菩薩智波羅蜜。

世間的智慧還會有住相之嫌,還會有惡慧之趣,世間的智慧為六識提供服務,還不能擺脫本能的驅使,還受著無明習氣的左右。還只是有智之學,有得之用。而般若是無相之智,般若為真如心提供服務,般若成就的是三昧之用,般若成就的是無學之道。世間的智慧是有相的智慧,有相者尚且留有顛倒,而般若是無相之智,無相者再無顛倒。

心經有云: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槃。

願佛佑吉祥

弟子周襄寫於離生別苑

相關焦點

  • 智慧與知識不同,與聰明也不同,分三個層次
    這是佛家《雜譬喻經》中的故事,讀完令人啼笑皆非,也讓我開始思考智慧到底是什麼。《辭源》裡解釋「智慧」:佛教指破除迷惑,證實真理的識力,梵語般若之意譯,有徹悟意。也就是說,智慧是種辨識能力,這種能力幫助人們認清並化解迷惑,證悟萬事萬物的根本規律和法則。智慧與知識不同。
  • 般若是佛家的靈魂,沒有般若就沒有佛家
    《西遊記》中的唐三藏就是精通經、論、律,屬於三藏法師。 在藏地的傳說中有很多修得很好、專注力達到三昧境界的人,結果死後成了鬼, 拉撲楞寺就有這樣的人。他生前修的是大威德金剛,修得很好,觀想也很清晰,但不懂般若,死後就成了驢頭鬼,老是披著袈裟和人辯論,如果對方辯不過他,他就會把人家弄死。所以即使「若一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如果你不懂般若,沒有般若智慧的話,你還是會走偏,得不到解脫。般若是佛家的靈魂,沒有般若就沒有佛家。除了多聞之外,聞方面的修行還有一種自性之聞,也就是聆聽內心的般若之聲。完成這個修行,才是真正的聞成就。
  • 你知道,聰明與智慧的區別嗎?
    有人把這世界上的人分為兩種,一種是聰明人,另一種則是不夠聰明的人。其實聰明人也分很多種,有的人只是小聰明,而有的人則擁有大智慧。世界上,聰明人不多,估計十中有一;智者更罕見,估計百裡無一。公認的智者,蘇格拉底都認為,按照智慧的要求,自己是無知的。
  • 星雲大師講《心經》第1講|般若,不是知識,也不是智慧
    人所以愚痴、愚昧,就是因為不能認識般若,不能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現在我們讀《般若心經》,就是為了認識自己,找到自己回家的道路,把每一個人自己的本源探究出來。我們一般說,般若不就是智慧嗎?不錯,梵文的「般若」用中國的字來說明是「智慧」,但是智慧不能代表般若,只能勉強地說般若是智慧。現在為了說明般若,我分幾段來釐清,第一段講般若與智慧有什麼不同。
  • 什麼是般若,什麼是超人智慧
    超人智慧不是電影中超人的智慧,也不是非人即神的智慧,而是超出一般人的智慧,那麼什麼樣的智慧是超出一般人的勒?答案比你想像到的還要簡單,因為是道德。然而如果你輕易的認為你了解了道德,那麼事實恰恰相反,說明你還不理解道德,你只是徒知其名而已,雖然知道了與理解不同,但是最關鍵的是實踐,當你實現了道德,你就成為了超人。
  • 星雲大師開示,兩句精華禪語,參透般若智慧
    這說明有在意,既然很在意,用佛家的一句話來說,就說明與佛有緣。只是不同的觀念,不同的環境給他們帶來了不同的想法。這就是佛家講的因緣,因果觀。「諸法因緣生,諸法因緣滅」對於這句話,當代的高僧《星雲大師》給予了這樣的觀點。
  • 般若智慧與禪道治療學---張新民
    般若是佛家的根本智慧,得般若者必能徹入或契入佛家的終極境域,徹入或契入佛家的終極境域亦必得般若。「禪道治療學」是般若智慧的展開和運用,是終極境域在具體歷史文化中的開顯與落實,離不開每一單獨實存者的本然性心性悟覺,內涵中國文化的具體意蘊和本土地域的特徵。論述「禪道治療學」,應先明白何謂般若,而般若也因「禪道治療學」,故更具東方特色。
  • 【佛法真義】般若與智慧
    圖說:智慧有善、有惡,就看人類怎麼來運用,因此佛教不講智慧,而說般若。
  • 什麼是聰明與智慧
    聰明多數得益於遺傳,而智慧更多靠修煉。聰明能獲得獲得很多知識,而智慧讓人更有文化。反過來,一個人知識越多越聰明,而文化越多越智慧。聰明靠耳朵,靠眼睛,所謂耳聰目明;而智慧靠心,所謂慧由心生。隨著信息大爆炸,現在的人都太聰明了,都有很多的知識,各個領域都很精通,但是卻都不太有文化。這也導致了很多企業家的感慨,現在的員工都太聰明了,在自己的權益上寸土不讓,而且隨時盯著更好的機會,一不留神,就又攀了高枝。所以,一個老闆對我說,太聰明的人我也不敢用,倒不如用一些資質平平的人,起碼可以踏實的用住。
  • 《壇經》智慧,般若第二,知行合一方見般若智
    生活中的煩惱事有很多,怎麼去解決,那需要的是智慧。大家都說「大道理都明白」,實際上不明白,頂多算是個認知,認知周邊人事物最表面的現象。當知識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會升華成智慧,這個可以解決一些問題,還有更多的疑問沒有辦法解決。那些問題不是簡單的方法論可以解決的,需要明白自己的心,知曉自己的性,這個智慧叫做「般若」,中國叫做「道」。
  • 佛學:五趣、般若、貝葉經、四聖諦,這些了解完後離佛家更近一步
    佛家文化深具智慧,之前已經給大家介紹過了非常多,現在繼續為大家帶來佛學文化20中的五趣、般若、貝葉經、四聖諦,這些你是否真正了解?般若般若,梵語的譯音,或譯為「波若」「缽羅若」,全稱「般若波羅蜜多」或「般若波羅蜜」。意譯「智慧」,佛教用以指如實理解一切事物的智慧,為表示有別於一般所指的智慧,故用音譯。大乘佛教稱之為「諸佛之母」。
  • 有一種智慧叫做「般若」,是超出一般智慧的智慧,是根本源頭
    隨著時間的推移,更加聰明的人出現了,他們發明了馬車、牛車等等,人坐在木屋裡面,車夫在外面駕駛著,這是古代人的交通工具。直到最近,現代化社會,有了各種各樣的交通工具,從最開始的自行車到摩託車到電動車到汽車,甚至火車、地鐵、飛機等等交通工具應運而生,這個時代是大融合時代,彼此之間相互競爭,發明更好地東西去面對生活中的各種事情。大家互相競爭發展,從而把科技的力量發揮到最大化。
  • 善知識|終日口說般若,不識自性般若,學佛者如何「悟」透般若
    善知識|終日口說般若,不識自性般若,我們如何「悟」透般若中國的傳統文化深奧之處很多時候我們很難以理解,也很難解釋。就如每個人想法不同,解釋出來的問題也不同。儒釋道的文化就有很多這樣問題,如佛家祖師裡說的:「小悟無其數,大悟十八回。」生活中,經常出現,名師指點時往往話不說透,這時候就要自己領會,儒釋道思想中講的「悟」居多。這種悟境就是言思不及的境界。善知識!
  • 佛法中般若與聰明的區別是什麼?
    網圖在佛法中,般若是如實認知一切事物和萬物本源的終極智慧,和我們世人平常所知的那種聰明智慧是有很大的不同的,那麼他們的區別有些什麼不同呢?因為世人所說的聰明,只是世人執著於一個「我」在其中而產生的幻影,與佛祖所說的般若智慧,根本就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一個境界。比如說世人執著於一個「我」,執著於「我」而去認知這個世界的所有問題,比如說「我」的喜怒哀樂,煩惱妄想,名聞利養……等等,所有的這一切都是自己的意識心在作怪,不知道原本的我就是一個妄相,是超脫於這所有的一切染著之上的。
  • 帶你正確理解「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
    大概是因為學習金剛經有一個很好的證道先例吧,自從慧能和尚從金剛經而證道後,金剛經就成了佛家弟子學習佛法的首選經典。只是啊,自慧能以後,似乎就再也鮮有從金剛經而證道者了。因此呢,或者可以說「慧能自金剛經而證道,即非從金剛經而證道,是名從金剛經而證道」。
  • 龍樹大師的中觀般若智慧:八不緣起、實相涅槃、不二法門
    在佛教文化中,「般若」為梵語的譯,指能夠了解道、悟道、修證、了脫生死、超凡入聖的這個智慧。即超越一般聰明與普通智慧的根本智慧,而了解到形而上生命的本源、本性。用譯音,是為了區別於其他的普通智慧。古印度的聖僧龍樹大師,號智源光如來,他般若智慧的大成就,令佛教各派大德無不讚嘆,美稱其為「徹見甚深義之聖者龍樹菩薩」,他在印度佛教史上被譽為「第二代釋迦。」
  • 「般若」的意思就是智慧,為什麼佛經中不直接翻譯呢?
    般若(bōrě),即梵語Prajna的音譯,既然是音譯,那就可以有很多譯法,比如班若、鈸若、波若、般羅若、般賴若等;意思就是智慧、終極智慧,或者專指認知一切事物和萬物本源的智慧。在佛家看來,「般若」與世間有漏的智慧、與有為之法是有區別的;般若是人的自性中本來就具有的一種無漏的智慧,完全是由真心流露而出,是離過絕非、唯正無邪,是真實正常、純淨汙染,無窮無盡的智慧。按照佛教文化的說法,般若可以分為世間般若和出世間般若,世間般若就是人們所說的聰明,出世間般若才是般若的本義。
  • 西方哲學的智慧學說與佛教的般若智慧之比較
    古印度時期喬達摩悉達多王子通過親身踐行證悟的般若智慧,則成為人類文明中佛教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兩種不同的智慧觀歷經千年,仍在當今中西文化的對抗與碰撞中主宰著人類的思維和命運。於是,對比這兩種智慧觀念,也許能夠為當代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交融與文化批判提供寶貴的思想啟迪。
  • 般若是智慧的代表詞,那麼自以為是的般若又是什麼?
    今天邁入我們《心經》的第四個主題:何為般若。這個「般若」,是因為尊重和多義,所以沒有翻譯過來。但是沒有翻譯,它就有時候讓人摸不著頭腦。很多人讀誦經典,學修佛法,就會問什麼是「般若」。還有的人很有意思,問什麼是般若,他說法師啥叫「般若」。因為讀到漢語裡邊來,往往容易讀成一般兩般的般。
  •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為何不直譯為《抵達無上智慧彼岸心經》?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簡稱《心經》,其內容是觀自在菩薩(觀音菩薩),為舍利弗講解開悟般若智慧的一篇心得。如今我們常見版本是唐玄奘法師的譯本,全篇共二百六十餘字,是佛教的重要經典之一。當他重返東土之後便將此經翻譯為漢化版本,助佛家弟子修行開悟。此經文中有許多音譯詞句 ,當初玄奘大師為什麼不把它們譯成漢文呢?而在其中最為重要的標題「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這八字就有六個字是音譯之字,那如果譯成漢文的話,那是否更容易讓人從標題之中就能理解經義,從而有助於佛家的傳法呢?接下來我們就來看一看究竟為何不譯成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