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人問天智慧《二十四節氣歌》

2020-12-03 完美視野

二十四節氣歌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表達了人與自然宇宙之間獨特的時間觀念,蘊含著中華民族悠久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積澱,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

在傳承發展中,二十四節氣被列入農曆中,成為農曆一個重要部分。2006年5月20日,「二十四節氣」作為民俗項目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6年11月30日,中國「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傾聽二十四節氣歌

立春梅花分外豔,雨水紅杏花開鮮;驚蟄蘆林聞雷報,春分蝴蝶舞花間。

清明風箏放斷線,穀雨嫩茶翡翠連,

立夏桑果像櫻桃,小滿養蠶又種田。

芒種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練;

小暑風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賞紅蓮。

立秋知了催人眠,處暑葵花笑開顏;白露燕歸又來雁,秋分丹桂香滿園。寒露菜苗田間綠,霜降蘆花飄滿天;立冬報喜獻三瑞,小雪鵝毛片片飛。大雪寒梅迎風狂,冬至瑞雪兆豐年;小寒遊子思鄉歸,大寒歲底慶團圓。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

視頻製作: 長 風

相關焦點

  • 二十四節氣歌:凝聚著古人的智慧,中華文化的瑰寶
    二十四節氣是我們中華民族所用的曆法中所特有的,反映了太陽的周年運動規律,人們用它來指導農事和生產生活,在科技不發達的古代,二十四節氣為人們的生產生活提供了很大的指導意義,它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 二十四節氣歌目前流傳有兩個版本,有七個字共四句的,也有一個節氣一句七言,共二十四句的。
  • 元宵節恰逢雨水,24節氣與中國古人智慧
    ——《24節氣歌》2019年農曆己亥年正月十五元宵節,恰逢24節氣的第2個節氣——雨水。神奇「農曆」(陰陽合曆)的魅力由此顯現。2019年雨水節氣的具體時間是2月19日 07:03:51,農曆己亥年正月十五 辰時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節氣被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在國際氣象界,二十四節氣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 二十四節氣歌 藏著哪些看點
    蘊含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內涵的二十四節氣是如何產生的?還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  完整的「節氣歌」是怎樣的  「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由於農耕生產與大自然規律息息相關,上古先民為了順應農時,通過觀察天體運行,總結了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變化規律,形成了這一體系。二十四節氣,始於立春,終於大寒,周而復始。
  • 二十四節氣歌裡藏著的知識
    其實,二十四節氣是古人留下的智慧,有著長盛不衰的生命力。對於節氣文化,我們需要的是「再創造」。節氣中的自然規律並不會改變,如何在現代人的生活和精神需要的背景下,賦予二十四節氣新的意義,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 二十四節氣歌,藏著哪些看點
    如今,二十四節氣已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蘊含中華民族悠久文化內涵的二十四節氣是如何產生的?還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完整的「節氣歌」是怎樣的「二十四節氣」是中華民族上古農耕文明的產物。
  • 「二十四節氣歌」其實有八句,您唱全了嗎?
    五千年前的古人又是如何準確的判斷出二十四個節氣?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的二十四節氣,其中還有哪些有趣的「冷知識」?不要著急,先讓我們站在古人仰望星空的視角,一同領略老祖宗與天地萬物感應的智慧,答案就在其中。
  • 值得銘記—四年前的今天,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今天是2020年11月30日,我仍舊很清晰地記得,四年前的今天,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正式通過決議,將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非遺名錄,中國「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那一刻,覺得自己作為中國人,感覺特別自豪。
  • 二十四節氣知多少(1)
    所以,我們偉大且平凡的普通農民大眾們就開始了「問天」之旅。「二十四節氣」就是他們「問天」摸索出的規律。可不要小瞧了它,它可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不信?且聽我慢慢道來。它和「鬥柄指向法」還有一個很大的不同就是它所測出的每個節氣之間的間隔日期都完全相同。在這種劃分方法的基礎上又延申出了「七十二候」和「二十四風」。再次感嘆,古人真厲害。
  • 古人的智慧,「二十四節氣」的發展歷程
    今天是我國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今天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吃春餅,也管這種形式叫做打春。但是您可能不知道二十四節氣的形成和發展凝聚了老祖宗們的多少心血,放在如今更是讓我們嘆為觀止,不禁感慨老祖宗們的智慧。今天就讓我為大家介紹一下跟「二十四節氣」相關的一些事情吧。
  • 聯合國紀念的一位中國人,二十四節氣之一和他有關,彰顯中國智慧
    古人根據天文、物候、氣象將一年進行了周期劃分,據此來安排一年的生產生活。這一周期就是二十四節氣。二十四節氣歌你會背誦嗎?中國古人留下來的這一套時間認知周期,國際上也是非常認可的。二十四節氣被國際氣象界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我們今天就來講講二十四節氣中的穀雨,穀雨和中國一位古人有關,這位古人還受到了聯合國的紀念。
  • 「二十四節氣」:隨天氣氣候變化的智慧「坐標」
    古人很早就發現了這個原理,據此定下了「二十四節氣」當中最重要的兩點—冬至和夏至。攝影/於龍 來源:中國國家地理  為了更準確測量日影長度,古人在地面上放置了一把尺子,稱為「土圭」。經過多年的發展演變,最終成功創造出了圭表,用於確定節氣以及定出一年時間的長短。
  • 二十四節氣歌歌詞是什麼 這幾個版本臨沂人清不清楚
    我們從小的時候就學過二十四節氣歌,大家別看這首節氣歌內容很少,但卻是把二十四個節氣都包含了進去,這非常值得我們學習。   由於草木的榮華凋零、鳥獸的遷徙蟄藏、雨露霜雪的四時變化等氣象和物候最為直觀,也最直接地反映了大自然的盛衰榮枯、季節輪迴。
  • 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二十四節氣
    上一篇文章寫到「大寒」,懷著對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敬仰,我決定再寫一篇文章來介紹一下這偉大的發明創造——二十四節氣!也希望大家能夠傳承我們優秀的民族文化下去,不再做那種「崇洋媚外」、認為中國古代文化都是糟粕的人了!
  • 二十四節氣,是愛看天的古人寫下的「時間簡史」
    但值得驚喜的是,善於歸納總結的古人,竟然真的通過「看天」,發現了許多至關重要的自然規律,比如——二十四節氣。清代 董誥繪《萬屯春牧》(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大部分中國人,都能熟練背出這首《二十四節氣歌
  • 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 專家細說廈門版「節氣歌」
    11月30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1屆常會通過審議,批准中國申報的「二十四節氣」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一時間,這個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再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這二十四個節氣在廈門本地有著怎樣的傳承和故事?記者近日進行了採訪了解。
  • 品穀雨茶,聊中國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
    中國的四大發明,大家耳熟能詳。那麼,你知道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嗎?今天,咱們就喝著沁人的穀雨茶,就著眼前這繁花綠葉,聊聊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二十四節氣。當然,如果你還能聽到窗外有布穀鳥的鳴叫,那就更應景了!我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農耕社會,為了準確合理安排農事活動,就根據太陽運行發明了二十四節氣。
  • 二十四節氣歌其實有八句,你背的是完整版嗎?
    大家要注意防寒保暖,千萬不要感冒啦~ 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冬天的第一個節氣 說到二十四節氣,我們都不陌生 畢竟我們從小就會背《二十四節氣歌》 但是大家知道嘛,完整版的二十四節氣歌其實有八句哦~
  •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獨有的春夏秋冬
    二十四節氣,中國獨有。「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是30年前我小學三年級的語文老師讓背誦過的,一直熟記於心。每當背完那道二十四節氣歌,感覺過了一個春夏秋冬。一直在感慨二十四節氣的智慧,想說這是我們的祖輩在與大自然這位朋友相處過程中總結的它的脾氣秉性,裡面蘊含著我們對於自然的敬畏。看到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真的特別開心。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了解和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願她們能薪火相傳,生生不息。
  • 二十四節氣,天人共生的中華時令智慧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先民在觀察天文、物候,感知自身變化,記錄社會生活過程中建立起來的一套傳統的時間認知框架,是天、地、人共生相融的綜合性知識體系。星辰日月很早便成為古人仰觀天象、明時治歷的重要參照對象。早在春秋以前,人們就用日圭測日影、觀星象的方法,確定白晝最長、最短和長短相等的四個時間點,測定了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四個節氣。
  • 品味二十四節氣
    牙牙作為小主人公,拉近了與每個小讀者的心理距離,她用圖畫記錄了見聞,親歷二十四節氣的變換。畫面直觀形象,情趣怡然,又巧妙穿插不同節氣的天文、氣象、農事、物候和民俗,讓我們輕鬆地獲得了知識,了解到「節氣」蘊含的「人文地理」與「博物智慧」。  「古人如何確立二十四節氣」「太陽黃經度數、地球太陽位置與節氣的關係」等問題,在圖畫中都有明晰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