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2020-12-07 大道知行知行堂

文丨梁實秋

我們現代人讀書真是幸福。

古者,「著於竹帛謂之書」,竹就是竹簡,帛就是縑素。書是稀罕而珍貴的東西。一個人若能垂於竹帛,便可以不朽。孔子晚年讀《易》,韋編三絕,用韌皮貫聯竹簡,翻來翻去以至於韌皮都斷了,那時候讀書多麼吃力!

後來有了紙,有了毛筆,書的製作比較方便,但在印刷之術未行以前,書的流傳完全是靠抄寫。我們看看唐人寫經,以及許多古書的鈔本,可以知道一本書得來非易。自從有了印刷術,刻版、活字、石印、影印,乃至於顯微膠片,讀書的方便無以復加。

物以稀為貴。但是書究竟不是普通的貨物。書是人類的智慧的結晶,經驗的寶藏,所以儘管如今滿坑滿谷的都是書,書的價值不是用金錢可以衡量的。價廉未必貨色差,暢銷未必內容好。書的價值在於其內容的精到。

宋太宗每天讀《太平御覽》等書二卷,漏了一天則以後追補,他說:「開卷有益,朕不以為勞也。」這是「開卷有益」一語之由來。《太平御覽》採集群書一千六百餘種,分為五十五門,歷代典籍盡萃於是,宋太宗日理萬機之暇日覽兩卷,當然可以說是「開卷有益」。

如今我們的書太多了,縱不說粗製濫造,至少是種類繁多,接觸的方面甚廣。我們讀書要有抉擇,否則不但無益而且浪費時間。

那麼讀什麼書呢?

這就要看各人的興趣和需要。在學校裡,如果能在教師裡遇到一兩位有學問的,那是最幸運的事,他能適當指點我們讀書的門徑。離開學校就只有靠自己了。

讀書,永遠不恨其晚。晚,比永遠不讀強。有一個原則也許是值得考慮的:作為一個地道的中國人,有些部書是非讀不可的。這與行業無關。理工科的、財經界的、文法門的,都需要讀一些蔚成中國文化傳統的書。經書當然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史書也一樣的重要。盲目地讀經不可以提倡,一系列的古書是我們應該以現代眼光去了解的。

黃山谷說:「人不讀書,則塵俗生其間,照鏡則面目可憎,對人則語言無味。」細味其言,覺得似有道理。

事實上,我們所看到的人,確實是面目可憎語言無味的居多。我曾思索,其中因果關係安在?何以不讀書便面目可憎語言無味?

我想也許是因為讀書等於是尚友古人,而且那些古人著書立說必定是一時才俊,與古人遊不知不覺受其薰染,終乃收改變氣質之功,境界既高,胸襟既廣,臉上自然透露出一股清醇爽朗之氣,無以名之,名之曰書卷氣。同時在談吐上也自然高遠不俗。

反過來說,人不讀書,則所為何事,大概是陷身於世網塵勞,困厄於名韁利鎖,五燒六蔽,苦惱煩心,自然面目可憎,焉能語言有味?

當然,改變氣質不一定要靠讀書。例如,藝術家就另有一種修為。「伯牙學琴於成連先生,三年不成。成連言吾師方子春今在東海中,能移人情。乃與伯牙偕往,到蓬萊山,留伯牙宿,曰:『子居習之,吾將迎師。』刺船而去,旬時不返。伯牙延望無人,但聞海水澒洞崩坼之聲,山林窅冥,群鳥悲號,愴然嘆曰:『先生將移我情。』乃援琴而歌,曲成,成連刺船迎之而返。伯牙之琴,遂妙天下。」

這一段記載,寫音樂家被自然改變氣質,雖然神秘,不是不可理解的。禪宗教外別傳,根本不立文字,靠了頓悟即能明心見性。這究竟是生有異稟的人之超絕的成就。以我們一般人而言,最簡便的修養方法還是讀書。

書,本身就有情趣,可愛,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書,立在架上,放在案頭,擺在枕邊,無往而不宜。好的版本尤其可喜。

我對線裝書有一份偏愛。吳稚暉先生曾主張把線裝書一律丟在茅廁坑裡,這偏激之言令人聽了不大舒服。如果一定要丟在茅廁坑裡,我丟洋裝書,捨不得丟線裝書。可惜現在線裝書很少見了,就像穿長袍的人一樣的稀罕。

幾十年前我搜求杜詩版本,看到古逸叢書影印宋版蔡孟弼《草堂詩箋》,真是愛玩不忍釋手,想見原本之版面大,刻字精,其紙張墨色亦均屬上選。在校勘上箋註上此書不見得有多少價值,可是這部書本身卻是無上的藝術品。

本文摘自梁實秋《閒暇處才是生活》,圖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相關焦點

  • 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會問這個問題的人,多是不讀書的。於是他們不知道,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明清之際的朱舜水說,「但患不讀書,不患讀書無所用。」  西方有個「一萬小時定律」:一個人要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持續付出一萬小時的努力。量變質變,10000小時就是那個量,出類拔萃就是那個質。
  • 品讀| 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品讀 | 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2020-11-07 20: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夜讀】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與其說我喜歡讀書,不如說我離不開書。那些每天讀進去的書,在日積月累中,不斷轉化成了我自己的東西。每當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麻煩,它們都能給我更多的底氣。 在這個世上,大概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像書一樣,能給到我如此豐富又實在的幫助。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給我指明前進的方向,也像一個比肩同行的夥伴,給我及時的安慰和鼓勵。
  • 慢讀| 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與其說我喜歡讀書,不如說我離不開書。那些每天讀進去的書,在日積月累中,不斷轉化成了我自己的東西。每當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麻煩,它們都能給我更多的底氣。在這個世上,大概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像書一樣,能給到我如此豐富又實在的幫助。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給我指明前進的方向,也像一個比肩同行的夥伴,給我及時的安慰和鼓勵。
  • 美文|讀書與不讀書,過得是不一樣的人生!
    曾經有人說,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是一眼能看出來的。我問為什麼,她說表達不出來,只能自己體會。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會有區別嗎?讀書也是一樣的道理,讀書與不讀書的人,日積月累,終成天淵之別。請看見本文的老師都轉給學生們看看,告訴他們,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01今天多學一點知識,明天就少一句求人的話。
  • 薦讀丨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與其說我喜歡讀書,不如說我離不開書。那些每天讀進去的書,在日積月累中,不斷轉化成了我自己的東西。每當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麻煩,它們都能給我更多的底氣。在這個世上,大概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像書一樣,能給到我如此豐富又實在的幫助。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給我指明前進的方向,也像一個比肩同行的夥伴,給我及時的安慰和鼓勵。
  • 楊絳:讀書和不讀書的人生,是完全不一樣的
    慢慢長大成熟才發現,這世界上最公平的一條路,就是讀書。很多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意吃學習的苦。很多人寧願忍受生活,一日又一日的奔波和勞累,也不願意在專業上提升自己的技能,讓自己的價值更提升一個臺階。這世界上讀書和不讀書的人,過的完全是不一樣的人生。所以這就是我們一定要讀書的意義。
  • 讀書與不讀書,過的是兩種人生
    只有經歷過社會的打擊和磨練,才會懂得讀書學習和學歷文憑的重要。而那些被輕易放棄的讀書機會,卻是很多人的求之不得和夢之所及。電視劇《安家》裡就有這樣一幕:房似錦原本已經考上大學,母親卻橫加阻攔要她去打工嫁人,結果被學校除名。
  • 讀書、打麻將、親子教育|淺析梁實秋的現代性
    一般人是絕不敢說這種話的。要知道,這七本書,甚至很多人連讀都沒讀過。只有博覽過群書的人才能有這樣的底氣。讀書永遠不恨晚之所以列出這七本書,可能源於他提倡讀經典的讀書態度。「有一個原則也許是值得考慮的:作為一個地道的中國人,有些書是非讀不可的。這與行業無關。
  • 好物分享|楊絳:讀書和不讀書的人生,是完全不一樣的
    很多人寧願忍受生活,一日又一日的奔波和勞累,也不願意在專業上提升自己的技能,讓自己的價值更提升一個臺階。這世界上讀書和不讀書的人,過的完全是不一樣的人生。所以這就是我們一定要讀書的意義。讀書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夠耐得住寂寞,現在的世界太過浮躁,每個人都在急於求成,每個人都想走捷徑。
  • 女人讀不讀書,過得是不一樣的人生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本家的一位奶奶,她曾和我說:「你看你爸,為了你們上學去下煤窯,每天都是把命綁在了褲腰帶上,說不準哪天命就沒了。」說到這裡,她頓了頓,又接著說:「你是老大,也是個女孩,父母的苦你不知道,但我知道,你即使不為父母想,也要為你弟弟想想。」
  • 李佳琦研究生團隊曝光:讀書和不讀書的人生,真的不一樣
    於是一些人就認為自己不讀書也行,以後也可以去做直播帶貨,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李佳琦在一次節目的採訪中,告訴了主持人自己的團隊裡很多都是研究生,正是自己優秀的團隊才幫助自己走到了今天。其實,就連看似簡單的直播帶貨背後也需要各種人才,這些人要熟悉網絡營銷、供應鏈等等,就連主播李佳琦也是畢業於南昌大學。所以說,讀書與不讀書的人生,真是不一樣。
  • 林語堂 | 讀書與不讀書,人生大不一樣
    孟子和中國最偉大的歷史家司馬遷都表現過同樣的觀念。一個人在十二小時之中,能夠在一個不同的世界裡生活二小時,完全忘懷眼前的現實環境:這當然是那些禁錮在他們的身體監獄裡的人所妒羨的權利。這麼一種環境的改變,由心理上的影響說來,是和旅行一樣的。不但如此。讀者往往被書籍帶進一個思想和反省的境界裡去。
  • 西安奔馳事件告訴我們:讀書與不讀書的人生是不一樣的
    這個事件引發了很多分析和解讀,我也寫了2篇相關文章。比如很多網友,這個維權事件,當事人強大的邏輯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讓他們意識到讀書不讀書的人生是完全不一樣的。這個道理,其實很多人都知道,比如國外的大人物比如巴菲特、查理芒格、比爾蓋茨等把大量時間都花在閱讀上面,國內的比如真格基金王強、海爾張瑞敏、何帆老師等,只是這次事件強化了我們這方面的認知。
  • 00後的iPhone12生產者: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兩種人生
    一日不讀書,胸臆無佳想;一月不讀書,耳目失精爽。——《 讀書有所見作 》【清】蕭掄謂1. 提桶者的輾轉人生:讀書能找到人生意義最近的一則採訪讓我思考良多。iPhone12發布前夕,富士康工廠裡迎來了大批的普工,但是第一個夜班之後,就走了大半。「在富士康,能熬過第一個星期,基本才能留下來。但能熬過去的不到一半。」而走的大多數都是00後。
  • 讀書和不讀書,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
    讀書和不讀書,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只要翻開一本對的書你就擁有了一個靈魂知己讀書和不讀書是兩種截然不同的人生讀書多了,容顏自然改變你所讀的書都會藏在笑容與氣質的幽蘭裡談吐和胸襟的天涯裡當然也可能顯露在生活和文字裡
  • 女人讀書和不讀書,將擁有著不同的人生,論讀書的重要性
    女人讀書和不讀書,將擁有著不同的人生,論讀書的重要性。「女子無才便是德」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然而身邊有很多人都已經忘記了讀書,更有很大一部分女生,她們深知讀書的重要性,而且還能說出很多條讀書的好處,但是就是沒有辦法付諸於行動,那麼,女人讀書與不讀書,將會過著如何的生活?擁有著怎樣不一樣的人生?女人為什麼要讀書?
  • 過了30歲才明白:讀書和不讀書的女人,過的是2種人生...
    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讀書給她的見識和修養,讓她和那些沒文化不愛看書的女工,拉開了不止一條街的差距。 而她的婚姻歸宿,是一個溫文爾雅的男人,一個教養極高的知識分子家庭。 回到文初的問題,30歲後,女人為什麼要讀書? 因為讀書和不讀書,過的真是不一樣的人生。
  • 讀書的價值之不一樣的人生,讓人知道讀書其意義!
    都知道讀書好,但是卻不知道讀書有什麼用?其實,當你思考讀書有什麼意義的時候,這就是讀書的意義本身。想起來楊瀾說過的一段話,感覺很受觸動。「有人會問,女孩子上那麼久的學、讀那麼多的書,最終不還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嫁作人婦,洗衣煮飯,相夫教子,何苦折騰?我想,我們的堅持是為了,就算最終跌入繁瑣,洗盡鉛華,同樣的工作,卻有不一樣的心境,同樣的家庭,卻有不一樣的情調,同樣的後代,卻有不一樣的素養。
  • 散文:讀書,讓我的人生不一樣
    二回首以往人生,書中的確自有人生路啊——作為上世紀五十年代出生的人,筆者最大的體會是經歷曲折痛苦。那時的老百姓家庭,有孩子一二個的少,三四個的比較多,更有甚者可以湊上一桌,從某種角度看,養崽就像養貓養狗一樣,可以說是自生自滅,靠的是命大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