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讀書和不讀書的人生,是完全不一樣的

2021-01-10 喬木說

文:喬木

1.

楊絳先生曾在《讀書苦樂》中寫道:「讀書就好比到世界上最傑出的人家裡去串門。要參見欽佩的老師或拜謁有名的學者,不必事前打招呼求見,也不怕攪擾主人。翻開書面就闖入大門,翻過幾頁就升堂入室。而且可以經常去,時刻去,如果不得要領,還可以不辭而別,或者另就高明,和他對質。」

讀書的樂趣,也許只有真正愛讀書的人,才會懂得。以前讀書的時候,認為天底下最大的苦差事,就是讀書學知識。

慢慢長大成熟才發現,這世界上最公平的一條路,就是讀書。

很多人寧願吃生活的苦,也不願意吃學習的苦。很多人寧願忍受生活,一日又一日的奔波和勞累,也不願意在專業上提升自己的技能,讓自己的價值更提升一個臺階。

這世界上讀書和不讀書的人,過的完全是不一樣的人生。所以這就是我們一定要讀書的意義。

讀書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夠耐得住寂寞,現在的世界太過浮躁,每個人都在急於求成,每個人都想走捷徑。資訊發達的年代,人人都摒棄了紙質書,認為手機可以獲取一切的資訊。

殊不知,獲取知識,最好的途徑,還是書本,能夠啃下一本書,能夠為自己內心尋求一份安靜。

如果讓自己學會獨處,能夠讓自己和書本的作者精神對話,這就是人從書本中,獲取到的精神源泉。

2.

有人說,如果我再年輕10歲,我會拼命讀書。因為我知道,年少時吃一些讀書的苦,就是為了將來少吃一些生活的苦。

不要怕吃讀書的苦,因為你所投入的每一分付出和努力,總有一天,會在未來照亮你的人生方向。

人生從來沒有白走的路,也沒有白讀的書,總有一天,你所看過的那些書,你所經歷的一切,都會鋪成你腳下的路,帶你去更遠的地方。

也許曾經的你,沒有很好的讀書環境。那麼從現在開始,讓自己養成讀書的習慣,就是在另外一個程度上,提升自己的生命質量。

如果說,電影可以延長人的三倍生命;那讀書就可以增加生命的五倍厚度。

人生中有一些曼妙的風景,有一些未曾達到的遠方,有一些波瀾壯闊的未知,只有書本才能給你答案。

楊絳先生這一輩子愛讀書,好讀書,讀書貫穿了她的生命始終。

先生這一生,即使經歷無數苦難,先是唯一女兒的離世,後來錢鍾書先生離世,這世間唯剩下先生一人。

也許人生的苦楚和心酸,也曾伴隨先生,惟讀書滋養了先生一生,一輩子。

楊絳先生出版過《我們仨》、《走到人生邊上》等散文,在楊絳先生的筆下,錢鍾書先生從未離開過她。

3.

有人會問,我讀過那麼多書,但是看了一個都記不住,那讀書的意義又是什麼呢?

也許在當下,你覺得你所閱讀的每一個文字,都毫無意義,其實那些文字,已經深入你的骨血,在某一個點,他們會在你的腦海脫口而出。

有人說:「你現在的氣質裡,藏著你走過的路,讀過的書,愛過的人。」

有人說:「讀書其實就是為了不遇到,我不想遇到的人,當我的生命中,遇到某一個難以達到的節點,書本會讓我知道,也許我的人生,還能尋求另外一種可能。」

愛讀書的人,她的心裡藏著浩瀚星辰,她除了有現實的世界,還有一個更博大的精神世界。

愛讀書的人,性格會特別豁達、慈悲。現在遇到人生任何一個難題時,她會第一時間去翻書本,因為他發現,前人留下那麼多書籍,足以讓他找到人生的答案。

楊絳先生還說,若你覺得人生無趣,是讀書太少。

王小波也說: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不夠的,他還應該擁有詩意的世界。

而這一切,都是讀書帶來的美好體驗,帶來的人生閱歷。努力和不努力,兩個人會活成兩種模樣,讀書和不讀書,兩個人也會活成兩種模樣。

無論你選擇什麼,我們都要一路承擔最後的結果。人生其實還是不要偷懶,因為你現在偷的懶,將來都會狠狠打你的臉。

4.

讀書雖苦,但只會苦一陣子,而不讀書,就會苦一輩子。

人生活的越久經歷越多,就越能明白讀書對於人生的重要性。那些從小會讀書,是學霸級別的人,他們一開始,就贏在了人生的起跑線。

他們可以憑藉讀書,達到別人拼搏10年20年,才有的人生高度;他們可以憑藉讀書,一開始就到達羅馬。

讀書和不讀書的人,完全不一樣。

讀書的人,面對人生,有更多選擇的權利,他能夠有優中選優的權利,他可以活成自己喜歡的模樣。

沒有讀書的人,面對生活,他所做的都是被迫的選擇,不是因為喜歡,不是因為摯愛,只是因為自己能力達不到,那些他能選擇的要求。

那些好讀書會讀書的人,一般可以走的更遠更長:年紀越大,他們的人生,反而更加的豐盈和充實。

而不喜歡讀書的人,只能憑藉勞動換取時間,換取金錢,年紀越大,他們的人生之路,只會越走越窄,最後無從選擇。

讀書和不讀書,決定人生的差距。而這個差距,就是因為讀書拉開的。

人生吃苦的份額,其實是恆定的,那些在讀書中吃苦的人,就可以不用吃生活的苦。那些不願意吃學習苦的人,只能老老實實吃生活的苦。

對於楊絳先生這一生來說,她活到百歲高齡,沒有一天不是讀書寫字的,這已經成為她的生活習慣,更是她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因為讀書,先生一輩子活過了別人,三輩子的質量和厚度。

我很喜歡錢鍾書和楊絳先生,最近翻閱了這本書《他們倆》。

這本書通過描寫,錢老和楊絳先生兩個人,一生的愛情,讓讀者更進一步走近,錢鍾書和楊絳先生的生活。

他們不僅僅是夫妻,更是靈魂契合的伴侶,還是朋友,還是知己,還是彼此的老師。讀書更是兩個人,都喜歡的愛好,陪伴了他們一輩子的習慣和事業。

如果說楊絳先生,是從容優雅的精神貴族,那錢老就是風華絕代的幽默鴻儒,讀書連接了他們彼此的生活。

直至,生命最後一刻。

感謝您的喜愛,我是喬木,百萬爆文作者,專寫婚姻情感、暖心故事。關注我,會給您帶來更多精彩內容。

相關焦點

  • 好物分享|楊絳:讀書和不讀書的人生,是完全不一樣的
    很多人寧願忍受生活,一日又一日的奔波和勞累,也不願意在專業上提升自己的技能,讓自己的價值更提升一個臺階。這世界上讀書和不讀書的人,過的完全是不一樣的人生。所以這就是我們一定要讀書的意義。讀書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能夠耐得住寂寞,現在的世界太過浮躁,每個人都在急於求成,每個人都想走捷徑。
  • 楊絳: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
    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宋真宗趙恆曾作《勸學詩》,詩中寫道: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 楊絳:不讀書就是白活,不讀書的人生,就是對生命的浪費
    在楊絳的心中,不讀書的日子,就是對生命辜負和浪費 他們倆人是人生路上兩道不一樣的風景不讀書的人生和讀書的人生千差萬別。不讀書,我們的生命就像無源之水,總會枯竭,沒有生命力,更沒有張力和溫度。每一頁書籍都是風景,遇見了和沒遇見,散發的味道是不一樣的。
  • 楊絳: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
    讀書不苦,不讀書的人生才苦。我們為什麼要讀書宋真宗趙恆曾作《勸學詩》,詩中寫道: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
  • 美文|讀書與不讀書,過得是不一樣的人生!
    曾經有人說,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是一眼能看出來的。我問為什麼,她說表達不出來,只能自己體會。讀書的人,和不讀書的人。會有區別嗎?你上一次讀書是在什麼時候?你有多久沒有讀過一本書了?記得有個年輕人曾向楊絳傾訴人生困惑,楊絳聽完笑了笑,對那個年輕人說:「你的問題主要在於書讀太少而想得太多。」一語道破……現代人大都自顧胡思亂想,每日心煩氣燥,卻不勤於閱讀,總會有雲深不知何處之感。只有閱讀,才能教人優雅,涵養才情,洗盡鉛華,沉澱靈魂。
  • 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讀書到底有什麼用?  會問這個問題的人,多是不讀書的。於是他們不知道,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明清之際的朱舜水說,「但患不讀書,不患讀書無所用。」  西方有個「一萬小時定律」:一個人要想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需要持續付出一萬小時的努力。量變質變,10000小時就是那個量,出類拔萃就是那個質。
  • 楊絳先生:讀書其實不苦,不讀書的人才苦,現在苦比不上之後的苦
    楊絳先生作為中國的一位女先生,應該是很多人的女神,擁有完美的愛情,幸福的家庭和傑出的成就,一直都是優雅從容的代名詞。對於讀書,楊絳先生可以用"酷愛"這兩個詞,經常會和自己的父親談論讀書的事情,不管是年輕的時候,還是老年,楊絳最大的愛好,莫過於早點回家,回家早點讀書、做學問。
  • 女人讀不讀書,過得是不一樣的人生
    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是本家的一位奶奶,她曾和我說:「你看你爸,為了你們上學去下煤窯,每天都是把命綁在了褲腰帶上,說不準哪天命就沒了。」說到這裡,她頓了頓,又接著說:「你是老大,也是個女孩,父母的苦你不知道,但我知道,你即使不為父母想,也要為你弟弟想想。」
  • 楊絳:求學的路不會苦,不讀書的人生才最苦
    喜歡請點擊關注,我將用文字帶你看世間百態#世界讀書日#少時懵懂無知的時候,總以為上學是世界上最頭疼的差事。直到走上社會才漸漸明白,讀書才是世間最好走、最公平的路。求學的路不苦,不上學的人生才苦。01.我們為什麼要讀書?
  • 【夜讀】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與其說我喜歡讀書,不如說我離不開書。那些每天讀進去的書,在日積月累中,不斷轉化成了我自己的東西。每當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麻煩,它們都能給我更多的底氣。 在這個世上,大概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像書一樣,能給到我如此豐富又實在的幫助。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給我指明前進的方向,也像一個比肩同行的夥伴,給我及時的安慰和鼓勵。
  • 慢讀| 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與其說我喜歡讀書,不如說我離不開書。那些每天讀進去的書,在日積月累中,不斷轉化成了我自己的東西。每當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麻煩,它們都能給我更多的底氣。在這個世上,大概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像書一樣,能給到我如此豐富又實在的幫助。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給我指明前進的方向,也像一個比肩同行的夥伴,給我及時的安慰和鼓勵。
  • 品讀| 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品讀 | 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2020-11-07 20:5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楊絳: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的太多
    ——楊絳我曾以為,這是楊絳對錢鍾書說的,以至於我有點困惑,錢鍾書讀書還不多嗎?錢鍾書如果讀書不多,怕是寫不出《圍城》這麼經典的作品。據說是有一個年輕人特別崇拜楊絳,給楊絳寫了一封長信表達了自己對楊絳的仰慕之情,並傾訴了自己的人生困惑。
  • 林語堂 | 讀書與不讀書,人生大不一樣
    孟子和中國最偉大的歷史家司馬遷都表現過同樣的觀念。一個人在十二小時之中,能夠在一個不同的世界裡生活二小時,完全忘懷眼前的現實環境:這當然是那些禁錮在他們的身體監獄裡的人所妒羨的權利。這麼一種環境的改變,由心理上的影響說來,是和旅行一樣的。不但如此。讀者往往被書籍帶進一個思想和反省的境界裡去。
  • 梁實秋: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孔子晚年讀《易》,韋編三絕,用韌皮貫聯竹簡,翻來翻去以至於韌皮都斷了,那時候讀書多麼吃力!後來有了紙,有了毛筆,書的製作比較方便,但在印刷之術未行以前,書的流傳完全是靠抄寫。我們看看唐人寫經,以及許多古書的鈔本,可以知道一本書得來非易。自從有了印刷術,刻版、活字、石印、影印,乃至於顯微膠片,讀書的方便無以復加。
  • 薦讀丨讀書和不讀書,過的是不一樣的人生
    與其說我喜歡讀書,不如說我離不開書。那些每天讀進去的書,在日積月累中,不斷轉化成了我自己的東西。每當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麻煩,它們都能給我更多的底氣。在這個世上,大概沒有什麼東西可以像書一樣,能給到我如此豐富又實在的幫助。它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老者,給我指明前進的方向,也像一個比肩同行的夥伴,給我及時的安慰和鼓勵。
  • 李佳琦研究生團隊曝光:讀書和不讀書的人生,真的不一樣
    於是一些人就認為自己不讀書也行,以後也可以去做直播帶貨,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李佳琦在一次節目的採訪中,告訴了主持人自己的團隊裡很多都是研究生,正是自己優秀的團隊才幫助自己走到了今天。其實,就連看似簡單的直播帶貨背後也需要各種人才,這些人要熟悉網絡營銷、供應鏈等等,就連主播李佳琦也是畢業於南昌大學。所以說,讀書與不讀書的人生,真是不一樣。
  • 讀書的意義,其實都在楊絳先生的這句話裡,還有很多人不知道
    讀書,不單單是閱讀,學習知識。更重要的是讓自己能夠獲得思考、疑問的能力。喜歡讀書的人很多,但是要問你讀書的意義是什麼?可能每個人給出的答案都是不同的,每一個熱愛讀書的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方純淨天地。我也熱愛讀書,從前的自己只是想在書中看個熱鬧,看看別人的人生。
  • 楊絳:你的問題在於讀書少,想得多!阿德勒:你說的不對
    有一個學生,對楊絳先生十分崇敬,在他的青春迷茫一發不可收拾的年代裡,給先生寫了一封長信,表達自己的人生困惑。楊絳先生是這樣回復的: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教父》而楊絳先生就是這種能夠一眼看透事物本質的人。中國合伙人裡,講的一句話,真的是很能點醒夢中人:當才華撐不起野心的時候,只能安靜讀書。
  • 楊絳:讀書是我一生堅定不移的信仰
    楊蔭杭對幾個孩子的教育很嚴謹,楊絳先生也受到了父親的影響,喜歡上了讀書。一旦養成了讀書的習慣就會很難丟掉。楊絳先生的一生,不論走到哪裡都離不開書,一天不讀書,就會覺得一天就白過了。這個題目對於沒有經歷過生死的學生來說,不容易寫。」收腳印「是一個人對於生命的一個深度思考,回首過往,感悟人生的認知。那時的楊絳先生只有二十二歲,看過她寫的《收腳印》,你會發現這一個小小年紀的小楊絳竟有如此深沉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