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非常喜愛讀書,中英文的書籍都拿來去讀。
有一次父親問她:「阿季,三天不讓你看書,你怎麼樣?」她說:「不好過。」「那一星期不讓你看了?」她說:「一星期都白活了。」
這段經典的對話大家再熟悉不過。
在楊絳的心中,不讀書的日子,就是對生命辜負和浪費。
讀書的快樂,只有真正愛讀的人才能體會到。
讀書,是普通人成功的捷徑,也是能夠改變命運找到自由的入口。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會發現,人與人之間的差距就在讀書。
不讀書的人,就要吃一輩子生活的苦;讀書的人只吃一時的苦,這種苦還會讓我們樂在其中。
2001年楊絳把自己和錢鍾書先生畢生的稿費,捐贈給了母校清華,設立了「好讀書」獎學金。
她曾經說:「我的向上之氣來自於信仰,對文化的信仰,對人性的信仰。」
而這種信仰的建立源於她對書籍的熱愛,從讀書這件小事兒中,獲得了蓬勃的向上之氣。
2016年去世時,寫下了自己對這個世界最後的坦白:「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我愛大自然其次是藝術,我雙手烤著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準備走了。」
讀書,會讓一個人變得柔軟而堅韌,會讓我們獲得從內而外的蛻變,改變我們的人生軌跡,拓寬我們的生命厚度。
讀書,讓我們收穫精神的富足。
1928年17歲的楊絳先生想要去報考清華大學外文系,但是因為當時清華只招女生,南方沒有名額,所以她只能去轉到蘇州的東吳大學。
1932年東吳大學因**停課時,21歲的楊絳先生,北上金華,想要去清華當借讀生。
後來母親調侃說:「阿季的腳下拴著月下老人的紅絲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華。」
後來與錢鍾書先生相識時,錢鍾書先生說:「我志氣不大,只想貢獻一生做做學問。」
楊絳先生忽覺錢鍾書先生就是自己心中的那個人。
我願捧書與你,你願花茶與我。因為讀書兩人相識相愛。
後來錢鍾書在出版短篇小說集《人獸鬼》時,他評價楊絳先生:絕無僅有的結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因為讀書,做學問,他們能夠比常人更加慈悲寬容,豐盈了彼此的人生,溫柔了歲月的酸甜苦辣,更能活出生命的本真。
他們的女兒錢媛曾評價兩人的文筆:「媽媽的散文像清茶一道道加水還是芳香沁人,爸爸的散文像咖啡加洋酒濃烈,自己喝完就完了。」
他們倆人是人生路上兩道不一樣的風景,一個清新柔媚,一個熱烈深沉,但互補的剛剛好。
讀書,讓我們收穫愛情的甜蜜。
每個人的一生都有屬於自己的選擇。
我們可以選擇用勤勞的雙手,去賺取物質的財富;也可以靠腦力勞動,謀得心水的一切。
但是不能放棄的就是通過讀書修身養性,磨練心智,提升自己。
不讀書的人生和讀書的人生千差萬別。
不讀書,我們的生命就像無源之水,總會枯竭,沒有生命力,更沒有張力和溫度。
讀書,雖然不會直接帶來物質的財富,但是能豐富我們的血肉,有塑造屬於自己獨一無二的氣質和氣度,那是一種持久而永恆的魅力。
喜歡讀書的人,努力追求精神生活,提升自己的生活品質,享受生活的舒適愜意。
讀書會提升我們對生活的敏銳度,練就觀察生活的慧眼,尋找到消化生活的武器。
萬般滋味,盡在書中,那是生活之美,也是人性之真。
為什麼要讀書?
讀書是為了提升我們的「悟」性,感受生命的真諦,獲得心靈的安靜與平和。
你讀多少書,讀什麼書,決定了你一生能夠走多遠,爬多高。這個「遠」和「高」也決定了你生命深廣度。
讀書能夠讓我們擁有生命的主動權和對生活的選擇權。
楊絳先生是可敬可愛的老人,正如周國平先生所說:「我分明看見她在細心地為她的靈魂清點行囊,為了讓這顆靈魂帶著全部最寶貴的收穫平靜地上路」。
我們現在的年輕人過於焦慮在於做的太少,想的太多。
每一頁書籍都是風景,遇見了和沒遇見,散發的味道是不一樣的。
善讀書,讀好書,這是最便宜也是最富貴的選擇,閱讀,從即刻開始;從品味楊絳先生的一生求學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