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學生,對楊絳先生十分崇敬,在他的青春迷茫一發不可收拾的年代裡,給先生寫了一封長信,表達自己的人生困惑。
楊絳先生是這樣回復的: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而大部分人的苦惱都是自我設限引起的,就像楊絳先生的洞察。讀萬卷書和行萬裡路本質上都是讓你體驗世界的不同維度。
大量閱讀的好處,是帶你認識複雜世界的不同側面,重塑你對世界的認知。所謂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認知升級的好處,就是面對同樣一件事物,認知層次不同的人會產生天差地別的想法和態度,進而轉化為各自的行動,在慢慢的積累過程中,二者的差距越來越拉,最終成了天壤之別。
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截然不同的命運。-《教父》
而楊絳先生就是這種能夠一眼看透事物本質的人。
中國合伙人裡,講的一句話,真的是很能點醒夢中人:當才華撐不起野心的時候,只能安靜讀書。
對了,還有一句:人醜就要多讀書。當我把這句自嘲的話發在朋友圈裡的時候,很快引來了三四位同事的調侃,是不是在影射誰?!
而同樣的問題擺在阿德勒的面前,他又會有完全不同的解釋,並且與楊絳先生的幽默風趣不同的是,阿德勒給出了解決問題的方法。
我們無法改變客觀的事實,但可以更改主觀的解釋,因為我們都住在主觀的世界裡。-阿德勒《被討厭的勇氣》
阿德勒是奧地利的精神病學家,他是弗洛伊德的學生,但是因為和弗洛伊德的觀點不和,半路出走,創立了個體心理學(積極心理學)。弗洛伊德推崇將所有的悲劇都往回追溯,一定能找到那個最初觸發連鎖反應的原罪。阿德勒說你這個沒辦法驗證啊,既然無法證偽,就算不得嚴謹的科學。
阿德勒主張人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實體,有自己的獨特目的,能夠尋求人生意義和追求理想並達到自我實現。
像阿德勒在他的《被討厭的勇氣》裡所說的一樣,在此時此刻,你不需要增加額外的能量採取其他實際行動,僅僅通過轉換下自己的意識,對現象的解釋做出一些改變,你就能夠立馬變得不一樣。這就是阿德勒提出的課題分離。
課題分離的本質是說,每個人都應該對自己負責,而不應該對別人負責。而判斷哪些該自己負責只用一個標準去衡量就對了:做這件事如果出問題了他的直接承擔人是誰,那麼這件事就是他的課題。你看你所困惑的問題其實就是這麼簡單,我們只用處理好自己的課題就好了,別人的課題由別人負責,與你無關。
舉個簡單的例子:你想請你們班的班花吃飯,但是害怕班花拒絕,更怕別人知道後會用這件事嘲笑你。
這包括三件事:1、你請班花吃飯。2、班花拒絕你的邀請。3、別人嘲笑你。
這三件事裡,套用課題分離的方式,1屬於你的課題,2屬於班花的課題,3屬於別的人的課題。所有這裡,你只跟1這件事有關係,去盡力做好這件事就行了。
很多問題都可以用課題分離的思路來解決掉,當你用順了這個邏輯來分析事物,你會發現,一切都那麼的自然而直接。你的焦慮隨之不見了。
脫不花在她給邵恆帶班的邵恆頭條上,曾經講過自己的焦慮:說怕沒時間錄節目。經過專家的諮詢和講解之後,她才明白了一件事,原來焦慮是我們對還沒有發生的事情的負面想像。
結合上面的例子,你請班花吃飯的事情還沒有發生,你就已經在擔心班花的拒絕和別人的嘲笑了。
課題分離用在處理自己和同事,自己和組織,自己和家人的關係時,都十分有用。
該不該張口問同事要帳?該不該跟老闆提升職加薪?該不該回擊同事的甩鍋?
一句話,該!確定了方向,再學習點話術,巧妙地表達出自己的訴求,你會收穫更多本應屬於自己的高光時刻。讓你展現自我成熟、果斷形象的同時,刷出一波存在感。
相對於楊絳先生的回答,阿德勒的積極心理學給出了一個簡單可行的建議:分離課題,做好自己。就像那句霸道的告白:我愛你,與你何幹?
你也可以通過這套積極心理學:通往幸福之路的課程,來領略下心理學的強大和實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