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絳先生
你的問題主要在於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楊絳
這是楊絳先生寫給一個迷茫青年人的回答,這句話確實寫得很深刻又有智慧,對許多茫然的青年人有醍醐灌頂之效。
今天這個時代,大學教育已經快普及化了;但是很多受過教育的年輕人反而更加迷茫,感覺學了很多知識、考了很多證反而用不上或是社會不太認可。
很多畢業生初入職場也確實有很多的不如意,如工資低、工作環境差等等;有些人甚至以工作不理想為由直接閒居在家,不願為五鬥米而折腰,「讀書無用論」又再次在社會甚囂塵上。
筆者的人生也曾經有段極困頓的時光,和那個提問題的青年人一樣,職業想轉型卻又沒有方向。
那段時間的確很苦澀,真覺的書讀的多也沒有什麼作用,知識當不了錢用,讀了那麼多書依然井凍衣寒,還不如普通職業者那般逍遙自在。
①、因為家境貧寒的原因,學校畢業後我曾做過一段長時間的銷售;雪落後來覺得單純的銷售並非自己所長,想改變職業但又苦於沒有方向,非常困惑。
在後來轉型的過程中卻發現自己學東西上手很快,很多事情一看就能明白個大概,這也許是讀書帶給我的助益。
②、 隨著職業方向的調整,曾經讀過的書,慢慢都能用上。
後來找了個一般般的工作機會(助理職位),跟別人學做企業管理,真正學只跟別人學了半年左右,發現自己很適合這個方向(學起來很快),而且也不要什麼硬技術。
感覺自己大概了解了這門職業之後,過完年我就找個機會,跳槽到另一家企業當部門主管去了,邊工作邊學習理論知識,當主管的那段工作表現應該還算不錯,那家公司的老闆蠻認可。
③、 讀書教會我獨立思考,看問題更容易抓住本質。
隨著工作經驗、職業理論知識的累積,在其後的幾年時間裡,我還是很努力的在理論方面下了點苦功夫學習,慢慢的在這一行找到了得心應手的工作感覺。
①、雖然一直很喜歡讀書,也喜歡買書興趣較廣泛;但是某個職業方面上的書並沒有真正去讀,職業知識和技能沒有積累,沒有打造自己核心的職業技能,這是當年轉型困惑的最重要原因。
②、有些書雖然讀了,但是其中的道理並沒有真正領會,知行不一。
《傳習錄》年輕時雖然了解過,但如何才能做到「唯一唯精」,近些年我才算真正找到了途徑或方法。
現在的雪落雖然混得也不是很順利,但是現在我至少知道自己的短板在哪裡,要朝那個方向去學習提高,那些書才是我真正要下功夫去認真研讀的。
③、現在唯一要做的就是要用時間做跳板,加強學習,增加讀書的深度和高度,想辦法加速量變到質變的進程,提高輸入到輸出的變現能力。
人類最頂級的智慧在二千年前的書裡,要麼你沒讀到,要麼你沒讀懂——孫宏斌
這是融創集團總裁孫宏斌的一句名言,筆者非常認同孫的這句話,引用到本文送給有緣人。
①、書是分層次的,可以大致分為道和術兩個層面,講職業技能的書是&34;要精通一門,講人生大」道「的書要悟 ,講知行合一。
講職業技和經驗的書是寫「術」的書,這類書要專攻一門深耕此職業,與個人職業相關的書讀得越廣越好、越多越好,要厚積而薄發。
②、講安身立命的寫」道」的書如《道德經》等,這類書不求多,求精讀一本;這類書不是讀一遍、兩遍就能懂的,要結合自己的人生經歷去認真體悟,才能有所收穫並開啟人生大智慧。
③、讀書要道、術兼備,以「術「謀生存,以」道「突破瓶頸,職場人要能啃一些難懂但又經典的書籍,慢慢讀遲早會有大收穫。
講大」道「的書國學大師——錢穆老先生有個書單,共七本書,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找來看看。
先不求全看,找一本自己喜歡的,慢慢讀直到讀明白、感覺」今是而昨非「,有豁然開朗之感的那一刻,可能是有些讀懂了,這些書人生閱歷、心境不一樣,每次讀的體會都會不一樣。
綜上,讀書不是沒有用,而是要掌握讀書的方法,單純的靠學校的那幾本書打天下是遠遠不夠的。
讀書要「道」「術」並重,講工作的技能的書要多學多練,講人生大「道」的書要用心體悟。
讀書要「道」「術」兼備、講知行合一才能實現職場的快速成長,只要長期堅持一定能找到「讀書」的妙用,大學畢業不是學習的結束,恰恰是人生學業的開始,與諸君同勉!
(敬請關注,望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