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母親被人打是我童年最痛苦的事,多年後,還與打人者偶遇了

2020-12-05 果果媽育兒之道

2012年,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是我國第一個獲得此獎項的,可謂是一舉成名。

數百年來,諾貝爾文學獎也頒發過一百多次,歐美日等很多國家也都拿過一遍了,唯有我們國家僅莫言一人獲此獎項。由此可見,莫言的文學創作能力是非常的強的,這是不爭的事實。

能獲得此獎項的莫言,並沒有什麼強大的背景,是出身農村,一個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家庭,對於能獲得這樣的成就,莫言站到世界最高的領獎臺上說:母親是此刻我最想念的人。

寫到這裡,我想起了英國作家狄更斯的一句名言:"所有傑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親。"大道至簡,誠哉斯言。

在《講故事的人》的演講中,莫言講述了他童年中最痛苦的一件事:

我童年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著母親一起去集體地裡揀人家掉了的麥穗,看守麥田的人來了,揀麥穗的人都跑了,我母親是小腳,所以就跑不快,被麥田的人捉住了,那個身材高大的看守人上來就扇了母親一個耳光,她搖晃著身體還是跌倒在地上,看守的人沒收了我們揀的麥穗,吹著口哨,就這樣揚長而去了。

我母親的嘴角當時流著血,癱坐在地上,臉上那種憂鬱的神情,我終身難忘。

很多年後,那個看守麥田的人也成了一個滄桑的老人,在集市上,我還與打人者就這樣偶遇了,我也有怨恨,衝過去就想報仇,母親一把拽住了我。

母親平靜地跟我說:"兒子,那個打我的人,與這個老人,並不是一個人。"

莫言頓悟,人都是一個人,只是時間不一樣了。

當年的惡徒不知道在什麼地方或者什麼時間,早已被人懲罰過。同時,此刻的老人,母親那一輩人本性已變,一心向善,這都是我的猜測。

這樣言語的,所謂恩仇,我可以遺忘,但我做不到超越。

記得恩仇,卻可以從容平靜地去寬恕,也許只能用厚德載物去形容這個人的品質吧。

莫言對母親的評價只有三個詞語:善良、堅強和寬容。

但在我看來,這不完整,還需要增加8個字:持家有道,教子有方。

母親這一角色,在任何家庭中都是無可替代的,在持家這一方面,不僅莫言在文學上有成就,莫言的大哥、二哥也都在自己熱愛的領域有所成就。

一言以蔽之:莫言的母親是非常出色的母親!

是母親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孩子,做人的學問不在於看書的多少——事實上很多人非常用功讀書,取得了很高的學歷,最終依然變成了利己主義者。莫言母親的所作所為帶給孩子的卻是寬恕的力量,是人格的力量,也許正是由於有這樣的言傳身教,才塑造了莫言的文學成就。

在我看來,莫言之所以能夠獲得如此高的成就,成為公認的文學大師,就是因為莫言有著非常強的文學思想和創作能力,這一點,我們在其作品《豐乳肥臀》中可以明確知道。

《豐乳肥臀》為莫言的獲獎作品,但也是莫言飽受爭議的作品,其中不乏大尺度的描述,被不少評論家批評為"低俗"、"不堪入目",甚至是"羞辱母性"的作品。實際情況真的是這樣嗎

莫言的文字創作方式和方法從來都是很大膽的,經常在審核的門檻邊緣徘徊。

很多時候,也正是因為莫言的創作力度比較新穎,角度新奇,從而帶給讀者耳目一新的震撼。

給整個文壇都帶來新鮮的血液。

但同時也因過於用力,從而遭到了很多質疑的聲音。比如的《豐乳肥臀》剛出版就得到了兩種聲音,終於被迫"監禁"。

但個人認為,你用什麼樣的心態去讀一部作品,就會從中看到什麼東西。

我看到的是一位歷經苦難的母親和八個命運不同的女兒,她們都是家庭中最偉大的人物,閃耀著時代的光輝。還有一個心理畸形的混血兒子……

生命力不是自己苟延殘喘地活著,而是在困難的時候依然找機會突破自己。

"豐乳肥臀"表面看似是對女性身材的描寫,但書中無一不是表現了每個人命途的多舛。

一個家族,見證中國的苦難更迭,一個故事,讀懂中國的百年滄桑。

在困難中面前隱忍和堅忍的形象,是對中國女性的最好讚美。母親唯一的兒子上官金童患有嚴重的嗜乳癖,刑滿釋放歸鄉的時候已經四十二歲,先後被很多人進行了救濟,最後被騙的窮困潦倒最終一事無成——這是一個書中的悲劇人物。

不得不說,《豐乳肥臀》讓人頓感,生命即使不堪重負,也要負重前行。

莫言說,認識人類之惡、自我之醜,認識不可克服的弱點和病態各異的悲慘命運,這才構成他所要追求的真正的悲憫。

對人生解剖後的深厚悲憫,你理解了嗎?

還沒有看過這本小說的人,很大程度上都是受其傳言的影響,你們不知道自己錯過了多麼有意義的一部作品。

這本書單本45元,包郵到家,感興趣的不妨買一本放在家裡,時不時的翻閱,感受每一個故事背後的人性和現實。

相關焦點

  • 莫言:我記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母親被人打…
    作家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有個演講,他首先提到的就是自己的母親,莫言說自己此刻最想念的人就是母親,他遺憾母親不能分享他的榮光。在《講故事的人》的演講中,莫言講述了他記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我記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著母親去集體的地裡揀麥穗,看守麥田的人來了,揀麥穗的人紛紛逃跑,我母親是小腳,跑不快,被捉住,那個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個耳光,她搖晃著身體跌倒在地,看守人沒收了我們揀到的麥穗,吹著口哨揚長而去。
  • 莫言:我記憶中最痛苦的事,就是母親被人打,但後來我原諒了他
    作家莫言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有個演講,他首先提到的就是自己的母親,莫言說自己此刻最想念的人就是母親,他遺憾母親不能分享他的榮光。在《講故事的人》的演講中,莫言講述了他記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我記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著母親去集體的地裡撿麥穗,看守麥田的人來了,揀麥穗的人紛紛逃跑,我母親是小腳,跑不快,被捉住,那個身材高大的看守人煽了她一個耳光,她搖晃著身體跌倒在地,看守人沒收了我們揀到的麥穗,吹著口哨揚長而去
  • 莫言:多年後重逢了那個動手打我母親的人,但他已經老了
    用閻連科的說法是:諾貝爾文學獎給予莫言的授獎詞是歷來最不恰切的,」魔幻「二字就把莫言的成就抹殺掉一半!西方給予莫言的讚譽,其實不及其成就。莫言是一個用心寫,用靈魂創作的人,他筆下的一切都富有生命力,不但是人、畜,就連高粱、雜草似乎都有著超強的認知能力。
  • 莫言偶遇多年前動手打母親的人,正要上去復仇,母親這個舉動亮了
    莫言母親被打這時莫言的母親走過去,將自己那一份餃子倒進了乞丐的碗裡。莫言生氣極了,很不理解母親的做法。在莫言的眼中,沒分家的時候,母親是家裡那個受氣的人,小時候的莫言看在眼裡感同身受,常常會為此感到苦悶。更為氣憤的是有一次,母親被人動手打哭的經歷。
  • 55歲莫言:被老師、同伴、北京胡同裡女人打過,但我不是善良的人
    畫面中有五十餘人,其中兩個正用力揮舞著自己的拳頭,滿臉鄙夷,仿佛遭受了天大的不公,他們通力合作,拳腳急落如雨點,被打者痛苦地蜷縮在地上。說實話,最吸引我的並不是這三位「主角」,而是站在他們周圍,身份各異、年齡不同、表情千奇百怪的「看客」。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母親」被打!當再次遇到施暴者時,居然這樣幹
    文丨曹鏡明題丨作家莫言的「母親」情節:從目睹被打時的無能為力,到偶遇施暴者歡迎大家留評交流,對於莫言的看法!一生中最痛苦的事莫言,在一次名為《講故事的人》的演講中,曾提到了自己一生中最痛苦的事情:小時候,和母親去集體的地裡揀麥穗,看守麥田的人來了,揀麥穗的人紛紛逃跑,我母親是小腳,跑不快,被捉住,那個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個耳光,她搖晃著身體跌倒在地,看守人沒收了我們揀到的麥穗,吹著口哨揚長而去。
  • 「20年後打老師」,卻少有人指責他?莫言曾說的話很有警示意義!
    被打後也堅持上下班,因為是暑假,張老師迫於顏面,也沒有告訴大家被打的原因,所以在當時並沒有引發大家的討論。直到最近,視頻被曝光,學校知道了真相,紛紛抗議常某的出格行為。對於常某被警方抓住這件事,有網友認為,常某被抓是好事。畢竟,不管出於什麼原因,常某打老師的視頻對於社會的影響,肯定是壞的方面居多。
  • 莫言:我的故鄉和童年
    有幾位評論家曾以我為例,分析過童年視角與我的創作的關係,其中寫的沾邊的,是上海作家程德培的《被記憶纏繞的世界》,副題是《莫言創作中的童年視角》,程說:「這是一個聯繫著遙遠過去的精靈的遊蕩,一個由無數感覺相互交織與撞擊而形成的精神的迴旋,一個被記憶纏繞的世界」,「作者經常用一種現時的順境來映現過去的農村生活,而在這種『心靈化』的疊影中,作者又復活了自己孩提時代的痛苦與歡樂。」
  • 莫言諾獎演說:憶母親為開頭 三個哲理故事收尾
    莫言以回憶母親為線索,講述了他本人記憶中最早的、最痛苦的、最深刻、最後悔的四件事。   中新網12月8日電 北京時間今日凌晨,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中國作家莫言在瑞典學院發表了主題為《講故事的人》的文學演講。
  • 莫言演講 憶母親 談童年 話創作 直面獲獎爭議
    掘開墳墓後,我們看到,棺木已經腐朽,母親的骨殖,已經與泥土混為一體。我們只好象徵性地挖起一些泥土,移到新的墓穴裡。也就是從那一時刻起,我感到,我的母親是大地的一部分,我站在大地上的訴說,就是對母親的訴說。 莫言說,我是我母親最小的孩子。我記憶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著家裡唯一的一把熱水瓶去公共食堂打開水。因為飢餓無力,失手將熱水瓶打碎,我嚇得要命,鑽進草垛,一天沒敢出來。
  • 獲諾貝爾文學獎後,莫言最後悔的一件事是什麼?
    北京時間12月8日凌晨,莫言來到瑞典學院演講廳,面對著200多名中外聽眾,發表了獲獎演說。莫言的諾貝爾文學獎演說,以《講故事的人》為題,敘述了自己成為「講故事的人」的歷程,其中包括追憶母親,學習經歷、作品及點評、感悟人生等內容。在回憶母親時,莫言講了自己最後悔的一件事,他說:「我最後悔的一件事,就是跟著媽媽去賣白菜,有意無意地多算了一位買白菜的老人一毛錢。
  • 莫言:我是一個講故事的人
    演講伊始,莫言便提到了高密東北鄉和老父、兄姐、妻女、孫輩,他說,此刻最思念的人是已經離世而無法與自己分享光榮的母親。莫言回憶,自己從一個用耳朵聆聽故事、用嘴巴說故事的孩子成長為用筆講述故事的作家的起點,正是為將集市上說書人講的故事複述給母親聽。
  • 莫言在瑞典學院發表演講,結尾講了三個哲理故事
    開館時,母親的骨殖,已經與泥土混為一體。從那一刻起,莫言覺得母親已經成為了大地的一部分,他站在這片大地上的訴說便是對母親的訴說。  莫言關於母親最初的記憶是他失手打碎了家裡唯一一個暖水瓶,當時他害怕地躲了起來,母親最後並沒有責罰他,而是發出長長一聲嘆息。而對於莫言來講,最為痛苦的事情莫過於看到母親被打,他從母親眼裡看到了絕望的眼神。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相貌醜陋被人嘲笑,母親一句話改變他的人生
    獲獎的喜訊,在莫言的心裡最想告訴的,並且是第一個想要告訴的是母親。可是,母親在1994年就去世了。母親去世後,他便著手創作長篇小說《豐乳肥臀》;1995年初春,故鄉的一間小屋,稿紙上寫下:此書獻給母親的在天之靈。隨之眼裡滿是淚水。沒想到,這本《豐乳肥臀》和在書的扉頁寫下的「謹以此書獻給母親的在天之靈」,給他帶來的卻是恥笑和辱罵。
  • 悅讀| 莫言:母親
    >我記憶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著母親去集體的地裡揀麥穗,看守麥田的人來了,揀麥穗的人紛紛逃跑,我母親是小腳,跑不快,被捉住,那個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扇了她一個耳光,她搖晃著身體跌倒在地,看守人沒收了我們揀到的麥穗,吹著口哨揚長而去。
  • 《天堂蒜薹之歌》:莫言|從天堂到人間,我也只是一個講述者
    從某種意義上來,這本三十五天就被孕育出來的鄉土文學作品,超脫了莫言以往作品中的文學屬性,將政治融入小說,用文字嘲諷時弊,是優秀作品強烈的使命感。 莫言出生在山東高密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經歷過中國最困難和最荒唐的時期,如今老輩人談起那段歲月,似乎已經是雲淡風輕,如我的女兒這代人更是把那些祖輩的經歷當作故事一般去聽,很難感同身受的去理解那種切膚的痛楚。
  • 為什麼很多優秀作家的人生曾飽經風霜,比如金庸、莫言、莎士比亞
    答案是否定的,不僅不是一帆風順,而且經歷過一些常人沒有的痛苦。新中國成立後,金庸曾經去外交部面試,最後沒有被錄用;1951年金庸父親因冤案離世;1976年10月,年僅19歲的長子查傳俠自殺身亡,成為金庸一生中最痛心的事。金庸一生結過3次婚。
  • 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後,莫言為什麼說「你讓我狂,我也狂不起來」
    《蛙》中寫到:這麼多年來,我總結了一條經驗,解決棘手問題的最上乘方法是:靜觀其變,順水推舟。孤獨成為他童年時期最深刻的感受。莫言曾說過一件母親寬厚待人的事,那是在他小時候,母親帶著他去集體的地裡撿麥穗。
  • 莫言:我的母親
    他的母親不識字,沒有讀過書,但她教給了莫言許多優秀品質。母親,是天生的「教育家」。莫言筆下的女人、母親、土地、生命,讓人感到一種不可消滅的精神力量。謹以此文祝所有母親節日快樂!儲存在我腦海裡的記憶,都是這樣的有聲音、有顏色、有氣味、有形狀的立體記憶,活生生的綜合性形象。這種感受生活和記憶事物的方式,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我小說的面貌和特質。這個記憶的畫面中更讓我難以忘卻的是,愁容滿面的母親,在辛苦地勞作時,嘴裡竟然哼唱著一支小曲!當時,在我們這個人口眾多的大家庭中,勞作最辛苦的是母親,飢餓最嚴重的也是母親。
  • 莫言的父親教導他:人死不能復生,寧叫一家冷不能叫兩家寒
    莫言在信中悲憤難平,對哥哥說道;一個小小的公社書記,芹菜仔一樣的官,竟敢如此猖獗,識人命如兒戲,真是令人怒髮衝冠!人和牛一共賠了三千元了事?我感到一種沉重的痛苦和憤怒!三千元竟能買到一條人命,竟能使肇事者逍遙法外?當時莫言在北京工作,他大哥在湖南機械廠,兩人一致認為有必要回家鄉狀告打官司,然而被他們的父親制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