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復刻吉州窯經典,他跑遍了吉州的幾十座山頭,成了戶外達人

2020-12-06 東家APP

1999年,劉江濤第一次來到吉州窯參觀。仿佛冥冥中受到了命運的感召,他久久佇立在《木葉天目》展覽臺前,目不轉睛,沉浸於那淺淺的一葉一盞。

木葉天目盞是吉州窯獨有的絕藝,而鼎盛於繁華大宋的吉州窯火,已經熄滅了六百多年。

20歲的劉江濤嘆息不已,隨即,就像著了迷一般,決心把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進去,一定要在現代復原吉州窯和木葉盞。

吉州窯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一轉眼,和泥坯、釉水相伴的日子,已經過去了二十年。

現今的劉江濤,在吉州窯故地、宋代天下三鎮之一的永和鎮,開了一家名叫「和溪源」的手工作坊,作為吉州窯非遺代表性傳承人,他先後用作品博得了第十三屆中國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工藝美術創意大賽銀獎、首屆吉安市文化創意設計工藝美術作品創作大賽一等獎、第六屆江西省工藝美術「杜鵑獎」評比活動銅獎、第二屆上海國際陶瓷柴燒節藝術節大賽三等獎、第十一屆廈門文化產業博覽會銀獎……

昔日傾倒了半個大宋的吉州窯,代表作可不只有一個木葉天目那麼簡單。光是主打黑釉系,就有玳瑁、兔毫、虎皮、鷓鴣斑、剪紙貼花許多花樣,除此之外,吉州窯的剔花、釉下褐彩,乃至綠釉、白釉瓷器,在考古挖掘中都有陸續出土。而吉州窯已知的這些瓷器種類,劉江濤幾乎都已經百分百復燒成功了。

他的茶桌上,一片黑釉瓷器當中,擺放著兩隻色澤格外醒目的茶盞,都是他最新研發的釉色。一隻黃釉,典雅素麗,另一隻茶葉末釉,深沉凝碧。握在手裡,仿佛握著一塊粉脂油潤的溫玉。

「以前人們都以為吉州窯沒有黃釉產品,我做出這個之後也是,一直以為宋代吉州窯不做黃釉。」劉江濤把玩著黃釉茶盞,告訴我們,「結果不久之後,考古隊就挖出了一件黃釉作品,我一下就恍然大悟了,古代人能做的東西,我們都能做,我們現在做的古代人肯定全都做過,沒什麼好懷疑的。」

最好的復古,是和古代的匠人過相同的生活,做一模一樣的事,在劉江濤眼裡,就是用吉州本地的原料,做吉州窯特色的產品。

「宋代的匠人能燒出來,就證明周圍的礦土泥巴足夠讓我們做出同樣的東西,我認為這樣才算是真正的吉州窯傳承。」

和溪源所有的吉州窯產品,在釉料上都採用天然礦料,配合草木灰,安全性經過歐盟指標的質量檢測。

「我自己配釉和上釉的時候,連口罩都不用戴,完全不需要考慮健康問題,這就是傳統土釉。」說這句話的時候,劉江濤眼中隱隱流露著自豪。

和溪源的顧客,都很認同劉江濤天然土釉的復古理念,也願意花大價錢買一份絕佳的手感、口感,一份安心和放心。

但也有些作品,劉江濤是「只送不賣」的,比如最新研製成功的茶葉末釉,由於原料稀少,很難大量製作,色澤又深沉悅目,劉江濤索性就把它作為禮物送給要好的朋友,或者是拿來自用。在劉家的廚房裡,就整整齊齊疊放著一摞茶葉末釉的飯碗。

為了復刻經典,他成了吉州的「戶外達人」

在研製吉州窯土釉材料的過程中,為了挖泥巴,採礦料,劉江濤跑遍了方圓幾十裡大大小小的山頭,途中屢有全新的發現,也沒少經歷出人意料的挫折。

有一次,他在工地上發現了一種獨特的礦土,立刻帶了一小部分回家試燒,發現這種礦料格外適合吉州窯釉下彩繪的呈色,回頭再去找時,卻發現那層礦土都已經被車裝走,蕩然無存了。

還有一回,他在一座山上發現了罕見的白泥,「漫山遍野,一眼看上去都是白的,而且山裡流出來的水是青藍色,這就是判斷白泥的明顯特徵」。

劉江濤高興得在深山裡轉了半天,想出來時才發現自己迷路了,怎麼走也走不出去,最後幸好遇到了一臺運土的拖拉機,搭順風車才出了山。

即使有過這麼危險的經歷,他也從沒停下探索的腳步,對這些創作之路上的辛勞,他經常是不以為苦,反以為樂。更有意思的是,由於經常出門挖泥採礦,他還意外結識了附近的野營愛好者,成了一名「戶外達人」。

土釉千變萬化,他是忙碌的「實驗員」

劉江濤說,傳統土釉除了天然健康之外,最大的特色就是它的不穩定性。即使是原料、分量分毫不差的兩次配釉,呈現效果依然可能有很大的不同。同樣的礦土,內部成分會有微妙的差異,同一棵樹的葉片,不同年份裡也會具有不同的物質含量,這些無法進行精確分析的複雜變化,只能靠人的經驗來平衡掌握。這個特色成就了土釉的多變,同時也成了匠人配釉最大的難點。

對劉江濤來說,每次研發新釉都是「痛並快樂著」。

最早開始自己調配釉料、燒制木葉盞時,他總是一副廢寢忘食的拼命架勢。熬夜到凌晨兩三點鐘是尋常事,工作得通宵達旦,也不回家,就在工作室裡胡亂休息一會兒。

經濟和技術都走入正軌後,他還是不願意離開那個調試新釉的工作間,就像科學家不願離開自己的實驗室一般。

家人說他「做瓷器做得瘋魔了」,劉江濤自己卻是「不瘋魔不成活」。

有時一款新釉試了兩三個月,還是出不來成果,心煩意亂的時候,家人也會勸他停一停,到外面走走,休息一段時間。意料之外的是,有時這種中斷反而會提供靈感,對配釉實驗很有幫助。

劉江濤的辦公室,試驗品擺滿了一整張桌子。我們可以看到,桌子上呈現著多種色彩、多種木葉類型的木葉盞,置身其間,宛如在參與一場木葉盞博覽會。

「吉州窯手藝人對木葉有天然的執念,我研製每一種新釉料,都會放幾片葉子試試。試過的新釉太多了,乾脆都擺在一起,怕自己記不清,忘了。」

親力親為,最好的作品源自每一個環節的嚴謹

夜以繼日的工作和對研發的痴迷,讓劉江濤成為了吉州窯陶瓷燒制大師,同時也是一位「十項全能」的陶瓷手工藝匠人。

懂得選泥、配泥、制釉,能拉坯、利坯,一個人就能完成陶瓷燒制的所有工序。後來,秉持著復古的理念,劉江濤又向專業的建窯師父學會了如何修建柴窯,如今,他親手用一塊塊磚頭砌起來的柴窯,已經燒出了許多廣受喜愛的吉州窯陶瓷作品。

天生勤儉的劉江濤在外忙碌,在作坊裡也從不清閒。僱來的員工喊他「劉總」,他自己卻時常連喝口茶的清閒時間也沒有,忙著親自拉坯、配釉、燒窯。難得事情都做完了,還要關心一下種在院子裡的樹木。

劉江濤在院子裡種了許多桑樹,而這些桑樹的葉子,正是他用來製作木葉盞的。面對這些桑樹,他像一個早已與它們結識多年的老友。「每一棵樹葉子的形態、燒制的狀態我都了解,每一次燒制都是精心挑選和採摘,都是為了燒出更好的作品。」

院裡還有兩棵大樟樹,枝繁葉茂。劉江濤解釋說:「樟樹的落葉可以用來做草木灰,也是我做釉的材料之一」。

從自己精心培植的桑樹,到精細調配的土釉,再到生產燒制過程,對每一個環節的嚴格把控,令他燒制出一窯又一窯滿意的作品;燒制吉州窯真正經典的木葉盞的初心,終是得到了回應。

走在作坊院子裡的時候,可以看到劉江濤自己種的葫蘆正在攀爬著細長的竹竿。陽光照著那口「和溪井」,井壁直上直下,深邃得怕人。

據劉江濤說,採用「和溪源」作為品牌名,正是因為這口和溪井的存在。傳說這口井同吉州窯一樣,已經歷了千年歷史風霜,是宋代吉州最著名的舒家窯工匠舒翁、舒嬌父女所挖。他最大的期望,就是能和當年的吉州匠人一樣,讓吉州窯最傳統的工藝,如井水一般,發源於此,再源源不斷地湧流下去。

讓如今的「和溪源」與古代吉州窯的代表——和溪井命脈相續,而這,也正是劉江濤本人,與他一直追求著的古代匠人足跡的最好重疊。

相關焦點

  • 宋代吉州窯瓷器市場行情,風格特徵,吉州窯瓷器值多少錢?
    吉州窯燒瓷品種繁多,地方特色濃鬱,有青釉、黑釉、乳白釉、白釉繪彩、醬釉、綠釉等。其中以黑釉瓷最為著名。黑釉不是引人喜愛的釉色,歷代產量都不多,到了宋代,為了觀茶色和鬥茶風尚的需要,才大量燒制黑釉茶盞。>青瓷是吉州窯初創時期的產品,北宋早期吉州窯仍有燒造。
  • 不能不說的吉州窯
    廬陵故事:不能不說的吉州窯。初訪廬陵,不得不看吉州窯;既訪吉州窯,不能不說說吉州窯。到吉安,首站無懸念地選擇了探訪吉州窯。依習慣做了一點案頭工作。吉州窯位于吉安縣永和鎮境內,距離吉安市區約十公裡,吉安在隋、唐至宋稱為吉州,故名。
  • 吉州窯彩繪瓷器簡述
    這種技法到了元代就不再採用,這是鑑定兩朝吉州窯彩繪瓷器的主要區別。開光紋飾在吉州窯彩繪瓷器中使用較多,南宋開光紋飾的邊飾為粗、細弦紋二道,元代開光紋飾的邊飾為細、粗、細弦紋三道。這種裝飾在元青花上經常見到,但元青花的這種裝飾要晚于吉州窯彩繪瓷器,正是借鑑吉州窯彩繪的裝飾而來。
  • 吉州窯彩繪瓷器簡述
    這種技法到了元代就不再採用,這是鑑定兩朝吉州窯彩繪瓷器的主要區別。開光紋飾在吉州窯彩繪瓷器中使用較多,南宋開光紋飾的邊飾為粗、細弦紋二道,元代開光紋飾的邊飾為細、粗、細弦紋三道。這種裝飾在元青花上經常見到,但元青花的這種裝飾要晚于吉州窯彩繪瓷器,正是借鑑吉州窯彩繪的裝飾而來。
  • 一片葉子值千金的吉州窯到底有何魅力讓世人追捧?吉州窯解密
    吉州窯瓷器特點: 宋代的時候除了比較著名的五大官窯,還有磁州窯、吉州窯、景德鎮窯、建窯、耀州窯、龍泉窯等著名民窯得到快速發展。因此在宋代形成了五大名窯和六大窯系。而今天我們要講的主題就是吉州窯。吉州窯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造型簡潔優美,清麗秀長。有瓶、碗、盤、壺、枕、盞等,為人們創造了優美的生活用具。釉色不斷創新且豐富多彩。
  • 吉州窯幾大名品全解
    窯址不遠處對面的雞岡山等周邊瓷土儲備量豐富,且品質高, 所以吉州窯取土十分方便,瓷需要大量的木材作為燃料,吉州地區一直都木材產 區,盛產松木。吉州窯附近的青原、東固山,綿延數十裡的密林為吉州窯發展提 供了充足的燃料。依託贛江進行出貨運輸,贛江流經南昌出鄱陽湖入長江可流 通到全國各地,產品外銷十分便利。吉州窯始於五代,盛興於宋。早期時燒制的瓷器品種雜多。
  • 追求裝飾致美的吉州窯
    就特色而言,吉州窯以黑釉瓷著稱於世,剪紙貼花、木葉貼花、剔花、玳瑁釉、鷓鴣斑釉等裝飾手法,共同造就了吉州窯獨樹一幟的風格,其產品不僅暢銷大江南北,且出口海外,成為中國陶瓷史上的永恆迴響。 「黑釉剪紙、貼花瓷是吉州窯所獨創,而木葉貼花瓷又是吉州窯的一絕,這在全國其他窯址中從未發現有這類瓷器。」說到吉州窯,我市資深收藏人士韓先生不乏溢美之詞。
  • 南宋吉州窯滿天星膽瓶
    南宋吉州窯滿天星膽瓶南宋吉州窯滿天星膽瓶2020 吉州月葉 - 吉州窯古陶瓷展
  • 南宋吉州窯玳瑁釉三足爐
    南宋吉州窯玳瑁釉三足爐 南宋吉州窯玳瑁釉三足爐
  • 「天目花開曜吉州」劉品三、劉曉玉父女吉州窯茶器展在景德鎮開幕
    據《景德鎮陶瓷錄》記載:景德鎮自元朝以來所創的青花瓷,是從吉州窯彩繪中脫穎而出的。吉州窯陶瓷在中國宋元時期是重要的商品之一,世界各地的很多博物館和收藏家都藏有吉州窯的名貴產品。吉州窯的瓷塑和湖田窯瓷塑是中國民窯瓷塑史上的兩座高峰,通過對比兩座窯口在文化背景和藝術風格方面的異同及其原因,考察兩者之間的聯繫和發展的脈絡,以便更好的認識瓷塑在中國陶瓷史上的地位和發展規律。
  • 探尋千年木葉天目盞之謎——《非遺江西》在吉州窯拍攝
    四天拍攝期間,《非遺江西》攝製組探究了吉州窯木葉天目盞的整個製作流程。田疇練泥;揉泥;拉坯;修坯;晾坯;採葉;施釉;放葉;滿窯;燒成;出窯;以及最後的碎瓷。
  • 趙峰文物鑑定專家淺談吉州窯瓷器鑑定
    吉州窯大家應該非常熟知,在今江西省吉安市永和鎮一帶,又稱永和窯,也稱吉州窯。吉州窯創燒於唐代中晚期,歷經唐五代和北宋,到了南宋時期達到了鼎盛巔峰時期,一直到元代還在燒,歷經了600多年的燒造歲月。,創作出樸素動人的吉州窯各類別藝術佳品。
  • 吉州窯終燒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話說宋末,窯工抗元,兵敗逃散,文天祥抗元勤王,從贛州到吉州,帶走吉州窯窯工三千人,抗元兵敗後,窯工們畏懼元朝政府的報復和追殺,四處逃匿,吉州窯火自此而熄,不過,這種說法過去只存在于吉州永和民間,並未有學者曾記載或引用過,但也有不少人覺得可信。
  • 南宋吉州窯玳瑁紋雙耳琴爐
    南宋吉州窯玳瑁紋雙耳琴爐南宋吉州窯玳瑁紋雙耳琴爐玳瑁釉是吉州窯變色中極有特色以及富有美感的一種,以其色形似玳瑁而知名,「玳瑁釉」為江西吉州窯的代表品種之一,它是在黑色釉面上灑以不規則的黃褐色斑塊,在燒制過程中,由於釉層的龜裂、流動、填縫,便在黑色中形成玳瑁狀的斑紋,故稱「玳瑁釉」。
  • 吉州窯六種獨特的制瓷工藝
    吉州窯釉下彩繪是受磁州窯影響而出現的。北宋末年靖康之難,北方地區一些瓷窯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壞,磁州窯部分工匠也遷到了安徽、浙江和江西等地繼續從事制瓷,因此,吉安吉州窯也燒制了具有磁州窯風格的白地釉下彩繪裝飾品種。這種裝飾的吉州窯瓷器在墓葬當中也有發現。
  • 「顯影中國」探尋吉州窯神奇的「木葉天目盞」
    新華網 王凱豐攝千百年來想要復燒吉州窯名瓷的匠人不在少數,但直到上世紀80年代,以木葉天目盞為代表的吉州窯瓷器才在後人的努力下逐步復燒成功。在吉安出生長大的伍成俊,從小對吉州窯的歷史深深迷戀。2004年,一次偶然的機會他被聘請到吉州古陶瓷研究所工作。從此,伍成俊開始走進吉州窯的世界。
  • 南宋吉州窯黑釉長頸瓶
    南宋吉州窯黑釉長頸瓶南宋吉州窯黑釉長頸瓶2020 吉州月葉 - 吉州窯古陶瓷展
  • 瓷上波濤——磁州窯、吉州窯與耀州窯瓷器上的水波紋
    在宋元時期的磁州窯、吉州窯、耀州窯等窯口燒制的陶瓷產品上,水波紋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很多時候佔據瓷器的裝飾主體或重要位置。宋元吉州窯陶瓷上的水波紋吉州窯彩繪瓷器上水波紋表現突出,在枕、爐、罐、瓶等多種造型上都有水波紋,以一些實物為例:圖4 南宋 吉州窯彩繪水波紋鬲式爐南宋 彩繪水波紋鬲式爐(圖4),口徑12.1
  • 南宋吉州窯水禽紋鼎式爐
    南宋 吉州窯白地黑繪水禽紋鼎式爐南宋吉州窯水禽紋鼎式爐南宋吉州窯水禽紋鼎式爐南宋吉州窯水禽紋鼎式爐宋代吉州窯器物裝飾手法極為豐富,本品所採用的「白地彩繪」是在磁州窯的影響下創燒的,開後來景德鎮青花瓷之先河,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具有重大意義。
  • 吉州窯木葉盞,百年老桑樹葉、吉州原釉原泥燒制
    木葉盞,古吉州窯獨特陶瓷工藝品,葉與盞交匯融合的極致美學享受,中國瓷器史上的美麗瑰寶。取天然樹葉裝飾在天目器皿的釉坯上,經高溫燒制而成。在盞壁漆黑的釉色中,留下木葉絲絲絡絡的莖脈。其中木葉天目盞也曾在貴族中流行,後又入宮廷為皇家所愛,傳世的每一盞都價值連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