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州窯彩繪瓷器簡述

2020-09-09 古玩藝術品收藏與投資

吉州窯位於江西省吉安縣永和鎮西側,吉安古稱吉州,故名。又稱永和窯。吉州窯創燒於唐代晚期,中經五代、北宋,興盛於南宋,至元末終燒。吉州窯具有1200多年的歷史,它的產品種類繁多,紋飾豐富,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和民族特色。其釉色有青、黑、乳白、綠、彩繪等,裝飾上採用灑釉、剔花、印花、彩繪、剪紙貼花、堆塑等技法。吉州窯的黑瓷最負盛名,其中鶴鴿斑、兔毫紋、虎皮斑是當時極為名貴的品種。剪紙貼花為吉州窯所獨創,特別是木葉貼花,更是一絕。吉州窯的彩繪是典型的釉下彩,在裝飾風格上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吉州窯彩繪瓷器品種繁多,一般為瓶、罐、爐、枕等生活用品。裝飾上用褐地、白地褐彩等技法。下面就吉州窯彩繪瓷器的常見品種作一分類歸納:

1.梅瓶

南宋

式:小口,口沿向外翻卷,短頸,豐肩,鼓腹,腹下收斂,圈足。在褐地上留出花卉圖案,然後勾畫花葉、果實,有的瓷器則通體飾纏枝紋,然後在纏枝紋上剔出一道白線,增加了器物的立體感,形成鮮明的黑白對比效果。

II式:小盤口,短頸,豐肩,鼓腹,腹下收斂,圈足。頸下部繪一周蓮瓣紋,瓣內飾蔓草紋,腹部繪纏枝紋,足脛飾回紋一周。這類小盤口的梅瓶在彩繪瓷器中不常見,目前僅見於九江市博物館收藏的一件。

III式:小口,短直頸,豐肩,瘦腹,圈足。口、頸、肩、下腹部和足部均為弦紋褐彩,腹部繪蕉葉紋並配以開光,開光內繪蘭花。

元代

IV式:小口,卷唇,短頸,豐肩,圈足。除口沿、頸、脛部飾褐彩,通體繪海水紋。

吉州窯梅瓶形式

吉州窯纏枝紋瓶



2.關(一 斑 包 括 蓋 罐 、 四 戲 罐 、 缽 詩 罐,)

南宋

I式:直口,束頸,折肩,腹袖長微鼓,圈足。蓋沿平折,頂隆拱呈笠狀,蓋面繪折枝牡丹。罐頸部繪卷草紋,肩飾寬細弦紋,腹部飾纏枝牡丹並配以開光,開光內繪鹿銜靈芝。這類蓋罐出土於南宋嘉定二年墓,為南宋吉州窯彩繪瓷器的標準器。

II式:口沿向外翻卷,直頸,鼓腹,圈足。口沿飾褐釉,頸部繪回紋,肩部飾寬弦紋,腹部繪纏枝紋。

III式:直頸,鼓腹,圈足。肩部飾四系,蓋、罐通體繪雙邊蕉葉紋。

吉州窯罐形式


元代

IV式:直頸,鼓腹,圈足。頸部飾數道弦紋,肩部繪蓮瓣紋,腹部飾連方「刑」字並配以開光,開光內繪折枝花卉,脛部施褐釉。蓋作荷葉邊,蓋頂為荷葉梗。

V式:直沿,筒腹,圈足。頸飾弦紋,腹部繪海水紋配以雙開光,開光內飾竹和花卉紋。

VI式:造型與II式基本一樣,只是肩部為五系。紋飾採用開光,開光內繪數筆折枝花,開光外為海濤紋。

VII式:凸唇,直頸,鼓腹,圈足。頸部飾數道弦紋,腹部繪開光,開光內飾花草,開光外為海水紋。

吉州窯罐形式

吉州窯白地黑花卷草紋罐


3.爐


南宋

式:平口內斂,直腹微鼓,三矮足。口邊飾卷草紋,頸部以褐彩作地留出白色連方紋,腹部飾褐彩葉紋。南宋嘉定二年墓出土的褐地荷葉紋爐,除紋飾外,造型上也應屬此式。


II式:敞口,唇外凸,斜腹壁下收,高圈足,下腹部有一道加固腹壁的腰箍。口邊飾卷草紋,腹繪海濤紋,腹下部飾「卍」字形錦紋、回紋、連方S紋。

元代

III式:寬沿,束頸,鼓腹,弧形足。口沿飾連方回紋,頸部繪弦紋,腹部飾海水 紋,足間飾開光,開光內繪螺旋菊紋。

IV式:寬沿,直頸,鼓腹,三足。頸部繪粗細弦紋,腹部飾海水紋配以開光,開光 內繪蘆葦紋。

V式:寬沿內斂,直腹,三矮足。口沿繪寬弦紋,腹部飾海水紋並配以開光,開光內繪花卉紋。

吉州窯爐形式

吉州窯葉紋三足爐

4.瓶

南宋

式:直口,束頸,扁腹,圈足。口沿飾卷草紋,頸部繪回紋,腹部飾「刑」字紋並配以開光,開光內飾鴛鴦蘆葦紋。

II式:直頸,扁腹,圈足。頸部飾數道弦紋,腹部繪喜鵲梅花,或竹梅,或蝴蝶紋。

元代

III式 凸唇,直頸,扁腹,圈足。口沿飾醬褐色,頸與腹部繪纏枝紋並配以開光,開光內飾花卉紋。此事為韓國新安海底沉船遺物。

IV式:凸唇,直頸,圓腹,圈足。口沿飾醬褐色,通體繪纏枝紋。

V式:凸唇,直頸,圓腹,高圈足。頸部裝飾龍形雙系。口沿繪回紋,頸部飾褐地白色荷花紋,腹部繪纏枝紋並配以開光,開光內飾海水紋。

吉州窯瓶形式

此外,還有枕、盆、洗、壺、缽、盒、鳥食罐等器物。其中有的器物屬孤例,無法分型。

從上述吉州窯彩繪瓷器的分型來看,器物的紋樣在南宋和元代存在較大差異,即使同一時期的產品也存在著不同的風格,一類屬於寫意,紋飾簡單,粗獷豪放;一類寫實,風格規整細膩。

吉州窯彩繪瓷器裝飾紋樣內容豐富,其中包括植物類:纏枝弋蕉葉、荷葉、荷花、蘆葦、靈芝、菊花、蘭花、梅花、竹子、牡丹、蓮花;禽昆類:飛鳳、喜鵲、鴛鴦、奔鹿、魚、蝴蝶;幾何紋類:回紋、「卍」字紋、織錦紋;其它為海水紋、詩詞、人物紋等。

吉州窯綠釉刻花枕

元吉州窯彩繪石竹花卉盆

吉州窯剪紙貼花梅花紋碗


吉州窯彩繪瓷器的紋飾布局與元代青花梅瓶的紋飾布局有相近之處,亦分為層次型、滿地型、稜面型等,這幾種紋飾布局類型應是源於北宋磁州窯釉下彩繪瓷器,而在其基礎上更加規範。由於元代青花的器型較多,紋飾布局的類型更加明顯,但是,其間的承續關係仍然是北宋磁州窯、南宋吉州窯、元代景德鎮窯青花。紋飾之間多採用傳統粗細弦紋分隔,器物的口沿與底部分別裝飾濃重的醬褐色,給人以穩重之感。

吉州窯與景德鎮窯元青花邊飾對比

南宋時期的彩繪紋飾採用了剔劃技法,如纏枝紋、喜鵲、梅花、花卉、魚等紋飾,剔劃出纏枝莖,喜鵲的眼、羽毛,花卉的蕾,葉紋的脈絡。這種技法到了元代就不再採用,這是鑑定兩朝吉州窯彩繪瓷器的主要區別。開光紋飾在吉州窯彩繪瓷器中使用較多,南宋開光紋飾的邊飾為粗、細弦紋二道,元代開光紋飾的邊飾為細、粗、細弦紋三道。這種裝飾在元青花上經常見到,但元青花的這種裝飾要晚于吉州窯彩繪瓷器,正是借鑑吉州窯彩繪的裝飾而來。

南宋吉州窯彩繪紋樣及裝飾技法有的直接來自磁州窯系及北方民窯,如磁州窯系瓷器上所繪的折枝牡丹、纏枝荷花、纏枝蓮、卷草、仰蓮、開光等紋飾及當陽峪窯剔刻的方塊形回紋,甚至裝飾中的剔劃刻線技法在吉州窯彩繪瓷器中都可找到。

宋磁州窯剔劃白釉罐


磁州窯白地黑花梅瓶

磁州窯白地黑花花卉紋梅瓶

研究中國陶瓷史的人往往有一個公式化的概念:磁州窯一吉州窯一景德鎮元青花。究其原因,涉及到我國歷史上的第二次大規模人口南遷。南宋時代,人口大量遷徙可分為三個階段:一是靖康南渡之役;二是金完顏亮南渡之役;三是蒙古南侵之役。靖康南渡之役包括了金兵開始南侵至紹興和約籤訂一段時期,從ll25年至ll42年共l7年,這期間常有大批流民不斷南移,而每次移動又和戰爭局面的緊張密切相關。據1159年(紹興二十九年)統計,南方人口有l684萬多人,到了1179年(淳熙六年)已達到2950萬多人,在20年內,人口增加了3/4。這不僅為南方的各種生產事業提供了勞動力。而且還加速了各地生產技術的交流。在大批的南遷流民中,當然也包括不少北方窯工,特別是磁州窯的工匠,他們把磁州窯的彩繪技法帶到吉州窯,這就是吉州窯彩繪瓷器興起的重要原因。據張家駒先生稱:「江西遷入者以河南人較多,洪、信、饒、袁、吉等州,都有汴京、鄭州一帶人民移人。此外,亦有從河南、山東等處遷來的。」這些南遷的商人和手工業者,對於南方商品經濟的發展、都市經濟的繁榮起了相當大的作用。

吉州窯彩繪瓷器於南宋進入鼎盛時期,其產品銷往國內外。江西省博物館收藏蓮荷紋三足爐、海水紋爐,江西新餘市博物館收藏的鳳菊紋枕,江西九江市博物館收藏的梅鵲紋瓶,上海博物館收藏的葉紋三足爐,南京市博物館收藏的纏枝紋梅瓶, 安徽博物館收藏的蓮花紋梅瓶,廣東省博物館收藏的蘆葦紋瓶等均為國內出土的吉州窯彩繪器物,是吉州窯上乘佳作,代表著南宋時期吉州窯的最高水準。

南宋末年(寶祐五年,l257年),蒙古發動了對南宋的全面軍事進攻。1276年2月,元軍佔領臨安,臨安失陷後,不少軍民堅持抵抗。文天祥勤王起兵,兵源半數來自吉州丁壯,其中或即有吉州窯工參與。至此,南宋末年至元初,吉州窯曾一度停燒。《續資治通鑑》曾多次提及吉州地區的戰事:

至元十四年,宋景炎二年壬午,隳吉、撫二州城, 以隆興濱江,姑存之。

夏,四月,宋文天祥引兵自梅州 出江西,吉、贛兵皆會之,逐復會昌縣。

秋,七月,宋文天祥遣趙時賞等分道復吉、贛諸縣,逐圍贛州,衡山人趙璠,撫州人何時,皆以兵應之。

至元二十七年戊午,移江西行省于吉州,以便捕盜。

從中可見南宋末年至元初,吉州、贛州等地區戰事頻繁,城池遭毀。作為手工業的制瓷 業也不可能在戰爭環境中生產。

吉州窯至元代何時開始恢復生產?我們可以從韓國新安海底沉船中找到一點線索。1976年在朝鮮新安海底發現一艘沉船。據報導,從沉船中打撈出7186件遺物,遺物中有6457件瓷器,除3件為朝鮮瓷器外,其餘全是中國的瓷器。1983年1月29日《韓國日報》轉載了有關當局發表的新聞,即以前發現的280件附屬器物的木牌,經過化學處理後,上面出現了許多可以通讀的墨書文字,其中有「陳皮三十七」、「綱司私」、「七十三包六月」、「東福寺」、「十貫公用」 等。同時還發現記有「至治三年六月一日」 的木牌。那麼,這艘船很可能是至治三年(1323年)出航,並可能是在這個時期沉沒的,至少可以確定是1323年以後出航的。1978年 ,曾在打撈上來的漆器中發現有「辛未兮塘一叔造」的銘文,元代只有2個「辛未」 ,一為至元八年 (1271年),一為至順二年(1331年),貨船起航定在至順二年為宜。這是推斷沉船年代的一個關鍵。日本三上次男先生認為,沉船的時間大體說還是在這個時期的稍後一些,或是更後一點的30年代初較為妥當。沉船中的瓷器除青瓷、白瓷外,還有建窯天目碗、吉州窯天目碗和在白素地上施以黑彩繪的吉州窯陶瓷器等。

天目碗

沉船中打撈出一件吉州窯彩繪纏枝花卉紋瓶,凸唇,直頸,扁腹,圈足。口沿及底足飾醬褐色釉外,全器滿飾纏枝紋並配以開光,開光內繪花卉紋。該器繪畫技法相當熟練,纏枝紋繁而不亂,開光採用三道邊飾。根據沉船的年代可判定此瓶應是l331年以前的產品,應該早於「至正型」青花。


吉州窯黑釉剔花梅瓶

關于吉州窯的燒造歷史,有學者認為,元代是吉州窯衰落的時期。有學者列舉了一批出土的元代吉州窯產品,並認為,在元代吉州窯不但沒有停火,而且在中期還有一段遜於南宋的回升時期,直到青花瓷器創燒成功及大量生產時,吉州窯產品才逐步被淘汰而走向衰落時期。筆者認為,吉州窯彩繪瓷器的興起是由於宋代北方人口的大量南遷,南遷人員中有不少的磁州窯工匠,他們把磁州窯的彩繪技術帶到吉州窯,這就是南宋吉州窯彩繪瓷器興起的真正原因。南宋末至元初,由於蒙古發動對南宋的戰爭及抗元的鬥爭,吉州窯的工匠也是抗元義軍的重要成員,所以這一期間吉州窯應該是停燒的。經過戰爭後的恢復,臨近元代中期,吉州窯又開始生產而且迅速繁榮起來,其產品水平此時已超過南宋。在元軍對吉州地區進行殘酷的報復時,有部分工匠逃到饒州,很可能是這些逃至景德鎮的工匠把吉州窯彩繪技術帶去,與南遷到饒州的工匠一道創造出青花瓷器的新品種。

關于吉州窯的研究價值,正如蔣玄怡先生所說,吉州窯瓷器具有民間藝術新穎的風格,這個典型的民窯在中國陶瓷史研究上是很重要的。


出處:《故宮博物院院刊》 吳水存

相關焦點

  • 吉州窯彩繪瓷器簡述
    吉州窯的彩繪是典型的釉下彩,在裝飾風格上也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吉州窯彩繪瓷器品種繁多,一般為瓶、罐、爐、枕等生活用品。裝飾上用褐地、白地褐彩等技法。這種技法到了元代就不再採用,這是鑑定兩朝吉州窯彩繪瓷器的主要區別。開光紋飾在吉州窯彩繪瓷器中使用較多,南宋開光紋飾的邊飾為粗、細弦紋二道,元代開光紋飾的邊飾為細、粗、細弦紋三道。這種裝飾在元青花上經常見到,但元青花的這種裝飾要晚于吉州窯彩繪瓷器,正是借鑑吉州窯彩繪的裝飾而來。
  • 宋代吉州窯瓷器市場行情,風格特徵,吉州窯瓷器值多少錢?
    吉州窯很講究裝飾,它採用剔花、印花、彩繪、剪繪、貼花和堆塑等多種裝飾方法。尤以茶盞的木葉紋和黑釉剪紙貼花鳳鳥、梅突出。木葉紋是吉州窯的創燒產品,利用天然樹葉為標本,將其貼在坯體上,然後施釉,入窯燒制後樹葉的脈絡便清晰地留存在器物上,圖案清新極具自然情趣。代表器物如吉州窯燒制的黑釉木葉碗。
  • 瓷上波濤——磁州窯、吉州窯與耀州窯瓷器上的水波紋
    在宋元時期的磁州窯、吉州窯、耀州窯等窯口燒制的陶瓷產品上,水波紋佔有比較重要的地位,很多時候佔據瓷器的裝飾主體或重要位置。宋元吉州窯陶瓷上的水波紋吉州窯彩繪瓷器上水波紋表現突出,在枕、爐、罐、瓶等多種造型上都有水波紋,以一些實物為例:圖4 南宋 吉州窯彩繪水波紋鬲式爐南宋 彩繪水波紋鬲式爐(圖4),口徑12.1
  • 追求裝飾致美的吉州窯
    誠如韓先生所言,吉州窯在裝飾技藝上,除釉上彩繪外,還有一部分是釉下彩繪,這對後來的青花瓷的產生有一定的影響。「無論是吉州窯的釉上彩繪,還是釉下彩繪,均打破了宋代瓷器以單色瓷為主的格局,也可以說是中國瓷器發展史上的一種創新與突破!」 就工藝來說,吉州窯彩繪瓷多為褐彩。
  • 深刻影響日本,宋人美學,吉州窯瓷器拍賣榜
    吉州窯黑釉彩繪花卉紋碗這種瓷器就是大名鼎鼎的宋代吉州窯,吉州窯專門燒制黑釉瓷。大多數人之所以初看吉州窯會有日本風之感,是因為正是吉州窯深刻影響了日本的美學,而之所以感覺有禪和文學的味道,那是因為這種風格是大名鼎鼎的宋式美學,而宋式美學的核心就是文學和禪。說吉州窯深刻影響了日本,會不會有點誇大呢?說吉州窯代表宋式美學,會不會誇大呢?
  • 吉州窯幾大名品全解
    包括影青瓷、定 窯的印花白瓷、磁州窯的白地黑花瓷乃至包括龍泉窯的青瓷與仿哥窯瓷器等。因 為燒製品種眾多,提升了窯口整體的工藝水平,為後期自主研發燒制的黑釉系列 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吉州窯可以說是集各名窯之大成者。吉州窯自身所具有的這些優良的自然條件,用之不竭的胎土和燃料資源為吉州窯瓷器的燒造和窯廠的發 展延續提供保證。便利的水運交通以及產品外銷渠道,使吉州窯的規模不斷擴大, 盛燒百年。
  • 一片葉子值千金的吉州窯到底有何魅力讓世人追捧?吉州窯解密
    吉州窯瓷器特點: 宋代的時候除了比較著名的五大官窯,還有磁州窯、吉州窯、景德鎮窯、建窯、耀州窯、龍泉窯等著名民窯得到快速發展。因此在宋代形成了五大名窯和六大窯系。而今天我們要講的主題就是吉州窯。吉州窯表現在以下幾方面:造型簡潔優美,清麗秀長。有瓶、碗、盤、壺、枕、盞等,為人們創造了優美的生活用具。釉色不斷創新且豐富多彩。
  • 不能不說的吉州窯
    廬陵故事:不能不說的吉州窯。初訪廬陵,不得不看吉州窯;既訪吉州窯,不能不說說吉州窯。到吉安,首站無懸念地選擇了探訪吉州窯。依習慣做了一點案頭工作。吉州窯位于吉安縣永和鎮境內,距離吉安市區約十公裡,吉安在隋、唐至宋稱為吉州,故名。
  • 吉州窯六種獨特的制瓷工藝
    吉州窯釉下彩繪是受磁州窯影響而出現的。北宋末年靖康之難,北方地區一些瓷窯遭受一定程度的破壞,磁州窯部分工匠也遷到了安徽、浙江和江西等地繼續從事制瓷,因此,吉安吉州窯也燒制了具有磁州窯風格的白地釉下彩繪裝飾品種。這種裝飾的吉州窯瓷器在墓葬當中也有發現。
  • 趙峰文物鑑定專家淺談吉州窯瓷器鑑定
    吉州窯大家應該非常熟知,在今江西省吉安市永和鎮一帶,又稱永和窯,也稱吉州窯。吉州窯創燒於唐代中晚期,歷經唐五代和北宋,到了南宋時期達到了鼎盛巔峰時期,一直到元代還在燒,歷經了600多年的燒造歲月。,創作出樸素動人的吉州窯各類別藝術佳品。
  • 曦和收藏語箋-宋代吉州窯瓷器風格特徵,市場行情價值分析
    吉州窯很講究裝飾,它採用剔花、印花、彩繪、剪繪、貼花和堆塑等多種裝飾方法。尤以茶盞的木葉紋和黑釉剪紙貼花鳳鳥、梅突出。木葉紋是吉州窯的創燒產品,利用天然樹葉為標本,將其貼在坯體上,然後施釉,入窯燒制後樹葉的脈絡便清晰地留存在器物上,圖案清新極具自然情趣。代表器物如吉州窯燒制的黑釉木葉碗。
  • 古代瓷器:遠不只黑釉一種,五色吉州窯賞析
    吉州窯是中國陶瓷發展史上南方的著名窯場之一,因窯址在江西省吉安縣而得名,吉安在漢代名叫廬陵縣,隋朝改為吉州,後在元代改為吉安。吉州窯創始於唐代,興盛於宋,主要以生產黑釉為主。說起吉州窯給人印象最深的有玳瑁釉與木葉盞,這都是吉州窯黑釉瓷的一種裝飾技法。其實通過考古發掘,吉州窯的釉色遠不只黑釉一種,江西考古界把吉州窯器分為了五大類。即:青瓷器、乳白瓷、黑釉瓷、彩繪瓷和綠釉瓷。
  • 宋瓷賞珍---建窯、吉州窯
    建窯遺址位於福建省建陽市水吉鎮一帶,宋時屬建州,故名建窯,亦稱建陽窯。建窯窯址考古發掘顯示,建窯創燒於唐代,兩宋時期達到最高峰。建窯產品使用含鐵量高的瓷土做原料,胎色深黑堅硬,有"鐵胎"之稱,也叫烏泥窯、黑建、烏泥建等。黑釉建盞含鐵量高,胎體厚重,呈黑灰色、紫黑色;胎質粗糙堅硬,露胎處色沉而無光;造型多樣,有大小斂口、敞口等不同碗式;圈足小而淺,修胎粗獷有力,刀法自然;建盞釉質剛潤,釉色烏黑,器物內外施釉,外釉近底足,足底無釉而露胎。
  • 「天目花開曜吉州」劉品三、劉曉玉父女吉州窯茶器展在景德鎮開幕
    尤其是釉下彩繪瓷對後來青花瓷產生有一定的影響。吉州窯彩繪瓷以含蓄秀麗、清新明快的藝術風格,在中國彩繪瓷史上獨樹一幟。吉州窯瓷器種類繁多,紋樣裝飾豐富多彩。據《景德鎮陶瓷錄》記載:景德鎮自元朝以來所創的青花瓷,是從吉州窯彩繪中脫穎而出的。吉州窯陶瓷在中國宋元時期是重要的商品之一,世界各地的很多博物館和收藏家都藏有吉州窯的名貴產品。吉州窯的瓷塑和湖田窯瓷塑是中國民窯瓷塑史上的兩座高峰,通過對比兩座窯口在文化背景和藝術風格方面的異同及其原因,考察兩者之間的聯繫和發展的脈絡,以便更好的認識瓷塑在中國陶瓷史上的地位和發展規律。
  • 宋吉州窯釉下彩繪紋鎮紙
    宋吉州窯釉下彩繪紋鎮紙宋吉州窯釉下彩繪紋鎮紙尺寸:直徑4.3cm、高1.5cm展品描述:中國瓷器南北朝時期,鎮紙就成為文房四寶之外的書房必備了。自宋代起,鎮紙就已頗為盛行,此鎮紙頗為難得一見,上施龜背錦地紋,鼓釘紋,側施卷草紋,小巧可愛,體現當時吉州窯器物已融入宋人生活的方方面面。2020 吉州月葉 - 吉州窯古陶瓷展
  • 極珍罕的南宋吉州窯錢紋膽瓶,美國哈佛大學有一件類似器|真知堂
    瓷器鑑定真知堂:吉州窯是南宋到元代南方著名的瓷器窯口,以剪紙貼花盞和木葉盞著稱於世。然而,吉州窯在國際市場上最高的拍賣價格,並不是盞,而是瓶一類立件。圖為美國哈佛大學博物館收藏的吉州窯梅花鹿紋梅瓶。瓷器鑑定真知堂:而吉州窯的產品也主要分為黑釉和彩繪兩大類。黑釉以茶盞居多,木葉盞,剪紙貼花盞是吉州窯的特色產品。而進入宋末元初,吉州窯瓷器以本色胎彩繪瓷最為突出,是元代景德鎮青花瓷等釉下彩繪瓷的鼻祖。
  • 探尋千年木葉天目盞之謎——《非遺江西》在吉州窯拍攝
    四天拍攝期間,《非遺江西》攝製組探究了吉州窯木葉天目盞的整個製作流程。田疇練泥;揉泥;拉坯;修坯;晾坯;採葉;施釉;放葉;滿窯;燒成;出窯;以及最後的碎瓷。
  • 稀世之寶《吉州窯黑釉剔花玉壺春瓶》
    精品展示《名稱》:吉州窯黑釉剔花玉壺春瓶《評語》:此件藏品黑釉釉面滋潤、光亮,色黑如漆,可與漆器媲美,細看包漿很好呈現老瓷器的古韻,器身剔花紋飾精美,紋飾部分露土黃色胎,裝飾效果極強。經綜合鑑定為到代精品,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 為了復刻吉州窯經典,他跑遍了吉州的幾十座山頭,成了戶外達人
    木葉天目盞是吉州窯獨有的絕藝,而鼎盛於繁華大宋的吉州窯火,已經熄滅了六百多年。20歲的劉江濤嘆息不已,隨即,就像著了迷一般,決心把自己的全身心都投入進去,一定要在現代復原吉州窯和木葉盞。光是主打黑釉系,就有玳瑁、兔毫、虎皮、鷓鴣斑、剪紙貼花許多花樣,除此之外,吉州窯的剔花、釉下褐彩,乃至綠釉、白釉瓷器,在考古挖掘中都有陸續出土。而吉州窯已知的這些瓷器種類,劉江濤幾乎都已經百分百復燒成功了。他的茶桌上,一片黑釉瓷器當中,擺放著兩隻色澤格外醒目的茶盞,都是他最新研發的釉色。一隻黃釉,典雅素麗,另一隻茶葉末釉,深沉凝碧。
  • 吉州窯終燒的背後,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引不少愛瓷者折腰收藏,然而,元末明初,吉州窯窯火卻漸漸熄滅了,這是怎麼回事?吉州窯位於江南地區的江西吉安,興於晚唐,盛於兩宋,吉州窯是一座舉世聞名的綜合性瓷窯,產瓷精美豐富,主要以民間生活器物為主,胎體粗而厚實,胎色以青白、灰白、紅褐色為主,圖案以刻畫、壓花等紋飾為主,吉州窯瓷器釉色種類繁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