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市深入推進「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紮實開展長江岸線生態修復和綠化提升工作,著力改善和提高長江池州段造林綠化水平。記者程昭攝 浩浩長江從青藏高原出發,經重慶、下宜昌,流經池州,奔騰到大海。水韻流芳、船舶如梭、兩岸鬱鬱蔥蔥……沿江而行,處處是景。 水清岸綠,既是大自然的恩賜,也是生態文明保護的成果。近年來,我市切實把抓好長江大保護、打造美麗長江經濟帶擺在突出位置,深入開展長江入河排汙口排查整治行動,全面打贏長江禁捕退捕攻堅戰和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殲滅戰,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傾力守護一江碧水向東流,高水平建設長三角綠色生態屏障。 護一江碧水, 江邊居民「推窗即景」 一碧江水,兩岸蔥蘢。昔日喧囂的烏沙鎮小輪碼頭已變成一坡綠地,去年種植的楊柳樹像哨兵整列排開,組成了50米寬的護堤林。東至縣昆崗礦業老虎崗碼頭綠草如茵,步道涼亭點綴其間,宛如一個濱江小公園。近年來,我市深入推進「三大一強」專項攻堅行動,紮實開展長江岸線生態修復和綠化提升工作,著力改善和提高長江池州段造林綠化水平。 「對長江岸線退化林、碼頭、沙場、林地『天窗』、裸露地、工業園區、礦山等進行調查摸底,制定長江岸線生態修復綠化提升行動方案,明確造林樹種選擇、苗木規格、栽植模式及管護措施,針對成片造林、補植補種、退化林修復和撫育經營分別作出指導,科學選擇樹種,有序推進長江岸線綠化。」市林業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水清了、岸綠了、生態更美了,沿江居民看在眼裡、喜在心頭。過去,主城區507碼頭,一直存在著嚴重的髒亂差現象,違法建設、非法養殖、廢品收購等環境問題十分突出。去年3月份,池州建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承建的507碼頭片區生態修復、秋浦河故道水系貫通及岸線生態修復等系列工程,從源頭上保護好一江碧水,優化沿江門戶。「現在這裡的環境好多了,讓前來休憩的市民不禁心曠神怡。」市民徐仕超說。 呵護長江,保護環境,需要社會共治,排汙企業要履行環保責任。11月9日,駕駛員李月長開著灑水車,在池州市江東港廠區灑水。「廠裡有兩輛這樣的灑水車,從早上8點到晚上8點,我們每隔1個小時灑水1次。」李師傅告訴記者。近年來,江東港先後投入3000多萬元,用於生態環境基礎建設。「我們企業的發展,就靠長江這條母親河。我們的目標就是不讓一滴汙水流進長江。」江東港負責人蔣少華表示。 截至10月,全市7個國控考核斷面水質全部達標,1-8月淨獲得生態補償350萬元。完成省級以上工業園區汙水處理設施整治。全市6個省級以上園區企業全部實現應納盡納,汙水處理廠穩定達標排放。2020年,全市建立「1+7+N」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清單,「1」即2018年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警示片披露問題中尚未完成整改的1個問題,「7」即《長江(安徽)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專題片》反映我市的7個問題,「N」即尚未完成整改的40個省級層面調度的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問題和中央、省環保督察反饋問題、信訪件。「1+7+N」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清單中的問題已完成整改39個(其中6個問題待省直單位開展驗收後銷號),其餘問題均達到整改時序進度。 守好流入長江的每一道「閘」 「入河排汙口連著河流和陸地汙染源,是汙染物進入河流的最後一道『閘』。」近日,監測發現貴池區牛頭山鎮有一處農村面源排汙口,貴池區環境監測站站長朱秀明立即帶上設備趕去取水快檢。「我是貴池區第5排查小組的,主要負責涓橋、烏沙、牛頭山鎮的187個疑似排汙口排查,為後期治理提供決策依據。」朱秀明說。 「我市在全省率先啟動長江入河排汙口「查、測、溯、治」升級行動,提前完成了對全市9134個入河排口的現場排查工作。」市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支隊副支隊長景照華介紹,9月1日全市入河排汙口現場排查工作正式啟動後,各地積極發揮「小網格」大作用,成立44個監測溯源組,共計組織110名人員投入入河排汙口排查監測溯源攻堅戰。 「查清楚」「數明白」是為了給長江「問診」打基礎,發現問題只是第一步,如何解決問題才是關鍵。景照華說,經過排查,將最終確定納入監測、溯源的排口。下一步,針對排查出來的問題,進行收集、梳理、匯總,初步建立農村面源汙染、生活區區域面源汙染、建築工地臨時排口汙染和工業企業汙染四類問題檔案,並針對四類汙染問題分別建立問題責任清單,制定整改方案,在具體整改過程中按照「取締一批、整治一批、規範一批」的要求,「一口一策」開展入河排汙口整治工作。同時,強化責任擔當,嚴肅工作紀律,從嚴從實推動排查整治工作全面開展,在全省先行先試,努力探索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工作方法和經驗。 管住船 管住岸 管住販 打贏長江禁捕退捕攻堅戰 長江流域為期10年的全面禁捕對保護母親河生態環境、恢復漁業資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禁捕之後,大量漁民需上岸謀生,因此妥善做好漁民上岸後的轉產安置,也事關長江禁捕退捕的成敗。近年來,我市抓實抓細精準建檔立卡,逐船逐人登記造冊,做到不落一船一人,確保捕撈退得出、漁民穩得住、禁捕管得好。 11月6日天還沒亮,張根友便穿上工作服,早早來到長江東流段,跳上漁政巡護船,向下遊駛去……但如今,他下江並不是為了打魚,而是去護漁。張根友是東至東流人,家就在長江邊上。今年,經過東至縣漁政部門公開選拔,張根友等7名專業漁民成為東至縣首批長江巡護員。談起這份工作,張根友很滿意:「雖然我們是業餘的,但是我們想運用自身本領為長江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盡一份力,現在非法電魚、捕魚的人越來越少了。」 家在貴池區烏沙鎮燈塔村的汪紅明,打了35年的魚,「禁漁令」實施後,他主動將自家的兩艘漁船上繳,得到了18萬3千元的補償款,當地又為他找了一份江水測繪的新工作。「雖然當時心裡有些不舍,但禁漁對長江大保護是一件好事,我們肯定支持,現在的新工作收入也不錯,我們全家都很滿意。」汪紅明表示。 「我曾是東至縣張溪鎮白笏漁業隊隊長,帶領120名漁民在升金湖捕魚。政府實施『漁民上岸』工程之後,我有幸成為一名升金湖巡湖護鳥員,工作還在湖面上,但性質已經完全不同了。」10月12日,升金湖保護區護鳥隊員張忠建一邊觀鳥一邊告訴記者。「如今每天升金湖面煙波浩渺,成群的鳥兒在淺灘上或嬉戲、或覓食、或結伴飛舞。靈韻動人的大美溼地成為了候鳥棲息的天堂,處處是人鳥共家園的和諧圖景,一片怡然自得景象。」升金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處主任焦士清說。 「累計查處長江非法捕撈水產品案件243件,破獲刑事案件13起;清除含有『江鮮』『江魚』等字樣店招、店牌147個,變更或註銷營業執照47戶;安排54名退捕漁民擔任水上護漁員,岸上105名巡護員開展常態化巡邏;裝備漁政執法船1艘、快艇5艘、無人機2臺,24小時不間斷巡邏執法。貴池區投入500餘萬元,購置8套雷達光電設備,建成全省首個縣級長江禁捕視頻監控調度中心,實行全方位全天候監控。」市農業農村局負責人介紹。長江禁捕退捕工作實行以來,我市圍繞「六無四清」目標,即:無一條捕撈漁船、無一副捕撈網具、無一個捕撈漁民、無一起捕撈生產、無一起非法偷捕行為、無一條刀魚等野生江鮮在安徽上岸買賣,做到問題清、原因清、整改清、責任清;加強禁捕管理,堅持宣傳引導、聯合執法、常態監管三管齊下,確保「禁漁令」落地見效。
【來源:池州日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