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湖評論:繪製一江碧水向東流的生態畫卷

2020-12-14 荊楚網

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馬鞍山市薛家窪生態園考察時強調,要增強愛護長江、保護長江的意識,實現「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早日重現「一江碧水向東流」的勝景。「長江大保護」提出四年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一張張長江水質「成績單」,一幅幅水清岸綠的大美畫卷,彰顯著我們的母親河正一天天恢復原有的華光。

山為一域之骨,水為一域之魂。長江作為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母親河,在人民心中和國家發展中的地位至關重要。然而,隨著國家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有的地方仍存在「先汙染後治理」的慣性思維,導致當地生物多樣性減少、水體渾濁汙染,生態問題成為持續發展的阻礙。為保護大家賴以生存的家園,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刮骨療傷的勇氣和決心大力整治長江沿線,「兩山」理念給全國人民都帶來巨大福祉。而如今再提重現「一江碧水向東流」的勝景,無疑就是要將護江行動進行到底,做足優化水環境的大文章。

突出一個「護」字,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只有「共抓大保護」「生態優先」成為共識,「不搞大開發」「綠色發展」深入人心,正確把握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我們的母親河才能永葆生機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係,而是辯證統一的關係。為搞好長江大保護,長江沿岸的黑臭水體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清亮的水源,採沙捕魚少了,岸邊立起了一個個溼地公園引得市民駐足流連。通過科學布局可進入、可參與的休閒遊憩和綠色開敞空間,讓美麗山川湖泊與美麗宜居有機融合,生態價值轉化率顯著提高。在這種高舒適度、可持續發展的態勢下,「愛護長江、保護長江」變成了發展的共識指引。

突出一個「管」字,堅持責任到人、長效治理。除了凝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共識,堅持制度推動、長效治理也是實現一江碧水的一大舉措。在一些地方通過明確縣、鄉、村三級生態建設主體責任,構建起生態責任「三橫一縱」網格化管理機制。還有的地方積極整合公安、林業、水利、環保等執法力量,實現生態執法從「九龍治水」到「攏指成拳」的有效轉變。九省通衢的武漢通過大力推進河湖長制,按照河湖全覆蓋原則,實現境內所有河流、湖泊全面實現「一河(湖)一長」。這些有益的嘗試和創新,也給了長江大保護充足的保障力量。在制度護航之下,護江責任被切實壓實壓細,讓「管」字當頭,管出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的美麗勝景。

突出一個「同」字,堅持人人參與、共建共享。實現「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應落實在行動上。「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面對喝著同一條母親河水長大的同胞,我們更應有同在一河邊,共護一河清的共同體自覺。在安徽省銅陵市胥壩鄉,村裡通過發動群眾組建清漂志願服務隊,同時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讓退捕漁民有穩定收入來源,生產生活有奔頭。在一退一清間,既形成人人參與的勁頭,又讓保護成果全民共享,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形成綠色發展的良性循環。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保護長江過程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已經在強力推動下落地生根,長江生態修復取得的成效更增強了我們走綠色發展之路的信心和決心。保護長江、守護母親河,是一場持久戰,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才能給子孫後代留下一條清潔美麗的萬裡長江。

稿源:荊楚網

作者:肖璐

相關焦點

  • 早日重現「一江碧水向東流」勝景
    作者: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省社科院基地 曾凡銀、焦德武  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馬鞍山考察時,強調要把生態保護好,把生態優勢發揮出來,「實現『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早日重現『一江碧水向東流』的勝景」。
  • 一江碧水向東流
    鄭婧伊「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全長6300餘公裡,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裡,約佔中國陸地總面積的1/5,承載著中國約40%的人口。人們依江而生,沿江而興;舟楫往來,互通有無。兩岸青山,一江碧水,讓無數人魂牽夢縈。
  • 一江碧水向東流——廣西全力構建珠江上遊生態屏障
    新華社南寧9月9日電 題:一江碧水向東流——廣西全力構建珠江上遊生態屏障  新華社記者夏軍  今年8月,西江幹流紅水河上遊廣西天峨縣監測斷面顯示,河流水質達Ⅱ類標準。碧水滔滔向東流,匯入西江再至珠江。目前西江流域廣西境內40個監測斷面有36個達到Ⅱ類標準。
  • 【一鏡到底H5】一江碧水向東流——長江馬鞍山段生態修復啟示錄
    【一鏡到底H5】一江碧水向東流——長江馬鞍山段生態修復啟示錄 中安在線   2019-12-31 15:23:00   來源:中安在線    編輯:王騰飛
  • 長江源頭「碧水保衛戰」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格爾木市委宣傳部 攝中新網西寧8月2日電 題:長江源頭「碧水保衛戰」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作者 孫睿 馬紅娟夏季的沱沱河一如既往地安臥在廣袤的可可西裡,靜靜地審視太陽和月亮的交接。遠遠望去,有一個身影在沱沱河堤岸上走著,他時不時彎下腰,一隻手提著袋子,另一隻手清理著河流中的垃圾(塑膠袋)等,他就是這裡的河湖志願者新文。
  • 一江碧水向東流——東安縣河長制工作紀實
    趙四清 吳光平 何雲飛初冬時節,漫步在東安紫水河畔,但見河面薄霧繚繞,清新的空氣撲面而來,碧綠的河水向東流淌,載著兩岸的倒影從遠處來,到遠方去,好一幅美不勝收的江南水鄉風光。在永州市東安縣這樣的美景隨處可見,有綠得可愛的湘江,有清得透明的揚江,還有藍得純潔的蘆江……她們像一條條玉帶般鑲嵌在東安大地上。
  • 張敬華:為「一江碧水向東流」作出南京貢獻
    他強調,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最新指示要求,始終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聚焦重點、緊抓不放,以藍天保衛戰、碧水保衛戰的過硬成果,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態福祉。
  • 【美麗中國長江行】為了一江碧水向東流
    各地結合自身實際,加快實施了一批生態修復和環境保護工程,只為了給長江下遊人們送去一江碧水。騰出河灘 立即迎來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今年4月初,長江江津龍門灘段,一群在江岸邊低空飛翔的「鴨子」吸引了正在這裡採風的《江津日報》副總編輯袁孝椿。袁孝椿和同事們立即用相機拍下了這些美麗的身影。
  • 守護一江碧水向東流——我市持之以恆保護和修復長江生態環境紀實
    水清岸綠,既是大自然的恩賜,也是生態文明保護的成果。近年來,我市切實把抓好長江大保護、打造美麗長江經濟帶擺在突出位置,深入開展長江入河排汙口排查整治行動,全面打贏長江禁捕退捕攻堅戰和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殲滅戰,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傾力守護一江碧水向東流,高水平建設長三角綠色生態屏障。
  • 「碧水浮香墨,行吟東湖中」——世界東湖,東方氣韻
    楚韻山水、描金東湖,鑄就世界級城市綠心東湖生態旅遊風景區景觀亮化方案設計方為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據院長李麗介紹,亮化方案的總體設計理念是「碧水浮香墨,行吟東湖中」,在設計中融入瑰麗磅礴的荊楚文化,以不同色溫的光影亮化岸線,以建築為節點點綴其中,碧水浮墨的東湖畫卷徐徐展開,行吟千年的楚風漢韻在光影中流轉。
  • 網絡點擊量累計1.3億人次,《一江清水向東流 打造「長江最美岸線...
    網絡點擊量累計1.3億人次,《一江清水向東流 打造「長江最美岸線」九江在行動》專題片全網密集轉發 … 2020-04-11 12: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長江生態持續向好 一江碧水向東流
    生態文明建設助推巫山大昌湖溼地花卉園發展生態旅遊長江、嘉陵江、烏江三江環繞,次級河流縱橫交錯,湖庫眾多,三峽庫區生態環境建設與保護任務艱巨。重慶以改善三峽庫區水環境質量和解決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為核心,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突出綠色本底,優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推進「藍天、碧水、寧靜、綠地、田園」五大環保行動,築牢長江上遊重要生態屏障,加快建設美麗山水城市,使重慶成為山清水秀美麗之地。
  • 看,一江清水向東流!
    一江清水向東流,是中國人幾千年的夢想和希望,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時代宏圖。長風浩蕩,大江東去,創新發展的長江經濟帶正在崛起,一江清水向東流的美麗願景正在實現。看長江,也是看中國,長江經濟帶的發展不僅是經濟發展的高質量,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久久為功。「生態文明建設是關係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
  • 嶽池:河長巡河 守護一江春水向東流
    入春以來,嶽池縣各級河長們加快「用雙腳丈量河流」步伐,切實守護一江春水向東流。 在西板鎮老關寨村河段,同在巡河的鎮級河長李虎與當地村級河長聶元廣偶遇了。 「我們的河段沒有發現白色垃圾,過了河這邊就是高巖山村的了,不屬於我們老關寨村的巡河範圍。」聶元廣匯報著巡河情況。 「大家不要把河段劃分得那麼分明,要互相幫助,共同維護河段的清潔。」
  • 《一江春水向東流》小人物背後的大時代
    《一江春水向東流》分《八年離亂》和《天亮前後》兩集,是一部在敘事跨度通戰前、戰時與戰後三個時期的銀幕史詩巨片。影片講述了進步知識分子張忠良一家在抗戰中的不幸經歷:老父慘死於敵人之手,弟弟忠民參加了抗戰遊擊隊;妻子素芬與老母四處漂泊,歷盡艱辛,最後流落上海街頭,素芬不得不到一家有錢人家做女傭;忠良飽經磨難,九死一生,與家人早已失去聯繫,最後到達後方都城重慶。
  • 壯士斷腕聯治「一湖四水」 湖南力保一江碧水向東流
    湖南正以「一湖四水」系統聯治為重點,生態優先守護一江碧水,昔日漫江碧透的湘江、秀美如花的洞庭開始逐漸呈現。洞庭湖碧波蕩漾,岸芷汀蘭。 付敬懿 攝  「壯士斷腕」除汙染頑疾  緊靠湘江的株洲清水塘工業區,15.15平方公裡區域內煙囪林立,但往日機器的轟鳴已不復存在,成片的廠房被掩映在綠樹之間,道路兩旁花團錦簇,清清的小溪霞灣港靜靜流淌。
  • 「大美青海·一江清水向東流」攝影巡迴展暨「黃河入海流」山東省...
    青羚網訊 12月7日,由省委宣傳部和山東省委宣傳部主辦、省政府新聞辦承辦的「大美青海·一江清水向東流」攝影巡迴展暨「黃河入海流」山東省攝影圖片展在山東省文化館正式拉開帷幕。從源頭到入海、從高原到平川,青海、山東兩省的攝影作品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為觀眾帶來了一次視覺享受和精神盛宴。
  • 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 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 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近年來,我省始終把築牢長江上遊生態屏障、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首要位置,著力構建起生態環境汙染聯防聯控體系,創新治理手段措施,持續推動長江生態保護修復,強化上遊意識、擔起上遊責任,全面改善水環境質量,全力確保一江清水向東流。  宜賓:排汙企業退城入園轉型  「轟隆!」
  • 《一江春水向東流》:東方美學,悲歡離合的現實
    今天小編給大家推薦的是中國20世紀三四十年代現實主義電影藝術的最高峰——《一江春水向東流》。影片分為上下兩集——上《八年離亂》、下《天亮前後》。影片充滿現實性,主要反映當時的社會面貌。以抗戰前後普通家庭中的張柱良和素芬悲歡離合為故事主線。
  • 安徽省深化長江流域水生態文明建設 一江碧水向東流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古往今來,八百裡皖江兩岸一直是旅遊勝地,無數文人墨客皆過而留詠。水與綠,正是書寫這些神來之筆的資源稟賦。水韻流芳、船舶如梭、鬱鬱蔥蔥……沿江而行,處處是景。望江長江河道管理局局長胡善民說,「同馬大堤望江段已經基本消除了宜林空白段,2.46萬畝宜林地段綠化覆蓋率達100%,正在建設成集防洪、生態、景觀於一體的綠色生態長廊。」天窗林、空白林、稀疏林,都是林業術語,指的是適合種植林木的地區仍存在「綠化空白點」的區域。加快推進長江兩岸造林綠化,是復綠「最後一公裡」的重點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