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馬鞍山市薛家窪生態園考察時強調,要增強愛護長江、保護長江的意識,實現「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早日重現「一江碧水向東流」的勝景。「長江大保護」提出四年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一張張長江水質「成績單」,一幅幅水清岸綠的大美畫卷,彰顯著我們的母親河正一天天恢復原有的華光。
山為一域之骨,水為一域之魂。長江作為中華民族賴以生存的母親河,在人民心中和國家發展中的地位至關重要。然而,隨著國家經濟社會快速發展,有的地方仍存在「先汙染後治理」的慣性思維,導致當地生物多樣性減少、水體渾濁汙染,生態問題成為持續發展的阻礙。為保護大家賴以生存的家園,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刮骨療傷的勇氣和決心大力整治長江沿線,「兩山」理念給全國人民都帶來巨大福祉。而如今再提重現「一江碧水向東流」的勝景,無疑就是要將護江行動進行到底,做足優化水環境的大文章。
突出一個「護」字,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只有「共抓大保護」「生態優先」成為共識,「不搞大開發」「綠色發展」深入人心,正確把握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係,我們的母親河才能永葆生機活力。習近平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不是矛盾對立的關係,而是辯證統一的關係。為搞好長江大保護,長江沿岸的黑臭水體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清亮的水源,採沙捕魚少了,岸邊立起了一個個溼地公園引得市民駐足流連。通過科學布局可進入、可參與的休閒遊憩和綠色開敞空間,讓美麗山川湖泊與美麗宜居有機融合,生態價值轉化率顯著提高。在這種高舒適度、可持續發展的態勢下,「愛護長江、保護長江」變成了發展的共識指引。
突出一個「管」字,堅持責任到人、長效治理。除了凝聚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共識,堅持制度推動、長效治理也是實現一江碧水的一大舉措。在一些地方通過明確縣、鄉、村三級生態建設主體責任,構建起生態責任「三橫一縱」網格化管理機制。還有的地方積極整合公安、林業、水利、環保等執法力量,實現生態執法從「九龍治水」到「攏指成拳」的有效轉變。九省通衢的武漢通過大力推進河湖長制,按照河湖全覆蓋原則,實現境內所有河流、湖泊全面實現「一河(湖)一長」。這些有益的嘗試和創新,也給了長江大保護充足的保障力量。在制度護航之下,護江責任被切實壓實壓細,讓「管」字當頭,管出青山常在、綠水長流的美麗勝景。
突出一個「同」字,堅持人人參與、共建共享。實現「人民保護長江、長江造福人民」的良性循環,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更應落實在行動上。「我住長江頭,君住長江尾」,面對喝著同一條母親河水長大的同胞,我們更應有同在一河邊,共護一河清的共同體自覺。在安徽省銅陵市胥壩鄉,村裡通過發動群眾組建清漂志願服務隊,同時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讓退捕漁民有穩定收入來源,生產生活有奔頭。在一退一清間,既形成人人參與的勁頭,又讓保護成果全民共享,著力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形成綠色發展的良性循環。
「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保護長江過程中,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理念已經在強力推動下落地生根,長江生態修復取得的成效更增強了我們走綠色發展之路的信心和決心。保護長江、守護母親河,是一場持久戰,綿綿用力,久久為功,才能給子孫後代留下一條清潔美麗的萬裡長江。
稿源:荊楚網
作者:肖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