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婧伊
「大江來從萬山中,山勢盡與江流東。」長江,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全長6300餘公裡,流域面積達180萬平方公裡,約佔中國陸地總面積的1/5,承載著中國約40%的人口。人們依江而生,沿江而興;舟楫往來,互通有無。兩岸青山,一江碧水,讓無數人魂牽夢縈。
從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脈發源,浪奔濤湧地流向「天府之國」巴蜀,穿過三峽,經由窄窄的夔門衝向「湖廣熟、天下足」的江漢平原,然後一路向東,直至「江淮稻粱肥」「富饒甲海內」的吳越之地,中華民族在長江邊枝開葉蔓,形成了樸素而深厚的農耕文化。2005年,在浙江省浦江縣上山遺址發掘的一粒已炭化的「萬年米」,成為約1萬年前世界稻作文化在長江中下遊起源的實證。從良渚到河姆渡,從跨湖橋到上山,四大遺址猶如一道階梯,讓人們拾級而上,窺見古老中華文明延綿不絕的內核密碼。
長江是文明的搖籃,也是生態的寶庫。據不完全統計,長江流域有水生生物4300多種,其中魚類400餘種,特有魚類180餘種……其中,就有「水中大熊貓」白鰭豚,「微笑天使」江豚,「亞洲美人魚」胭脂魚等多種珍稀瀕危水生生物。而長江兩岸博大浩瀚、氣象萬千的生態自然美景,頻頻出現在古往今來文人雅士的作品之中。在長江上遊的重慶奉節,杜甫登高臨眺,看到「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發出「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感慨;從奉節乘舟東下江陵,李白聽到兩岸猿猴啼聲不斷,產生「輕舟已過萬重山」的快意,喜不自禁;在長江下遊,「蘆葦晚風起,秋江鱗甲生」「銜遠山,吞長江,其西南諸峰,林壑尤美;送夕陽,迎素月,當春夏之交,草木際天」「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等詩句伴隨著綿綿青山、滔滔江水流淌不息。
看長江,也是看中國,長江的健康,從來關乎中國的健康發展。作為橫貫東西、輻輳南北的水上運輸大動脈,長江自古就承擔著糧食、絲綢、食鹽、茶葉、瓷器等商貿物品東傳西遞、南承北送的使命,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擴大人文交流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溯江而上,經濟重鎮星羅棋布,沿岸人口流動頻繁,商品流通迅捷,長江上中下遊之間融會貫通、連為一體,釋放著中國發展的巨大能量。然而,問題和挑戰也在積聚。2011年,三峽過閘運量提前19年達到設計通過能力,但江上滿載危化品的船舶四處遊弋,江岸黑臭水體暗流湧動,環境與經濟之間的張力成了發展的隱憂。從中華民族長遠利益考慮,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將生態理念完整內嵌到高質量發展的經濟邏輯中,這一江碧水才能為高質量發展蓄勢、為新時代中國續航。
今年1月1日起,長江流域「一江兩湖七河」等重點流域實行十年禁捕。2021年3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長江保護法》正式施行。作為我國首部以國家法律的形式為特定流域制定的法律,長江保護法的出臺,是我國生態環境法體系建設的標誌性成果,從根本上夯實了長江大保護的制度保障。接續長江的文化滋養,留住長江的綠水青山,挖掘長江文化的豐富內涵,願一江碧水永葆生機活力,續寫精彩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