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二南」詩,運用多重言疊字,充滿了節奏感和韻律感

2020-12-17 劉力家常廚味

「二南」詩的語言運用多重言疊字來摹聲摹形。重言,也稱疊字,是兩個發音完全相同的音節重疊,在詩中使用,有增強語言音樂性、描摹事物狀態、難以替代的擬聲效果等。在「二南」的25篇作品中,有14篇使用了疊字,佔了「二南」詩的一半多。譬如《周南·螽斯》:

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全詩三章39個字,用了六對疊字,六個整句每句一對疊字。這首詩重章疊唱,章句結構完全相同,疊字用於相同位置,錘鍊整齊,隔句聯用,音韻鏗鏘,造成了節短韻長的審美效果,突顯了《螽斯》獨特的語言魅力。像這樣的詩篇,還有《周南·麟之趾》。疊字在整篇裡的運用可以增強詩的音樂效果,在篇中間隔使用,其所達到的效果,有描繪景物狀態的,如山水之態、草木之貌,描寫人物的心理和神態,有描寫人的動作、動物的活動以及物體的運動,還有擬聲的,如動物鳴叫之聲,車行鼓樂之聲、勞動之聲,大自然的風雨雷電之聲等。

「二南」詩中也出現了諸多這樣的情況,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關雎》)、「維葉姜萋」「維葉莫莫」(《葛覃》)、「採採卷耳,不盈頃筐」(《卷耳》)、「桃之天天,灼灼其華」「桃之夭夭,其葉蓁蓁」(《桃夭》)、「肅肅兔罝,椓之丁丁」「赳赳武夫,公侯幹城」(《兔置》)「採採芣苢,薄言採之」(《芣苢》)、「翹翹錯薪,言刈其楚」(《漢廣》)、「振振公子」「振振公姓」「振振公族」(《麟之趾》)、「被之僮僮,夙夜在公」「被之祁祁,薄言還歸」(《採蘩》)、「喓喓蟲鳴,趯阜鑫「未見君子,憂心忡忡」「未見君子,憂心惙惙」(《草蟲》)「振振君子」(《殷其雷》)、「肅肅宵徵,夙夜在公」「肅肅宵徵,抱衾與裯」(《小星》)、「舒而脫脫兮,無感我帨兮」(《野有死麕》)等。

摹聲狀形的特點極其突出,其形態、聲音、動作、心理等表現得淋漓盡致。後世詩歌中雖然也有個別採用類似手法的,如《古詩十九首》中的《迢迢牽牛星》、李清照《聲聲慢·尋尋覓覓》曾因為使用這種疊字形容詞而廣為後人稱道,但是這些個別例子既不是他們的獨創,也不足以構成一種時代風格。

除了疊字外,還有疊句,就是兩個句子重疊。這種句子的重疊使用,對詩篇內容的加強,人物形象的塑造,情感的抒發等都有重要的作用,如《召南·江有汜》中連續用「不我以」重疊,表現了女主人公內心的怨情,使讀者很好地理解了本篇的主旨和人物形象。《詩經》的章法有著濃鬱的民歌色彩,其中重章復沓的章法結構,使《詩經》具有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量。重章復沓就是全篇各章的結構和語言幾乎完全相同,中間只換幾個字,有時甚至只換一兩個字,反覆詠唱,是謂疊唱。

這一方面是因為《詩經》中的詩歌有一部分出自民間,具有民歌原生態的歌唱形式;另一方面,《詩經》被採集來之後,還要經過樂師(樂工)的編排潤色,才能演唱,所以歌詞的反覆疊唱也就很符合禮樂文化的要求了。錢鍾書先生說:「「重章』之名本《卷耳》次章《正義》。先秦說理散文中好重章疊節,或易詞申意,或循序漸進者,《墨子》是也。」這種重章復沓的結構特色和語言藝術,被《詩經》研究者稱為「疊詠體」,據統計,這種重章復唱的形式,在《詩經》305篇中,佔了一半以上,並多集中在《國風》《小雅》部分,如《國風》160篇,疊詠體131篇,佔82%,《小雅》74篇,疊詠體41篇,佔55%。重章疊唱的章法,在「二南」裡以《周南·芣苢》詩最為典型,其詩曰:

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採採芣苢,薄言掇之。採採芣苢,薄言捋之。採採芣苢,薄言袺之。採採芣苢,薄言襭之。

全詩三章十二句,只換了六個動詞,反覆詠唱,以鮮明的節奏,輕快的情調,通過採摘芣苢時的不同動作,表現了婦女勞動的場景、愉快的心情和滿載而歸的歡欣。清人方東樹說:「只換數字,而備成一幅圖畫,言外又見聖世風俗,太平歡樂之象。」《芣苢》這種復沓的形式,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和優美的韻律,使詩的意境更加深遠。

參考資料

《詩經》

本文乃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下次不見不散~

相關焦點

  • 《詩經》「二南」詩,畫面繽紛多彩,創造了充滿靈氣與活力的世界
    詩以「桃之夭夭」寫桃樹少盛之狀貌,以「灼灼其華」寫桃花綻放鮮豔的樣子,以「有蕡其實」寫桃子紅白顏色斑駁相間,以「其葉蓁蓁」寫桃樹長大後枝葉繁茂的樣子。姚際恆說:「桃花色最豔,故以取喻女子,開千古辭賦詠美人之祖」。詩中寫桃,除了之前提到的桃易繁殖的特點外,應該是有以桃之亮麗喻女子容貌的。
  • 《詩經》「二南」詩中的君子形象,有什麼特點?在詩中如何體現?
    「二南」中的男性形象,根據作品的內容和敘述的事件來看,主要有以下四個類型:一是君子形象,即青年男子的形象。二是官吏形象,即士大夫形象。三是貴族形象,即《甘棠》中召公的形象。四是武士形象,即獵手形象。他們在「二南」中雖然所佔比例不大,但其形象特點影響深遠。
  • 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其形式與功能有哪些?
    不過,歌和誦有時也不合樂,那就是徒詩,與謳、謠同類。《詩經》中有些作品一開始不是樂歌而是徒詩,後來在合樂時被樂師有所改動。其次,風、雅、頌的區別是基於音樂的分類。風是周代各諸侯國帶有地方色彩的音樂,或稱為土樂,除「二南」(周南、召南)外,其餘十三國風都在黃河流域,它們分別是邶風、哪風、衛風、王風、鄭風、齊風、魏風、唐風、秦風、陳風、檜風、曹風、豳風。
  • 《詩經》運用了什麼藝術手法和形式,語言上有什麼特點?
    ,」是千古傳誦之篇章,東晉謝玄說「詩三百」最佳的就是這幾句(《世說新語●文學》)。楊柳,是春天的象徵,詩人沒有渲染蕩漾的春水,沒有描繪風和日麗的美景,只是從離別情緒著眼,抓住楊柳千絲萬縷,嫋娜拂人的特徵,以表現情絲縷縷,牽掛難解,借別依依,脈脈不舍之態。無限深情,盡在不言中。
  • 詩經中《樛木》的姊妹篇,6組疊字形容兒孫滿堂,喜慶優美!
    《詩經》有一首詩與前面的《樛木》可謂是姊妹篇。在人類生活中,婚後生兒育女,自是必然之理。故前篇既祝賀人新婚幸福,此篇則祝賀人多生貴子。但在舊說中,與前詩同樣的多被人從政治上或道德上加以曲解,清代即有人深致不滿地說「以螽斯為不妒忌,附會無理」。
  • 《詩經》中的「二南」詩產生於哪裡?漢江流域是關鍵
    我們在對《詩經》進行大量的分析比較研究後,可以說,「二南」的大部分詩篇產生於包括漢中在內的漢江流域,是這個區域上古時期的民歌。它的起源與其他十三國風一樣,是那個時代的人們在這裡生產勞動和社會活動中的產物。
  • 最美的詩-《詩經》的藝術手法及特點
    他認為風、雅、頌是詩的不同體制,賦、比、興是詩的不同表現手法,是包括《詩經》在內的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重要藝術手法。朱熹在《詩集傳》中解釋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按照朱熹的解釋,「賦」就是陳述、鋪陳的意思。
  • 最美不過疊字詩!單字有深意,疊字又如何?
    「杳杳」具有幽暗的色彩感;「落落」具有空曠的空間感;「啾啾」言有聲;「寂寂」言無聲;「淅淅」寫風的動態感;「紛紛」寫雪的飛舞狀;「朝朝」、「歲歲」雖同指時間,又有長短的區別。八組疊字,各具情狀。此曲28字皆用疊字,真可謂妙語天成,自然通俗,作者全用白描手法,寫出了久別重逢後喜悅的心情,也寫出了心上人的嬌柔可愛。前四句用春天的鶯燕雙雙飛舞、花柳婆娑多姿來形容兩情相悅和女子的美好。後三句讚美女子言談舉止事事都很有風度,富於韻致,又是那麼嬌美年輕,一切都恰到好處,端端正正。
  • 透過《詩經》中的「二南」詩,來看漢水流域的祭祀文化
    《詩經》中描寫漢水的詩篇很多。比如《小雅·四月》雲滔滔江漢,南國之紀。」「南國,南方之國。」朱熹曰:「即今興元府京西湖北等路諸州。」又如:「沔彼流水,其流湯湯」「沔彼流水,朝宗於海」,均見於《小雅·沔水》。《周南·漢廣》中還有「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漢之永矣,不可方思」之句。
  • 《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句式和章法的特點
    簡述詩經的現實主義精神的表現,詩經是我國最早的富有現實主義精神的詩歌,奠定了我國詩歌面向現實的傳統,詩經的現實精神在國風和大雅中表現尤其突出。具體說來想,詩經現實主義精神主要表現在寫實精神和樸素自然的風格兩方面。
  • 寒山的這一首詩,八句連用八個疊字,堪比李清照《聲聲慢》
    寒山詩在唐代並不顯眼,但隨著禪宗傳到日本卻廣受歡迎,上世紀中葉,更是被「披頭四」奉為宗師,一度在西方掀起一陣「寒山熱」。【背景】寒山長期住在天台山寒巖,詩就寫刻在山石竹木之上,共六百首,現存三百餘首。這是其中一首。【注釋】杳杳:遙遠的。
  • 唐詩趣話:疊字使詩句更加優美,唐代詩人最愛使用的疊字排行榜一
    疊字入詩,最早可以追溯到《詩經》,《詩經》開篇第一句就是疊字「關關雎鳩」,其他如「蒹葭蒼蒼」、「楊柳依依」、「青青子衿」、「呦呦鹿鳴」等等,都膾炙人口。漢魏及南北朝樂府中也大量使用疊字,比如「青青園中葵」、「脈脈不得語」、「綿綿思遠道」等句。
  • 《詩經》的早期形態與「四詩」
    一般認為,《詩經》的產生及流傳與周代的禮樂制度密不可分,因此上述所謂「核心」必然與禮樂制度的建立及其功用有密切關聯。可以想見,當周初禮制建立之時,與禮樂配合的「詩」便成為一種需求,當時被納入禮樂系統的那些作品,便可視為《詩經》最早的核心,它們的功用與分類也就構成了《詩經》的「早期形態」。
  • 現在有些詩沒有韻律,基本上上下都和韻律無關,那能叫詩嗎?
    就算是不遵守平仄格律的古體詩,同樣需要押韻、音律清朗,只是相對於近體格律詩稍微自由一些。現代詩,就是因為反對古代詩而出現的,也叫「白話詩」,雖都為感於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韻律。現代詩形式自由,意涵豐富,意象經營重於修辭運用,完全突破了古詩「溫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點,更加強調自由開放和直率陳述與進行「可感與不可感之間」的溝通。而現代詩,又分為近代詩和當代詩。
  • 百折千轉 盪氣迴腸 這些絕美疊字詩你讀過嗎?
    疊字詩是指詩中的部分句子或全詩各句都用疊字組成。 所謂疊字,是指兩個相同的字重疊而一個詞,也稱「重言詞」。 疊字的恰當動用,可以增加語語言的音節美,增進情感的強度,民歌中用得最多。
  • 史上最牛最唯美的一首疊字詩,跟李清照的《聲聲慢》難分仲伯!
    疊字是指重複的字,早在先秦《詩經》裡就已廣泛運用,如《蒹葭》中就用「蒹葭蒼蒼」、「蒹葭萋萋」、「蒹葭採採」這三組疊字來描寫蘆葦的形態,同時推進詩人情感的縱深發展。疊字的巧妙運用,使詩歌情與景相互交融,令人回味悠長。
  • 《詩經》的早期形態與「四詩」 由哪些部分組成?
    因此,我們有必要重新探討,在《詩經》形成的最初階段,它應該由哪些部分組成。古代學者對這一問題也有過討論,顧炎武《日知錄·四詩》中提出的「四詩」說即具有啟發性。他認為:「《周南》《召南》,南也,非風也。《豳》謂之《豳詩》,亦謂之《雅》,亦謂之《頌》,而非《風》也。《南》《豳》《雅》《頌》為四詩,而列國之《風》附焉,此《詩》之本序也。」
  • 盤點美妙的疊字詩,讀一遍愛上,讀兩遍會背
    眾多詩詞形式中,筆者最喜歡的就是疊字詩詞,它是指詩中的部分句子用疊字組成。所謂疊字,就是兩個相同的字重疊成一個詞,也稱"重言詞"。下面我們就來領略一下疊字詩詞的美。《古詩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曾有這麼兩句:「行行重行行,與君生別離」,這兩句的大概意思是:送送再送送,一程又一程,和丈夫活生生地分離。
  • 筱青讀詩詞:疊字詩(獨坐常忽忽,情懷何悠悠)
    疊字詩寒山獨坐常忽忽,情懷何悠悠。山腰雲縵縵,谷口風颼颼。猿來樹嫋嫋,鳥入林啾啾。細心的讀者可能已經發現了這首詩的與眾不同之處。每一句末尾兩個字都是重疊的。這其實就是一首疊字詩。疊字詩是指詩中的部分句子或全詩各句都用疊字組成。全詩各句都用疊字組成的為疊字體詩。
  • 唐朝高僧寫下一首有趣的詩,通篇全部是疊字句,表現手法極為高明
    唐朝的詩人中除了大部分是傳統的文人之外,還有一個比較特殊的群體,那就是詩僧,這些人雖然不像傳統文人那樣讀書無非就是求取功名,他們更多的是思考人生,所以也就使得這些僧人的作品往往充滿了哲理。其實我們讀詩也不用去排斥哲理,畢竟只要讀懂了那些哲理,對於自己也是會有幫助。筆者今天要向大家推薦唐朝詩僧寒山很有趣的一首詩,也就是這首《杳杳寒山道》,這是一首很典型的疊字詩,所謂疊字那就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相同的詞所組成的句子,人們對於這樣的句子也稱為「疊字句」,這也是文學創作中常用的一種修辭手法。那麼在詩文中很多人都會使用疊字句,從而達到了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