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的「二南」詩產生於哪裡?漢江流域是關鍵

2020-12-13 極大成

我們在對《詩經》進行大量的分析比較研究後,可以說,「二南」的大部分詩篇產生於包括漢中在內的漢江流域,是這個區域上古時期的民歌。它的起源與其他十三國風一樣,是那個時代的人們在這裡生產勞動和社會活動中的產物。

漢江流域

遠古時代的再生產行為和勞動節奏,是產生詩歌的基礎和前提,這正如普列漢諾夫在《論藝術》中所講到的:「在原始部落那裡,每種勞動有自己的歌,歌的拍子總是十分精確地適應於這種勞動所特有的生產動作的節奏。」勞動創造了人類,勞動創造了語言,同時也創造了藝術。作為藝術的珍品和先起者詩歌,更是與勞動緊密結合的。恩格斯認為,拉斐爾的繪畫、託爾瓦德森的雕刻以及帕格尼尼的音樂,都是在勞動日臻複雜化下所產生的優美藝術。《詩經》同樣也是勞動的結晶,是藝術的瑰寶。《周南·芣苢》:

《周南·芣苢》

採採芣苢,薄言採之。採採芣苢,薄言有之。採採芣苢,薄言掇之。採採芣苢,薄言捋之。採採芣苢,薄言袺之。採採芣苢,薄言襭之。

《周南·芣苢》

這是婦女採車前子時唱的歌,每章唱的都是勞動的內容,字句基本相同,只換一兩個字,便唱出了採集芣苢的全過程。復沓疊章,遞進地加深了內容,增強了感情,造成一種優美的意境。清人方玉潤說:「讀者試平心靜氣涵泳此詩,恍聽田家婦女,三三五五於平原繡野,風和日麗中群歌互答,餘音嫋嫋,若遠若近,忽斷忽續,不知其情之何以移,而神之何以曠,則此詩可不必細繹而自得其妙焉。」雖然,他是從藝術角度講《芣苢》一詩的美妙的,但我們也由此可以看見,遠古人們在集體勞動中對答唱和,便產生了這樣優美的集體勞動詩歌。魯迅先生在《門外文談》中講到的「杭育杭育」派,也就是這種情況。在《詩經》中,特別是「二南」的大部分詩篇都體現出原始民歌產生的普遍情況。

方玉潤

西周時代的漢中是周王室的「方國」,微史家族大約就在這個地方,這是從近年來發掘的鐘鼎銘文中所獲得的最新線索。文獻資料的記載及對《二南》中詩篇地域的分析也正與此吻合。因此,周初產生於此地的一部分民間歌謠,其地域範圍是可以考察的。雖然,《詩經》時代距今已有3500多年的歷史,漢中風貌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但是,從《詩經》中一些詩篇所反映的生活裡,還能尋覓出歷史的痕跡。《關雎》所記載的河洲和魚鷹雎鳩,《漢廣》所說的漢水,《沔水》所寫的沔水,《旱麓》所寫的漢山,《南有嘉魚》所載的勉縣丙穴嘉魚,《麟之趾》所載的麒麟,似乎範圍廣泛,難以斷定,但仔細深究,還是可以找到線索的。

《關雎》

因此,我們可以說,漢中當時的氣候溼潤,山嶺疊嶂,水系密布,草木繁茂,禽獸成群,物產豐富,這些都提供了《詩經》所產生的物質環境,那個時代的人們就在這樣的物質環境下生活,從而為文學作品的產生提供了生活源泉。由於對《詩經》的研究忽視了對有關地方文史的深入探討,又因為歷代注詩的眾說紛紜,使得人們對《詩經》與漢中及漢水流域關係的研究重視不夠。這裡需要說明,漢代的學者在探索《詩經》與歷史地理的關係時,是重視《詩經》與漢中的密切關係的,因而,在註疏裡保存了這方面的歷史資料,為我們今天研究《詩經》與漢中的關係提供了方便。

《詩經》

這裡,我們暫且不說《毛傳》《鄭箋》,僅舉《說文解字》來看漢代人注重漢中的程度。《說文·言部》有「訇(hong)」這個字,許慎在釋義後又專門指出:「漢中西城有訇鄉。」對「訇鄉」這樣一個小地名,許慎都認真地加以注釋,很能說明漢代學者對漢中的重視程度。這除了漢中在歷史地理上所處的重要地位外,還因為這個地方曾經是漢高祖成就帝業的基地,所以,對那個時代體現在史料文獻裡對漢中的注重,也是不難理解的。

參考資料

《詩經》

本文乃作者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下次不見不散~

相關焦點

  • 古有「江河淮漢」,被《詩經》多次描繪,漢江為什麼能成為中華文明...
    《漢廣》,出自《詩經·國風·周南》,詩三百中最引人遐想的幾首之一。「遊女」是誰?又為何「不可求」?她所在的漢江,也就是詩中的「漢」,又是怎樣一條河流?對於主要產生在北方的《詩經》,湖北已是我們可以去尋訪的最南的省份,卻不可或缺,代表了兩周文明一個重要的側面。漢江沒有任何爭議地成為我們理解詩經時代湖北的河流線索。
  • 透過《詩經》中的「二南」詩,來看漢水流域的祭祀文化
    《詩經》中描寫漢水的詩篇很多。比如《小雅·四月》雲滔滔江漢,南國之紀。」「南國,南方之國。」朱熹曰:「即今興元府京西湖北等路諸州。」又如:「沔彼流水,其流湯湯」「沔彼流水,朝宗於海」,均見於《小雅·沔水》。《周南·漢廣》中還有「漢之廣矣,不可泳思;漢之永矣,不可方思」之句。
  • 《詩經》「二南」詩中的君子形象,有什麼特點?在詩中如何體現?
    「二南」中的男性形象,根據作品的內容和敘述的事件來看,主要有以下四個類型:一是君子形象,即青年男子的形象。二是官吏形象,即士大夫形象。三是貴族形象,即《甘棠》中召公的形象。四是武士形象,即獵手形象。他們在「二南」中雖然所佔比例不大,但其形象特點影響深遠。
  • 《詩經》「二南」詩,畫面繽紛多彩,創造了充滿靈氣與活力的世界
    詩以「桃之夭夭」寫桃樹少盛之狀貌,以「灼灼其華」寫桃花綻放鮮豔的樣子,以「有蕡其實」寫桃子紅白顏色斑駁相間,以「其葉蓁蓁」寫桃樹長大後枝葉繁茂的樣子。姚際恆說:「桃花色最豔,故以取喻女子,開千古辭賦詠美人之祖」。詩中寫桃,除了之前提到的桃易繁殖的特點外,應該是有以桃之亮麗喻女子容貌的。
  • 《詩經》「二南」詩,運用多重言疊字,充滿了節奏感和韻律感
    「二南」詩的語言運用多重言疊字來摹聲摹形。重言,也稱疊字,是兩個發音完全相同的音節重疊,在詩中使用,有增強語言音樂性、描摹事物狀態、難以替代的擬聲效果等。在「二南」的25篇作品中,有14篇使用了疊字,佔了「二南」詩的一半多。
  • 為什麼《詩經》「十五國風」中,沒有「楚風」?
    熟悉《詩經》的人也許注意到一個奇怪的現象:十五國風都以國名地名命名,唯獨開篇的「周南」,「召南」,不是國名,也不是地名。此二者,人們習慣謂之為「二南」。那麼,《詩經》「二南」到底是哪裡的民歌呢?「二南」又指的是什麼地方呢?《詩經》裡還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十五國風裡沒有楚國。這是為什麼呢?
  • 《詩經》深受周代文化影響,帶有南國特色,具體表現為?
    從西漢開始,學者們從「正風」與「變風」的關係入手,闡明「南」在《詩經》中的特殊性。漢代《毛詩》解釋「二南」說:「《關雎》《麟趾》之化,王者之風,故系之周公。南,言化自北而南也。《鵲巢》《騶虞》之德,諸侯之風也,先王之所以教,故系之召公《周南》、《召南》,正始之道,王化之基。」《鄭箋》注曰:「自,從也,從北而南,謂其化從岐周被江漢之域也。」
  • 《詩經》的早期形態與「四詩」
    一般認為,《詩經》的產生及流傳與周代的禮樂制度密不可分,因此上述所謂「核心」必然與禮樂制度的建立及其功用有密切關聯。可以想見,當周初禮制建立之時,與禮樂配合的「詩」便成為一種需求,當時被納入禮樂系統的那些作品,便可視為《詩經》最早的核心,它們的功用與分類也就構成了《詩經》的「早期形態」。
  • 《詩經》的早期形態與「四詩」 由哪些部分組成?
    可以想見,當周初禮制建立之時,與禮樂配合的「詩」便成為一種需求,當時被納入禮樂系統的那些作品,便可視為《詩經》最早的核心,它們的功用與分類也就構成了《詩經》的「早期形態」。但今本《詩經》的風、雅、頌三分顯然不可能是最早的分類,因為沒有證據表明周初禮制存在與風、雅、頌對應的三分,這三者本身的時代差距也很大,比如國風、小雅中僅有部分詩作可能產生於西周。
  • 《詩經》中的詩歌,多次提到江河,這反映了上古的什麼習俗?
    《詩經》中也有幾篇關於大禹治水的詩:《小雅·信南山》:「信彼南山,維禹甸之。」《大雅·文王有聲》:「豐水東注,維禹之績。」《大雅·韓奕》:「奕奕梁山,維禹甸之。」《魯頌·悶宮》:「奄有下土,纘禹之緒。」《商頌·長發》:「洪水茫茫,禹敷下土方。」
  • 第六屆漢江流域農博會昨天開幕,「尖板眼」層出不窮
    昨天(21日),第六屆漢江流域農博會在襄陽市漢江流域農博中心拉開帷幕。漢江流域省市以及北京、福建等地700多家企業攜8000多種農產品精彩亮相,「尖板眼」層出不窮。湖北山皇生態油脂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李君臣告訴記者,尤其是在電商平臺銷售火爆:「今年疫情以來,從5月份到11月份,公司90%銷售額產生於網上,各類網站銷售額有300多萬元。」漢江流域農博會上,新研發的陳皮金花茶和曬紫金十分暢銷青磚茶也在本屆展會上亮出了「新板眼」。
  • 《詩經·漢廣》:漢江痴情漢
    漢江邊來了一位遊弋的美女,她亭亭玉立是不可求的。正像漢江這樣寬廣,是不能遊過去的;江水是這樣悠長,是不能用划子劃的。我是江漢的樵夫,要把高大錯雜的樹枝都砍伐掉,直奔江邊來追求你。美麗的姑娘啊!你答應嫁給我嗎?你要是嫁給我,我甘願終生為你餵馬。可是漢江是這樣寬廣,是不能遊過去的;江水是這樣悠長,是不能用划子劃的。
  • 對中國山水詩畫有深遠影響的一首詩——讀《詩經·漢廣》有感
    詩旨:《漢廣》這首詩是描寫愛情的一首詩,尤其是歷經了千辛萬苦、艱難險阻之後才得來的愛情,來之不易,好好珍惜。這首詩也是《詩經》中最早的有關山與水的描寫的一首詩。這首詩是《周南》中的一首詩,詩中所描繪的地點就是漢江流域和長江流域,也可能是兩江的交匯處,在西周初期,這是屬於周公的封地,是周國京城的南部,也就是江漢一帶。在詩中也可以理解成漢江的南岸。喬木,是高大的樹木。根深葉茂的喬木,需要生長很多年所能長成。「不可休息」 大樹底下好乘涼,因以為喬木樹高葉繁,所以,人們可以在這大樹之下歇息乘涼,這是「休息」的意思。
  • 中國文化的起源詩歌:《詩經》與《楚辭》
    說到《詩經》,可能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便是孔夫子,而說到《楚辭》,那首先想到的肯定是屈原了。中國文化起源來自詩歌,無數詩歌通過百姓的代代相傳,不間斷的承接與延伸,詩歌文化在中國歷史的進程裡,也不斷的演變著。詩有六義,說的是《詩經》共有六義。這六藝分別是:「風、雅、頌、賦、比、興」。
  • 簡述漢江流域楚漢女性服飾的造型特點與藝術成就
    漢江流域的古代女性服飾是以一種地域文化的視覺形式來展現其人文精神、社會風貌的,它為今天華服研究提供了極具歷史價值的線索。中國歷代服飾文化追根溯源都是古代漢江流域服飾文化的延續與演變。根據現有的考古發掘資料,能夠集中體現漢江流域古代女性服飾發展成就與藝術特點的文物,有先秦楚國帛畫與木俑、漢代畫像磚與陶俑、南北朝的畫像磚等等。
  • 《詩經》論衡
    無論今文還是古文,古之學者慎審有加,《詩經》文本估計不會有多少出入,關鍵是對於經文的解釋則各有側重。而《毛詩》所傳詩中,除三百零五篇外,還有六篇詩只有標題,沒有內容。這樣,孔子所刪編後的「詩三百」即漢代以後所說的《詩經》確切地說並非三百零五篇,應是三百一十一篇詩歌。
  • 《詩經》解密:《詩經》中「周南」「召南」真實含義及其重要意義
    不能解決《詩經》中「周南」與「召南」的真實含義,就無法讀懂整部《詩經》所包含的積極社會意義。現代有關《詩經》研究中關於「周南」與「召南」的論文觀點大同小異,基本把「周南」與「召南」理解為地域名稱, 「二南」是對周公、召公治下南國各小國的泛稱,《詩經》中的「二南」作品都是南國地方的民歌。
  • 漢江流域水汙染防治條例時隔19年首次修訂,長江最大支流將列環保...
    □楚天都市報記者陳倩見習記者樊碧波通訊員朱博王丹26日,《湖北省漢江流域水汙染防治條例(修訂草案)》提交省十三屆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審議。漢江是長江的第一大支流,流經我省10市(林區)40個縣(市、區),流域水汙染問題牽動眾多居民的切身利益。現行條例於2000年實施,這是時隔19年後首次修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