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昨天大家的朋友圈裡都在發立掃把的遊戲,微博也上熱搜了,據說是NASA說由於地球受太陽引力的關係,2月10日對物體的引力最小,是一年中唯一可以讓掃把站起來的日子。後來NASA官方出來闢謠,說立掃把和地球引力沒有關係,只要找到一把毛比較厚重、重心偏下的掃把,稍加調整就可以輕鬆立起來。不過這都不重要了,大家玩得開心就好。
NASA為什麼這麼「窮」
大部分人對NASA的最深印象,是1969年阿姆斯特朗登月時的那一句「這是我個人的一小步,但卻是整個人類的一大步」。半個世紀前NASA就能登月,確實厲害,不過大家發現沒有,繼國際空間站和太空梭項目後,NASA的聲音越來越小了,而且國際空間站還是各國合作項目。近十年甚至載人航天都不搞了,美國太空人不得不搭俄羅斯「聯盟號」飛船的順風車往返國際空間站。
為什麼呢?一個字——「窮」。成功登月之後,美蘇太空爭霸中美國取得了最後的勝利,整個登月計劃歷時11年,共執行6次載人登月任務,總費用約為255億美元,佔當年GDP的0.57%,相比之下2018年NASA的財政預算為207億美元,只佔GDP的0.01%,而且登月更多的是象徵性意義,沒有什麼實質性回報。所以登月之後,美國政府大幅度削減了NASA的財政預算,只夠維持一些基本的科研、探索任務。2010年,歐巴馬政府又進一步對NASA的「太空探索計劃」的預算進行限制,並推動私人太空公司的發展。直到川普政府,這個情況才得到了緩解。
NASA豐厚的登月預算
2月10日,美國總統川普在2021年度政府財政預算中要求為NASA增加12%的預算,達到了252億美元,是NASA歷史上最大的預算之一,主要是為了保證重返月球「阿爾忒彌斯計劃」的實施。2019年5月,NASA公布了自己雄心勃勃的重返月球計劃——「阿爾忒彌斯計劃」:到2024年之前,將運送第一個女太空人和下一個男太空人在月球南極登月,進行長時間的停留和探索,為登陸火星做準備。NASA預計未來5年每年都需要260~270億美元,2023年這一數字將達到286億美元,其中「阿爾忒彌斯計劃」就要花費大約710億美元。
在「阿爾忒彌斯計劃」中,NASA將會開發一系列的新技術和新設備。前期探索中,由NASA牽頭與許多私人公司合作研發月球無人著陸器,包含各式各樣的探測器,主要研究月球的水冰沉積物(用來製取火箭燃料、人員的飲水和氧氣等),並且由私人公司負責發射。登月任務中,會研發用於載人深空探索的「獵戶座」載人飛船,用於發射它們的火箭太空發射系統(SLS),用於登陸、返回的月球著陸器,其中,為了便於多次執行登月任務,將會發射並在月球軌道上組建一個空間站——「月門」空間站。
執行登月任務時,地球發射的「獵戶座」載人飛船將與月球軌道上的「月門」空間站對接,太空人通過空間站上的月球著陸器登月、返回,最後再乘「獵戶座」載人飛船返回地球。待「阿爾忒彌斯」任務全面完成後,「月門」空間站將會飛往火星,成為火星的空間站,用於火星登陸任務。
我們層出不窮的「智商稅」項目
反觀我們國內,近幾年也出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明星」項目,博人眼球,但結局往往都是雷聲大雨點小,甚至連雨都沒有,而且涉及資金巨大,收了很多參與人的「智商稅」。
比如以前轟動全國的巴鐵項目,在2016年的北京科技產業博覽會上一鳴驚人,巴鐵是一種靠電力驅動、大運量的寬體高架電車,一出現便「震驚」了很多媒體。2016年8月3日,「巴鐵1號」的試驗車在河北秦皇島北戴河正式亮相,車長22米,寬7.8米,高4.8米,額定載客數為300人。不過「巴鐵1號」在試驗線進行了各項測試後,便銷聲匿跡了。很多專家表示,巴鐵項目面臨著交通、承重、安全等各種問題,很難實現。據調查,巴鐵項目的背後是一個做網絡金融P2P的理財公司,藉此集資40多億。
後來的小黃車項目,ofo小黃車是一個無樁共享單車出行平臺,締造了「無樁單車共享」模式,致力於解決城市出行問題。用戶只需掃一掃車上的二維碼,即可獲得解鎖,隨取隨用,隨用隨還。自2015年6月啟動以來,ofo小黃車已連接了1000萬輛共享單車,累計向全球20個國家,超250座城市、超過2億用戶提供了超過40億次的出行服務。小黃車開啟了網際網路融資創業套現的新模式,緊接著小紅車、小綠車、小藍車不斷湧現,並且席捲了各個行業,從自行車到摩託車,從充電寶到電動汽車應有盡有。
在那幾年,共享經濟成為了網際網路創業新的峰口,大大小小的資本瘋狂湧入,各種公司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拔地而起,通過燒錢模式佔領市場,產能不斷擴大、競爭不斷加劇,互相踩踏。這種模式無法精細化管理,收入往往達不到預期,支出卻遠超計劃,需要資金源源不斷地湧入,來支持龐大的消耗,一旦市場受挫、資金跟不上,資金鍊斷裂,就會土崩瓦解,一地雞毛。2018年10月,ofo小黃車退押金難引發公眾不滿,2019年起,被多家公司起訴拖欠服務費,2019年9月,創始人出走1600萬人排隊退押金。ofo小黃車是共享經濟的明星企業,引發了較多的關注,還有更多的類似公司無聲倒地、鮮為人知,引人唏噓。
還有最近的加水汽車項目,2019年5月23日,一則有關「水氫發動機河南南陽下線,車輛只需加水即可行駛」的新聞,引發熱議。據製造商青年汽車宣稱,水氫燃料車的工作原理是,車頂安置一個蓄水箱,車內的特殊的轉換設置可以將水轉換成為氫氣,再輸入氫燃料反應堆,產生電能,然後驅動車載電機和引擎,使得汽車行駛,這意味著車載水可以實時製取氫氣,車輛只需加水即可行駛。
這種嚴重違背能量守恆定律的汽車居然能下線,並且成為當地明星項目,受到了公眾一邊倒的嘲諷和質疑。後經調查,青年汽車的董事長被法院列為失信被執行人,這個汽車項目,總投資83.16億元,其中南陽市政府出資40億元。
還有很多很多,比如什麼量子波動速度、各種虛擬貨幣以及各級政府動輒百億千億的各種投資計劃等。為什麼我們的項目往往達不到預期,經常弄虛作假,最後淪為形象工程,甚至人財兩空,收穫一片罵名?
NASA的省錢模式
NASA的項目往往都藉助了先前的基礎,有著詳細的計劃,可執行度高。比如「阿爾忒彌斯登月計劃」,其中的太空發射系統(SLS)是一種從太空梭演變而來的超重型運載火箭,「獵戶座」載人飛船原先是設計用來從國際空間站往返太空人的,「月門」空間站則效仿了現有的國際空間站,都是通過設定新的任務目標,對現有的設備進行改造升級,來完成登月任務,既可靠又省錢。
而我們的一些項目,充滿了謊言、虛偽與欺騙,往往都是空穴來風的假想,通過一些抽象的概念、藉助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來包裝,博人眼球、糊弄公眾,以謀取利益。原理上都說不通,根本沒有可行性,也更不可能有完善的計劃去實現。我們更應該關注的是那些已經存在的、運行良好的東西,能否通過升級改造,來發現新的應用,創造新的機會,實現更大的價值。
近些年來,大家都被埃隆·馬斯克和他的 Space X 圈粉了。研發火箭是相當燒錢的,當年 Space X 的獵鷹1號火箭前三次發射都失敗了,第四次才成功,而馬斯克的資金也只能維持四次發射,如果第四次失敗了,我們可能就看不到 Space X 了。Space X 後來就是靠著NASA的訂單活了下來,通過為NASA發射火箭和國際空間站的補給才慢慢活了下來,發展到今天。我想說的是,NASA的成功靠的不只它自己,還靠的是它背後千千萬萬的類似於 Space X 、藍色起源這樣的私營公司。
NASA不斷提供需求,不斷創造新的產業鏈,培育了一大批科技創新企業,來推動自身的發展。例如「阿爾忒彌斯登月計劃」中的月球著陸器,它搭載的探測器就由一批私人公司負責製造,著陸器本身由藍色起源公司負責製造,其創始人就是世界首富亞馬遜創始人傑夫·貝索斯。
而我們的一些項目,負責的公司往往都是有關係、有門路的,講究的是近水樓臺先得月、肥水不流外人田。真正有實力、有能力的公司,往往被打壓,只能打打下手,難以獲得好的資源,只能憑運氣、靠關係,夾縫中求發展。
我們要發揚航空航天的合作、探索精神,立足於現在,發現新的機會,藉助廣大人民的力量,去謀求新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