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月第一人」:近幾年最好的太空片之一

2020-12-19 凌睿電影

2014年,一部叫做《爆裂鼓手》的電影橫空出世。

該片一舉拿下聖丹斯電影節評審團大獎,並且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提名、最佳改編劇本提名。

而影片的導演達米恩·查澤雷當時(2014年)才29歲。

2016年,他執導的第二部作品《愛樂之城》更是頒獎季的人生贏家,獲得14項奧斯卡提名,是繼《彗星美人》和《鐵達尼號》後第3部獲得14項奧斯卡提名的電影,成為獲得奧斯卡提名最多的電影之一。

而達米恩也憑藉該片成為奧斯卡最佳導演。

更重要的是,達米恩獲獎時(2017年2月26日)只有32歲零38天,這意味著他不僅是奧斯卡最佳導演,還是史上最年輕的奧斯卡最佳導演。

此前這一記錄的保持者是諾曼·陶羅格,他憑藉《淘哥兒》獲得第4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獲獎時(1931年11月10日)32歲零228天。

諾曼·陶羅格的紀錄足足保持了85年零3個月之久,最終被達米恩打破。

處女作、第二部作品接連受到業界高度認可,達米恩也因此被譽為現代最天才的導演之一。

擁有無數光環的加持,使得達米恩的第三部電影在威尼斯電影節一經上映就再次成為影評人和網友的熱議對象。

《登月第一人》

該片除了導演是奧斯卡最佳導演獲得者之外,編劇喬希·辛格也曾憑藉《聚焦》獲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獎,同時還為《華盛頓郵報》撰寫了劇本。

監製史匹柏拿過奧斯卡,攝影師萊納斯·桑德格倫拿過奧斯卡,剪輯師湯姆·克羅斯拿過奧斯卡,配樂師賈斯汀·赫維茨拿過奧斯卡,視覺特效師Paul Lambert也拿過奧斯卡……堪稱全奧斯卡陣容,整個劇組擁有的小金人的數量已經可以自己舉辦一場奧斯卡了。

再加上男主演是兩次提名奧斯卡影帝的瑞恩·高斯林,女主演克萊爾·芙伊是艾美獎視後兼金球獎視後……

毫不誇張的說,《登月第一人》絕對是今年陣容最強大的電影之一。

截止11月22日,《登月第一人》MTC 84分,爛番茄新鮮度88%,均分8.1,也意味著達米恩將第三次向奧斯卡發起衝擊。

從達米恩以往的作品中我們都能看到他反套路的地方,比如《爆裂鼓手》中師徒之間互相傷害的行為和以往歌頌恩師的電影大相逕庭,而《愛樂之城》更是讓人猜中開頭沒猜中結局。

《登月第一人》也是如此,一聽片名讓人覺得又是一部為國家英雄歌功頌德的主旋律電影,結果恰恰相反,這是一部「反英雄主義」電影。

以往提到登月,給人的印象都是美國多麼強大,阿姆斯特朗多麼偉大,《登月第一人》卻反其道而行之,講述了一個草根為了國家的面子工程經歷了女兒夭折、好友遇難、家人反對、公眾質疑等種種困難後,因為運氣好而偶然成功的故事。

他不是什麼英雄,他只是抱著必死的心理去執行任務,結果一不小心活了下來,又一不小心成了名垂影史的偉人。

電影中的阿姆斯特朗
現實中的阿姆斯特朗

1966年,阿姆斯特朗乘坐雙子星座8號飛船執行太空任務時飛船發生故障。

飛船故障並不是阿姆斯特朗的錯,反而他還憑藉嫻熟的技術和冷靜的頭腦化解危機,

然而NASA仍然決定讓另一個人,愛德華·懷特做第一批登月的人。

(1965年6月3日,愛德華·懷特代表美國展開太空行走,比蘇聯晚了兩個半月。)

電影中的愛德華·懷特
現實中的愛德華·懷特
愛德華·懷特太空行走的真實照片

結果1967年,阿波羅1號飛船在模擬登月時發生火災,愛德華·懷特、維吉爾·格裡森、羅傑·查菲三位太空人無一生還。

阿姆斯特朗失去首次登月的機會,原本是一個遺憾,卻因禍得福撿回一條命,而且又幸運的成了登月第一人。

人生的魅力從來都不是如願以償,而是陰差陽錯。

上帝關上了一扇門,就會給你打開一扇窗。你想得到什麼,最後沒有得到,反而得到了另一樣東西,而且並不比你想要的那個差。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原本愛德華·懷特、維吉爾·格裡森、羅傑·查菲才是第一批登月的太空人,他們不幸遇難才輪到阿姆斯特朗,後者成為登月第一人只是運氣好罷了。

當然,這樣說也有點冷漠和殘酷,畢竟是三位太空人的生命,他們的悲慘遭遇誰也不希望發生。

雖然成為了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也並不會因此感到驕傲,也不會感到幸運,因為他的成功是建立在無數遇難太空人的死亡之上。

用眾多太空人的生命,換取自己至高無上的榮耀,並不是他的本意。

當然,太空人們的遇難並不是阿姆斯特朗的錯,美國太急功近利是釀成悲劇的重要原因,如果他們慢慢來,一步一個腳印,想必發生事故的概率會大大降低。

60年代正是美國和蘇聯太空競賽的白熱化階段,我們不可否認太空競賽對科技的積極影響,但同樣也不可否認該事件主要是以政治目的為主,是為了帶來至高無上的地位,為了顯得比別的國家更高大上。

而代價,則是難以計數的人力物力、時間成本,以及太空人寶貴的生命。

比如說,1965年3月18日,蘇聯搶先美國實現太空行走,美國人應該為科技進步感到高興才對,然而愛德華·懷特(他比蘇聯晚了兩個半月實現太空行走)卻生氣的錘了一下桌子。

又比如1966年3月18日,阿姆斯特朗和搭檔大衛·斯科特乘坐雙子星座8號執行太空任務,任務成功後NASA成員的第一反應不是檢查飛船會不會發射故障、太空人能不能安全返航,反而是油然而生的優越感和對蘇聯的嘲諷。

(電影中,大衛·斯科特說他唯一的願望是再上一次太空,後來他如願以償上了太空,成為第7個踏上月球的人,1971年7月26日他乘坐阿波羅15號登月,並在月球表面停留了3天。阿波羅15號返回後,他被發現在太空衣中攜帶了三百九十八枚未經許可的首日封,其中一百封已賣給了德國商人瓦爾特·埃爾曼,陷入「郵票醜聞」的他從此再也沒有執行過太空任務。)

電影中的大衛·斯科特
現實中的大衛·斯科特

比蘇聯慢了一拍就生氣,領先蘇聯就感到自豪,這說明太空競賽早已偏離了科學探索的初衷,變成了美國和蘇聯互相攀比的行為,政治意義遠遠大於科學意義。

據統計,阿波羅計劃總共耗資約255億美元,歷史上總共有22位太空人為太空事業獻出生命。

從1969年7月到1972年12月,先後有12名美國太空人登月,之後美國就再無登月行為,原因就是政治任務已經完成,而且登月的投資和回報完全不成正比,堪稱萬本一利。

這些數據都不禁讓人衡量登月的利弊關係。

這一點在太空人的家人,以及記者、人民群眾的質疑聲也有所體現。

「您覺得這個項目真的值得嗎?值得耗費這麼多金錢和生命嗎?」

「花那麼多錢去哪個我們完全不了解的地方真是荒唐,錢可以花在更有用的地方。」

「我的工資還沒有發,為什麼想去月球?」

最諷刺的是,NASA早就知道阿姆斯特朗等三位太空人有可能有去無回,所以提前為他們寫好了遺書,還準備好了葬禮:命運給了那些勇士去月球探索的機會,並長眠於月球上。每一個在夜晚抬頭看月亮的人,都會知道在另一個世界的某一個角落裡,有一個永生的人。

NASA並沒有成功登月的信念,僅僅為了比蘇聯早一步登月,就賭上3位太空人的性命(而且此前已經有3位太空人遇難),實在讓人心寒。

我很早之前就看過NASA提前為三位太空人寫好遺書的新聞,但是在電影裡看到這個情節時仍然感到深受觸動。

因此,阿姆斯特朗並不是什麼仰望星空、懷揣遠大夢想的人,他完全是被國家和命運推著往前走。

在成功登月後,一夜成名的阿姆斯特朗也無法應付潮水一般隨之而來的名聲。

他曾感慨道:「到底要花多少時間,別人才不把我當做一名太空人看?」

電影中,導演再一次發揮了美國人的「自黑精神」,美國登月計劃的勞民傷財和面子工程在電影中都暴露得一覽無餘。

(當然,登月也並不是百害而無一利,它使得人類的科技飛速發展,還提供了驚人的就業崗位,其科技成果所帶來的深刻影響讓人類至今受益。)

與其說「自黑」,不如說是「寫實」,電影沒有將祖國歌頌得多麼利國利民,也沒有把阿姆斯特朗塑造得多麼英雄氣概。

甚至,按照以往美國主旋律電影的套路,《登月第一人》本應該著重拍阿姆斯特朗在月球插國旗的鏡頭,特寫、慢鏡頭、再配上氣勢磅礴的音樂,讓人瞬間熱淚盈眶。

然而導演根本沒有拍阿姆斯特朗插國旗的鏡頭,比某部舉國旗、曬護照的電影克制不少。

這樣的處理不但沒有削弱電影的力量,反而還原了最真實的美國,同時賦予了阿姆斯特朗一種質樸的魅力。

他沒有想過要做一名英雄,更多的是為了做一名好丈夫、一名好父親而努力。

當他說完那句「人類一大步」的經典名言後,他站在月球表面上,天地間遼闊無垠,鬥轉星移,萬籟俱寂,家人的點點滴滴浮現在他眼前。

站在月球上,他想到的不是功成名就,而是自己的家人。

他終於拿出女兒的手鍊,緩緩扔進隕石坑,和過去揮手告別,轉身擁抱新生。

對女兒的思念化作屢屢柔情,瀰漫在月球大地上。他終於放下牽掛和執念,和自己握手言和,這一幕絕對是年度最震撼瞬間之一。

如此精彩的表演,讓瑞恩·高斯林第三次爭奪奧斯卡影帝又多了幾分把握。

寫實,同時又注入了深情;平凡,同時又包裹著高光,都讓這部電影成為近幾年最好的太空片之一。

相關焦點

  • 電影《登月第一人》,你應知道的5件事,美國是否登月至今存疑?
    《登月第一人》改編自「登月第一人」尼爾·阿姆斯特朗的傳記故事,由金獎導演達米恩·查澤雷與金獎編劇喬希·辛格兩人聯手,重現阿姆斯特朗當年執行登月計劃的過程,以及與家人、同事的互動關係。《登月第一人》描繪阿姆斯特朗的角度,有另一層時代背景的考量與想法,牽扯到一些政治的批判,畢竟1961年至1969年是冷戰太空競賽發展的高峰時刻,想對《登月第一人》電影有更多了解,我提供以下5個重點,供你在觀影前或是觀影后,閱讀參考。1.《登月第一人》是反愛國主義?
  • 《登月第一人》:成功的登月行動,失敗的登月電影
    《阿波羅13號》劇照而從美蘇太空競賽講起,一直講到「阿波羅11號」登月行動的電影《登月第一人》反而有些不討巧,因為所有人都知道阿姆斯特朗去了月球又回來了,它沒有懸念感。《登月第一人》劇照雖說剛剛過世的好萊塢著名編劇威廉·高德曼曾在《銀幕產業大冒險》一書裡開篇的第一句話就寫道,「誰都說不出個所以然」(Nobody knows anything),但架不住每個人都有當事後諸葛亮的衝動,對於2018年新片《登陸第一人》票房慘敗的原因,各種分析層出不窮。
  • NASA公布「阿提米絲」登月團隊,臺裔太空人林其兒入列!
    臺裔美籍太空人林其兒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公布「阿提米絲」(Artemis)登月計畫的18名太空人名單,其中一人是來自臺灣的林其兒(Kjell Lindgren),他們將為登月計畫接受訓練「阿提米絲」是人類重返月球的計畫,自1972年NASA阿波羅(Apollo)計畫結束後,迄今沒有人類登月。
  • 看過這部片,我越來越相信美國登月是個「騙局」
    這片無所不在的黑色幽默,讓你一邊發笑,一邊心驚。它是——「搖尾狗」。豆瓣評分8.1。爛番茄新鮮度85%網友評價:不看會後悔。這片有多牛?只拍了29天,卻獲得了包括奧斯卡,金球獎在內的近10項提名!導演的掌控能力,演員的演繹能力,都是一絕。
  • 《登月第一人》2018最好看的電影之一
    差不多七年之後,尼爾·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溫巴茲,小麥可·柯林斯登上了阿波羅11號,進入太空,走向月球,尋求將這一挑戰變為現實。這段旅程成為所有參與者的傳奇。登陸月球仍然是一個不可磨滅的象徵,表明當意志強大時,聰明才智和決心可以實現。
  • 《登月第一人》新預告威尼斯首映獲好評
    昨晚《愛樂之城》導演達米恩·查澤雷和瑞恩·高斯林再度合作的新片《登月第一人》在威尼斯電影節完成首映。  媒體口碑也隨後解禁,爛番茄新鮮度92%,MetaCritic綜合評分81,算是好評不斷,但似乎沒有《爆裂鼓手》和《愛樂之城》來得那麼驚豔。
  • 《登月第一人》新預告 重現阿姆斯特朗登月之旅
    《登月第一人》新預告 重現阿姆斯特朗登月之旅 時間:2018.08.30 來源:1905電影網 作者:雲貓貓
  • 《登月第一人》:不止還原歷史,還有家庭、生死與感動
    光看《登月第一人》這個直截了當的片名,許多人應該能想得到電影的主角是人類歷史上首位登上月球的太空人尼爾·奧爾登·阿姆斯特朗。然而,超出人們預想的是,《登月第一人》並沒有老調重彈地花大量篇幅去描摹所謂的英雄壯舉,而是著墨於阿姆斯特朗在從試飛員到正式登月長達近十年的人生。
  • 《登月第一人》全網上映,第一視角感受阿姆斯特朗登月傳奇故事
    在留有的現存影視圖像資料中,對於美國國旗星條旗為什麼在沒有空氣的太空中也會飄展、照片中物體的影子方向不統一、在太空中拍攝的照片背景中沒有星星等現象提出了質疑。傳記片《登月第一人》上映,引發全民大探討2018年,由史匹柏擔任編劇,鬼才導演達米恩·查澤雷拍攝的《登月第一人》在國外院線上映。
  • 「人類登月50周年」盤點10部優秀的太空探索電影
    從那時起,人類沒有停止過對太空的探索,而關於太空探索的電影也層出不窮。7 - 地心引力(豆瓣:7.9)桑德拉·布洛克在空間站執行任務的時候,發生了一起事故,她不得不孤身一人在浩瀚無邊的宇宙中,尋找到回家之路。8 - 世界末日(豆瓣:7.8)地球即將被隕石撞擊,主角們必須在18天內,登陸引爆隕石。
  • 生於臺灣 一華裔入選美國NASA登月計劃18名太空人名單
    據臺媒報導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公布「阿提米絲」(Artemis)登月計劃的18名太空人名單,其中一人是出生於臺灣的林其兒(Kjell N.Lindgren),他們將為登月計劃接受訓練。  「阿提米絲」是人類重返月球的計劃,自1972年NASA阿波羅(Apollo)計劃結束後,迄今沒有人類登月。  《紐約時報》報導,NASA 署長布萊登斯坦本周在佛羅裡達州甘迺迪太空中心國家太空委員會 會議中表示:「這是阿提米絲計畫太空人的第一支核心隊伍,我說得很清楚,還會有更多人。」
  • 生於臺灣 一華裔入選美國NASA登月計劃18名太空人名單
    據臺媒報導 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公布「阿提米絲」(Artemis)登月計劃的18名太空人名單,其中一人是出生於臺灣的林其兒(Kjell N. Lindgren),他們將為登月計劃接受訓練。
  • 《登月第一人》好萊塢科幻大電影
    現在,好萊塢的樂觀情緒處於低迷狀態,登月第一人提出了從雙子座試飛到阿波羅企業的太空探索歷史,這只是另一種帝國主義風險,其中美國例外主義被證明是可悲和神經質的。提出美國太空計劃並不是作為沙文主義,種族主義和傲慢的的軍事努力,而是鼓勵一個簡單的歷史結論。這不是關於勝利的電影。這個非慶祝的歷史與克里斯多福·諾蘭的敦刻爾克一樣心懷不滿,並且同樣濫用IMAX屏幕是不起眼的。當查澤雷最終揭示月球表面時,景觀並不奇怪,但是平庸。屏幕的廣度描繪了太空艙內的匿名或幽閉恐怖症。
  • 讓科幻成為真實的登月第一人,他在冰冷孤獨的太空想些什麼?
    翻拍人物傳記片在好萊塢是香餑餑,獲獎的機會很大,因此每年都會有不少傳記片出世,今年衝擊奧斯卡小金人的就有《副總統》、《波西米亞狂想曲》、《寵兒》、《登月第一人》等。最終,講述皇后樂隊主唱弗萊迪燃情歲月的《波西米亞狂想曲》斬獲頭籌,奪得四座小金人。而《登月第一人》只獲得最佳視覺效果獎。
  • 《登月第一人》一部劍出偏鋒的紀錄片
    第91屆奧斯卡將在19年1月進行提名投票,作為本屆呼聲比較高的影片之一,《登月第一人》一度成為了「焦點」。整部影片與以近些年角逐奧斯卡的電影不太一樣,整體口味並不是那麼重,無論是敘述歷史還是在表現人性方面,顯得非常的淡定。
  • 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登月後曾失聯3分鐘!
    比方說楊利偉,比方說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在1969年7月21日,阿姆斯特朗邁出飛船,成為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踩上月球土壤的太空人,同時,他也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飛出地球在除了地球以外天體上,成功留下人類足跡的太空人。他和他的搭檔在月球成功停留了2.5個小時後,安全返回了地球,不過關於他,卻有著一些大家不知道的故事。
  • 美國人登月背後的故事,登月第一人被媒體騷擾,第二人卻被遺忘!
    美國人登月背後的故事,登月第一人被媒體騷擾,第二人卻被遺忘!你知道嗎,人類歷史上第一支登月小隊,組建全屬巧合!登月第一人:尼爾.阿姆斯特朗,其實是空軍試飛員,促使他參加登月選拔的,是小女兒幾年前在一場疾病中去世,這個男人決定通過登月事業來慰藉自己。登月第二人:巴茲·奧爾德林,是一個海軍飛行員,雖然他技術過硬,是太空人中的佼佼者,但卻不討人喜歡,很少有人能與他交好。完美第三人:麥可·柯林斯,他原本是阿波羅8號的太空人,但因為一場脊椎手術耽誤了原本的任務,才被臨時抽調到阿波羅11號上擔任主飛船駕駛員。
  • 尼爾·阿姆斯特朗:永恆的紀念——你知與不知的登月第一人
    在太空基金會進行的調查中,尼爾一直被評為最受歡迎的太空英雄。2013年,《飛行》雜誌將他列為「51位最偉大的航空英雄」之首。然而,他的所有榮譽也許都比不上他最最璀璨的頭銜——登月第一人。20世紀60年代,地球上有超30億的人口。第一個擺脫地心引力登上月球表面的,為什麼偏偏是他?
  • 西媒披露:登月第一人原本應是奧爾德林
    參考消息網7月16日報導西媒稱,1968年聖誕節期間阿波羅8號成功繞月飛行後,在第二年的夏季進行登月被認為非常逼近現實。儘管並非完全確定,但呼聲很高。誰將被選為執行這一任務的太空人?負責挑選的是原美國空軍飛行員、著名的「水星七傑」之一唐納德·斯萊頓,當時他已經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飛行任務成員辦公室主任,他的話被奉為「金科玉律」。據西班牙《國家報》網站7月13日報導,為了避免懷疑或被指責偏袒,斯萊頓建立了一個嚴格的甄選體系:每架宇宙飛船指派一個由三人組成的飛行員團隊,另外還有一個預備團隊和一個支援團隊。
  • 《登月第一人》一部讓人驚喜的電影
    就像美國英雄尼爾阿姆斯特朗一樣,我尊重第一人的地獄,但愛情卻是一個艱難的過程。 經歷漫長而艱辛的過程,從他兩歲的女兒凱倫的悲慘死亡到他的飛行員夥伴的悲慘死亡,以及他的一群太空人同伴和鄰居的悲慘死亡,第一人爬上了成堆的屍體阿姆斯特朗不得不忽視成為美國歷史史冊中的章節標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