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州擂鼓墩上曾侯乙墓遺址照片(彭彤彬)

2020-09-04 彭彤彬

擂鼓墩上曾侯乙墓遺址照片(彭彤彬)

一、遺址山下廣場及宣傳導引牌

二、景區入口,上下山的臺階及電梯(兩個黑色的較高方柱開裡面裝有電梯)及其裝修風格

三、墓室外建築設施特色


四、墓室上的房屋

五、曾侯乙還原像

六、已經挖開的墓室,規模較大

七、重要出土文物的仿製件及照片,原件件件瑰寶,件件價值邊城,名震天下

八、擂鼓墩平臺(山上)上看隨州城區

相關焦點

  • 湖北省隨州市:參觀曾侯乙墓遺址博物館
    1977年9月,中國人民解放軍某部在這裡興建營地,平整山頭的時候,發現了一座古墓,被編為「擂鼓墩一號墓」,也就是著名的曾侯乙墓——申威隆:90後「陝西文博一哥」2012年10月1日,前往武漢的途中,我和家人路過隨州,參觀了這裡的博物館和曾侯乙墓;2020年10月2日,我們再次路過隨州,又來到了曾侯乙墓遺址,這裡沒有發生太大變化。
  • 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和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埋葬方式比較
    和李洲坳墓葬同時期的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就是其中一個偉大的發現。出土的編鐘甚至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曾侯乙墓修建在厥水西岸的擂鼓墩東團坡上,為一大型巖坑豎穴木槨墓,東西長21米,南北寬16.5米,墓室分東、中、西、北四室,總面積220平方米。整個墓室由171根巨型長方形梓木壘砌而成,共用成材料380立方米。
  • 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與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主棺比較
    靖安李洲坳墓葬同時期的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就是其中一個偉大的發現。出土的編鐘甚至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曾侯乙墓有13米深,可是墓穴直上直下,找不到任何階梯的痕跡。朝著太陽升起方向的東室,是墓主人安息的場所。李洲坳的墓道朝東,主棺位置也處在東部最邊緣地帶。
  • 靖安李洲坳東周墓葬陪葬人數比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多了一倍多
    靖安李洲坳墓葬同時期的湖北隨州擂鼓墩曾侯乙墓就是其中一個偉大的發現。出土的編鐘甚至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曾侯乙墓的總面積達到220平方米,深13米。整個墓葬用巨型的槨板分隔成四個空間。按照方位,它們被稱為東室、北室、西室和中室。在墓葬的西室,一共放置有13具棺木。經檢測,裡面的屍骨都是女性;後來在東室的墓主人身邊又發現了8具女性屍骨。
  • 曾侯乙墓考古:曾侯乙編鐘奏響中華文明悅耳之音
    作為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地,目前位於湖北隨州的擂鼓墩古墓群遺址正在加快建設擂鼓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並且即將啟動曾侯乙墓遺址脫水修復保護工作,編鐘青銅古鎮和國際樂器交易城也有望在此落成。作為曾侯乙編鐘的出土地,目前位於湖北隨州的擂鼓墩古墓群遺址正在加快建設擂鼓墩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並且即將啟動曾侯乙墓遺址脫水修復保護工作,編鐘青銅古鎮和國際樂器交易城也有望在此落成。
  • 海內外專家探討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研究成果
    中新社武漢9月19日電 (梁婷 曾攀 孫夏)9月19日,曾侯乙編鐘出土四十周年學術研討會在湖北省博物館召開。來自海峽兩岸以及美國、韓國、德國的考古、音樂專家與會,探討40年來曾侯乙編鐘等曾侯乙墓出土文物研究成果,結合近年來古曾國考古新發現,展望未來古曾國歷史、考古、文化研究趨勢。
  • 造型精美,工藝精湛,戰國時期曾侯乙墓出土文物欣賞
    曾侯乙墓是戰國時期曾侯乙的一座墓葬,位於湖北隨州城西兩公裡的擂鼓墩東團坡上。侯乙墓呈"卜"字形,墓坑開鑿於紅礫巖中,為多邊形巖坑豎穴木槨墓。無墓道,南北向,墓坑南北長16.5米,東西寬21米,深13米,面積為220平方米。
  • 湖北曾侯乙墓東北再發現一墓 出土青銅器(組圖)
    圖為:65號墓出土的青銅鼎上,可見「曾侯諫作寶彝」六個銘文字。隨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編鐘等文物,震驚了世界。昨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黃鳳春研究員告訴記者,在距曾侯乙墓東北20多公裡的葉家山墓地,近日又發現一座曾侯墓。墓中出土的青銅器,刻有「曾侯諫」等大量銘文,讓考古專家眼睛一亮,具有極為重大的學術研究價值。65號墓主人是曾侯諫去年12月28日,位於隨州開發區淅河鎮蔣寨村葉家山的村民,在平整土地時發現了一批青銅器。
  • 湖北隨州炎帝神農故裡,了解一下!
    此外,曾都區的擂鼓墩古墓群著許多跟炎帝有關的名勝是戰國時代貴族的基葬群,1978年該處曾侯乙墓中出土的青銅編鐘轟動了世界。隨州古稱「漢東之國」,地處長江流域與淮省北部,江漢平原與中原之間的過渡丘河流域的交匯地帶陵帶,是「西,地當要衝,釐底漢咽喉」的鄂北重鎮。
  • 曾侯乙墓:喜歡音樂的國君為何自稱為侯,青銅編鐘葬到墓中
    初中的歷史課本中就知道了「曾侯乙編鐘」,但是曾侯乙是誰、編鐘什麼樣卻是不感興趣的。直到真正的來到隨州,走進曾侯乙墓,才對這一切有了新的認知。圖為曾侯乙墓的大門。(王子瑞 攝)曾侯乙,周王族諸侯國中曾國的國君,姬姓,氏曾名乙。
  • 曾侯乙墓葬之謎—還原一個未被歷史所記載的曾國
    1978年2月,隨縣(今隨州市)城郊,駐軍某部雷達修理所為擴建廠房,在一座名叫擂鼓墩的小山包上開山炸石,意外發現距今2400多年的曾侯乙墓,打開了通向古曾國之門,因此曾國被稱為「挖出來的諸侯國」2011年、2013年的兩次葉家山墓地發掘,分別出土有「曾」「曾侯」「曾侯」「曾侯犺」等銘文的青銅器。根據出土文物及銘文記載,推測這應該是西周早期的曾侯諫、曾侯墓與一座疑似曾侯墓(M111),這三位曾侯可能就是最初受封的三位曾侯。
  • 曾侯乙墓葬之謎—還原一個未被歷史所記載的曾國
    1978年2月,隨縣(今隨州市)城郊,駐軍某部雷達修理所為擴建廠房,在一座名叫擂鼓墩的小山包上開山炸石,意外發現距今2400多年的曾侯乙墓,打開了通向古曾國之門,因此曾國被稱為「挖出來的諸侯國」2011年、2013年的兩次葉家山墓地發掘,分別出土有「曾」「曾侯」「曾侯諫」「曾侯犺」等銘文的青銅器。根據出土文物及銘文記載,推測這應該是西周早期的曾侯諫、曾侯犺墓與一座疑似曾侯墓(M111),這三位曾侯可能就是最初受封的三位曾侯。
  • 曾侯乙墓不止編鐘出名,還出土了一個鎮國神器,被國家禁止出境
    曾侯乙編鐘在全世界中都很出名,的確,這樣龐大的樂器在歷史上是很少見的。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在隨州一個很偏僻的小村莊裡,施工部隊無意間發現了一座墓葬。當時的炸藥進行爆破,突然間就發現一條很平整的道路。考古工作人員來到這裡進行了勘探發現這個墓葬的佔地面積大得驚人,這一座墓葬出土了隨州擂鼓墩,所以這裡就成為了「擂鼓墩一號墓」。考古專家發現這座墓葬得墓室中充滿了積水,也就是一個緣故,這裡的陪葬品也就得以保存下來,沒有被盜墓賊盜寶物的機會。聽到擂鼓墩很多人都有印象,因為這一座墓葬就是出土了曾侯乙編鐘的地點。
  • 隨州「曾隨文化走廊」橫空出世,打造世界級文化遺址觀光帶
    隨州是國家歷化名城,綿亙數千年的歷史,積澱了蔚為大觀的文物資源,形成了其博大深厚的文化沃土。隨州市委書記陳瑞峰提出,要把隨州的城市文化宣傳出去,建立世界唯一以遺址串聯的曾隨文化走廊,將隨州深厚的歷史文化發揚光大,建設文旅名城,打造品質隨州。
  • 曾侯乙墓出土高清古玉珍賞
    曾侯乙墓玉器出土位置主要有四處,即墓主內棺內、陪葬棺內、墓主內棺蓋板之上及槨室之中。正如發掘報告所指出,墓主內棺蓋板上發現的玉、石飾物可能系棺罩的飾件,而出自槨室的玉、石飾物有相當一部分原先是放在陪葬棺內的。因此,可以認為曾侯乙墓的大部分玉器應該是放置在墓主及陪葬者棺內。
  • 厲害了隨州!央視紀錄片《深墓鐘聲》揭秘曾國編鐘史
    央視再次聚焦隨州紀錄片《深墓鐘聲》探秘曾國編鐘史1978年,湖北隨州,一次偶然的考古發掘,一隻諸侯國的龐大樂團浮出水面。精準的樂音、媲美鋼琴的音域,使曾侯乙編鐘成為古代樂器之王。《深墓鐘聲》精彩預告片7月23—24日23點19分,CCTV9紀錄頻道播出紀錄片《深墓鐘聲》(上、下),這是繼去年CCTV10《探索發現》欄目播出三集紀錄片《曾隨之謎》之後,再次聚焦曾隨文化。紀錄片《深墓鐘聲》以曾侯乙墓的發掘為起點,充分展示了曾侯乙編鐘出土的情況及其音樂價值。
  • 他走了,留下曾侯乙的傳奇··· ···
    他畢生從事文博工作,組織完成多次文物普查,主持發掘或組織領導發掘了隨州曾侯乙墓、江陵楚郢都紀南城、鳳凰山秦漢墓一系列重要的古文化遺存,為湖北文博事業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譚維四主要學術成果有《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曾侯乙墓》《古代文明探索之旅叢書·樂宮之王——曾侯乙墓考古大發現》《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曾侯乙墓》等。由他主持的曾侯乙編鐘複製項目曾獲文化部科技成果一等獎、湖北省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等。
  • 曾侯乙墓考古:曾侯乙編鐘奏響中華文明悅耳之音
    發現:震驚世界的禮樂場景1977年9月,一支部隊在隨州擂鼓墩平整山頭、興建廠房時,偶然發現這座戰國早期大型墓葬。1978年3月,以湖北省博物館譚維四為隊長的考古隊開始實地勘察。當年20歲出頭、現任中華世紀壇世界藝術中心研究館員的馮光生也到了工地上,這是學音樂的他第一次接觸考古。
  • 這個史籍無載的小國,在2400年後名揚四海:驚世駭俗的曾侯乙編鐘
    >是戰國早期曾國國君的一套大型禮樂重,1978年出土於湖北隨縣(今隨州),現藏於湖北省博物館,為該館「鎮館之寶」。1977年9月,一支部隊在湖北隨縣(今隨州)擂鼓墩平整山頭、興建廠房時,偶然發現了一座戰國早期大型墓,墓坑南北長16.5
  • 他走了,留下曾侯乙的傳奇……
    他畢生從事文博工作,組織完成多次文物普查,主持發掘或組織領導發掘了隨州曾侯乙墓、江陵楚郢都紀南城、鳳凰山秦漢墓一系列重要的古文化遺存,為湖北文博事業建設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此外,他還主持了曾侯乙編鐘複製研究項目。譚維四主要學術成果有《20世紀中國文物考古發現與研究叢書·曾侯乙墓》《古代文明探索之旅叢書·樂宮之王——曾侯乙墓考古大發現》《中國重大考古發掘記——曾侯乙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