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鐘搞懂:道教與佛教的區別

2020-08-31 確認過眼神是有趣的人

道教說道理,佛教講真理。

道教告訴信眾,人生道路從何而來;但佛教做了更微細的研究,不只指明人從何而來,亦說出去何去向。

道教告訴信眾,人應該要怎麼走在人生之路上;但佛教不只研究做人要怎麼做?還深入探究過去之所生與未來之所往,這是真理,也稱為真諦,這是佛教與道教不同之處。

一般的,宗教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一個人精神上的終極關懷問題,實際就是如何對待生與死亡的問題。對人來說死亡是最大的恐懼,宗教要給出對待的辦法。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對待生和死的態度。可以說兩者是截然不同的。

佛教追求的目標是「涅磐」,脫離生死輪迴。

佛教認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這種苦是沒有盡頭的,是在一個循環往復、不到頭的生死輪迴中。只有實現涅磐,才能脫離生死輪迴。

那麼怎樣實現涅磐呢?就是人要「覺悟」。佛者,覺也。說到底,就是對人生是苦的覺悟。佛教認為,當你真正認識到人生是苦的時候,你就「覺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這個。

道教對人生總的來說持積極的、正面的態度。這是道教與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處。比如,基督教認為人生來就帶有原罪,人生下來就要贖罪,佛教認為人生是苦。

那麼,道教是如何解決死的問題呢?答案很簡單,就是通過修煉達到不死,長生不老。

道教修行秘訣中有一句話,「順成人,逆成仙,全在陰陽顛倒顛」,就是道教對如何取得長生不老的方法。這句話是源自中國的五行理論,而五行理論又是中醫的基礎理論。

解讀這句話需要一些中醫的知識。我概要地介紹一下:

中醫認為,人的內臟對應五行,比如,肝屬木,腎屬水等等。而中醫施治的原理是根據平衡的原理,而不是就病而治病。因此,根據五行平衡的原理,很可能肝有病是腎虛而使五行不平衡,醫生會治腎而不去管肝。這是西醫與中醫的區別。

道家繼承了中醫的這個思想,順便說一下,著名的道家都是名醫,道家認為人的五臟分布位置按五行分析實際上是不合理的。

所謂不合理主要就是「水」在下而「火」在上,這團生命之火在水上是燃燒不久的。所以,人會得病,人會死。但人體已經是這樣了,常人只能順著自然的安排,活著。這就是「順成人」的意思。

道教認為,如果改變了人的五臟的這種五行關係,使「火」在下,就是水和火顛倒一下,生命 之火就有根基,人就可以長生了。顛倒就是所謂「逆成仙」的基本思路。

後半句講的是方法,「全在陰陽顛倒顛」。因為人的五臟已經是這樣了,道教也沒有辦法把五臟移位,重新安排位置。方法是採用陰陽顛倒的辦法改變五臟的五行屬性。比如,讓腎原來屬水而改成屬火。這不是僅僅改個名詞,屬性的改變包括某些特徵也要改變。

以上就是佛教和道教在對生死問題上的觀念的區別,以及各自的解決方法。

道教和佛教的基本區別在哪裡?

道教是中國漢民族中的土生教,它是一個十分龐雜的文化綜合體,對中國的歷史、文化、醫學等的發展有過重大的影響。佛教則是外來教,它是在吸收中華民族文化習俗的基礎上在中國紮根並對中國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的宗教。兩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異是基本的,其基本區別在於:道教主張以生為真實,追求延年養生、肉體成仙。道教認為,人的生命由元氣構成,肉體是精神的住宅,要長生不死,必須形神並養,即有"內修""外養"的工夫。與道教相反,佛教主張"無生",認為現實對一切來說都是苦海。對現實,人們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須放棄各種欲望,把希望寄托在來世上,要追求超脫生死輪迴的"苦海"而進入涅般木(無苦的極樂世界)。可見,道教主張對現實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則主張捨棄對現實物質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對來世的嚮往。

總體來說:道教是中國漢民族中的土生教,它是一個十分龐雜的文化綜合體,對中國的歷史、文化、醫學等的發展有過重大的影響。佛教則是外來教,它是在吸收中華民族文化習俗的基礎上在中國紮根並對中國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的宗教。兩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異是基本的,其基本區別在於:道教主張以生為真實,追求延年養生、肉體成仙。道教認為,人的生命由元氣構成,肉體是精神的住宅,要長生不死,必須形神並養,即有"內修""外養"的工夫。與道教相反,佛教主張"無生",認為現實對一切來說都是苦海。對現實,人們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須放棄各種欲望,把希望寄托在來世上,要追求超脫生死輪迴的"苦海"而進入涅般木(無苦的極樂世界)。可見,道教主張對現實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則主張捨棄對現實物質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對來世的嚮往。

相關焦點

  • 【討論】道教與佛教的區別!
    之前在評論區有人說佛教好,有人說道教好,其實關於信仰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緣分,哪個有緣就信哪個。都不信無緣,也可以。今天我想就道教與佛教的本質區別來討論一下。我認為道教與佛教本質的區別就是「道曰今生,佛說來世」。
  • 佛教和道教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近幾天收到了私信,很多朋友在問佛教和道教的區別是在何處,其實今天來看是不太明顯了,道教興起與漢朝,佛教傳入於唐朝,自從佛教傳入之後,兩個宗教就開始互相吸收觀念,其實我們所了解的佛教與印度的本土佛教還是有區別的,原因就在於佛教和道教之間的相互汲取,相互融合,導致兩個宗教是越來越相像,那麼這兩個宗教的區別是在哪裡呢?
  • 道教、佛教與基督教、伊斯蘭教的區別!
    而道教和佛教不是一神教,你可以拜不同的神明。不管是哪一個宗教,其初始原則都是教人向善。但起源與發展史的不同以及教義的不同,決定了又有本質的區別。道教和佛教注重的是一個「修」字,即注重個人修為,在修行的過程自己領悟,即「悟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 佛教和道教的區別是什麼?
    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東漢末年出現大量道教組織,著名的有太平道、五鬥米道。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佔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的方法。
  • 寺和廟的區別是什麼?佛教和道教的區別嗎?
    寺和廟的區別是什麼?佛教和道教的區別嗎?時間:2015-02-05 00:30   來源:川北在線原創 禁止轉載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寺和廟的區別是什麼?佛教和道教的區別嗎? - 一直搞不懂什麼叫寺?什麼叫廟?他們本質上有哪些區別,單單只是從佛教和道教上來區別的嗎?
  • 「悟道」王屋山:第一洞天之道教與佛教的區別
    佛教和道教基本區別在於: 道曰今生,佛說來世;道教講承負;佛教講因果。道教認為,人的生命由元氣構成,肉體是精神的住宅,要長生不老,必須形神並養,即注重"內修"和"外養";道教啟發人們去探索人生、人體、命運、社會、宇宙等的奧秘,創建了一種重人生、樂人世的積極生命觀;引導人們積極向善、助人為樂、修為今生,只有修好今生來世才能更好。 與道教相反,佛教主張"無生",認為現實對一切來說都是苦海。人們對現實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
  • 10分鐘讀懂佛教與道教(家)的異同
    佛教是起源於古印度(今尼泊爾)的宗教,教祖佛佗釋伽牟利是公元前5世紀出生於迦毗羅衛國,是其國的王子。他的本名謂喬摩達.釋達多,據說佛佗一出生便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講:天上地下,唯我獨尊。在這個上,西遊記作者吳老怪可為精通佛教的精義,所以西遊記去到神話故事結局時,當猴王向如來指控阿儺、伽葉向其索取錢財才授經時,如來就說:經不可白取,拿點人事是也應該的。西遊記揭終了,佛是人而非神。這個吳老怪亦非貶佛,而是說出根本的佛教真實而已。佛教(大乘)在中國最出名的經典當屬《金剛經》、《心經》。
  • 看看道教與佛教的區別!
    佛教則是外來教,它是在吸收中華民族文化習俗的基礎上在中國紮根並對中國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的宗教。兩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異是基本的,其基本區別在於:道教主張以生為真實,追求延年養生、肉體成仙。道教認為,人的生命由元氣構成,肉體是精神的住宅,要長生不死,必須形神並養,即有「內修」「外養」的工夫。
  • 道教的神仙和佛教的佛菩薩有什麼區別
    道教的神仙」和「佛教的神仙」有什麼區別?看後你會恍然大悟!首先必須明確,道教大羅金仙不落輪迴——道教的仙道並非佛教的天人道!要想知道道家修行能否超脫三界六道,首先,我們要確認一點:什麼是仙?一些佛教徒經常說「道家是佛教所說的「外道」,道家的果位最高是也只是仙,不能脫離生死輪迴」,這是一個天大的謬誤!這種話他們說得很順口,然而說這話的人顯然並不理解「仙」的概念,只是將中國所說的仙,與古印度的外道修行人或婆羅門教觀念裡的諸天混淆起來。一 . 仙不等於古印度外道,這點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
  • 道教慈航普度天尊與佛教觀世音菩薩有何區別?
    道教慈航普度天尊與佛教觀世音菩薩有何區別?慈航道人即慈航真人,又稱慈航仙姑真人、慈航普度天尊、慈航普渡圓通自在天尊,也稱慈航大士,道教女真,出現於在《歷代神仙通鑑》、《靈寶經》等典籍。在神話小說《封神演義》中有登場,天道聖人元始天尊的第九位弟子,慈航真人是元始天尊門下唯一的一位女弟子,十二金仙之一。
  • 觀音菩薩的來歷是道教還是佛教?
    相傳殷商時代,有一女真人修道普陀山,因紂王無道,常殘害百姓,女媧娘娘傳慈航千手千眼之術,指引其拜師於元始天尊,修道成仙,稱為慈航道人。那這樣看來其實他應該是道教的了。其實從客觀的角度來分析,應該先了解道教與佛教的區別,從思想理念上去辨別。佛教和道教的區別有以下幾點:   對待生和死的態度:佛教追求的目標是「涅磐」,脫離生死輪迴。佛教認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這種苦是沒有盡頭的,是在一個循環往復、不到頭的生死輪迴中。
  • 佛與道最本質的區別是:如何面對生死!道教說道理,佛教講真理
    道教告訴信眾,人生道路從何而來;但佛教做了更微細的研究,不只指明人從何而來,亦說出去何去向。 道教告訴信眾,人應該要怎麼走在人生之路上;但佛教不只研究做人要怎麼做?還深入探究過去之所生與未來之所往,這是真理,也稱為真諦,這是佛教與道教不同之處。 一般的,宗教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對待生與死亡的問題。對人來說死亡是最大的恐懼,宗教要給出對待的辦法。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對待生和死的態度。
  • 道教說的因果和佛教說的承負最大的三個區別!
    如果要分析承負和因果的區別,我們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既「承負包含因果,但超越因果。」所以道經中有說因果。不過相信不少道教信眾也注意到了,不少道教文章對信眾也喜歡說因果,很少談承負,這其中固然有因果恐嚇性大好騙人的原因,更多的是不少人不理解承負。此處以因果和承負的區別來介紹道家的因果觀念。
  • 佛教和道教到底有沒有區別?
    但是佛道之爭,從佛教傳入我國就開始了。秦漢魏晉、五代十國尤為強烈。我國百姓喜歡禪宗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因為禪宗來到中土首先面臨的就是與道教的論證。甚至某段時間,人們看似談論的是佛教,實質談論的是道教。更甚至到了如今,許多人談論佛教,尤其是禪宗,多數還是以談論道教的玄學來代替闡述禪理。
  • 仙不能超脫六道,而佛則可以不入輪迴,道教與佛教有什麼區別?
    在道教中,仙是合乎道的,也就是與自然規律和諧統一。佛,在大小乘佛教中有不同的理解,前者一般用佛來稱呼釋迦牟尼,後者還將其他修行圓滿的人也稱作佛。雖然弗人這種拆字的結果並不合理,但是佛的內在含義中還真的有非人的意思,不過,這並不是說成佛是背離人道。按照釋尊自己的說法就是,他什麼都不是,只是覺悟了而已。什麼都不是,自然就不是人了。
  • 尷尬的道教:在雲南老太太居然認為道教是佛教!
    一是道教場所少在雲南乃至全國場所教少據云南省佛教協會的不完全統計:截止2009年底,全省共有漢傳佛教信眾173萬人,有正式登記的場所共826處(其中寺院812處、固定活動處所14處),教職人員1515人。而道教到2009年正式登記的道教宮觀184處,信徒人數及教職人員數不詳。
  • 道教為什麼鬥不過佛教?
    宋代以後佛教為何走向衰落?政府如何控制宗教財產?中國古代的宗教「入世之深」,往往是現代人很難理解的。今天給大家推薦一篇文章,關注一下歷史上的佛道之爭,本土的道教為什麼鬥不過外來的佛教?我想把這些問題做一個統合的說明,道教起源需要在歷史發展的語境中首先確認何謂道教。提及佛道爭論,先要把兩個東西分開:首先是佛道之爭與夷夏之爭的區別;其次是將佛理和佛教分開。湯用彤先生說:「佛說其有二端,一者為教,二者為理。」
  • 佛教與道教,學佛與學道,選擇哪一個更好?
    如果你也接觸了佛教,同時又對道教比較有興趣,也許也會糾結在這個問題上,到底佛教和道教,哪一個更好,如果在佛道之間,做一個選擇,又該如何去選?如果對佛法,有一定了解的人,就不會被這個問題所困擾,因為佛法上講,是法平等無有高下。
  • 道教和佛教都是為了服務,道教講究今生修為,而佛教則是修來生
    道教和佛教都是為了服務,道教講究今生修為,而佛教則是修來生道教和佛教都是勸人向善的,達到人們追求的修為,是人民的信仰和精神寄託。道教是中國本土的,而佛教卻是來自國外。大家好我是原創作者;歷史終點站,每天持續為大家帶來原創內容,分享道教和佛教的故事。
  • 道教、佛教的千年鬥爭
    北魏統治者發現,此時佛教在漢人中很流行,這個宗教不極端,如果運用的好,可以有利於統治。北魏歷代皇帝都允許民間修寺院,寺院可以有自己的財產和武裝。一些生活不下去的人,就出家當和尚,既能混得一口飯吃,還能得到寺院的保護,從此成為「有組織的人」,腰杆硬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