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最早見於《詩經》,其本義為看不清楚,又可以引申為慈悲等義。「佛」又是譯音用字,是梵語佛陀的省稱,意為覺者,是佛教徒對修行成功者的稱呼。
雖然都是佛學路上的同道師兄,但學佛的心態各有不同
1. 近佛人:一些人,並沒有皈依,也並不是很了解佛教的義理,但是並不反感佛教,不排斥,相信佛教能夠給人帶來解脫,覺得佛像很莊嚴,有的因為父母是佛教徒,因此很自然的傳承父母之教,是一種文化的繼承。
2. 求佛人:有的人知道佛教很偉大,認為理所當然的佛祖應該會幫人的忙,因此平時雖然沒有想為佛教做什麼,但是一旦遇到生病、貧窮、失意、失敗、失業等人生困境時,就想到求佛幫忙。姑且不管佛祖有無幫忙,但是有此希求之心,自己的佛祖會在心中增加力量,如果願望得以實現還會去還願。
3. 拜佛人:有的人感覺佛陀很慈悲偉大,在他面前很自然的就會謙卑禮拜,表示恭敬。有的人拜得如法,也能與佛接心,感到身心有一種輕安歡喜的變化,獲得佛的力量、慈光加持,這就是信仰的升華。
4. 念佛人:念佛人隨緣念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觀世音菩薩,慢慢念到感覺佛與自己同在,所謂「朝朝共佛起」,念佛心中就有佛,念到身心舒暢、清安自在、煩惱減少、心開意解,當然就會歡喜念佛。
5. 學佛人:有的人覺得佛學博大精深,覺得應該要不斷學習,鑽研經典,耕讀義理。把佛學當作學問去學習,體會。學到佛陀的慈悲和智慧。
6. 行佛人:把所學的義理用到生活中,慈悲喜舍,行四攝法,六度萬行,「行佛所行,做佛所做」。佛教講「解行並重」、「福慧雙修」,都是說明學佛不能只在義理上鑽研,佛法要在生活中體驗、印證,唯有透過自己力行,才能融入身心,成為自己血液裡的養分,如此才能得到佛法的受用。
「佛」是由印度梵文音譯過來的,梵文的意思是覺悟、智慧、無量覺。當佛教傳入中國以後,實在沒有更好的漢語詞彙能完全代替「佛」的意思,那就音譯吧,因為梵文的發音和漢字的「弗」字相同,釋迦牟尼佛在人間是王子,通過學道才成佛的,本身就是個人,所以在「弗」字旁邊加了個單立人旁,所以「佛」就是專門為佛陀造的新字,意思是「覺悟了的人」,沒有任何其他的含義,不會讓後人造成誤解,這也顯示出古大德的聰明智慧。
很多人經常把佛和神兩個字用在一起,其實是誤解了佛的含義。佛和我們一樣是人,不是神,不是仙,是通過努力修行,最後獲得覺悟的人,證悟後成為佛,但佛只是「覺悟了的人」,他還是人,不是神。其實,只要我們遵照佛的教導方法去學習,去修行,也能覺悟成佛。其實眾生和佛是平等沒有差別的,眾生是沒有覺悟的佛,佛是已經覺悟的人,本質是一樣的。只是因為眾生妄想執著太深,障礙了自己的智慧顯現,所以還沒有彰顯自性,覺悟成佛。就好比廚房裡的電燈泡,眾生是燻黑發暗的燈泡,佛是擦乾淨後的燈泡,本身都是燈泡,功能都一樣,亮度也一樣,只是一個被燻黑了,光亮透不出來,一個擦乾淨了,透出了它原本就有的光明。所以說,不要再把佛當成無所不能的神了,佛只是教給我們學習修行的方法,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路還得自己走,遇到事你也不用求佛,佛一點忙也幫不上你,完全還是靠你自己。
佛教對世界本質的一種看法就叫空。但是空有好幾種,小乘佛法和大乘佛法對空的理解是不一樣的。小乘佛法對空的理解是我空。什麼是「我空」?我是空的,世界上沒有永恆的精神,也就是說「我」是由精神控制住的,這個世界永遠沒有精神能控制我。這是小乘佛法對空的認識。還有小乘佛法講果空。什麼叫「果空」?也就是說這個人在因果關係上所有的結果,所有的事實全都是空的,世界上沒有永恆的基本元素的聚合物。果空就是我的精神實際上是空的。控制我這個精神的物質永遠是空的,實際上是不存在的。譬如:水是由水分子組合的,它是一種聚合物。但是等到水蒸發之後,你們說這個水還有沒有?
大乘佛法講因空。什麼是「因空」?連這個因果的因都是空的,何況果呢?即沒有這個因。譬如:今天有人說你們不好,聽都不要聽,沒有這個因你就不會生氣就不會難過,就不會造成這個果。小乘佛法是當你聽進去之後,心中就會有這個果,然後消除化解這個因。因空就是沒有因,就是根本沒有的,就不能成為一個果在你心裡,這叫大乘佛法。大乘佛法講連構成事物的基本元素也是空的。正如禪宗所說的那樣「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大乘佛法還講一個叫法空。什麼叫法空?眼睛所見的一切事物都是空的,全都是不存在的。所以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空的。不要執著,不要恨,不要迷惑。大乘佛法講世界的本原是空的,即這個世界本來就是空的,都是假的。所有自然世界的東西都是虛假虛幻的。在這個世界上什麼東西是真的?例如:今天夫妻在一起愛得你死我活,過幾天恨得如同仇敵一樣,是不是假的?因此一個人一定要有聰明智慧才能戰勝自己的愚昧。如果沒有聰明智慧就永遠戰勝不了愚昧。所以,你感覺這個世界上所有的東西都是虛假的,實際上這種不真實的虛幻就是假有。你們現在所擁有的一切都是臨時性的有,都不是真實的,都是假有。今天擁有的一切一旦失去,就什麼都沒有了。如父母一旦過世,父母就什麼都沒有了。世界上任何東西都是假有,不要認為擁有了就永遠擁有。什麼都會變的,要用「動」這種客觀的思維方式去看,你就不會哭泣,就不會難過,不會傷心。
看問題一定要用「動」的標準看,而不要用一種簡單的執著方法看,那你這個人就會永遠生活在充滿希望的生活當中。當一個人生活在希望中,就覺得這個世界無限美好。如果當一個人看到世界萬物都不能變的話,他就感覺這個世界對他來講好比是末日,一想到末日就會感到失落甚至想到自盡。要記住:有智慧的人永遠不會傷害自己,傷害自己的人就是沒智慧,想不通的人就會傷害自己。要用自己的悟性去體驗體悟人生。修心是對自我的一種約束,修心是對自己境界的一種提升,修心是要受苦的,所以叫苦修行。要控制自己的各種各樣的欲望,要修正自己各種各樣的毛病,改掉自己身上的毛病你才能修成正果。
道教說道理,佛教講真理。 道教告訴信眾,人生道路從何而來;但佛教做了更微細的研究,不只指明人從何而來,亦說出去何去向。 道教告訴信眾,人應該要怎麼走在人生之路上;但佛教不只研究做人要怎麼做?還深入探究過去之所生與未來之所往,這是真理,也稱為真諦,這是佛教與道教不同之處。 一般的,宗教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如何對待生與死亡的問題。對人來說死亡是最大的恐懼,宗教要給出對待的辦法。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對待生和死的態度。可以說兩者是截然不同的。 佛教追求的目標是「涅磐」,脫離生死輪迴。 佛教認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這種苦是沒有盡頭的,是在一個循環往復、不到頭的生死輪迴中。只有實現涅磐,才能脫離生死輪迴。
佛者,覺也。說到底,就是對人生是苦的覺悟。佛教認為,當你真正認識到人生是苦的時候,你就「覺悟」了。佛教的核心思想就是這個。 道教對人生總的來說持積極的、正面的態度。這是道教與佛教乃至其他宗教的最大不同之處。比如,基督教認為人生來就帶有原罪,人生下來就要贖罪,佛教認為人生是苦。 那麼,道教是如何解決死的問題呢?答案很簡單,就是通過修煉達到不死,長生不老。 道教修行秘訣中有一句話,「順成人,逆成仙,全在陰陽顛倒顛」,就是道教對如何取得長生不老的方法。這句話是源自中國的五行理論,而五行理論又是中醫的基礎理論。 解讀這句話需要一些中醫的知識。 中醫認為,人的內臟對應五行,比如,肝屬木,腎屬水等等。而中醫施治的原理是根據平衡的原理,而不是就病而治病。因此,根據五行平衡的原理,很可能肝有病是腎虛而使五行不平衡,醫生會治腎而不去管肝。這是西醫與中醫的區別。 道家繼承了中醫的這個思想,著名的道家都是名醫,道家認為人的五臟分布位置按五行分析實際上是不合理的。 所謂不合理主要就是「水」在下而「火」在上,這團生命之火在水上是燃燒不久的。所以,人會得病,人會死。但人體已經是這樣了,常人只能順著自然的安排,活著。這就是「順成人」的意思。 道教認為,如果改變了人的五臟的這種五行關係,使「火」在下,就是水和火顛倒一下,生命之火就有根基,人就可以長生了。顛倒就是所謂「逆成仙」的基本思路。 後半句講的是方法,「全在陰陽顛倒顛」。因為人的五臟已經是這樣了,道教也沒有辦法把五臟移位,重新安排位置。方法是採用陰陽顛倒的辦法改變五臟的五行屬性。比如,讓腎原來屬水而改成屬火。這不是僅僅改個名詞,屬性的改變包括某些特徵也要改變。 以上就是佛教和道教在對生死問題上的觀念的區別,以及各自的解決方法。
道教是中國漢民族中的土生教,它是一個十分龐雜的文化綜合體,對中國的歷史、文化、醫學等的發展有過重大的影響。佛教則是外來教,它是在吸收中華民族文化習俗的基礎上在中國紮根並對中國文化發展產生了很大影響的宗教。兩教有相容的方面,但差異是基本的,其基本區別在於:道教主張以生為真實,追求延年養生、肉體成仙。道教認為,人的生命由元氣構成,肉體是精神的住宅,要長生不死,必須形神並養,即有"內修""外養"的工夫。與道教相反,佛教主張"無生",認為現實對一切來說都是苦海。對現實,人們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須放棄各種欲望,把希望寄托在來世上,要追求超脫生死輪迴的"苦海"而進入涅般木(無苦的極樂世界)。可見,道教主張對現實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則主張捨棄對現實物質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對來世的嚮往。
從形式上來看,道家、儒家與佛教修行的最大區別是:出家。佛教修行是需要出家的,雖然,也有在家修行的居士,但是,佛教修行的主體形式是「出家修行」,這在佛教的源頭,釋尊就是帶著弟子出家修行的。而中華原生的道家、儒家並不需要出家,就在世俗社會中進行修行。老子在函谷關寫下的《老子真經》中,根本就沒有出家修行的概念,甚至沒有迴避世俗社會生活工作矛盾的概念,反而要求在世俗社會的競爭中修行。
佛教一切法門都是做心地功夫,無不從制心上下手。淨土宗念佛法門,用佛號抓住這個心,讓這個心不著相,入於空淨。禪宗參話頭,起疑情,把妄心隔斷,而自然空淨。密宗法門用身口意三密與佛、菩薩相應而轉換這個心。都是由染轉淨,由妄轉真,直到心地真空淨了,自然證到無相的實相,而得大自在、大受用。把世事看透、看破,一切都不可得。放下一切,而證初心悟道。更進一步,在事境上鍛鍊,把執著習氣消盡,打破法執,證得向上鼻孔,才得究竟。假如你執著有法可修、有果可得,則不自在、不究竟了。因為凡有所得即有所縛,反而不自在,得不到真東西。同時,有所得容易入魔,非但成道不能,反而入魔有份。所以,「無所得」不僅是《心經》的宗旨,也是我們整個佛教的宗旨。
佛教產生的原因是因為佛陀要拯救受苦受難的人;道教產生了的原因不是拯救別人,而是拯救自己,怎麼做才能化羽成仙。佛教主張如何拯救世界呢?那就是要你相信「輪迴」,相信「因果報應」,相信「緣起緣滅」;道教不一樣;它的宗旨是如何才能長生不老;它主張修煉,其方式之一是「煉丹」。佛教與道教都是宗教信仰;當然也會有共同點;它們的共同點都是「出世」;通俗講就是遠離政治,遠離人生對物質享受的追求,這就是「修行」。佛教的產生源於當時的種姓制度?佛教反對婆羅門教,認為「眾生平等」、「有生皆苦」;只有「超脫世俗」才能超脫生死;通過輪迴而涅槃重生。道教的最高境界是「道」;延續了中國古代的各種鬼神崇拜的傳說;並且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其實踐活動就是神仙方術,達到成仙的目的。
道教的修煉過於「神秘」,「煉丹術」的配方秘不可宣,無數人求仙得道最後反而送了性命;佛教不一樣,最後簡化到「不立文字」,不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鐘;因此,佛教在中國的地位遠遠高於道教;寺廟的數量大大超過了道觀。佛是為果而因,道是為因而果,這是兩者最本質的區別,看透這一點,就不難明白所有的一切現象。其實歷史中佛文化、道文化,佛教文化、道教文化,以及修佛,修道,都在垂直領域各自生發,但是,就是這樣「旁雜」的文化和非文化,構成華夏民族的文化認同和民族心理,以及歸屬感和安全感。我們要明確一點,學說沒有高低貴賤,只有合適不合適,只有適合不適合。神即道,道法自然,如來。
佛法和道法的關係,就好比我們要追求真理真相,無論是佛法涅槃重生,還是道法自然,其中關鍵就是不要在乎外在表現出來的現象,要看現象背後的真相,邏輯一定要清晰。文化和非文化的關係,玄而又玄的東西並不是迷信,科學的盡頭是玄學,玄學也是科學,只不過我們不容易理解其中運轉的規律和運行機制。境界和格局,思維和文化水平,光看講話水平不足以如實觀照,實事求是,我們必須要深刻認知自己,和自己賽跑,超越自己,打敗自己,然後重塑,不破不立,破後而立,只有愚昧的自己消亡了,一個全新靈魂的自己才能更好的面對這個風雲突變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