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超脫生死輪迴與道教長生不老的意義,關於佛、道修行(上)

2020-12-07 卡卡卐羅特

南懷瑾先生說過:「佛學像百貨店,裡面百貨雜陳,樣樣俱全,有錢有時間,就可去逛逛。逛了買東西也可,不買東西也可,根本不去逛也可以,但是社會需要它。道家則像藥店,不生病可以不去,生了病則非去不可。一個國家民族生病,非去這個藥店不可。儒家的孔孟思想則是糧食店,是天天要吃的」。而我們普通人更多認為佛、道是出家人才修的,修行方式就天天關在寺廟裡、道觀裡念經,現在確實是有很多人採取這種修行方式,不過現在處於末法時代,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末法時代的經文和修行方式十之八九都是錯誤的。我們先來談談佛教超脫生死輪迴與道教長生不老的觀點,這裡我先講個故事:

這是法華經裡釋迦佛講的,釋迦佛說某個村子的一位富有的父親有很多子女,他們生活在一個大宅子裡,有一天父親發現宅子四周起火,整個宅子在一片火海之中,父親告訴子女說外面起火了,讓子女們從院門逃走,但是子女們不明事故,他們依然在火宅之中嬉戲玩耍,毫不驚懼。父親想到這座宅院只有一道門戶,而且還很狹窄,子女們年幼無知,貪戀玩耍,不願離開,有可能落於火中遭受焚燒,於是父親繼續苦口婆心,好言相勸,將形勢講給子女們聽,但是子女們根本不相信,依然高高興興地嬉戲玩耍,不驚不畏,沒有一點想出去的意思,也不知什麼是火,什麼是宅子以及為何會起火。此時父親就想我現在應該以方便權宜之計,使子女們得以免去這場災害。父親知道諸位子女以前各自的喜好,認為他們對各種珍玩奇異之物肯定會非常喜歡,便告訴他們說:我有一些你們可以玩樂的東西,非常稀有難得,全部放在外面的牛車上,你們若不來取,以後肯定會後悔的。子女們聽父親說有珍玩之物在外面牛車上,於是爭先恐後地跑出火宅。等到子女們都逃出來之後,紛紛向父親要牛車,此時父親想到我的財物無量無數,我不應給子女們劣等小車。如今這些幼童都是我的子女,對於他們,我個個喜愛,毫無偏袒,我既然有無數無量的七寶大車,就應該公平分給他們。為什麼呢,以我的七寶大車來說,將它送給一國之中所有的人,也用不完,何況這麼幾個兒子。

這個故事是個比喻,火宅即為三界,父親即為佛陀,火災即為大劫;裝滿珍寶的牛車可以理解為超脫生死輪迴;七寶大車是指比超脫生死輪迴更大的好處,可能是獲得羅漢果位、菩薩果位,甚至是佛果位,不過這是猜測,我也不敢妄下定論。那麼,結論就出來了,佛教超脫生死輪迴與道教長生不老就是佛、道利用人喜歡追求名利的特點來吸引人修佛、修道的,比如你想讓小孩子做某件事就跟小孩子說有糖吃,小孩子會很開心答應去做;但是如果你對小孩子說給他們金子,小孩子會認為金子又重又不能吃,沒興趣,不想要更貴重的金子。所以佛、道也只能按照當時人的認知來設定承諾給的東西,講真的別人聽不懂,當然現在能懂的人也沒幾個,真理永遠是掌握在少數人手裡。

下面我談談一些人的佛、道觀念,很多人認為佛、道就是神,能夠幫助人消災解難,所以整天燒香拜佛,請求保佑。其實如果僅僅是向佛傳達一些美好而又不摻雜私慾的願望,比如希望生活更幸福一點,子女更幸福一點,這就好比你希望能得到另一個人的祝福,這是可以的,你也可以隨時隨地進行祈禱;但是你絕對不能對佛卑躬屈膝,把佛當主,自己當僕的想法,這是奴性;佛也說過「眾生平等」,任何存在都是平等的,佛其實也和人一樣,只是心的區別,而心本來也沒有區別,只是人心沾上了私慾就有了區別,我認為儒、佛、道修到最後,心都是差不多的,都是讓心回歸心之本體,人心去私慾到一定程度即為佛心、道心。所以我們對待佛道的正確態度是把他們當作老師,你可以禮佛、敬佛,學習他們的法,但是不能有奴性,人一定要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想法,諸善常做,諸惡莫為,自然能有業消業,積累福報。如果把自己的命運寄托在求神拜佛上,那就已經入了魔道。釋迦佛曾說過:」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也就是說你在修行的過程、在祈禱的過程見到的佛、菩薩全是邪魔變來的,法不外求而向心中求,修佛的目的是為了讓自己的心與佛相合,當你在某些時候發慈悲心、救度心、平等心、無私心、奉獻心等佛心,與佛心相合時,那時你就是菩薩,你就是佛,任何外在看到的佛都是魔來考驗你的,此時一定要保持無求心,不然容易被魔利用。

佛在世時,波旬魔王曾當面挑釁,「等到了末法時期我的子孫都要穿上袈裟,把你的弟子都變成魔」佛主也只能低頭流淚。「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那一句話才是佛說,那萬卷書都是魔。在末法時代,「邪師說法,如恆河沙」,絕大部分人終其一生很難看到真正的修行者,如果有什麼大師跟你講吃齋念經,多燒香拜佛,就能保一家平安之類的話,這些全都是魔,他們只是講些你喜歡聽的,讓你們多出香火錢,他們不是在說法,只是在搞推銷。這個時候大家一定要有正確的觀念,佛道並不是誰都能修的,要先把人做好,再去修佛、佛道,很多人連人都做不好還去念經拜佛,要麼到頭來一場空,要麼被魔利用,把魔當佛拜,可笑之極,做好人就是最大的修行。這裡我建議大家去按儒家方式修行,儒家修行有一個好處,就是不容易走偏,只要你做任何事時都能誠心正意,以儒家正氣修身,哪怕你是一個堅定的無神論者,反對佛、道,也能得到神佛庇佑。大家不要以俗世人的想法去思考神佛的想法,他們都是覺悟者,不是搞傳銷的,不是說你信我我就保佑你,而是要你多發善心,多養正氣,那自然能得到神佛庇佑。

心不正的人,能力越大,危害就越大。做好人就是最大的修行。

下面我節選自「一位驅魔師的忠告」一段話:

我為何推崇儒家法門,並不是說只有儒家法門是唯一的正法。而是因為儒家法門講究從做人做起,自律修身,常養自身浩然正氣;不尚玄幻,不拜鬼神;這些都暗合天道,這也是修煉任何正法的基礎。實際上這就是真正的修行大法。是從世事中來磨鍊以達到修身正己之目的,身正、心正則浩然正氣充盈,有此為基礎在機緣成熟時一經點化則立馬超凡入聖。

相關焦點

  • 佛教超脫生死輪迴與道教長生不老的意義,關於佛道修行(下)
    佛教超脫生死輪迴與道教長生不老的意義,關於佛、道修行(上)大家平時也要多思考下什麼是善儒、佛、道都要求人多行善,不作惡,一個原因就是積累福報,多種善因。有一句話叫,菩薩畏因,凡人畏果,菩薩在乎的是自己做的每一件事會不會種下惡因,而凡人喜歡平時諮意妄為,等到禍到臨頭的時候才害怕。
  • 佛與道最本質的區別是:如何面對生死!道教說道理,佛教講真理
    :如何對待生死道教說道理,佛教講真理。佛教追求的目標是「涅磐」,脫離生死輪迴。 佛教認為,人生是苦。生是苦,死是苦。而且這種苦是沒有盡頭的,是在一個循環往復、不到頭的生死輪迴中。只有實現涅磐,才能脫離生死輪迴。
  • 觀音菩薩的來歷是道教還是佛教?
    父親為她親許婚事,但她不願出嫁,逃婚到荒山,結廬修行。這是佛教的說法,但是觀音真的是佛教的嗎?  關於觀音菩薩到底是道家還是佛教的,人們一直爭論不休。世人大都認為,觀音菩薩當然是佛教人物了。在佛教中,他是西方極樂世界教主阿彌陀佛座下的上首菩薩,同大勢至菩薩一起,是阿彌陀佛身邊的脅侍菩薩,並稱「西方三聖」。   當然,關於觀音是道教的說法,民間也有傳說。
  • 仙不能超脫六道,而佛則可以不入輪迴,道教與佛教有什麼區別?
    佛,弗人也。這種拆字雖不是很嚴謹,但很好地揭示了二者之間的差別。仙與佛,不僅代表著兩種不同的宗教神明,還代表著兩種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世界觀。仙,一般而言是道教神明的總稱,他們是經過修煉,從人道成功求索到天道的人物。對於道教而言,道是繞不開的話題,是一切的起點和應該有的終點,對於道的求索是天然的、是自我完善的手段。
  • 「悟道」王屋山:第一洞天之道教與佛教的區別
    佛教和道教基本區別在於: 道曰今生,佛說來世;道教講承負;佛教講因果。 與道教相反,佛教主張"無生",認為現實對一切來說都是苦海。人們對現實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須放棄各種欲望,把希望寄托在來世上,要追求超脫生死輪迴的"苦海"而進入涅槃(無苦的極樂世界)。
  • 道教的神仙和佛教的佛菩薩有什麼區別
    道教的神仙」和「佛教的神仙」有什麼區別?看後你會恍然大悟!首先必須明確,道教大羅金仙不落輪迴——道教的仙道並非佛教的天人道!要想知道道家修行能否超脫三界六道,首先,我們要確認一點:什麼是仙?一些佛教徒經常說「道家是佛教所說的「外道」,道家的果位最高是也只是仙,不能脫離生死輪迴」,這是一個天大的謬誤!這種話他們說得很順口,然而說這話的人顯然並不理解「仙」的概念,只是將中國所說的仙,與古印度的外道修行人或婆羅門教觀念裡的諸天混淆起來。一 . 仙不等於古印度外道,這點基本上是可以肯定的。
  • 生死簿上為什麼還有孫悟空的名字,因為他還沒有超脫輪迴
    孫悟空從菩提祖師處學道歸來,他已經掌握了長生不老之道,但是醉酒後被還是被帶到了地府面見十殿閻羅,他一看生死簿上竟然還有他的名字。這是為什麼呢,學道大成之後不是已經超脫生死了嗎?那時候孫悟空還不是仙佛,他根本躲不過輪迴。其實孫悟空自己也知道在凡世的人和動物,都歸閻王老子管轄,所以他做了三百多年的美猴王之後,為了猴族的生死,堅決要外出學道。
  • 佛教「六道輪迴」與道教「五道輪迴」有何不同?多數人都理解錯了
    例如:道教的華光大帝,在佛教的形象為華光天王佛;道教雷部馬天君,則是佛教的護法四聖之一。......佛教信仰中的「六道輪迴」,是依託於「三世因果」存在的,這是一套相對嚴謹的宗教理論。在佛教中,「輪迴」又稱流轉、輪轉、生死輪迴,意思是眾生生死死,在死亡後,靈魂又輪迴重新投胎成為另一個人,像車輪一樣轉動不停,循環不已。所以,這裡所謂的「三世」,並不可望文生義地將其理解為「前世現世來世」,這個概念是對過去、現在、未來三個時段的泛稱。
  • 一分鐘搞懂:道教與佛教的區別
    還深入探究過去之所生與未來之所往,這是真理,也稱為真諦,這是佛教與道教不同之處。 一般的,宗教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一個人精神上的終極關懷問題,實際就是如何對待生與死亡的問題。對人來說死亡是最大的恐懼,宗教要給出對待的辦法。 佛教和道教的最主要的區別就是對待生和死的態度。可以說兩者是截然不同的。 佛教追求的目標是「涅磐」,脫離生死輪迴。
  • 佛教修行的終極目的——空間上不入六道,時間上超脫生死
    《紅塵說禪》系列第30篇許多學佛的朋友進過許多廟,拜了許多佛,念過許多經,也做過不少修行,但或許對佛學中的時間,空間和生命的概念仍然不甚了解,也對佛教中修行的終極目的比較茫然,今天紅塵君就來聊聊這方面的內容。
  • 道教也有「輪迴」之說嗎?「五道輪迴」分別指的是哪些?
    有很多神明被佛道共同尊奉,如華光大帝,佛教稱之為華光佛、華光天王佛 ,在民間俗稱五公菩薩;道教稱之為靈官馬元帥、馬天君,是道教的雷部和火部的神靈,也是道教的護法四聖之一。佛教救苦救難的觀世音菩薩與道教的慈航道人,都是寶相莊嚴,慈悲的女相;佛教消災的保護神摩利支天與道教的眾星之母鬥姆元君形象也非常相似。道教與佛教也有許多不同的地方,最明顯的是修行方式的不同。
  • 佛教和道教的區別是什麼?
    佛教信徒修習佛教的目的即在於依照悉達多所悟到修行方法,發現生命和宇宙的真相,最終超越生死和苦、斷盡一切煩惱,得到究竟解脫。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東漢末年出現大量道教組織,著名的有太平道、五鬥米道。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萬物的本原。在中華傳統文化中,道教是與儒學和佛教一起的一種佔據著主導地位的理論學說和尋求有關實踐練成神仙的方法。
  • 如何看待道教與佛教,他們有何歷史文化淵源?
    怎麼看待道教與佛教?中國三大教:儒釋道。儒教形而未成,隨著讖緯學被禁半道消散,轉身去控制了中華兩千年官場文化。佛教和道教是真正意義上的中華兩大宗教,而宗教是由普通信眾和哲學義理組成的,即教眾結構和指導思想。教義經書各有不同,精研佛、道理論的人層出不窮,但是與遍天下的普通信眾比起來,是極其稀有的。
  • 看看道教與佛教的區別!
    與道教相反,佛教主張「無生」,認為現實對一切來說都是苦海。對現實,人們是無能為力的,所以只能忍受。要忍受,必須放棄各種欲望,把希望寄托在來世上,要追求超脫生死輪迴的「苦海」而進入涅槃(無苦的極樂世界)。可見,道教主張對現實生活的追求,而佛教則主張捨棄對現實物質的追求,注重的是精神的修持和對來世的嚮往。
  • 為什麼人們在道教的節日裡卻拜著佛教的佛?
    首先從兩者思想上說下道教是中國本土宗教,以「道」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觀念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根據,承襲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衍化形成。其核心思想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而其道法自然,珍愛生命,珍愛自然環境,追求人與自然和諧,實現修身養性,延年益壽等思想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佛教,起源於印度的外來宗教。「佛」的意思是「覺者」,就是覺悟宇宙人生之真相,亦即了悟諸法之事理的一切智者。佛教的核心思想是:四聖諦和三法印。
  • 道教最高修行目標是成仙,佛教即是成佛,他們最後是什麼形態?
    古代很多人都講究尋仙問道,想要長生不老,甚至有一些皇帝,甚至放棄了自己的皇位,足可以看得出來,道教在古代時期對人們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佛教的發源地是印度,在西漢末年傳入中國,距今已有2500年,其實從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的《西遊記》中就可以看得出來,佛教對中國的影響也是非常的大。
  • 科普文,佛不是神,道卻是仙
    道教和佛教在中國流傳很廣,道教是本土宗教,佛教是外來的文化思潮。很多人對道教和佛教都有誤解,今天科普文,說說道教和佛教的區別,道曰今生,佛說來世!生老病死,就是人間常態!愛恨別離,就是人間常情。佛教認為人生是苦難之海,只有涅磐,得以脫離生死輪迴,才是人生的目標。佛陀給出一個形容詞,覺悟!覺悟者才能成佛!道教對人生的看法,充滿了正能量!順成人,逆成仙!正視生老病死,愛恨別離。追求突破自身的基因束縛,取得長生不老的方法。養生成為一種生活態度。
  • 你相信輪迴嗎?解析輪迴與道教、佛教的聯繫
    輪迴的由來輪迴又稱生死輪迴,意思是眾生的生生死死,在死亡後,領會又輪迴重新投胎成為另一個人,像車輪一樣轉動不停,循環不已。輪迴這一概念存在於佛教、道教、印度教、婆羅門教中,是其他宗教沒有的。輪迴並非釋迦牟尼佛所創,而是古印度婆羅門教的輪迴思想,婆羅門教說自我輪迴與天、祖、獸三道中,以梵神為創造主,人的靈魂是梵所賦予的,所以梵是「大我」,給人的靈魂是「小我」,小我的靈魂居於人類肉體的心臟。以苦行克服從肉體上所發生對物質的欲,以祭祀梵神救贖自身所有的罪行,此後小我靈魂便得與梵的大我同住。
  • 佛教如何最終成了中國的三教之一?佛教與道教有什麼不同?
    由於在教義上和組織形式上的不同,釋道這兩大宗教之間總是會產生分歧和論爭。那麼,這兩大宗教之間到底存在著怎樣的差異呢?首先,釋與道的起源不同。道教是我國的原住宗教,早在東漢時就已經出現。它以中國古代的原始宗教為基礎,以道家學說為理論支柱,通過糅合鬼神祭祀、神話傳說、方技巫術等民間信仰發展而來。其尊老子為神明,將老子的著作作為經典傳頌。
  • 佛教和道教到底有沒有區別?
    但是佛道之爭,從佛教傳入我國就開始了。秦漢魏晉、五代十國尤為強烈。我國百姓喜歡禪宗不是完全沒有原因的,因為禪宗來到中土首先面臨的就是與道教的論證。甚至某段時間,人們看似談論的是佛教,實質談論的是道教。更甚至到了如今,許多人談論佛教,尤其是禪宗,多數還是以談論道教的玄學來代替闡述禪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