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品禪》系列第6回,《漫談論道》系列第2回
人究竟有沒有「前世」、「來世」和「輪迴」呢?這是從古至今一直困擾人們的問題,對於這個問題,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古聖先賢們給出了不同的答案,今天小編就和大家一起來解析。
輪迴的由來
輪迴又稱生死輪迴,意思是眾生的生生死死,在死亡後,領會又輪迴重新投胎成為另一個人,像車輪一樣轉動不停,循環不已。輪迴這一概念存在於佛教、道教、印度教、婆羅門教中,是其他宗教沒有的。
輪迴並非釋迦牟尼佛所創,而是古印度婆羅門教的輪迴思想,婆羅門教說自我輪迴與天、祖、獸三道中,以梵神為創造主,人的靈魂是梵所賦予的,所以梵是「大我」,給人的靈魂是「小我」,小我的靈魂居於人類肉體的心臟。以苦行克服從肉體上所發生對物質的欲,以祭祀梵神救贖自身所有的罪行,此後小我靈魂便得與梵的大我同住。
輪迴在佛教中的聯繫
輪迴是釋迦牟尼佛根據古印度婆羅門教的輪迴思想加以發展而形成佛教的輪迴思想,認為人死後,會進入來生,即輪迴。依平生所做善惡,會有六個可能的去處,造惡業墮三惡道:地獄、餓鬼、畜生;行善積德去三善道:天、人、阿修羅。
佛陀告訴弟子,其實並沒有什麼在輪迴,人之所以感覺到有某種東西輪迴,不過是他們認識不到緣起,是由於業力習氣的緣故,讓眾生誤認為一切所謂的「業」都是相似的,而這種誤解,正是人認為有輪迴的真正原因,所以眾生無法解脫,被認為「墮入輪迴。」
眾生由惑業之因(貪、嗔、痴三毒)而感召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六道輪迴佛陀教眾生解脫的法門,其目的就是讓一切有情眾生斷滅我執及三毒而跳出輪迴。
輪迴在道教中的聯繫
一般普遍認為道教輪迴是根據佛教輪迴加以發展的,其實早在上古時期,中國的《山海經》中就記載了輪迴因果的說法,引自「精衛填海」。精衛為炎帝的女兒,因一次出海遇上風暴,死後變成了精衛鳥,一次又一次的銜來石頭和樹枝投向大海,欲將大海天平。
在傳統的黃老和道家的營養理論體系中,天為陽、地為陰,陰陽交合產生萬物。既然人也是陰陽的產物,所以人死後變成陰,稱為「鬼魂」,生前沒有作惡的鬼魂就醫投胎進入下一世,生前作惡的鬼魂就會被打入地獄,接受懲罰,生前行善積德或修行就會變成神仙,變成陽,所以道家又把世界分為天、地、人三界。
小編認為無論是佛教還是道教講輪迴,都是為了勸人自我修行、勸人向善、多做好事,不要做壞事。你相信「前世」和「來生」嗎?你相信「輪迴」嗎?
如果您覺得還不錯,歡迎點讚、轉發和關注,您的舉手之勞,是對小編最大的支持和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