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大哭大鬧的時候,父母都是一邊著急一邊心疼,有些家長急著呵斥小孩「不能哭」;有些家長選擇溫柔地安慰小孩。
越是安慰,孩子就越是痛哭流涕?
寶媽沐沐和丈夫要出差2天,而公公婆婆住在農村,不方便帶娃。夫婦二人本來在煩惱要不要讓一個人申請不出差,留下來照看閨女,可是沐沐閨蜜發話了:"要不是這兩天你家的小涵和我一起住,正好陪著我兒子。
小女孩見了幾次閨蜜,知道對方是媽媽的好朋友,便乖巧跟著媽媽去了對方家,沒想到她在陌生的環境裡過得並不開心。
小涵不捨得媽媽,同時又對新環境不熟悉,顯得有些無能為力。儘管閨蜜對她很好,但是閨蜜的兒子並不太喜歡這位姐姐,雖然不會動手欺負她,但平時的態度還是比較不好。
每當閨蜜看到自己的兒子態度惡劣,就會斥責他「不能欺負妹妹」,但是兒子依然我行我素。兩天後,小涵終於等到媽媽來接自己,回家的那一刻才開始哭泣。
孩子大哭大鬧,越安慰哭得越厲害?心理學家:問題在於安慰本身。
沐沐認為閨女太過想念自己,於是給了她一個擁抱,溫柔的說自己回來了,可孩子還是哭著。後來無論怎樣問,小涵都搖頭不說,默默的流淚,而且越安慰越傷心,哭的越厲害,讓沐沐忍不住著急。
越是安慰,孩子就越是哭鬧,原因在哪裡?
★父母給孩子安全感。
我相信你也有過這樣的經歷:被欺負、受委屈後,本來只靠自己的人也能挺過去,甚至覺得"沒什麼大不了";可一旦有人安慰自己,特別是親朋好友,內心似乎變得脆弱,對方越溫柔安慰,自己哭得越厲害。
有一些孩子哭得越傷心就越傷心,這是一個原因。這類孩子通常都比較懂事,很少有委屈主動說出來,一旦父母溫柔安慰,他們的情緒就會完全釋放,哭得痛快。
★2歲的恐怖。
恐怖的2歲(Terrible2)又被稱為「反叛期」,即「第一次反叛期」,是每個孩子成長過程中必須經歷的階段。這一階段的特徵是什麼呢?深信作為父母,您一定有深刻的體會。
在Terrible2中的孩子會給人非常無理取鬧的感覺,常常莫名其妙地發脾氣、哭鬧,總是說「不」,還容易情緒失控,父母也很難哄好他們。父母應該重視這一階段,幫助孩子順利度過。
*安慰的方式是錯誤的。
第一,不恰當的共情。大家都知道共情的重要性和益處,但是在實踐的過程中,有些父母並沒有體會到這一點。比如對孩子心慈手軟,愈安慰愈急躁,愈在孩子情緒激動時愈講理,這些都是不正確的安慰方式。
第二,擁抱的行為具有反效果。人們普遍認為,孩子生氣哭泣時,父母應該用擁抱來安撫他,但有時擁抱會起到反作用,使孩子有一種受束縛、不自在的感覺。
一歲半的小女孩在BBC紀錄片「嬰兒的神奇世界」中,由於不能得到巧克力而大聲哭泣,心率也突然上升。母親將她抱在懷裡,細細安慰,但無效,孩子越來越煩躁。
此時,醫生引導母親採用「分心」的方法解決,母親接過一隻玩具狗,吸引了女兒的注意。不久,嬰兒的心率開始下降,焦慮情緒也得以緩解。
看得見的,孩子大哭大鬧,父母若只懂得「安慰」,而不去避開某些雷區,是很容易做不到的。
當安慰孩子的時候,父母應該注意些什麼?
孩子情緒激動,先不要急著講道理。
當孩子大哭大鬧時,父母不免感到煩躁,想把道理講給孩子聽,但要注意,情緒激動的孩子是聽不到的。此時父母若執著念叨,則會加重孩子「不懂」的感覺,不利於情緒的疏導。
而且,從紀錄片中了解到,孩子們情緒激動時都很焦慮,他們會因為心跳加速而感到痛苦。在這一點上,父母最好轉移他們的注意力,讓他們的情緒恢復平靜。
尊重孩子,但不要約束他們。
影片中,醫生認為「擁抱會讓孩子感到被束縛」,因此,如果你的擁抱不起作用,不妨放開孩子,和他保持一種平視。小孩會覺得受到尊重,而不會感到不自在。
尊敬兒童,也就是尊重兒童的真實感受,不要一味地認為他們不懂事,兒童總是哭,肯定有其原因。
共情,互相指導,解決問題。
當孩子的情緒平復之後,父母就可以開始耐心地與他交流了。此時父母可以做一些親暱的動作,慢慢引導孩子說出發生了什麼,他的感受是什麼,並表示理解,讓孩子有被重視的感覺。
當父母與孩子進行共情交流時,儘量不要打斷孩子的話,也不要急於用自己的觀點來反駁他們,這樣會妨礙孩子的表達。
在充分了解了孩子的感受和事情後,父母就可以針對具體問題進行分析和解決,如果孩子耍賴要買零食,那麼在拒絕的時候就要說清楚為什麼。
就像一個小孩想買糖吃,前兩天剛因為牙痛難受起來,父母就可以說:「媽媽知道你想吃糖,可是你的牙還不好,現在吃糖會更疼,你也不想,是吧?幾天後再買,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