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仰與迷信不同,維護信仰到迷信的程度,便使信仰毀滅

2020-08-21 Ericsiu

中國哲學家馮友蘭在《中國哲學簡史》書中說過:「中國人不大關心宗教,是因為他們極其關心哲學」。所以他認為中國人的信仰不是宗教的,是哲學的。這樣的哲學信仰無需組織,不分場合,而是潤物無聲地自化於中國人的生活中。中國人的哲學信仰就是中國人的生活方式。大多數中國人之所以不需要從事宗教信仰的活動,是因為他們已經在每天的日常起居,為人處事中實踐者他們的哲學信仰。

西方人將世界劃分為「上帝之城」與「世俗之城」,「上帝之城」掌控信仰,「世俗之城」掌管生活,上帝的歸上帝,愷撒的歸凱撒,這也意味著分開精神權力和世俗權力,上帝之城與世俗之城分立而治,互不侵犯。而對於那些深諳在中國哲學精神的人而言,信仰與生活,恰如此岸與彼岸,信仰即生活,此岸即彼岸,二者渾然一體,從未分裂過。中國人的生活世界就是他們的哲學世界,也就是他們的信仰世界。因此,中國人的哲學信仰不需要藉助外力,不需要一個來自彼岸卻要為此岸生活制定規則的陌生的「他者」——「神明」來拯救,中國人相信「心可轉萬物」,「修心」便可使人化此岸為彼岸,在此岸實現彼岸,因此我們致力於人內在的自我修養。中國人的身心,現實世界與信仰世界從不分割為「此岸與彼岸」,我們從不輕視此岸而力求彼岸,對中國人而言,用彼岸灑脫的精神應對此岸瑣碎的生活,那「彼岸」便在「此岸」之中;身在風箱雨雪中,心卻常常清淨明朗,那「此岸」也就是「彼岸」。所以,究竟是「此岸」還是「彼岸」,不在於你實際的生活處境如何,具體的人情世故哪般,而在於你的「心靈」有多寬,你的精神世界有多高。所以,我們的信仰力量,不藉助神的力量,鬼的力量,或者聖人的力量,唯一藉助的是自我精神境界的不斷提升,個人修養的不斷提高,由此滋養並且激發自我內在的「心靈力量」。

人與人的差別本質上是心靈的差別,精神的覺醒就能成長,心懷公正就能明辨是非曲直,內心常懷安寧便是自由。其實,遠方的山還是那山,近在的水還是那水,生活還是會有悲歡離合,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而面對同樣的山水,經歷相似的生活的時候,不同之處盡在」人的心靈「。不同的人心,意味著不同的心境,會帶來不同的心態,化生出不同的處世之道,領略到截然不同的人生百味。所以中國人的哲學信仰從來注重從」心「修養,以心境的提升與拓寬日常的」視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的雙眼需要滴眼藥水滋潤,呵護,同樣地,我們的心靈也需要我們用精神之水滋潤它,澆灌它,呵護它,這樣它才能健康地成長,更好地提升與拓寬胸襟,以胸襟的豁達開闊生活的天地。

在中國大多數人從來習慣了不假外道,不求助於某個「天外來客」的拯救,而是凡事反求諸己,捫心自問,自我拯救,即使竭盡全力仍無力改變的困難,至少不失自我沉潛之識,卓越之見,慷慨之節,文雅之學。有名或無名,得利或失利,都追求內心對名利的淡定。無法改變死亡,可以超越對死亡的恐慌。中國人的信仰力量不在于堅信我們在此岸忍受的苦難,將來或死後能到彼岸得到補償,這此處吃虧,別處得到的想法依然基於一種心態上的失衡,是一種得失上的計算,一種不徹底的釋懷,最終還是脫離不到市儈氣。而哲學信仰讓我們能常懷「盡己之力,得失隨緣」的豁達,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平氣和應對生活萬象,甚至連彼岸的困苦經歷,也可以被我們普升為自我修心養性的磨練,提升精神的境界過程中的挑戰與考驗。

當生活的重力把我們往沼澤中拉扯,內心超然向上的「光」卻只是把我們印向「清風明月」之境,那是一種面對生活時更為達觀,從容不迫的心靈力量,使我們常懷彼岸之淡泊心境,泰然安身與此岸之中。正是這樣的心靈力量實現了中國人不假思外力的內在超越,無需外援的自我拯救。所以中國哲學信仰緊貼世俗生活,我們的智慧從日常生活中來,超越於日常生活,最終也回歸到日常生活中裡去。

這也說明了一些奇妙的語言玄機,比如在中國的哲學或武術界裡的「牛人」,他們之所以被稱為牛人,往往是此岸世界中的「高人」,「真人」——他們仍然是個平凡人,「高人」之高不在於有什麼非凡的能力,而在於心境,覺悟,智慧;「真人」之真在於他們活出了真性情,真本色,天然之態,清淨之心,由此可見,我們敬仰和欣賞的,素來不是無可挑剔的完美者——某些不具人性的「非凡之人」,而是能以彼岸的灑脫心態經營此岸生活的「平凡人」,是能「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的厚德之人,是能」盡人事聽天命「的瀟灑之人。」高人「」真人「不拘泥於特定的職業身份,學問見識。中國人在意的只是其修養心性上的「高低」「真偽」。中國的哲學信仰使得我們常是以心解景、以心通物、以心達人。所以才會有「達觀」這詞。我們都知道,人類是無法突破自己的身體皮囊,所以「達」不是「身事」,換言之,不是身體力行就能成之事,但有趣的是,「心」能成就達,達可以借心取道,所以是一樁「心事」,所謂達觀就是由心觀物,以心讀人,忘心以通天地。

相關焦點

  • 民間信仰與迷信背後的心理學機制
    我國民間信仰文化極大豐富,信仰的對象也是不一而足,由於有些信仰也涉及到心理安撫的作用,因此訪談時也涉及到了民間信仰的部分。每位被試都對民間信仰有所耳聞,並且大部分人都覺得,雖然知道是迷信,但是確實管用了,很神奇。
  • 有信仰就是迷信嗎?完全不同的事情,切忌混為一談!
    不知道大家對「民間信仰」作何看法,持何觀點。對於不信這些人的人來說可能會認為其是一種迷信思想,特別是對於現在的90後00後來說,對這個很多是持否定態度的。大多的是自己的自己的阿公阿婆還會堅持著這個習俗,相信民間信仰這一說。
  • 信仰是迷信嗎?信仰與科學矛盾嗎?
    據文獻考證,「迷信」兩個字首先出現於佛教《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四·明信品第十一》「七者有迷信,謂惡信,由顛倒故;八者不迷信,謂好信,由無倒故」,意思為:心因迷惑,而產生的是非顛倒的相信。佛教稱「惡信」;反之稱「好信」或「正信」。
  • 臺灣政治為何「迷信」? 專家:民間信仰很有影響力
    原標題:謝楠:臺灣政治為何如此「迷信」據媒體報導,臺灣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17日在國民黨中央黨部接受黨主席吳敦義頒發的榮譽狀後,宣布參加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國民黨黨內初選。郭臺銘當天在前往新北市板橋慈惠宮參拜時,向公眾表示,前幾天媽祖託夢給他,要他一定「出來」為臺灣做事。
  • 信仰是高層次的精神活動,對人生有很大幫助,而迷信則不然!
    信仰是高層次的精神活動,對人生有很大幫助,而迷信則不然! 這種相信帶有很大的盲目性,迷信的人往往還聽不進去別人的意見。 這種人往往固執己見,心胸狹隘,不能進步。 其實根據現在的社會現象來看,在某種意義上,迷信科學比迷信宗教的現象更為嚴重。不過很少有人指出來罷了!而信仰則不同。
  • 中國人的民間信仰,一直都有神的參與,如何探尋現代迷信的根源?
    迷信是人們對自身的命運一種非理性的信仰和活動。傳統迷信和現代迷信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別,但本質都是出自對命運的一種非理性的信仰。現代迷信具有非宗教性、非理智性、無意識性及文化制約性等特徵。對現代迷信的根源必須進行綜合的、整體的分析,必須考慮與其相關的社會因素、認識因素和心理因素。
  • 國家公務員面試熱點:官員信仰缺失迷信鬼神
    雲南大學社會學教授金子強認為,部分官員迷信風水也與社會大環境有關,「社會經濟發展節奏過快,文化價值又日漸多元化,不能預測的東西太多,每個人都需要尋找精神寄託;另一方面一些官員定位不清,價值失範,信仰缺失或迷失,內心恐懼。」     專家認為,官員迷信風水,同時還反映了當前選人用人的標準和機制問題,「物質文明發展的同時,對官員的選拔往往忽略了思想層面的考量。」
  • 黨報批幹部信仰迷茫:把風水迷信拉下「神壇」
    黨報批幹部信仰迷茫:把風水迷信拉下「神壇」  最近,一個新搬遷鎮政府自製的「88號」門牌引發熱議。面對「方便記住」的「吉祥號牌」,許多群眾並不買帳,批評其暗藏「升官發財」之用意。  門牌雖小,折射的問題不可忽視。
  • 潮俗研究社:潮汕「眾神」信仰盛行,真的是「迷信」嗎?
    大家好,這裡是潮俗研究社,我是俗人,本期內容要分享給大家的是潮汕地區信奉眾神盛行,真的是「迷信」嗎?眾所周知,在潮汕地區,沒有什麼固定的教派,但潮汕眾神信仰,在潮汕的不同地方,他們供奉的神明有的相同,有的不同,而且在同一個地方,供奉的眾神,不單單只有一個,每個「神明」都有自己的職責,逢年過節都會祭拜,這真的是迷信嗎?我們一起來看看!
  • 迷信不是信仰,文化性精神障礙是病,得治!
    如果你身邊有過度迷信的人,迷信到已經影響自己和家人的正常生活,那一定不是信仰是得了精神病:文化性精神障礙。得治!小禾的媽媽就得了這個病,過度的迷信佛教,剛開始誰也沒在意,畢竟身邊燒香拜佛誦經祈福之人太多了。可事情卻是發展得越來越糟糕。在小禾的記憶裡媽媽是個溫柔善良的女人,遇事不急不躁不爭不搶,性格溫柔事事為他人著想。
  • 學生拜祭華佗是封建迷信?封建迷信和信仰分不清楚,才是封建迷信
    學生處稱已嚴禁此類封建迷信活動,要求同學們端正學風,認真複習。該新聞一出,網友們又炸開了,紛紛出來主持公道。什麼叫封建迷信,先從概念說起。封建是指思想保守落後,迷信是指人類對超自然力量的崇拜和信仰,是對客觀世界的一種虛幻的歪曲的反應。例如人們對許多自然現象暫時無法解釋,便認為在人世之外,相信存在譬如「上帝」、「佛祖」、「鬼神」等在主宰著人的命運。
  • 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
    認為馬列主義實現共產主義是中國人唯一信仰,傳承五千年文化的儒釋道思想是迷信,所以中國人就沒有信仰傳承的歷史根基,也就沒有信仰。把看命、算卦、風水、巫婆、跳大神等一系列糟粕的東西都歸罪於儒釋道,認為是儒釋道是迷信、是鎖住人民翻身的鎖鏈。由於人們對信仰的錯誤認識,『破除迷信』的口號響了這麼多年,誰還敢有個人信仰呢。所以,大多數有個人信仰的國度把我們中華民族稱之為『野蠻民族』。沒有信仰怎麼野蠻掛上勾。
  • 古人的"迷信":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民間信仰
    古人的"迷信":外國人眼中的中國民間信仰
  • 觀音菩薩像欣賞 信佛供奉觀音像 是信仰還是迷信?
    有人認為供奉觀音菩薩是信仰,也有一部分人則說是迷信,認為與其念經打坐,不如把這時間花在學習上,用科學知識來武裝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而不是靠虛無縹緲的觀音菩薩。李梓墨觀音菩薩像欣賞白巖松所說:「有信仰的人不一定都幸福,但是沒有信仰一定不幸福
  • 信仰虛幻嗎?科學發展的盡頭,應該就是信仰
    科學、信仰與人生這是一個科學的時代,有人以為科學進步以後,信仰遲早是要被淘汰的;也有人以為如果一個人研究科學,他就絕對不可能有宗教信仰。其實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過去科學家認為很有把握的事情,在今天科學家已經認識到不那麼有把握了。
  • 信仰何以墮落為迷信?(下)——士師記裡隱藏的福音
    續:信仰何以墮落為迷信?(上)——警惕米迦式的宗教信仰三、偶像宗教的癲狂「人因偶像而癲狂。」(耶50:38)無論是舊約聖經還是新約聖經,對任何形式的偶像崇拜進行了猛烈的抨擊和批判。
  • 道教信仰的愚昧迷信,是在現代化和理性的背景下,才被提出的
    以神仙和不死為目標的生命修煉並沒有造成道教信仰實踐的封閉,以個體長生為目標的修煉以及對神秘經驗的追尋,與面向社會生活需求的大眾信仰服務一樣,都是道教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道教的信仰體系中,封閉且具有神秘主義色彩的修煉與面向大眾需求且需要得到效驗的信仰服務之間也形成了巨大的張力。
  • 淺談生活與信仰- 迷信,仰信,解信與證信
    禪通達每天將給大家帶來一篇優質文章禪通居士編語:上篇我們簡單的說到了生活和宗教的關係,可能會使有些人對宗教產生一定的興趣。我們這一篇就來簡單的講講生活和信仰的關係,因為如果我們不懂的如何去信仰宗教,那麼會依舊茫然的無法選擇,或者選擇錯誤。
  • 基督教是迷信嗎?驚人的發現—送給沒有信仰的人
    迷信(英語:blindly worship)專指人對事物的一種痴迷信任狀態,也是迷惘地信服,盲目地相信。「迷信」的含義更多的傾向於「盲目的相信、不理解的相信」因此,理論上,人類對任何事物都可能存在著「迷信」的觀念。一提到基督教,估計不了解的人會認為,又是迷信。具體是迷信不是呢,事實事件會告訴我們!
  • 信仰何以墮落為迷信?(上)——警惕米迦式的宗教信仰
    經文:士師記17章主題:信仰何以墮落為迷信?弟兄姐妹主內平安!中國人有個俗語叫「老油條」,形容那些仗著見識頗廣卻自以為是的人。在我們的信仰歷程中,我們也要常常需要停下來思考一下,檢討一下,我們裡面有沒有不知不覺地滋生這種「老油條」心態,已經走偏了還自以為很屬靈很正確,行在真理當中,孰不知卻不知不覺已經偏離了真理,把一些非真理的東西混雜入我們的信仰當中。今天和大家分享《舊約聖經》經卷「士師記」裡記載的一個小故事,從這裡我們來看看信仰是如何變質而墮落為迷信的。「士師記」之前的書卷是「約書亞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