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的民間信仰,一直都有神的參與,如何探尋現代迷信的根源?

2020-12-17 巴娜木說美食

迷信是人們對自身的命運一種非理性的信仰和活動。傳統迷信和現代迷信在內容和表現形式上有很大的差別,但本質都是出自對命運的一種非理性的信仰。現代迷信具有非宗教性、非理智性、無意識性及文化制約性等特徵。對現代迷信的根源必須進行綜合的、整體的分析,必須考慮與其相關的社會因素、認識因素和心理因素。從遠古時代的萬物有靈,到近代中國的民間宗教結社和民間信仰,數千年來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從未離開過神的參與。這種狀況的延續對於中國人的心理影響是巨大的、潛在的,從中國人對生活的態度、對社會的看法中,都可以解析出這種影響的存在。所以,探尋現代迷信的根源,應當聯繫中國人的民族性格、心理素質和社會因素。

中國人信奉的八仙

中國古代天地祖先信仰的產生,與農耕的生產方式有密切的關係。農業的發展,會使遠古人類越來越認識到季節和天氣變化對於收成的意義,以及地理條件對於農作物生長的影響。在這種對於物質生產與天地自然關係的長期觀察中,人們在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時,也會感覺到大自然的神秘莫測,它既可以給人們帶來豐收和富裕,也能給人們帶來痛苦與災難。這種對於天地之間的不可理解的神秘作用的認識,形成了天地信仰的原始觀念。這種觀念把天地作為賜予人們一切物質需求的根本,以為對天神地祗的禱告,可以保護人們的生產和生活不受自然災害的侵擾。所以天地信仰的產生是農業生產對於天地自然依賴的結果。祭天,就是報天之功,祭地,就是謝地之養,這種神人之間的索與報、祈與謝的建立,正是出於人們社會生產和生活的實用性。

天壇祭天祈福

祖先信仰和祖宗崇拜的產生,同樣由於農耕的生產方式。農業的發展要求人們有固定的居處,這樣就產生了原始部落。由於農業生產春耕夏作秋收冬藏的規律性,要求社會組織和社會分工的進一步完善,這樣部落領袖的權威性和部族的統一性就成了整個社會結構的核心力量。中國古史傳說中對於古帝王的追述大多與生產上的發明創造和社會組織的更新有關,這說明部落領袖對於社會生產和生活的重要意義。對於前代部落領袖豐功偉績的傳說與追述,形成了最早的祖先崇拜。

神農(炎帝)

由於這種崇拜出於他們對部落的發展和進步所作的貢獻,因而也逐漸代替了沒有貢獻的圖騰而成為部落或部族的保護神。中國是一個農業國家,以農耕為主的生產方式和村落為主的生活方式始終沒有太大的變化,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天地祖先信仰及其他鬼神文化觀念也一直保留到近代,就是直到今天,一些農村家庭中還供有天地爺和祖宗的牌位,還保留著門神、灶神的像祀。中國人的生產、生活方式不改變,其宗教觀念也就不會發生太大的變化。

年畫:門神

中國人是一個富於求實精神的民族,這種精神同樣也表現在民俗文化崇拜與民間信仰之中,人為天地所生,天人可以相通的思想大概是中國最原始的天人觀。出於這種觀念,古代中國人認為人是天地的一部分,古代中國人的崇拜與信仰是實在的、直覺的,它們存在於天地之間,在古代中國人的觀念裡,從未有過超現實的彼岸世界。這種天人關係的認識是儒家學說和道家思想的共同來源,儒家從這裡引申出天人感應、「天人合一」的宗教觀,儒家給天地加以道德的屬性,以此說明人的道德屬性,強調人的道德教化。道家給天地加以純樸的屬性,以此說明人的自然屬性,勸人們返璞歸真。儒家的心性之學和道家的長生理論,也都從不同的角度追求著人與天地的合一。

「天人合一」意境

佛教傳入中國以後,佛教的天堂地獄輪迴果報的說法,才給中國人帶來了彼岸世界的追求,因而也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人對天地人生的態度。遠在天外的無憂無慮的佛國樂土,使素有實證傳統的中國人一反往常,放棄了對現實生活的追求,把希望寄託於來世。地獄之說與地府的想像結合在一起,幫助儒家說教,勸人們慈心向善、隱忍、寬厚、容讓、服從、希圖善報,以跳出輪迴。佛教的確在歷史上徵服過無數的中國民眾。但傳統的力量是不可抗拒的,中國人終於改造了佛教,讓佛教為現實生活服務,彌勒之變成為農民起義的號召,地獄之變成為藝術創作的素材,人們心中只留下了佛教的偶像崇拜和報應之說。

佛主釋迦牟尼

中國人對天地人生的態度是現實的,在這種現實的態度中也包含著一種來源於天地鬼神信仰的社會心理。古代中國人認為天行有常,順應天命、天道,即可無災無殃。鬼神則聰明正直,把握著某種道德公理,人的一切行為都隨時受天地鬼神的監視。所以一生行事做人的正確與否,天地鬼神自有公斷。這種觀念形成社會心理,就是中國人最講究良心,待人處事不能違背天地良心,否則要受鬼神之報。這種觀念後世又加入了佛教的輪迴果報之說,和民間家神一起約束和監視著人們的社會行為,對天罰神譴的畏懼,也就成為中國民眾普遍的社會心理。

民間信仰的灶神

在中國古代的民間信仰與崇拜的習俗文化中,雖然也經歷了不少的變動,但中國人始終沒有擺脫對神靈的依附關係,人們用豐富的想像力創造了眾多的神靈,卻讓這些神靈把自己捆綁起來,使自己膜拜在它們腳下。為了擺脫困境,為了滿足自己的社會需要,人們處處祈告神靈,希望得到神靈的佑護,唯獨不知道依靠自己的力量。如果要求得不到滿足,並不是神靈的過錯,而是對神靈尊奉不夠。如果得到了滿足,首先是由於神靈的幫助,這種對神靈的完全依賴感,只能使人們不再相信科學,不再相信自己的力量,剩下的只是非理性和非理智的選擇——封建迷信活動的猖獗。

迷信

這樣,我們來看現代迷信的根源就比較清楚了。迷信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歸根到底是由社會物質生活條件的總和規定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經濟狀況直接決定著迷信的信仰和行為。在現代社會各種社會危機——戰爭、動亂、經濟衰退或崩潰等——與迷信盛行之間存在著密切聯繫。不同職業類型,特別是那些常冒風險的職業,往往最能誘發迷信。教育水平的高低並不能成為是否迷信的決定性因素。當然,宗教對迷信的產生也會起一定的影響。

迷信

我們從認識論的角度來探尋迷信的根源。首先,從迷信主體與迷信客體的關係看,兩者是在人有限的實踐能力基礎上建構起來的。實踐能力範圍之外的東西,很可能成為迷信的領域。其次,從人的理智機能的局限性來看,必須要有迷信這種非理智機能加以輔助、補充。再次,迷信中總是或多或少包含著不同程度的未經探明的因素,使人們不得不信它。再看現代迷信的心理學因素。原始人「互滲」的心理結構沉積在人的頭腦中,通過遺傳機制延續下來,成為一種「集體無意識」或「原型」。這是迷信產生的可能性,人在特定境遇下所出現的心理失衡則使這種可能性轉化為現實性。

古代迷信:煉丹,得道成仙

當然,除上述根源之外,在社會心理中還有幾種因素是比較突出的:

一是敬天法祖的傳統思想核心,使中國人無意識深處認為天生地就的東西是不能改變的,祖先的傳統是一定要遵從的。這種觀念限制了人們對自然界的進一步認識和改造,以及對舊事物的改革與創新。

二是中國人對神靈的祈求僅僅是為了滿足現實功利的需求,並沒有造出一個虛幻的彼岸世界使人們嚮往和追求。所以中國民俗文化中的信仰或者說崇拜是一種淺層的、實用的、具有強大同化力的入世的因素,它既是中國人注重現實的觀念反映,又是中國人世俗生活的精神依賴。三是在中國漫長的封建社會中,神靈、鬼神始終佔據十分重要的地位,而人的地位卻是最不重要的。

玉皇大帝

所以在中國古代,人們不但要受統治者的壓迫,還要受天地鬼神的奴役。然而後者對人們的精神壓迫比前者更深遠,更隱蔽,更頑固,它不許有人性、個性的存在,不允許有超越宗教信仰的思想和行為,使人們徹底失掉自我,而聽從迷信的擺布。幾千年來,這股潛在的思維趨勢已經成為一股根深蒂固的習慣勢力,束縛著中國人的頭腦,也壓抑著中國人的主動創造精神。

參考資料

《中國民俗學通論》

本文乃作者「巴娜木說美食」獨家原創,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下次不見不散~

相關焦點

  • 漫談中國人與信仰
    一個民族的信仰,往往是該民族自強不息的動力及其文化底蘊的深層體現,而一個民族的迷信,則是該民族的文化糟粕和精神腫瘤。這個腫瘤一旦惡化而變成了邪教,將會給民族肌體帶來極大的危害。 所以,了解中華民族的信仰模式,剖析中國人的迷信觀念及其危害,不僅可以幫助我們解讀中國人的宗教意識和信仰理念,也可以幫助我們重新審視中國文化,以便我們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現代社會服務。
  • 臺灣政治為何「迷信」? 專家:民間信仰很有影響力
    原標題:謝楠:臺灣政治為何如此「迷信」據媒體報導,臺灣鴻海集團董事長郭臺銘17日在國民黨中央黨部接受黨主席吳敦義頒發的榮譽狀後,宣布參加2020年臺灣地區領導人國民黨黨內初選。郭臺銘當天在前往新北市板橋慈惠宮參拜時,向公眾表示,前幾天媽祖託夢給他,要他一定「出來」為臺灣做事。
  • 民間信仰與迷信背後的心理學機制
    我國民間信仰文化極大豐富,信仰的對象也是不一而足,由於有些信仰也涉及到心理安撫的作用,因此訪談時也涉及到了民間信仰的部分。每位被試都對民間信仰有所耳聞,並且大部分人都覺得,雖然知道是迷信,但是確實管用了,很神奇。
  • 當代民間信仰的調查與研究
    民間信仰、儀式和象徵這一系列的文化現象具有雙重特性:一方面,它們頗類似於原始巫術和萬物有靈論的遺存並且與「世俗生活」分不開;另一方面,它們又與宗教現象有相當多的類似之處。因而,雖然漢學家、人類學者在具體的調查研究過程中都十分重視民間文化模式,但是他們不可避免地對民間中國是否存在「一個宗教」這一問題存在很大的爭議。
  • 別再說中國人沒有信仰,奶奶廟就是中國人的信仰
    中國人不是沒有信仰,而是逢神必拜,觀音、關公、財神可以放在一起祭拜,而且拜的神越多越好,但是中國人究竟為什麼要拜那麼多神? 在很多人眼裡,中國人沒有信仰,河北易縣的奶奶廟更不算信仰,土裡土氣的山寨寺廟,缺什麼神就隨便造一個,最多就是農村迷信
  • 現代的吉祥是傳統民間信仰吉祥還是迷信?
    龍,鳳,麒麟,喜鵲,龜,梅,蘭,竹子,菊花,牡丹,百合,囍,長壽,門神,財神,祥雲圖案,八卦……無論是動物、植物,還是人們創造出來的一些東西,只要能表達和寄託吉祥幸福,喜慶歡樂、和諧與幸福等美好的情感和願望,在中國人眼中,他們都有「吉祥」的意思
  • 信仰是迷信嗎?信仰與科學矛盾嗎?
    據文獻考證,「迷信」兩個字首先出現於佛教《大乘莊嚴經論·卷第四·明信品第十一》「七者有迷信,謂惡信,由顛倒故;八者不迷信,謂好信,由無倒故」,意思為:心因迷惑,而產生的是非顛倒的相信。佛教稱「惡信」;反之稱「好信」或「正信」。
  • 說中國人沒有信仰是一種無知的觀點,中國人有自己獨特的信仰
    無論是酒,是油,還是奶,都可以在空氣中存在,都可以和空氣交流,但是絕對不可能改變空氣的基本特點,這便是華夏文明的包容性和獨具的特點。要知道中國人有沒有信仰,得首先知道信仰是什麼,易中天們認為,信仰是「是對超自然,超世俗之存在堅定不移的相信」,這明顯是給一神教量身定做的定義,按照這個定義來看中國,也無怪乎易中天認為中國人沒有信仰,或者說沒有恆定的信仰。
  • 勞格文談中國的民間信仰
    黃曉峰您對中國民間信仰的情況做了很多調查,它們與我們熟知的儒釋道等傳統宗教有什麼區別?勞格文:我考察的完全是1949年以前的情況,考察傳統農村如何組織他們的共同生活。學者喜歡講儒道佛,可是老百姓既不是信佛也不是信儒、信道,他們什麼都信。儒教的忠孝之類道德觀念,很多中國人都接受;佛教的業、因緣,很多中國人也都接受,老百姓可以說信儒教也可以說信佛教。
  • 不可忽視民間信仰問題
    但在形式上,其崇拜對象、信仰方式、信仰感情上則與道佛教無異,很難在它們之間劃分一條嚴格的界線。就一般信眾而言,他們常不加區別地見神見佛都拜。在臺灣、香港地區,民間信仰的宮廟則一般劃歸道教範疇,近年來隨著民間信仰同港臺交往的頻繁,使得這種界線更加模糊不清。
  • 中國人的信仰——天地君親師
    誰說中國人沒信仰!中國人沒有信仰能夠存活5000多年嗎?說起信仰,可能大家都會想到『佛教』、『道家』、『儒家』等等,可是自幾千年前的夏朝到現在,咱們中國人的信仰就一直存在且沒變過。中國人的信仰是什麼,天地君親師啊!我們拜天,拜地,拜父我們的父母,拜我們的君上,再到拜我們的老師。咱們中國的文字很有意思,師父的『父』為什麼同父親的父『父』字一樣,你有沒有發現;那這兩個父字為什麼是同一個呢,有一句話叫做:「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 鄧曉芒:中國人在信仰上不願意升華
    主要是看這些迷信的東西在信仰裡面佔到一個什麼樣的比例,治病養生這些肯定都是非常低層次的信仰,如果對方真是什麼高僧、高人,宣揚這些東西是可笑的。媒體報導的這些東西當然也算信仰之一種,而且我覺得那些發財的人去李一那裡打坐,反思,可能比老百姓單純地求財,求神保佑的層次都還要高一些。問題在於僅僅這個層次還不夠,單純的清心寡欲並不能提供精神生活的目標。
  • 有信仰就是迷信嗎?完全不同的事情,切忌混為一談!
    不知道大家對「民間信仰」作何看法,持何觀點。對於不信這些人的人來說可能會認為其是一種迷信思想,特別是對於現在的90後00後來說,對這個很多是持否定態度的。大多的是自己的自己的阿公阿婆還會堅持著這個習俗,相信民間信仰這一說。
  • 農村敬神活動升溫 「民間信仰」合法性難以定位
    在信仰主體與所信的命數、風水、鬼神等客體之間,插入了一個專職性人員,如算命先生、風水先生。這些專門化的角色在社會上形成了精通和熟悉迷信活動的特殊群體,並發展出一整套的迷信專用話語。所謂迷信,主要應指該群體人員所主持的活動及其結果。而在民間信仰活動中,民眾直接參與,信仰者與信仰對象直接對話,不需要專職人員充當中介。  其次,迷信活動分散於全社會。
  • 中國人的信仰危機在於常改變信仰
    大多數人說是宗教,佛教或基督教或伊斯蘭教;也有人說是神,太上老君或土地神或財神;有人說是人,孔子或關公或毛澤東;有人說是思想,人生觀或價值觀或世界觀。中國人不缺乏「信仰」,甚至有點信仰泛濫。除上述信仰外,還有人說自己信仰科學、信仰金錢、信仰權力。但信仰應是看不見的確信,是主觀世界裡的思想激蕩。那些看得見的錢權,已經驗證的科學,叫做事實不叫信仰。說信仰這些的人其實是「信仰缺失」。
  • 中國人一直是信仰上帝的
    現如今,有很多人認為中國人不信仰上帝,應該說這是一個很大的誤解,其實中國人一直是信仰上帝的,並且是非常信仰上帝的,甚至比西方人更加信仰上帝。  很多人認為,上帝只是在《聖經》裡。其實,在最早的中國古籍《書經·舜典》裡就有上帝了:「在璿璣玉衡,以齊七政。肆類於上帝,禋於六宗。」幾千年來,在諸多的中國古籍和文章中,上帝是經常出現的,而且都是至高無上的。
  • 我是華東師大社會學系主任李向平,民間信仰是「封建迷信」嗎,問我吧!
    我是華東師大社會學系主任李向平,民間信仰是
  • 民間信仰是我國五大宗教均衡發展的基礎
    長久以來,民間信仰被扣上封建迷信的帽子,然而不可否認的是民間信仰是我國民眾最廣泛的信仰,在融入我國之後的世界五大宗教身上都能看到民間信仰的影子。華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授璋瑢為此專門撰寫了題為《正確認識民間信仰》的論文,為我們闡述了民間信仰不可忽視的作用以及如何正確認識民間信仰。
  • 從民間信仰看我國宗教政策——辛之聲
    1912年孫中山頒布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31年國民黨政府頒布的《訓政時期約法》,都有人民有「信教之自由」或「人民有信仰宗教之自由」的條款。但1928年南京內政部還頒布過一個《神祠存廢標準》,稱:元始天尊、三官、天師、王靈官、呂祖等,「均屬無稽之談,應廢除」;日月星辰、火神、魁星、文昌廟、旗廟、五廟四讀、龍王、城隍、土地、八蜡、灶神、風雨雷雲等神,「至今覺其毫無意義者,應予廢除」。
  • 中國人無神論,無信仰?網友:不好意思,我們相信人定勝天
    近日,美國社交媒體對中國為什麼有這麼多無神論者展開了激烈討論,其中有一個居住在臺灣的一位外國人說:「 中國人並不否認上帝的存在,但他們並不習慣於相信上帝。因為儒家和道教沒有像上帝這樣的掌管人間的神。道教有像八仙這樣的神話人物,但卻沒有掌管世俗的神。我們的神是無法掌管他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