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蘇州吳縣人。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世稱「范文正公」。範仲淹一生為官清廉,剛直不阿,體恤民情,力主改革,他倡導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思想和仁人志士節操,對後世有著深遠的影響。
範仲淹自幼喪父,母親改嫁給長山的朱氏,因此範仲淹年輕時候非常清貧,專心苦讀及第後,先後歷任縣令、校理、通判、知州等職,直至後來當上了宰相。範仲淹在仕途上也比較坎坷,數度被貶,但其抱負至死不渝。並且這種精神一直影響著他的後帶,致使範家家族八百年長盛不衰。
有這樣一個關於範仲淹的故事,一次範仲淹購置一所房屋來居住,一個風水先生路過,盛讚此屋風水,並說如果誰能住得此屋,後帶一定會出公卿。範仲淹聽到後,心想既然此屋風水如此之好,我一家受益,不如全城百姓受益,那就改為學堂吧,這樣就能讓全城學子都能賢達顯貴,於是便把該房屋捐了出去,改作學堂。
範仲淹身處高位時,常念百姓疾苦,並作出許多為百姓謀福利的事情,他常用自己的收入去救濟那些貧苦的人,據說他用自己的奉銀,資助養活三百多家人。
範仲淹的四個兒子長大成人後,各個都是才華橫溢、德才兼備之人,分別官至宰相、公卿、侍郎。範家的子孫綿延不絕,至今天已達八百多年,蘇州一帶範氏後人仍然十分興旺。正式因為範仲淹這種無私利他之心,播下了善種,子孫們代代相傳,才有著幾百年來的枝繁葉茂。正如古言:「積善之家必有餘慶」,斷惡修善,積功累德,才是人生頭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