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立天:發揮宗教在當代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以佛教為例

2020-12-18 佛教在線


資料圖

《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文化繁榮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為了貫徹落實這一重要論述,我們要認真探討宗教的文化屬性、宗教文化的界說、內涵、特徵及其在歷史發展和現實生活中的價值和地位;要推動宗教界提高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重視和加強文化建設,大力發揮宗教在當代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從而既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又推動宗教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發展。

宗教屬於文化範疇

宗教是一種信仰體系,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也是一種精神生活方式,一種文化現象。1952年10月8日,毛澤東主席在接見西藏致敬團代表時說:「文化包括學校、報紙、電影等,宗教也在內。」這裡所講的文化,是指與政治、經濟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的意識形態或觀念形態,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文化。毛澤東主席認為宗教作為一種文化類別,和學校、報紙等同屬通常意義上的文化範疇。

宗教關切人類生命的終極意義,提倡超越世俗價值,因而成為宗教信徒的心靈慰藉、最終依靠和神聖期待。宗教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信仰為核心的宗教文化傳統,宗教文化也成為信仰的表現形式,而與其他文化形態相區別。

信仰與文化不是絕對對立的。信仰是對宗教教義極度信服和尊崇,並以之為行為的最高準則。信仰中包含有文化,甚至可以說,信仰本身就是文化。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化,又包含了宗教。也就是說,宗教是文化的一種形態,是文化中具有信仰特徵的形態。由此,人類的文化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神聖信仰為核心的宗教文化,一類是以經驗知識為內核的世俗文化。兩類文化互動互補,衝突融合,不斷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發展。我們既要分清宗教文化與非宗教文化(世俗文化)的區別,也要注意不能因為這種區別而否定宗教是文化的客觀論斷。

宗教文化的豐富內涵

宗教尤其是佛教、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三大世界宗教和重要的民族宗教如道教、印度教等,都擁有一個龐大的文化體系。宗教文化體系是由多種文化元素組成的有機結構體,包含著豐富的內涵,表現出特定的功能。以佛教為例,其文化內涵有以下若干重要類別:

神學:即佛教的信仰體系。佛教信仰的重點內容有二:一是廣大信徒深信因果報應、業報輪迴的學說,二是廣大信徒對佛、菩薩、羅漢、祖師的虔誠崇拜。這是佛教文化的重大特質。

哲學:佛教亦宗教亦哲學。佛教是世界所有宗教中哲學思想最廣博、最深厚的宗教,包含有人生論、心性論、宇宙論、認識——修持論等廣泛內容,其思想實質是通過探求、開發智慧,以解脫人生的痛苦。

道德:「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教是非常重視倫理道德實踐的宗教,具有完整的倫理道德學說體系,以從善去惡為行為準則,以自度度他為歸宿。

文學:佛教文學燦爛輝煌,如《百喻經》、《佛所行贊》等就是古代文學名著,一些佛典的漢譯本是翻譯文學的傑作。中國僧人撰寫的大量佛學論文、僧傳、語錄、詩歌,也是出色的文學作品。

藝術:佛教藝術絢麗多彩,包含建築、雕刻、繪畫、書法、工藝、音樂等。建築又包括寺院、石窟、塔、幢等,如雲岡、龍門、敦煌等石窟,都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佛教藝術是我國古代傳統藝術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沒有佛教藝術,中國古代藝術將大為遜色。

科學:佛教既非科學之母,也非科學之敵,而是科學之友。佛教對於醫學和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古代有的寺院設置專科,為患者治病。有的僧人的秘方妙術,能治某些疑難病症。佛教也重視對天象的觀察,如唐高僧一行就是一位著名的天文學家,在天文曆法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此外,在心理學、文獻學等諸多方面,佛教也都有重要的文化建樹。

宗教文化的積極因素

從總體來看,宗教的社會歷史作用具有兩重性,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由此,在內容構成上既有積極因素,也有消極因素。但是,在我國由於黨和政府的正面引導,宗教的正面作用不斷增強,積極因素不斷擴大。我們要大力挖掘宗教文化中的積極因素,推動宗教通過發揮自身的積極作用來抑制其消極作用,並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

也以佛教為例,在豐富的佛教文化內涵中,同樣包含了重要的積極因素。筆者近年來思考如何發揮佛教文化的積極作用問題,認為挖掘佛教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理念,使之融入普世價值的潮流之中,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筆者也逐步形成了「緣起、因果、求智、從善、平等、慈悲、中道、圓融」8個理念,認為這些是佛教義理的精髓,值得大力弘揚。

2009年11月,胡錦濤主席與美國總統歐巴馬會談時說:「全世界已經進入了相互依存的時代。」「相互依存」說與佛教的核心思想緣起論——「因此有彼,無此無彼,此生彼生,此滅彼滅。」(《中阿含經》卷四七《多界經》,《大正藏》第1卷第723頁下)是完全吻合的。由緣起論衍生的佛教基本理念也成為處理當代世界問題的重要參照。筆者經常憧憬,儒、道、佛、西、馬等學說,能否通過融通互補、綜合創新,以形成適應「相互依存時代」的普世價值,逐漸成為世人的共同行為準則,這可能對和諧世界的建構是有重要裨益的。

宗教文化的當代價值

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宗教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宗教文化構成了人類文明非常重要的方面。宗教活動在人類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宗教文化是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

在當代,宗教文化同樣具有重要價值。宗教文化的當代價值可以從多種視角進行分析,這裡從兩個視角作簡要論述。一是宗教文化要面對當代人類社會的問題,緩解當代人類社會的矛盾,以呈現其價值。當代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有三:人與自我的矛盾、人與社會的矛盾、人與自然的矛盾。宗教對緩解這些矛盾,尤其是人與自我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思想啟導意義,能夠發揮積極作用。二是宗教文化在當代中國社會生活尤其是文化建設中,能夠適應、滿足社會不同人群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實、豐富社會主義社會的文化百花園,構建、發展社會主義的和諧文化關係,從而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繁榮、發展作出貢獻。

加強宗教文化建設,發揮宗教文化作用

宗教文化積極作用的發揮,有賴於宗教文化的建設,各宗教的文化建設得越好,就越能充分地展示宗教文化的現實價值,也就能更好地服務於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

當前,為了加強宗教文化建設,我以為以下4點是要特別注意的:

(一)要鼓勵、推動宗教界提高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深刻理解宗教文化對社會文化建設和宗教自身發展的重大意義,進而重視宗教文化建設,把宗教文化建設放在宗教各項建設中的突出位置,為大力發揮宗教在當代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夯實基礎。

(二)要深入挖掘、整合、闡發宗教文化資源,尤其是要著力挖掘有助於緩解當代人類社會矛盾,有助於提升個人道德素質、和諧人們之間關係,以及協調人與自然矛盾的思想,對這些思想作出與時俱進的新闡釋,用現代語言加以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新闡述,以提高人們的思想境界,促進社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三)要結合世情、國情、教情,創造出我國人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如舉辦相應的文化節、宗教文化講座、演講比賽等,來弘揚宗教文化。要繼承近年來的創造,搭建宗教文化國際交流平臺,繼續辦好「世界佛教論壇」、「國際道教論壇」、「中國教會聖經事工展」和「中國伊斯蘭文化展」,通過這些平臺,與會者相互學習、共同探討、彼此切磋,從而既推動中國宗教文化「走出去」,走向世界,中國宗教界也藉此吸取其他國家宗教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推進我國宗教文化的健康發展。

(四)要重視培養人才。宗教文化建設中,宗教界精英人士有著重要意義。宗教界要著力培養具有改革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以推動宗教在當代文化建設中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

相關焦點

  • 走文化宗教之路——方立天
    宗教文化是指宗教的文化意蘊,宗教性質的文化類型;「文化宗教」則是指文化層面的宗教,是作為文化形態的宗教,也就是說,「文化宗教」是對宗教的文化解讀、詮釋與文化整合、構建,是對宗教文化的創造性轉換。「文化宗教」概念展現了宗教的文化自覺,彰顯了宗教的文化意義,有助於發揮宗教的文化功能和文化作用。
  • 方立天:在佛教哲學天地裡仰望崇高
    在學界的評價中,他一系列體大思精的著述,奠定了中國佛教哲學研究的基礎,一部《中國佛教哲學要義》被譽為中國佛教哲學研究裡程碑式的成果。方立天,國際知名佛教學家、中國哲學史家、宗教學家。九月天高,在學校為他隆重舉辦的從教50周年慶典上,他贏得了各界的崇高讚譽。
  • 著名哲學史家、宗教學家方立天日前逝世
    「決定研究佛教,絕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方立天在自述中提到,研究佛教需要具備語言、文字、宗教、哲學、歷史等多學科的知識,還要對佛教的宗教生活實踐有一定的體察和了解。 對佛教研究矢志不移,方立天有自己的思考:佛教是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思想體系之一,涉及諸多方面;佛教在和中國固有文化的衝突、融合中,對中國文化的各種形態都產生了廣泛深刻的影響;從哲學層面研究佛教、以佛教哲學的研究成果豐富哲學史,兩者相得益彰。
  • 雲南大學佛教與現代宗教理論研究所成立 方立天教授擔任名譽所長
    雲南大學佛教與現代宗教理論研究所成立慶典暨「佛學與現代性學」術研討會在雲南大學舉行方立天教授以「佛學思想的現代價值」為題作學術報告方立天教授還應邀擔任佛教與現代宗教理論研究所名譽所長宣方研究員受聘為雲南大學人文學院客座教授合影留念佛教在線北京訊 2011年12月24日,雲南大學佛教與現代宗教理論研究所成立慶典暨「佛學與現代性學」術研討會在雲南大學舉行。
  •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在建設中發揮積極作用
    上世紀50年代出家的傳印,去年2月當選中國佛教協會會長,10月被增補為全國政協委員。在60餘年的弘法生涯中,傳印經歷了新中國佛教發展的所有重要時期。他也是中國佛學院最早的本科生之一和中國佛教界第一批赴日留學人員。  傳印說,今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也是中國共產黨誕辰90周年,這個年份非常不平常。黨和國家一直很關注宗教界工作。
  • 著名佛教學者方立天教授今日上午逝世
    1984年,經國務院特批直接由講師晉升為教授。現任中國人民大學一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重點研究基地——中國人民大學佛教與宗教學理論研究所所長,中國人民大學宗教高等研究院院長,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教育部社會科學委員會哲學學部委員,歷任中國宗教學會副會長、顧問,中國哲學史學會常務副會長、顧問,中國佛教協會顧問,《中國哲學史》雜誌主編,《宗教研究》叢刊主編,《宗教社會科學》叢刊主編。
  • 聖輝法師:佛教應為實現中國夢發揮積極作用
    佛教在線湖南訊 2013年5月11日,在湖南省佛教協會第六次代表大會閉幕式上,湖南省佛教協會會長聖輝法師作了《佛教應為實現中國夢發揮積極作用》的講話,表示新一屆佛教協會將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不斷加強自身建設,以戒為師,學修並進,發揚「人間佛教」的思想,努力做好新形勢下的佛教工作,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圓成中國夢,開創中國佛教發展的新局面而精進努力
  • 佛教史學者楊曾文先生沉痛悼念方立天教授
    筆者作為他的同行和朋友也常引以為榮,為之高興。在新時期初,為接待來自日本的訪問學者,我與方立天教授開始有較多接觸。當時到中國訪問的日本學者往往是先訪問世界宗教研究所,然後提出到中國人民大學和北京大學訪問。我作為接待者須事先進行溝通和安排,一般在與與方教授聯繫之後,由我陪同日本學者訪問石峻教授、方教授等人,進行學術座談和交流。
  • 「基層動態」南江縣宗教界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積極發揮作用
    近年來,南江縣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和省市縣委全會精神,全面落實上級關於宗教工作的重大決策部署,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切實把宗教領域治理工作納入社會治理體系,宗教界特別是宗教界代表人士積極發揮在全縣基層治理中的作用。
  • 方立天教授關於佛教哲學體系的概括
    方立天教授繼承了湯用彤先生佛法亦宗教亦哲學的觀點,認為佛教既是一個宗教信仰系統,又內含豐富深刻的哲學內容。方教授畢生的學術重心,就圍繞佛教哲學而展開。佛教哲學在佛教文化體系中佔有一個什麼樣的位置呢?方立天教授認為佛教文化體系是一個內含豐富而複雜內容的有機體,包括了神學、哲學、道德、文獻、文學、藝術、科學和社會心理,而哲學是整個佛教文化體系的核心。
  • 立身有道 學有專長——記著名佛教學者方立天教授
    國家宗教事務局局長葉小文先生蒞會祝賀,國家圖書館館長、著名佛學家任繼愈先生發言並為作者題字「鍥而不捨,金石可鏤」。著名印度學家、中國社會科學院黃心川研究員評價此書為「我國佛教研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力作」。這部書的作者就是著名佛教學者方立天教授。一方立天,1933年生,浙江永康人。
  • 中佛協會長:佛教對全球新文明形態發揮積極作用
    中佛協會長:佛教對全球新文明形態發揮積極作用 2015-05-29 13:48:34本次大會的主題是「佛教與世界性危機」,來自全球8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1000多位佛教代表參會。 賢清 攝  中新網曼谷5月29日電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學誠大和尚28日在泰國阿瑜陀耶表示,佛教主張平等、尊重、慈悲、奉獻等精神,對未來全球新文明形態的形成必定能發揮積極的作用。
  • 方立天:篤學尚行 止於至善
    中國佛教協會會長傳印長老說:「方立天先生研究和弘揚中國佛教與中國傳統哲學的文化精髓,闡發其現代價值和意義,是佛教界的老朋友。」     他在宗教界可謂桃李滿天下。在2013年全國兩會上,宗教界別全國政協委員共66人,其中近30人上過方立天的課。
  • 方立天:研究佛教哲學提升道德境界
    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方立天教授  偌大的書房因為書籍太多而顯得狹小,書櫃的上方擺放著大大小小的佛教雕像。「佛教一方面讓人了解宇宙人生真實的本質,追求真理,另一方面把人的道德水準提高到新的境界。」近日,方立天教授在書房接受本報採訪時娓娓道來。  方立天1933年生於浙江永康,從北京大學哲學系畢業後任中國人民大學哲學系助教、講師,1984年經教育部特批晉升為教授。
  • 國家宗教局副局長蔣堅永:講經交流為傳承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發揮積極...
    自2008年首次舉辦以來,中國佛教協會一步一個腳印,不斷鞏固講經交流活動成果,不斷把講經交流活動推向深入。以講經交流為平臺和抓手,積極加強佛教自身建設,開展友好交流,提升佛教教職人員的素養,內強素質,外塑形象,發揮了積極作用,取得了可喜成果。一是講經交流活動發揮了積極的引導和示範作用。講經交流是引導佛教積極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的重要途徑,也是引領佛教風尚的重要途徑。
  • 方立天:讓中國人觸動最大的佛教因果報應論
    佛教因果報應論,是一種因果理論,也可稱為道德因果論。   中國傳統文化歷史悠久,早在先秦,就出現百家爭鳴的繁盛景象。漢代以後,道家和儒家在諸子百家中脫穎而出,然而就是在這種境況下,佛教以其獨特的魅力,逐漸融入中國文化。經過兩千多年的發展,儒釋道成為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 弘揚優秀宗教文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貢獻
    王作安在講話中指出,中央提出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文化繁榮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這是對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理論的豐富和發展,為我國各宗教在當今社會發揮積極作用提供了越來越寬廣的舞臺。他希望各全國性團體把握宗教文化發展的客觀規律,保持宗教文化發展的正確方向,以積極的姿態、主動的精神和滿腔的熱情,投身於文化建設的偉大實踐,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做出新的貢獻。
  • 學誠大和尚:對加強佛教文化建設的四點建議
    學誠大和尚表示,中國佛教協會第九屆常務理事會第一次會議的主題是「加強佛教文化建設」。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優秀傳統文化的繼承弘揚,重視發揮優秀傳統文化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積極作用,引導宗教發揮促進文化繁榮的積極作用。
  • 湛如法師: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宗教應發揮潛能作用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湛如法師(人民網記者王金雪攝) [原標題]湛如委員: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中國宗教應發揮潛能作用人民網北京3月12日電 (記者王金雪銀燕)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東方學研究院副院長、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湛如法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要讓人入心、踐行,在這方面,宗教應發揮潛能作用。
  • 發揮宗教界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李寒穎
    國家宗教事務局政法司政研處處長李寒穎(圖片來源:資料圖)十七大提出要「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並寫入了新修訂的黨章總綱。《政府工作報告》連續多年就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積極作用提出明確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