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
《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要「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在促進文化繁榮發展中的積極作用。」為了貫徹落實這一重要論述,我們要認真探討宗教的文化屬性、宗教文化的界說、內涵、特徵及其在歷史發展和現實生活中的價值和地位;要推動宗教界提高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重視和加強文化建設,大力發揮宗教在當代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從而既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又推動宗教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發展。
宗教屬於文化範疇
宗教是一種信仰體系,一種社會意識形態,也是一種精神生活方式,一種文化現象。1952年10月8日,毛澤東主席在接見西藏致敬團代表時說:「文化包括學校、報紙、電影等,宗教也在內。」這裡所講的文化,是指與政治、經濟既有區別又有聯繫的意識形態或觀念形態,也就是通常意義上的文化。毛澤東主席認為宗教作為一種文化類別,和學校、報紙等同屬通常意義上的文化範疇。
宗教關切人類生命的終極意義,提倡超越世俗價值,因而成為宗教信徒的心靈慰藉、最終依靠和神聖期待。宗教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信仰為核心的宗教文化傳統,宗教文化也成為信仰的表現形式,而與其他文化形態相區別。
信仰與文化不是絕對對立的。信仰是對宗教教義極度信服和尊崇,並以之為行為的最高準則。信仰中包含有文化,甚至可以說,信仰本身就是文化。作為觀念形態的文化,又包含了宗教。也就是說,宗教是文化的一種形態,是文化中具有信仰特徵的形態。由此,人類的文化可以分為兩大類:一類是以神聖信仰為核心的宗教文化,一類是以經驗知識為內核的世俗文化。兩類文化互動互補,衝突融合,不斷推動人類文明向前發展。我們既要分清宗教文化與非宗教文化(世俗文化)的區別,也要注意不能因為這種區別而否定宗教是文化的客觀論斷。
宗教文化的豐富內涵
宗教尤其是佛教、基督宗教和伊斯蘭教三大世界宗教和重要的民族宗教如道教、印度教等,都擁有一個龐大的文化體系。宗教文化體系是由多種文化元素組成的有機結構體,包含著豐富的內涵,表現出特定的功能。以佛教為例,其文化內涵有以下若干重要類別:
神學:即佛教的信仰體系。佛教信仰的重點內容有二:一是廣大信徒深信因果報應、業報輪迴的學說,二是廣大信徒對佛、菩薩、羅漢、祖師的虔誠崇拜。這是佛教文化的重大特質。
哲學:佛教亦宗教亦哲學。佛教是世界所有宗教中哲學思想最廣博、最深厚的宗教,包含有人生論、心性論、宇宙論、認識——修持論等廣泛內容,其思想實質是通過探求、開發智慧,以解脫人生的痛苦。
道德:「諸惡莫作,諸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佛教是非常重視倫理道德實踐的宗教,具有完整的倫理道德學說體系,以從善去惡為行為準則,以自度度他為歸宿。
文學:佛教文學燦爛輝煌,如《百喻經》、《佛所行贊》等就是古代文學名著,一些佛典的漢譯本是翻譯文學的傑作。中國僧人撰寫的大量佛學論文、僧傳、語錄、詩歌,也是出色的文學作品。
藝術:佛教藝術絢麗多彩,包含建築、雕刻、繪畫、書法、工藝、音樂等。建築又包括寺院、石窟、塔、幢等,如雲岡、龍門、敦煌等石窟,都是舉世聞名的藝術寶庫。佛教藝術是我國古代傳統藝術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沒有佛教藝術,中國古代藝術將大為遜色。
科學:佛教既非科學之母,也非科學之敵,而是科學之友。佛教對於醫學和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古代有的寺院設置專科,為患者治病。有的僧人的秘方妙術,能治某些疑難病症。佛教也重視對天象的觀察,如唐高僧一行就是一位著名的天文學家,在天文曆法方面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此外,在心理學、文獻學等諸多方面,佛教也都有重要的文化建樹。
宗教文化的積極因素
從總體來看,宗教的社會歷史作用具有兩重性,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由此,在內容構成上既有積極因素,也有消極因素。但是,在我國由於黨和政府的正面引導,宗教的正面作用不斷增強,積極因素不斷擴大。我們要大力挖掘宗教文化中的積極因素,推動宗教通過發揮自身的積極作用來抑制其消極作用,並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的繁榮發展。
也以佛教為例,在豐富的佛教文化內涵中,同樣包含了重要的積極因素。筆者近年來思考如何發揮佛教文化的積極作用問題,認為挖掘佛教的具有普遍意義的理念,使之融入普世價值的潮流之中,有著特殊重要的意義。筆者也逐步形成了「緣起、因果、求智、從善、平等、慈悲、中道、圓融」8個理念,認為這些是佛教義理的精髓,值得大力弘揚。
2009年11月,胡錦濤主席與美國總統歐巴馬會談時說:「全世界已經進入了相互依存的時代。」「相互依存」說與佛教的核心思想緣起論——「因此有彼,無此無彼,此生彼生,此滅彼滅。」(《中阿含經》卷四七《多界經》,《大正藏》第1卷第723頁下)是完全吻合的。由緣起論衍生的佛教基本理念也成為處理當代世界問題的重要參照。筆者經常憧憬,儒、道、佛、西、馬等學說,能否通過融通互補、綜合創新,以形成適應「相互依存時代」的普世價值,逐漸成為世人的共同行為準則,這可能對和諧世界的建構是有重要裨益的。
宗教文化的當代價值
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中,宗教扮演了極為重要的角色,宗教文化構成了人類文明非常重要的方面。宗教活動在人類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宗教文化是人類文化的寶貴財富。
在當代,宗教文化同樣具有重要價值。宗教文化的當代價值可以從多種視角進行分析,這裡從兩個視角作簡要論述。一是宗教文化要面對當代人類社會的問題,緩解當代人類社會的矛盾,以呈現其價值。當代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有三:人與自我的矛盾、人與社會的矛盾、人與自然的矛盾。宗教對緩解這些矛盾,尤其是人與自我的矛盾,具有重要的思想啟導意義,能夠發揮積極作用。二是宗教文化在當代中國社會生活尤其是文化建設中,能夠適應、滿足社會不同人群多樣性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實、豐富社會主義社會的文化百花園,構建、發展社會主義的和諧文化關係,從而為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的建設、繁榮、發展作出貢獻。
加強宗教文化建設,發揮宗教文化作用
宗教文化積極作用的發揮,有賴於宗教文化的建設,各宗教的文化建設得越好,就越能充分地展示宗教文化的現實價值,也就能更好地服務於社會主義文化繁榮發展。
當前,為了加強宗教文化建設,我以為以下4點是要特別注意的:
(一)要鼓勵、推動宗教界提高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深刻理解宗教文化對社會文化建設和宗教自身發展的重大意義,進而重視宗教文化建設,把宗教文化建設放在宗教各項建設中的突出位置,為大力發揮宗教在當代文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夯實基礎。
(二)要深入挖掘、整合、闡發宗教文化資源,尤其是要著力挖掘有助於緩解當代人類社會矛盾,有助於提升個人道德素質、和諧人們之間關係,以及協調人與自然矛盾的思想,對這些思想作出與時俱進的新闡釋,用現代語言加以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的新闡述,以提高人們的思想境界,促進社會的和諧、可持續發展。
(三)要結合世情、國情、教情,創造出我國人民喜聞樂見的形式,如舉辦相應的文化節、宗教文化講座、演講比賽等,來弘揚宗教文化。要繼承近年來的創造,搭建宗教文化國際交流平臺,繼續辦好「世界佛教論壇」、「國際道教論壇」、「中國教會聖經事工展」和「中國伊斯蘭文化展」,通過這些平臺,與會者相互學習、共同探討、彼此切磋,從而既推動中國宗教文化「走出去」,走向世界,中國宗教界也藉此吸取其他國家宗教文化建設的有益經驗,推進我國宗教文化的健康發展。
(四)要重視培養人才。宗教文化建設中,宗教界精英人士有著重要意義。宗教界要著力培養具有改革創新精神和能力的人才,以推動宗教在當代文化建設中發揮更大、更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