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身氣功這一概念的提出,既是對傳統氣功的繼承,又適應了時代發展的要求。它不僅反映了傳統氣功在中華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指明了傳統氣功的發展方向,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健身氣功的社會價值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社會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健身氣功鍛鍊追求身心的和諧,注重從人自身的和諧進入到人與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從某種意義上講,健身氣功是一門關於「和諧」的學問。健身氣功「天人合一」的理論基礎,以及三調合一的練功方法,就充分體現了深刻的「和諧」思想內涵。實踐表明,人們在進行健身氣功鍛鍊的同時,還滲透著道德涵養的修煉和提升。因此,無論是從增強人民體質而言,還是從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而言,推廣普及健身氣功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同樣是在為構建和諧社會作貢獻。
以人為本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標誌。不斷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正確反映和兼顧多方面群眾的利益,是一個以人為本社會的具體體現。健身氣功是一項深受人們歡迎和喜愛的體育運動。按照「講科學、倡主流、抓管理、促和諧」的原則,積極穩妥地開展健身氣功活動,努力滿足不同人群多元化的健身需求,這無疑是以人為本理念在體育工作中的具體化。
安定有序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一個安定有序的社會,必然是一個不同利益群體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經驗和教訓告訴我們,健身氣功具有雙重效應,搞得好對增強人民體質、推動社會發展進步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如果搞得不好,不僅會危害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而且會影響社會的和諧穩定。因此,健身氣功工作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既擔負著增強人民體質的光榮使命,也擔負著正面引導、化解矛盾、佔領陣地和維護穩定的社會責任。
二、健身氣功的文化價值
健身氣功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產物,是中國傳統文化沉積的反映。因此,健身氣功在理論上受傳統文化的思想指導,在行為方式上受傳統文化的制約。健身氣功植根於中國的文化土壤,猶如一顆枝葉茂盛的大樹,其根須伸展到四面八方,吸收著各方面的養分,其文化理論淵源是多元的,它既吸收了中國傳統哲學思想和文化理念,又涵涉了醫學、美學等傳統科學的內核。
健身氣功是具有中國風格的技藝。中華氣功從古至今的發展,在內部結構和外部形態上既有「形」與「神」的交融,也滲透著民族的風格、習慣、心理、感情等因素。可以說,中國人獨特的思維方式、行為規範、審美觀念、心態模式、價值取向和人生觀等在健身氣功中都有不同的反映。譬如其「德」與「藝」的統一、淡漠的競爭意識、注重個人技藝的純熟、富於觀賞而追求高尚的精神氣質等,與西方文明所突出的壯烈、驚險,富於強烈刺激性的審美觀形成鮮明的對照。健身氣功交織著陰陽二氣組合的生命律動,外取神態,內表心靈,著重在姿態的意境裡顯示人格,堪稱傳統體育文化的代表。
綜上所述,習練健身氣功既是為了強身健體,也是為了領悟和弘揚傳統文化,還可以使人懂得「做人的真諦」而「完善人生的價值」。也由此可見,深刻認識健身氣功文化的現實價值,深入挖掘健身氣功文化中的積極成分,汲取健身氣功文化合理的思想內核,使之與現代科學相適應,與當今文明相協調,同樣是建設先進文化不可或缺的內容。
三、健身氣功的體育價值
隨著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閒暇時間的增多,人們的體育健身意識不斷增強,參與體育活動的人數也逐步增多。體育不僅成為了身體鍛鍊的重要方式,而且成為了社會時尚的代名詞。「少吃藥,多流汗」「花錢買健康」已為人們所共識,並有越來越多的人參加到體育鍛鍊中來。由於健身氣功不僅健身作用明顯,而且內容豐富,形式多樣,不同的功法有著不同的動作結構、風格特點和運動量,並且不受年齡、性別、體質、時間、季節、場地、器械等限制,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條件,選擇合適的功法進行鍛鍊。因此,作為民族傳統體育項目的健身氣功,在滿足人民群眾多元化的健身需求,推動全民健身活動蓬勃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我國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國家之一,佔世界老年人口的五分之一,並以每年3.2%的速度增長,現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到1.3億人之多。相對而言,老年人屬於社會的弱勢群體,大多數老年人不僅經濟收入比較低,而且由於年齡的增高,健康狀況也不容樂觀,因此,如何有效地增進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減輕他們的生活負擔,是一項十分重要而急需解決的現實課題。調查顯示,經常習練健身氣功的人群,醫療費用支出明顯低於不經常習練的人群。而在經常習練的人群中,由於健身氣功具有動作徐緩、強度不大、好學易練、場地簡單、健身作用明顯等特點,非常適合老年人的身心特徵,從而使老年群眾成為了健身氣功鍛鍊的主力軍。這些年推廣普及四種健身氣功的實踐進一步證明,引導人民群眾開展健康文明的健身氣功活動,不僅促進了全民健身活動的發展,而且有效增強了習練者的體質,也豐富了群眾的業餘文化生活,充分顯示出健身氣功的體育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