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輿論研究的變遷與現狀

2020-12-21 中國社會科學網
國外輿論研究的變遷與現狀

2017年03月18日 10:37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丁方舟 韋路

字號

內容摘要:這些年來,國外輿論研究主要圍繞公眾輿論、媒體報導、政治決策與某些個體之間的影響關係建構其理論體系。公眾輿論形成受多種因素影響國外輿論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是大眾傳播對公眾輿論的影響效果。過往研究多數依賴調查研究法來考察公眾輿論,博客、微博、社交網站等社交媒體的興起不僅為輿論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經驗數據來源,也提供了測量某些變量的新方法。需要提及的是,由於中國公眾已逐漸將其輿論表達的場所轉移到社交媒體上,中國輿論研究早已開始通過社交媒體來收集經驗數據,但相關分析仍主要停留在監測熱點話題等問題上,因而有必要借鑑國外輿論研究中運用的大數據挖掘、自動化計算機語義分析與情感分析等方法。

關鍵詞:公眾輿論;輿論研究;媒體;議題;知識結構;影響;政治;研究方法;接觸;社交

作者簡介:

  國外研究的經驗結論顯示,在能夠影響公眾輿論的變量方面,以下因素值得關注:其一,有效的傳播策略有利於信息到達擁有選擇性信息接觸習慣的公眾;其二,有效的框架化策略能夠塑造公眾對公共議題的短時理解。

 

  國外輿論研究興起於18世紀。1762年,盧梭在《社會契約論》中首次將拉丁文的「公眾」與「意見」組合成「公眾輿論」一詞,指代人們對社會或公共事務的意見。20世紀初,美國開始在輿論研究領域佔據重要位置。1922年,李普曼在其著作《公眾輿論》中,將輿論定義為「人們頭腦中有關自身、他人及其需求、意圖與關係的圖像」。這些年來,國外輿論研究主要圍繞公眾輿論、媒體報導、政治決策與某些個體之間的影響關係建構其理論體系。

  言下之意,其理論前提是政府、媒體、某些個體、公眾之間並非單向的作用關係而是相互影響。現有研究運用計量學方法對國外輿論研究的知識圖譜進行了梳理。因此,本文將主要從理論脈絡和研究方法演化的角度,聚焦國外輿論研究的變遷與現狀。

  公眾輿論形成受多種因素影響

  國外輿論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是大眾傳播對公眾輿論的影響效果。在傳播學領域,大眾傳播的有限效果論自20世紀70年代以來陸續讓位於一系列的具體效果論——議程設置(Agenda-setting)、激活效應(Priming)、框架效應(Framing)以及說服效應(Persuasion)。根據這些理論,媒體報導不僅有可能影響到公眾想些什麼、怎麼想,甚至有可能改變其原有的想法。

  但與此同時,近年來的研究成果越來越表明,公眾在處理信息的過程中存在以下特徵:公眾傾向於獲取與自己固有知識結構及立場一致的信息,即選擇性信息接觸;當信息與公眾固有知識結構不一致時,他們傾向於拒絕此類信息,或按照自身的立場解讀信息,進而引發群體間的意見極化。因此,媒體報導對公眾輿論並不存在決定性的影響,而是同時受到多種調節變量的作用,包括個體心理、知識結構、所在社會政治環境及媒介使用情況等。

  尤其是在面對政治議題時,公眾的政治立場很少因為媒體報導而發生改變,他們的判斷更多的是基於政治黨派的過往及預期表現。這主要是由於政治立場儲存在人們的知識結構中,媒體報導通常只能激活已有知識結構中的某些位置,而非改變它們。但當人們面對不確定的公共議題與突發性公共事件時,媒體報導仍能通過框架建構等方式來吸引和動員公眾對政策的支持。框架效應的作用程度主要取決於框架化的具體策略及其與替代性框架之間的意義爭奪。

  概言之,公眾輿論的形成過程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媒體報導只是其中之一。對於儲存在知識結構中的政治立場等長時記憶,媒體報導的作用程度相對有限;但對於公眾沒有把握的公共議題,媒體報導仍有利於人們形成對議題的短時理解,包括存在哪些問題、原因何在、如何應對等,框架化過程中常用的符號資源包括隱喻、流行詞及共享的文化符碼等。

  國外輿論研究的另外一個關注點是公眾輿論與政治決策之間的互動關係。西方政治制度決定了公眾輿論在政治決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因此,西方輿論研究也在不斷追問究竟是公眾輿論推動政策改變更多,還是相反?

  有研究表明,西方政治決策層對公眾輿論的回應主要發生在議程設置階段,而非決策制定階段。換言之,產生制度性摩擦的風險或成本越高,西方決策層回應的可能性就越低。同時,西方決策層對於不同議題的回應程度也是各異的,而這通常取決於議題本身的討論熱度。如果反過來看,西方政治決策對於公眾輿論的影響則相對有限。

分享到: 0轉載請註明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 (責編:吳屹桉)

相關焦點

  • 輿情、輿論、民意:詞的定義與變遷
    輿情、輿論、民意:詞的定義與變遷 2015年06月15日 16:40 來源:《新聞與傳播研究》2014年第12期 作者:楊斌豔 字號 內容摘要:當前,輿情、輿論、民意這三個詞的使用頻率非常高
  • 讀《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輿論研究》有感
    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裡,我拜讀了《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輿論研究》並寫一點讀後感。日本明治維新曆時三十餘年,本身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對於改革的發生國而言,明治維新的重要性、影響深度以及複雜程度,客觀地說相比同時代中國的洋務運動要大。洋務運動雖然失敗了,但明治維新也並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餘勢力,這與日本強大以後最終走向對外擴張侵略的軍國主義道路也有一定的關係。
  • 社會輿論的現狀和挑戰與立體化輿論引導格局的建構
    社會輿論現狀微信、微博、Facebook、Twitter、視頻網站、新聞客戶端等擁有大量用戶基礎和深受大眾喜愛的網絡平臺成為重要信息和觀點交匯的場域。自媒體的崛起不斷衝擊以官方和傳統媒體為主導的社會輿論體系,爭奪的焦點在於話語主導權。公眾則從以往「你說的都對」和「你說的我都信」逐漸向「你說的不一定對」和「我說的才是事實」轉變。
  • 國外景觀現狀分析_2020年國外景觀現狀分析資料下載_築龍學社
    國外景觀現狀分析專題為您提供國外景觀現狀分析的相關資料與視頻課程,您可以下載國外景觀現狀分析資料進行參考,觀看相關視頻課程提升技能。內容簡介: [江蘇]國際綠色田園休閒農業觀光旅遊度假村景觀設計方案 目錄:國家戰略及政策分析、旅遊市場研究分析、案例研究分析、區位分析、場地發展現狀分析、休閒農業專題分析、國外案例研究、總體設計點位、功能分區、發過典雅景觀效果圖、特色古堡景觀效果圖、婚慶廣場景觀效果圖、特色莊園景觀效果圖、草地牧場景觀效果圖、藝術田野設計效果圖、櫻花街道設計效果圖、項目運營建議等,共190張PPT。
  • 輿論反轉研究的文獻綜述
    一、研究現狀分析 筆者將關鍵詞「輿論反轉」和「輿情反轉」輸入知網關鍵詞搜索,按照被引次數和年限限制(2013年至2015年)收集主要文獻35篇,其中碩士論文3篇,無相關的博士論文。從年限和篇幅來看,研究該主題的論文篇數呈逐年上升的趨勢且關注熱度主要集中在2015年和「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上。 從整體來看,研究該問題的前期文章注重對整個輿論反轉過程和階段變化的分析,如王迪的《從成都女司機被打事件看網絡輿論傳播的行為和動因》、趙國寧《淺論輿情反轉的現象與成因》。
  • 南哲訪談|張亮: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歷史、現狀與展望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歷史、現狀與展望——南京大學哲學系博士生導師張亮教授訪談(原文刊載於《社會科學家》2019年第12期)前 言中國的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 70 年大體可以劃分為21 世紀以來,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走向大繁榮,但是也讓人心生「憂慮」。未來的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需要回歸經典西方馬克思主義;深入思考研究東歐新馬克思主義;開闢新的研究視角,從人頭、學派的研究走向「問題式」的理論創新。張亮,南京大學哲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教育部長江學者(青年學者),南京大學趙世良講座教授。
  • 社交媒體時代微博在公共輿論中的情感喚起研究
    摘要:任何公共輿論的產生都包含著公眾對事件的判斷和一定的情感,中國社會正處在轉型與發展關鍵時期,由大眾媒介引發的公眾輿論越來越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社會在公共輿論中共同情感的變遷與中國轉型發展的大背景有關,更與媒介形態自身的演變息息相關,現有研究多傾向於具體公共事件中的具體個人情感分析,本文試圖在已有文獻基礎上對新媒介型態下的個人在社交媒體 微博中的情感表達加以分析,為我們未來更好的管理和建構公共空間,促進這一輿論平臺的更好更健康發展。
  • 國外公共管理學派中「人性假設」理論變遷
    國外公共管理學派中「人性假設」理論變遷 2020年03月30日 10: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湯兆雲 字號 內容摘要:公共管理學自誕生以來就一直致力於探索人在管理過程中的角色定位和作用發揮
  • 微信意見領袖的輿論引導研究
    同時,傳統網絡空間受到了新媒體的衝擊發生了結構性的改變,導致輿論場域內發生變化,本文經研究發現從微信私密性特點的角度來看;微信輿論場域是「諮詢室」,則受眾是有著心理需求並被偏離主流價值觀的輿論誤導的「來訪者」,意見領袖此時充當著「心理諮詢師」的重要角色,通過破冰、引領、身份認同、重複記憶、交互挽留等五個階段,構建平等對話空間達到有效的溝通,提供全新的微信意見領袖輿論引導路徑。
  • 雷射焊接技術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鑑於此,本文主要通過對雷射焊接技術的內涵以及分類出發,就目前國內外雷射焊接技術研究現狀進行綜合性、系統性的分析,並由此結合未來製造業發展需求以及雷射焊接的特點,對其未來的應用以及發展進行展望。  2、當前雷射焊接技術的研究現狀  2.1、國外對其研究現狀  由於國外雷射技術以及製造業較為發達,因此他們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就已經逐步開始研究以及分析如何將現代雷射技術應用在傳統製造業中。
  • 開闢輿論研究新領域
    輿論引導於20世紀80年代末,伴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和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視,逐漸趨於成熟,現已作為獨立概念成為我國輿論思想的核心,成為中國特色輿論學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縱觀30多年來,學界圍繞輿論引導、提升輿論引導力進行的研究,既有針對現實的理性思辨,又有注重實證考察的系統分析。
  • 曹樹金:我國網絡輿情研究現狀
    原標題:我國網絡輿情研究現狀及其知識增長趨勢分析  作者簡介:曹樹金(1962- ),男,中山大學資訊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首先根據知網檢索結果,從共詞分析、主題演進、合作作者與合作機構等角度分析我國網絡輿情研究的現狀,再根據百度學術的檢索結果分析總結2005~2015年國內網絡輿情研究的知識增長趨勢,研究發現,儘管我國網絡輿情領域的研究發展相當迅猛,知識仍然是線性增長和積累的。
  • 從中西翻譯史研究現狀看中國典籍英譯史的研究方向
    在對國內外相關研究現狀進行分析的基礎上,本文將提出中國典籍英譯史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2、國外翻譯史研究現狀及其分析 在翻譯史研究中,作為翻譯活動主體的「人」和作為客體的「文獻」都是最基本的因素(蔣哲傑 2014:109)。
  • 新高考制度改革的現狀與思考:制度變遷的視角
    高考綜合改革是一個複雜的制度變遷過程,「變遷通常由對構成制度框架的規則、規範和實施的複雜結構的邊際調整所組成。」由於制度變遷的路徑依賴性,包括人們認知和視角的差異,對於新高考制度中的一些改革舉措可能還會存在不同的看法和爭論。因此,有必要對高考改革的現狀和環境進行深入分析,並提出改進建議,明晰新高考制度變遷的發展路徑。
  • 關注受眾與輿論新型互動關係
    新媒體環境下,全球信息傳播生態發生變遷,社會輿論生成模式發生改變。要清楚把握受眾與輿論引導之間的關係,既需要揭示當下的信息傳播生態,也需要把握信息社會結構、信息系統和受眾本身的變遷。傳播生態研究視角是傳播學與生態學交叉作用的結果,主要以生態想像的視角來介入傳播觀察,在複雜的社會生態體系內透視人、媒介、社會各種力量的共息共生關係,為傳播研究和整個媒介的管理提供聯動、系統化的思路。
  • 《移居國外的新疆人》出版 彌補該領域研究空白
    《移居國外的新疆人》出版 彌補該領域研究空白 《移居國外的新疆人馬新龍 攝   中新網烏魯木齊11月14日電(馬新龍) 11月14日,國內首部系統性研究新疆籍國外華人華僑的專著《移居國外的新疆人》出版座談會在烏魯木齊舉行,大家一致認為《移居國外的新疆人》通俗易懂,深入淺出,不但具有實際應用和參考價值,還有積極的學術價值。
  •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狀況及前沿
    原標題: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狀況及前沿 目前,以英、美、德、法等為代表的西方馬克思主義,依然是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主力。卡佛的《英語世界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現狀》一文篇幅不長,但卻包含著大量的學術信息,該文特別剖析了目前已經成為西方特別是英國顯學的「馬克思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民粹主義研究前沿》一文,在掌握了豐富的文獻研究資料的前提下,全面介紹了美國、拉美以及歐洲三地民粹主義及其研究的最新前沿,深入揭示了民粹主義與新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以及與拉美社會主義的關聯。
  • 開啟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潮研究新局面
    站在新時代的歷史方位上,中國的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應以高度的理論自覺,為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創新提供更有針對性和深刻性、更具影響力和說服力的思想成果。本期刊發的三篇文章,分析介紹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潮研究現狀,從不同維度深入解讀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中國的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歷程、現狀和問題,深刻揭示了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研究的理論意義和時代價值。
  • BIM應用技術在國外的發展及現狀
    BIM應用技術在國外發展的怎麼樣?以下是BIM應用技術在國外的發展及現狀:    BIM一開始的崛起為3D建模的推動,但後續因技術的逐步發展,增加更多功能,可以讓模型具有智慧化。由BIM來模擬施工後狀況,及針對相關資訊做研擬及探討,這些僅是BIM的部分功能。
  • 國外共產黨研究:域內外比較與推進路徑
    通過對國外共產黨研究的比較研究,我們可以借鑑域外研究的有益經驗,轉換習以為常的研究思路,不僅可以拓展對國外共產黨認識的視野,也有利於推動我國國外共產黨研究取得新進展。  域內外研究差異比較  第一,研究視角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