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闢輿論研究新領域

2020-12-14 中國社會科學網

  輿論引導於20世紀80年代末,伴隨改革開放不斷深化和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視,逐漸趨於成熟,現已作為獨立概念成為我國輿論思想的核心,成為中國特色輿論學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縱觀30多年來,學界圍繞輿論引導、提升輿論引導力進行的研究,既有針對現實的理性思辨,又有注重實證考察的系統分析。媒介輿論引導能力作為黨執政能力的構成部分,是國家重要的執政資源,對其研究僅從實證、經驗上闡述還遠遠不夠。當前,從更深層次認識輿論的本質、形成過程、體制機制等,將媒介輿論引導作為一個系統工程分析和構建的學理研究成果尚不多見。《社會意識視域中的媒介輿論引導理論研究》(許海著,人民日報出版社2020年3月版)努力實現這一創新整合。作者充分利用自身多學科背景的優勢,融合文學、哲學、傳播學、心理學等多個學科,對媒介輿論引導的原因、依據、方法、體系構建進行深度分析,力圖為新聞輿論工作和國家治理實踐提供理論依據和邏輯框架。

  正如書名所說,作者將社會意識納入媒介輿論引導研究框架中,把社會意識理論作為理解媒介輿論引導相關問題的理論源泉,深刻揭示了社會意識如何形成社會輿論,大眾傳媒在社會意識與社會輿論的互動中扮演何種角色。由此,成為研究社會意識、社會輿論與媒介報導三者關係的著作,開闢了輿論研究的新領域。

  輿論是一種浮動意識

  在街談巷議中,「輿論」是一個被反覆提及的詞彙。其實,它還是一個專業術語。然而,恰恰被人人使用的術語,可能最難定義。美國學者哈伍德·切爾德曾在《公共輿論:特徵、形式和作用》一書中,總結了關於公共輿論的50種定義。甚至還有學者對「輿論」的現實存在產生懷疑。比如,法國學者布爾迪厄的「輿論不存在」學說、伊莉莎白·諾爾-諾依曼的「放棄輿論」說等。有輿論世界的存在,就有輿論概念的存在。儘管一千個學者就有一千個關於輿論的定義,但絕大多數學者對輿論的定義有著三方面共識:輿論是有力量的,輿論是表達、是聚集,輿論有著能量性、公開性與集合性特徵。該書作者嘗試把輿論的定義推向一個哲學範疇,即思考輿論的本質是什麼。

  社會意識與社會輿論無論從層次還是主體範圍來看,均具有相關性、黏合性。在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社會意識是人作為社會主體在社會生活、社會行為和社會運動中所表現出來的各種意識;而輿論作為社會主體對某行為的公開表達,是信念、意見、態度的總和,顯然它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狀態。只不過社會輿論總處於社會外部空間,構成社會的表層意識,但本質上卻符合意識的特徵和發展規律。因此,全書在系統論述社會意識結構和各層次間的關係後,創新性地分析了輿論具有的模糊性、浮動性、矛盾性和可塑性特徵,並總結出輿論的本質是具有多種社會意識融合特徵的特殊社會意識。認為社會輿論是一種浮動意識,是社會意識的一種特殊形態。這是本書的學術突破,也是作者研究確立的基本前提。

  既然社會輿論具有特殊的社會意識層級和特徵,可能實現從社會心理到社會意識形態,即從低級向高級、由感性向理性的轉變,那麼在現代社會如何將這種可能變成現實?媒介在這一轉變中扮演什麼角色?這是新時代信息技術發展賦予的時代之問,也是作者在書中嘗試解決的問題。隨著大眾傳媒對現實生活的影響力日益增強,信息技術正在全方位影響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不斷改變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及其交往方式。這種傳播地位決定了全面深入科學地認識媒介的性質和功能,是解決媒介輿論引導的重要目標。該書基於社會意識的視角,指出媒介是處於一定社會關係之中不同主體建立聯繫和精神交往的橋梁,進而揭示了媒介具有建構社會意識的「元功能」。由此,媒介也必然在以實踐—精神方式改造社會輿論引導中發揮重要作用。

  輿論需要引導

  解釋輿論為何需要引導有多重角度。從現實出發,社會轉型時期輿論的分散化會對社會生態造成一定影響。站在國家安全角度,輿論是維護社會安全運行的「消氣孔」和「安全閥」。從媒介環境變化出發,各種媒介力量互相制約、影響、互動,形成複雜的輿論態勢。人人都是麥克風的時代,各種輿論活躍並交織,形成多種輿論場景。以上這些價值歸因都是對社會存在的深刻總結,儘管具有現實指向性,但難以從思維方式上廓清輿論需要引導的根源。

  書中提出,社會輿論作為直面現實的特殊社會意識,會因反映者自身能力素養和所獲取信息與現實差異等原因而具有很多缺陷。一方面,輿論作為「眾人之論」,是一種自在的意見形態,具有模糊性和浮動性,這一特性使之具有較強可塑性和可供引導的現實空間。另一方面,現代輿論在網際網路條件下,存在一些非理性現象。因此,相比文學、藝術、哲學等社會意識形式,輿論作為社會意識的價值是有限的,這種內容的缺陷恰是輿論需要引導的根本原因。

  在分析輿論和媒介關係的研究中,作者從社會意識中意識主體、對象客體、反映內容三個最基本的要素出發,延伸出作為特殊意識形態的輿論同樣包含輿論主體、輿論客體和輿論內容三個基本要素,而輿論的數量、強烈程度、功能表現和質量等要素,則是對這些基本要素的進一步分析。由於現代社會媒介與輿論的高度互動,媒介支撐起整個社會輿論大廈的支柱,它在信息的傳播整合中提供了輿論內容。作者在論證過程中提到許多新穎的概念,比如「拷貝世界」「精神信息產品」,指出媒介正是通過營造精神性質的「拷貝世界」作用於精神意識,創造出輿論客體。此外,該書還進一步深化媒介與社會輿論和社會意識互動的理論體系,闡釋媒介同社會輿論之間驅動與被驅動的關係,認為媒介可以反映輿論、組織輿論、辨析輿論、誘發輿論,影響輿論變動的方向和歸屬。

  做大做強主流輿論

  作者認為,要達到輿論引領目標,必須在認知、情感、價值層面都取得效果,尤其是在價值觀引導層面。要在信息傳播中把握辯證關係和利益關係提升,讓輿論主體有正確的認知和評價;要在情感說服中滿足心理需求;要在主流價值觀的「塑造」與「維護」中凝聚共識、推進社會認同效果。同時,鑑於媒介輿論引導包含社會性說服過程,要在認知、情感和價值層面達到說服效果,還必須構建以思想理論引導、新聞輿論引導、文化藝術引導為主的工作體系,實現從「看得見的引導」到「看不見的引導」的效果。

  作者對媒介輿論引導的理性思辨,對當前環境下媒體角色定位和發展具有很強的啟發意義。正如書中所反思的,由於自身優勢與特點,媒介能夠構建社會意識,引導社會輿論。但是,媒介對社會意識的引導只是一種運作,其有限價值決定它不能駕馭社會意識的全部,影響整個社會意識的流向。同時,輿論的形成與引導是一個複雜的動態過程,輿論因何而來、去向何處並不只由媒介決定。把握輿論所直面的社會現實,才是有效解決輿論、引導輿論的關鍵。所以,書中強調,要將媒介置於宏觀體系中,全面分析媒介輿論引導的價值邊界、合理定位,既不能誇大也不能縮小媒介輿論引導的能力。在信息無處不在、無所不及、無人不用, 輿論生態和媒體格局發生迅猛變化的全媒體時代,做大做強主流輿論,事關全黨全國人民團結奮鬥的共同思想基礎的鞏固。如何在全媒體傳播格局中實現主流價值觀的引領作用,成為媒體最應思考的問題。

  該書最後提出社會轉型背景下媒介應有的理性作為,即適應受眾需求、發揮專業優勢,努力成為社會輿論的全面反映者、積極表達者、有效組織者和明智鑑別者。因時而新、順勢而為,在這一新格局中實現主流價值引領,正是當代媒體人的責任和使命。

 

  (作者單位:中國傳媒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相關焦點

  • 美大學開發液態電晶體:開闢形變機器人研究新領域
    據外媒報導,卡內基梅隆大學的科學家們正在開發一種基於在室溫下呈液態的銦鎵合金材料的流體電晶體(Fluidic Transistor),且有望開闢一門質感柔軟自然的機械工程電子學。其可被運用到生物相容的疾病監測、形變機器人、甚至「黏糊糊」的計算機等趣味領域。
  • 《當代中國敦煌學研究(1949-2019)》:新視角開闢敦煌學新領域
    11月15日上午,《當代中國敦煌學研究(1949-2019)》出版座談會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舉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趙劍英,首都師範大學燕京人文講席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名譽會長郝春文,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局局長馬援出席會議並致辭。
  • 國外輿論研究的變遷與現狀
    公眾輿論形成受多種因素影響國外輿論研究的核心問題之一是大眾傳播對公眾輿論的影響效果。過往研究多數依賴調查研究法來考察公眾輿論,博客、微博、社交網站等社交媒體的興起不僅為輿論研究提供了更多的經驗數據來源,也提供了測量某些變量的新方法。
  • 開闢生態學哲學研究新視角
    首屆全國生態學哲學研討會舉行 開闢生態學哲學研究新視角 2017年02月27日 09:55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潘玥斐 字號 內容摘要
  • 用新範式和新視角開闢敦煌學的新領域
    未來敦煌學的發展,還要積極探索用新的範式和新視角來開闢新的研究領域,21世紀以來,我國學者在這方面也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就敦煌文獻的整理和研究而言,通常使用的是文獻學的範式和歷史學的範式,當然這兩種範式在具體的研究中有時會有交叉或重合。所謂文獻學的範式主要包括文字釋讀和寫本的定性、定名、定年等內容。
  • 用新範式和新視角開闢敦煌學的新領域
    未來敦煌學的發展,還要積極探索用新的範式和新視角來開闢新的研究領域,21世紀以來,我國學者在這方面也做了很多有益探索。就敦煌文獻的整理和研究而言,通常使用的是文獻學的範式和歷史學的範式,當然這兩種範式在具體的研究中有時會有交叉或重合。所謂文獻學的範式主要包括文字釋讀和寫本的定性、定名、定年等內容。
  • 為臺灣雜誌研究開闢新領域———許清茂為吳琳琳博士新書作序
    臺灣中產階級的發展及壯大支撐了臺灣財經媒體的持續發展,財經媒體的報導為中產階級的發展提供觀念、資訊以及輿論支持。客觀上,臺灣財經媒體為臺灣新中產階級的發展壯大提供了智力和精神支持。臺灣中產階級的發展和壯大,對臺灣社會能在各種風波的衝擊中保持相對穩定也起了較大作用。  中產階級的發展壯大,有助於社會的穩定與和諧發展,借鑑臺灣中產階級發展壯大的經驗教訓確實很有現實意義。
  • 我科學家開闢炎症和免疫研究新方向
    (圖片來自網絡,圖文無關)我國科學家開闢炎症和免疫研究新方向:北京生命科學研究所(清華大學生物醫學交叉研究院)邵峰實驗室發現了一條新的天然免疫模式識別通路,為開發免疫調節劑和疫苗佐劑開闢了新途徑。模式識別理論是現代免疫學的重要基石,尋找和鑑定新的病原相關模式分子及其相應的模式識別受體,是免疫學研究中的「皇冠上的明珠」。歷史上,每發現一條新的模式識別通路,都無一例外地開闢了新的研究方向,其引發的研究熱潮會促進人類對免疫系統與病原微生物互作機制的認知。
  • 美盈森:區塊鏈協同發展 人造肉布局開闢業務發展新領域
    原標題:美盈森:區塊鏈協同發展人造肉布局開闢業務發展新領域來源:環球財富網10月30日晚間,美盈森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美盈森」,證券代碼002303.SZ)發布了公告,就2019年10月28日收到深圳證券交易所《關於對美盈森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的關注函
  • 輿論反轉研究的文獻綜述
    關鍵詞:輿論反轉;文獻研究;意見領袖;有效措施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6)07-0043-02 「輿論」或「輿情」是近些年傳播學領域出現的新興詞彙和熱點問題。
  • 網絡公共領域研究文獻綜述
    博斯特認為,「把虛擬的網絡論壇看作是正在演進中的公共領域是一種誤解。這樣的理解忽略了網絡『咖啡屋』和傳統公共領域的巨大差異。」[1]道格勒斯?卡爾納側重於研究技術和公共領域關係的問題。他在《技術政治、新技術和公共領域》中指出「我的主張是,起初的無線電廣播、電視廣播媒介以及現在的計算機,為信息、辯論創造了新的公共領域和空間。」
  • 努力開闢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新境界
    來自清華大學、山東大學、西安交通大學、山西大學、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和華東師範大學等高校的學者與西北大學師生,關注重大學術前沿問題,努力開闢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新境界。西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常務副院長王強主持開幕式。
  • 開闢馬克思主義發展新境界
    「上海市社會科學界2020年學術年會馬克思主義研究學科專場暨上海市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年會」近日在滬召開。上海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委黨校常務副校長徐建剛提出,馬克思主義理論品質不斷創新發展,始終站在時代前沿。
  • 社交媒體時代微博在公共輿論中的情感喚起研究
    社會在公共輿論中共同情感的變遷與中國轉型發展的大背景有關,更與媒介形態自身的演變息息相關,現有研究多傾向於具體公共事件中的具體個人情感分析,本文試圖在已有文獻基礎上對新媒介型態下的個人在社交媒體 微博中的情感表達加以分析,為我們未來更好的管理和建構公共空間,促進這一輿論平臺的更好更健康發展。
  • 河南藝術中心瞄準「非遺」開闢兒童劇新領域
    這是河南原創兒童劇在突破傳統、創新領域的又一次勝利。《鈞瓷娃娃》是河南藝術中心繼「十二生肖」系列原創兒童劇《小馬過河》《披上狼皮的羊》《猴子王》《勇敢的雞寶寶》之後,瞄準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鈞瓷」打造的首部3D非遺兒童劇。
  • 微信意見領袖的輿論引導研究
    同時,傳統網絡空間受到了新媒體的衝擊發生了結構性的改變,導致輿論場域內發生變化,本文經研究發現從微信私密性特點的角度來看;微信輿論場域是「諮詢室」,則受眾是有著心理需求並被偏離主流價值觀的輿論誤導的「來訪者」,意見領袖此時充當著「心理諮詢師」的重要角色,通過破冰、引領、身份認同、重複記憶、交互挽留等五個階段,構建平等對話空間達到有效的溝通,提供全新的微信意見領袖輿論引導路徑。
  • 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發布2019年中國網際網路輿論場發展研究報告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新聞學研究室主任黃楚新主持了新媒體發展研討會。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副主任、人民在線總編輯單學剛出席會議並發言。在此次發布的2020《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中,由人民網輿情數據中心/人民在線副總編輯劉鵬飛、研究員曲曉程撰寫的《2019年中國網際網路輿論場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也被收錄在書中。
  • 《輿論》
    內容簡介:《公共輿論》是傳播學領域的奠基之作,它第一次對公共輿論做了全景式的描述,自1922年問世以來,已被翻譯成幾十種文字,至今仍然保持著這個領域中的權威地位。其影響力經久不衰的奧秘在於,它卓有成效地梳理了輿論研究中一系列難以迴避的問題,比如輿論從哪裡來?它是怎樣形成的?它能造成什麼樣的結果?誰是公眾?公共輿論是什麼意思?它是僅僅在公眾中傳播還是由公眾自己形成的?它什麼時候才能成為獨立的力量?該書對成見、興趣、公意的形成和民主形象等問題做了精闢而深刻的探討,完成了新聞史上對輿論傳播現象的首次全面論述,為後人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 胸懷兩個大局 開闢發展新局
    研究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離不開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視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領導幹部要胸懷兩個大局,一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一個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這是我們謀劃工作的基本出發點。」這一重要論述向我們提出了兩個需要深入思考和研究的問題:一是如何認識把握這兩個大局的內涵、特質及其相互關係,二是如何從胸懷兩個大局出發謀劃和推動工作,不斷開闢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局面。
  • 齊力抗疫,開闢「17+1」科技合作新空間
    原標題:齊力抗疫,開闢「17+1」科技合作新空間 當前,新冠肺炎疫情幾乎蔓延各國,全人類面臨嚴峻挑戰。中國在堅決抗疫取得階段性成果之後,積極與相關各國及時溝通、交流抗疫經驗並給予物資以及醫療專家組等支援。疫情之下更凸顯全球科技合作抗擊病毒、創新合作方式的緊迫性與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