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承、保護、記錄雲南特色民族文化 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2020...

2021-01-10 雲南網

  12月26日,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雲上之光"重要項目成果推介會在昆明東方書店舉行。推介會現場推薦了包括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十三五」國家重點音像製品出版規劃項目、國家民族文字出版資金資助項目、雲南省民族文化「百項精品」工程等項目的成果。

推介會現場

  此次推介會邀請了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雲南省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研究員張永康;雲南民族大學教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評審專家、原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楊德鋆以及最早的昆明外文書籍聚寶地——東方書店開創者王嗣順的女兒,原雲南省婦聯主任王潤裳三位嘉賓,與現場讀者分享璀璨奪目、多態多姿的雲南民族文化。

推介會現場

  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經理、總編輯,同時也是此次推介會重要項目成果的主要操刀者和領軍人白燕介紹: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深耕雲南民族文化多年,被外界譽為「雲南少數民族文化的基因庫」和「雲南民族文化的音視頻資料庫」。多年來,立足於傳承、保護、記錄,為搶救和保護雲南民族文化遺產,做著堅持不懈的努力。

  東方書店將在2021年初,陸續開展這些重要項目成果的「觀影會」,每次觀影會都會在東方書店的公眾號上提前預告,並發放一些福利,歡迎大家關注。

  推介會重要項目展示——

  1、救亡之旅:怒江各民族群眾援救中國遠徵軍人員紀實

  抗日戰爭期間的1942年-1945年,中國先後派出近30萬遠徵軍赴緬甸,與美、英同盟軍共同抗擊日軍。1942年,因戰事變化,遠徵軍分幾路撤退回中國。其中,第五軍直屬部隊及九十六師約4萬人選擇了從緬北葡萄地區翻越高黎貢山途經怒江福貢回國。穿越野人山,走出熱帶叢林,無數英烈魂留異鄉,餘下6000多名遠徵軍歷經千辛萬苦回到了中國怒江。怒江各民族男女老少為援助遠徵軍創造了「一根蔑溜渡過千軍萬馬」的奇蹟,跋山涉水運抬槍炮、救助傷員,通宵達旦趕編蔑溜、運送過江,家家戶戶捐出糧油、讓屋騰地……譜寫了一曲民族團結、萬眾一心、共同抗日的頌歌。

推介會現場

  2、古滇文明:帶您走進神秘的古滇王國

  50分鐘的《古滇文明》專題片,帶您走進神秘的古滇王國。古滇青銅史詩,是雲南人的驕傲。從史書的記載,到滇王金印的發現,從牛虎銅案、戰爭貯貝器、編鐘、扣飾等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出土青銅器的介紹,到考古學家深入淺出的講解,濃縮了當時的社會發展背景,50分鐘愛上古滇文明。

  3、傈僳族創世古歌《創世紀》

  於2020年8月由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歷經兩年、策劃攝製出版發行,出版物視頻總時長150分鐘,包括概述和傈僳族創世古歌《創世紀》活態演述搶救性影音記錄,忠實記錄了傈僳族先民對宇宙萬物、人類社會的種種解釋和看法。因為瀕危的第一手史詩資源的搶救與挖掘、並以高質量影音攝製作為主要記錄手段,《傈僳族創世古歌<創世紀>》躋身國家民族文字出版項目庫入庫項目、雲南省民族文化「百項精品」工程項目。

推介會現場

  4、大理守藝人:研究大理白族文化的重要文獻

  十三集中英文非遺文化紀錄片《大理守藝人》,系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承擔的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歷經三年策劃拍攝和精心製作才面市,是研究大理,研究大理白族文化的重要文獻。紀錄片濃縮了13項民族手工技藝,在精彩薈萃的濃縮影像裡,深入淺出地描摹和展示了大理作為「亞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的深厚積澱。

  5、最後的遺產——雲南8個人口較少民族原生音樂

  在雲南西南邊陲的熱壩雨林、山谷盆地和西北高原的崇山峻岭中,繁衍生息著8個古老的人口較少民族,他們是獨龍族、德昂族、基諾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和景頗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積累了以民歌、舞蹈音樂和民族器樂為主體的原生音樂種類,這些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原生音樂,堪稱雲南人口較少民族的「百科全書」,生動展示了8個人口較少民族的歷史文化、生產生活知識、倫理道德和民風民俗等方方面面,是珍貴的藝術遺產,擁有無窮的藝術魅力和歷史價值。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最後的遺產——雲南8個人口較少民族原生音樂》音像出版物於2015年5月被國家出版基金規劃管理辦公室評為「優秀」,2016年榮獲「第六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榮獲2016年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

  6、雲南少數民族民間傳統醫藥系列

  「十三五」國家重點規劃項目《雲南少數民族民間傳統醫藥系列》,透過雲南獨特的自然和人文多樣性,看到雲之南獨特、智慧的民族文化魅力。彝醫、藏醫、傣醫中表現出的人體與宇宙天體、自然環境、社會人文、心理病例的平衡與關聯,已經包含了心理療法、暗示療法等內容,這與現代醫學的認知出奇一致。它們不神秘,它們是科學。

  7、海菜腔:雲南彝族寶貴音樂遺產

  《海菜腔——雲南彝族寶貴音樂遺產》於2020年8月由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歷經兩年、策劃攝製出版發行,包括中文版、英文版、彝語版。出版物視頻總時長60分鐘,是國家民族文字出版專項資金資助項目。它對以彝族海菜腔為代表的少數民族特有的民歌,進行了系統發掘、搶救和研究,對豐富和完善中國傳統民族音樂體系和音樂史的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8、阿細先基:彝族口頭傳唱創世史詩

  《阿細先基》又名《阿細人的歌》,是彝族支系阿細人的創世史詩,口頭流傳於雲南省彌勒縣西山地區的阿細人聚居地。由於長詩是由藝人用阿細語創作並演唱,散落於民間,所以長期不被外界所知聞。20世紀40年代,經詩人光未然、語言學家袁家驊先後搜集整理出版,才得以廣為外界所知。《阿細先基》是阿細人精神和文化的表徵,為研究阿細人的歷史、文化、經濟、哲學、宗教、倫理道德、審美觀念等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和獨特的視角,具有多學科的研究價值,它以口傳方式一代一代流傳至今,現在能用阿細語演唱的人日益減少,能全面掌握《阿細先基》演唱的人更是寥寥無幾,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將其以音像媒體傳承記錄,具有非凡意義和價值。

  雲南網記者 李星佺 攝影報導

相關焦點

  • 傳承、保護、記錄雲南特色民族文化 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2020重要項目成果推介會在東方書店舉辦
    推介會現場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經理、總編輯,同時也是此次推介會重要項目成果的主要操刀者和領軍人白燕介紹: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深耕雲南民族文化多年,被外界譽為「雲南少數民族文化的基因庫多年來,立足於傳承、保護、記錄,為搶救和保護雲南民族文化遺產,做著堅持不懈的努力。東方書店將在2021年初,陸續開展這些重要項目成果的「觀影會」,每次觀影會都會在東方書店的公眾號上提前預告,並發放一些福利,歡迎大家關注。
  • 上海交大出版社與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共建「雲上文化出版中心」
    2018年9月6日,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有限公司與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有限責任公司就共同組建「雲上文化出版中心」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雲南省文化廳辦公室副主任楊洪文,雲南文博產業集團(雲南省文物總店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王昆,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社長白燕、緬甸仰光中國文化中心副主任石瑛,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黨委書記、董事長談毅,副社長馮愈,社長助理李旦等出席籤約儀式暨研討會。
  • 【2020年雲南省版權示範單位展示】雲南音像出版社
    原標題:【2020年雲南省版權示範單位展示】雲南音像出版社  雲南音像出版社成立於1982年6月,是全國第一批批准成立的音像出版社,也是雲南省最具規模的集音像出版、製作、發行為一體的綜合出版單位,在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
  • 雲南江川特色民族學校:寓教於樂 傳承文化瑰寶
    雲南玉溪市江川區安化彝族鄉是民族特色文化的聚集地之一,跳樂、腰鼓、煙盒、民間刺繡等彝族特色成為了安化鄉的文化瑰寶,然而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彝族古老的傳統文化正逐漸消失。為了保護、傳承優秀的彝族傳統文化,江川區安化彝族鄉將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教學相結合,寓教於樂,讓民族瑰寶得以傳承下去。
  • 雲南民族民間工藝品特色文化產業走筆
    、有色金屬王國、民族文化大省……三迤大地雲南蘊含著豐富的自然資源和民族文化資源,形成了獨特的「金木土石布」民族民間工藝品特色文化產業,這些資源既傳承了民族文化的血脈,也為三迤鄉親們開闢了脫貧致富的新天地。
  • 雲南:「數位化」推進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
    新華社昆明11月29日電(記者字強、嚴勇)記者從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獲悉,「十三五」以來,雲南地方特色文獻保護工作穩步推進,完成15個獨有少數民族多媒體資源庫、傣族文獻信息專題資料庫、東巴文獻專題資源庫等特色數字資源建設。
  • 雲南:「數位化」推進民族文化保護與開發
    記者從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獲悉,「十三五」以來,雲南地方特色文獻保護工作穩步推進,完成15個獨有少數民族多媒體資源庫、傣族文獻信息專題資料庫、東巴文獻專題資源庫等特色數字資源建設。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博物館處處長餘劍明介紹,截至目前,雲南共搶救性修復彝文古籍14080餘頁、藏經2285頁、東巴古籍490頁、拓片441張,有效推動了民族文字古籍的修復與保護工作。據悉,五年來,雲南新建成備案博物館(紀念館)49家,總數達到157個。其中,民族類博物館18家。
  • 雲南大學出版社及其電子音像出版社獲四個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
    未來網高校頻道4月26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王盡遙)2020年2月底,國家出版基金規劃管理辦公室公布了《2020年度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項目評審結果公告》,對全國350個出版社的633個項目給予國家出版基金資助,雲南共有4家出版社獲得10個資助項目,雲南大學出版社及其電子音像出版社共獲得
  • 雲南通海:文化元素上牆 傳承民族文化
    近年來,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興蒙鄉圍繞「農業穩民、生態立鄉、特色興鄉、文化促鄉」的發展戰略,通過加大實施傳統村落保護開發和特色民居民族文化,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留住美麗鄉愁。
  • 雲南通海:文化元素上牆 傳承民族文化
    近年來,雲南省玉溪市通海縣興蒙鄉圍繞「農業穩民、生態立鄉、特色興鄉、文化促鄉」的發展戰略,通過加大實施傳統村落保護開發和特色民居民族文化,推進美麗鄉村建設,留住美麗鄉愁。如今,在興蒙鄉下村白沙凹片區,民俗文化廣場周邊的民居均已實現了文化元素上牆,融入蒙古族文化元素,並充分融合內蒙古和通海興蒙鄉蒙古族的特色,依據房屋建築特點,結合實際,創作了規格不同的彩繪作品,進一步地傳承民族文化。「我們在民居的大門兩側以小型壁畫的形式,呈現了本地蒙古族從牧民演變到漁民,然後到現在的農民整個演變的過程。」李興偉說。
  • 楊福泉:雲南民族文化促進中華民族文化繁榮的示範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雲南25個世居少數民族的社會、經濟和文化面貌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雲南少數民族文化保護和發展的成就非常突出。省委、省政府先後決策建設民族文化大省、民族文化強省,作為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目標之一,取得了令國內外矚目的成就。
  • 雲南:突出民族文化元素 打造一流特色小鎮
    原標題:突出民族文化元素 打造一流特色小鎮 8月16日,雲南省政協在昆明舉行「突出民族文化元素 打造特色小鎮」專題協商會。 省政協主席李江主持會議並講話。她強調,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是雲南打造具有世界知名度特色小鎮的獨特優勢和潛力所在。
  • 創意雲南2020雲上文博|推廣民俗文化的德宏民族出版社
    12月12日,創意雲南2020雲上文化產業博覽會(簡稱「雲南雲上文博會」)正式拉開序幕,線上雲展會與昆明、玉溪、保山、麗江等線下分會場同時開展。本屆雲南雲上文博會由中共雲南省委宣傳部主辦,雲南廣播電視臺承辦,雲南省教育廳、雲南省科技廳、雲南省農業農村廳、雲南省文化和旅遊廳、雲南報業傳媒集團、雲南出版集團、雲南廣電網絡集團、雲南廣電傳媒集團、清華大學文化創意發展研究院、阿里巴巴(雲南)有限公司協辦。 德宏民族出版社
  • 雲南民族古籍巡展
    2020年9月16日,「傳承記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雲南省少數民族古籍文化遺產巡展」在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博物館隆重開展。全國少數民族古籍整理研究室業務處一級調研員楊碩、雲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文化宣傳處處長沙雲生、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副秘書長馮挺、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文化和旅遊局黨組書記張豔梅、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博物館館長何松濤等領導參加開展式。
  • 雲南大學出版社申報項目入選三個國家級出版項目
    未來網高校頻道4月26日訊(記者 楊子健 通訊員 王盡遙)2019年12月,由雲南大學電子音像出版社和雲南民族藝術研究院共同策劃的大型音像出版物《古滇遺音——雲南特有民族傳統音樂白族篇》入選「中華民族音樂傳承出版工程」精品出版項目。
  • 雲南文化產業特色企業很美很有範兒
    蘭花花民族服飾文化有限公司用服飾宣傳拉祜文化瀾滄縣蘭花花民族服飾文化有限公司主要經營民族服飾加工,各種表演服飾加工。批發零售民族挎包,民族民間工藝品,民族音像製品。瀾滄各地有特色的毛茶,青餅、磚茶、沱茶和景邁千年古茶。
  • 雲南玉溪:民族文化傳承有道-光明日報-光明網
    李永才去年參加了縣裡的「彝族文化傳承人培訓班」,現在,縣裡幹部上門了,他抓緊談自己對保護彝族文化的想法。     據當地多年從事民族工作的人介紹,保護少數民族文化,得先保護好像李永才這樣為數不多的文化傳承人,因為他們是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和延續的關鍵所在。
  • 雲南藝術學院「2020·創意巍山」民族文化主題創意活動線上開展
    新華網昆明7月2日電 近日,雲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2020·創意巍山」民族文化主題創意活動線上展覽正式拉開序幕,本次活動由雲南藝術學院主辦,雲南藝術學院設計學院、巍山縣人民政府聯合承辦。  「2020創意巍山」民族文化主題創意活動線上展覽首頁圖  巍山縣作為雲南藝術學院定點掛鈎扶貧地區,近年來
  • 「知味雲南·騰上雲『消』」雲南民族文化展演將在深圳啟幕
    (記者 孫貴升)近日,演員王硯輝、楊迪、李智楠,湖南衛視主持人劉燁、梁田等眾多明星,紛紛為8月14—16日將在深圳舉辦的2020年彝族火把節「知味雲南·騰上雲『消』」雲南民族文化展演暨「雲品」直播銷售(深圳)活動助力「打call」,一場意義非凡的雲南「消費扶貧」行動正在深圳悄悄拉開帷幕。
  • 2020華夏文明與跨文化傳播學術研討會在雲南民族大學開幕
    2020華夏文明與跨文化傳播學術研討會開幕。雲南民大 供圖雲南網訊(記者 高藝萌)11月21日,2020華夏文明與跨文化傳播學術研討會在雲南民族大學開幕,來自全國40多所高校與科研機構的60多位專家學者、業界精英和青年學子齊聚一堂,共同探討華夏文明與跨文化傳播的相關議題,旨在匯聚學術智慧,擴大中華文明與世界文明的交流,在國際文化交往中塑造美麗中國形象、傳遞中國優秀文化信息、促進不同文化「美美與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