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6日,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雲上之光"重要項目成果推介會在昆明東方書店舉行。推介會現場推薦了包括國家出版基金項目、「十三五」國家重點音像製品出版規劃項目、國家民族文字出版資金資助項目、雲南省民族文化「百項精品」工程等項目的成果。
推介會現場
此次推介會邀請了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委員、雲南省文物鑑定委員會主任、研究員張永康;雲南民族大學教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評審專家、原雲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委員會委員楊德鋆以及最早的昆明外文書籍聚寶地——東方書店開創者王嗣順的女兒,原雲南省婦聯主任王潤裳三位嘉賓,與現場讀者分享璀璨奪目、多態多姿的雲南民族文化。
推介會現場
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有限公司經理、總編輯,同時也是此次推介會重要項目成果的主要操刀者和領軍人白燕介紹: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深耕雲南民族文化多年,被外界譽為「雲南少數民族文化的基因庫」和「雲南民族文化的音視頻資料庫」。多年來,立足於傳承、保護、記錄,為搶救和保護雲南民族文化遺產,做著堅持不懈的努力。
東方書店將在2021年初,陸續開展這些重要項目成果的「觀影會」,每次觀影會都會在東方書店的公眾號上提前預告,並發放一些福利,歡迎大家關注。
推介會重要項目展示——
1、救亡之旅:怒江各民族群眾援救中國遠徵軍人員紀實
抗日戰爭期間的1942年-1945年,中國先後派出近30萬遠徵軍赴緬甸,與美、英同盟軍共同抗擊日軍。1942年,因戰事變化,遠徵軍分幾路撤退回中國。其中,第五軍直屬部隊及九十六師約4萬人選擇了從緬北葡萄地區翻越高黎貢山途經怒江福貢回國。穿越野人山,走出熱帶叢林,無數英烈魂留異鄉,餘下6000多名遠徵軍歷經千辛萬苦回到了中國怒江。怒江各民族男女老少為援助遠徵軍創造了「一根蔑溜渡過千軍萬馬」的奇蹟,跋山涉水運抬槍炮、救助傷員,通宵達旦趕編蔑溜、運送過江,家家戶戶捐出糧油、讓屋騰地……譜寫了一曲民族團結、萬眾一心、共同抗日的頌歌。
推介會現場
2、古滇文明:帶您走進神秘的古滇王國
50分鐘的《古滇文明》專題片,帶您走進神秘的古滇王國。古滇青銅史詩,是雲南人的驕傲。從史書的記載,到滇王金印的發現,從牛虎銅案、戰爭貯貝器、編鐘、扣飾等具有鮮明地方特色的出土青銅器的介紹,到考古學家深入淺出的講解,濃縮了當時的社會發展背景,50分鐘愛上古滇文明。
3、傈僳族創世古歌《創世紀》
於2020年8月由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歷經兩年、策劃攝製出版發行,出版物視頻總時長150分鐘,包括概述和傈僳族創世古歌《創世紀》活態演述搶救性影音記錄,忠實記錄了傈僳族先民對宇宙萬物、人類社會的種種解釋和看法。因為瀕危的第一手史詩資源的搶救與挖掘、並以高質量影音攝製作為主要記錄手段,《傈僳族創世古歌<創世紀>》躋身國家民族文字出版項目庫入庫項目、雲南省民族文化「百項精品」工程項目。
推介會現場
4、大理守藝人:研究大理白族文化的重要文獻
十三集中英文非遺文化紀錄片《大理守藝人》,系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承擔的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歷經三年策劃拍攝和精心製作才面市,是研究大理,研究大理白族文化的重要文獻。紀錄片濃縮了13項民族手工技藝,在精彩薈萃的濃縮影像裡,深入淺出地描摹和展示了大理作為「亞洲文化十字路口的古都」的深厚積澱。
5、最後的遺產——雲南8個人口較少民族原生音樂
在雲南西南邊陲的熱壩雨林、山谷盆地和西北高原的崇山峻岭中,繁衍生息著8個古老的人口較少民族,他們是獨龍族、德昂族、基諾族、怒族、阿昌族、普米族、布朗族和景頗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創造、積累了以民歌、舞蹈音樂和民族器樂為主體的原生音樂種類,這些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原生音樂,堪稱雲南人口較少民族的「百科全書」,生動展示了8個人口較少民族的歷史文化、生產生活知識、倫理道德和民風民俗等方方面面,是珍貴的藝術遺產,擁有無窮的藝術魅力和歷史價值。國家出版基金項目《最後的遺產——雲南8個人口較少民族原生音樂》音像出版物於2015年5月被國家出版基金規劃管理辦公室評為「優秀」,2016年榮獲「第六屆中華優秀出版物獎」,榮獲2016年第四屆中國出版政府獎。
6、雲南少數民族民間傳統醫藥系列
「十三五」國家重點規劃項目《雲南少數民族民間傳統醫藥系列》,透過雲南獨特的自然和人文多樣性,看到雲之南獨特、智慧的民族文化魅力。彝醫、藏醫、傣醫中表現出的人體與宇宙天體、自然環境、社會人文、心理病例的平衡與關聯,已經包含了心理療法、暗示療法等內容,這與現代醫學的認知出奇一致。它們不神秘,它們是科學。
7、海菜腔:雲南彝族寶貴音樂遺產
《海菜腔——雲南彝族寶貴音樂遺產》於2020年8月由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歷經兩年、策劃攝製出版發行,包括中文版、英文版、彝語版。出版物視頻總時長60分鐘,是國家民族文字出版專項資金資助項目。它對以彝族海菜腔為代表的少數民族特有的民歌,進行了系統發掘、搶救和研究,對豐富和完善中國傳統民族音樂體系和音樂史的研究,具有積極意義。
8、阿細先基:彝族口頭傳唱創世史詩
《阿細先基》又名《阿細人的歌》,是彝族支系阿細人的創世史詩,口頭流傳於雲南省彌勒縣西山地區的阿細人聚居地。由於長詩是由藝人用阿細語創作並演唱,散落於民間,所以長期不被外界所知聞。20世紀40年代,經詩人光未然、語言學家袁家驊先後搜集整理出版,才得以廣為外界所知。《阿細先基》是阿細人精神和文化的表徵,為研究阿細人的歷史、文化、經濟、哲學、宗教、倫理道德、審美觀念等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和獨特的視角,具有多學科的研究價值,它以口傳方式一代一代流傳至今,現在能用阿細語演唱的人日益減少,能全面掌握《阿細先基》演唱的人更是寥寥無幾,雲南民族文化音像出版社將其以音像媒體傳承記錄,具有非凡意義和價值。
雲南網記者 李星佺 攝影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