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事變後, 東北軍為什麼對張學良見死不救?

2020-12-15 騰訊網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達到勸諫蔣介石改變「攘外必先安內」的既定國策,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目的,在西安發動「兵諫」的歷史事件。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親送蔣介石回京而被扣,東北軍因而失去統帥。在蔣介石的軍事壓迫和政治分化下,東北軍內部潛在的不穩定因素迅速激化,致使這支軍閥集團發生蛻變。

首先,東北軍內部派系紛爭的表面化。曾任楊虎城秘書的米暫沉認為:「東北軍表面上是統一的,實際上內部是不一致的,既有地域的界限,又有新老和學系的派別。自從張學良被扣後,東北軍內部群龍無首,平時內部的許多矛盾趨於尖銳而表面化。」此論斷可謂切中要害。東北軍在奉軍時期就有元老派與少壯派、陸大與士官派、東北與外省籍等派系之分,這種派系之分一直延續到東北軍時期。西安事變後,這種派系之爭突出表現為元老派與少壯派之間的對立。

張學良被扣後,中央軍大兵壓境,內戰一觸即發。面對蔣介石的背信棄義,元老派與少壯派都激烈主戰,這時雙方意見一致。但在張學良致信西安方面主張和平解決後,元老派與少壯派開始出現分歧,以王以哲為首的元老派從維護抗戰大局出發主張先撤兵再謀營救張學良,少壯派則仍堅持先釋放張學良再考慮從前線撤兵的問題。

1937年1月19日,少壯派向中共代表團提出:只要蔣介石不放張學良,就同南京決一死戰,並表示對東北軍高級將領主張和平解決十分不滿。在元老派方面,他們雖然傾向主和,但亦始終努力爭取張學良的自由。

經過幾番交涉,蔣介石於1937年1月19日致函楊虎城時明確表示:張學良回陝是「不可能之要求」。同日,張學良在致楊虎城的信中亦明確強調:「關於弟個人出處問題,在陝局未解決前是不便談起,斷不可以為解決當前問題之焦點」。

但直至1月底,西安方面仍然專注於張學良的自由問題。這時張語氣更為嚴厲地表示:「若今日再不接受,而仍以良之問題為先決條件,則愛我即以害我,不但害我,且害我團體,害我國家矣。」

在這種情況下,參與決策的元老派仍然作最後努力,要求給予張學良名義,最終迫使蔣表示:「關於漢卿出處問題,一俟移防完畢後,中(蔣介石自稱,蔣名中正筆者注)可保證必為負責請求,使漢卿出而效力國家,至於復權更不成問題」。

但少壯派並不贊同元老派的主和做法,1月29日,東北軍40多名高級軍官在渭南開會討論「戰和」問題。在少壯派代表應德田的鼓動下,在場的東北軍軍官形成了以武力爭取張學良自由的決議。中共經磋商後亦決定與張楊同進退。但「渭南決議」與元老派的主張完全相反,並且,這時「三位一體」面臨的軍事形勢已極為不利。

於是,在1月31日有楊虎城、周恩來參加的「三位一體」最高軍事會議上,東北軍元老派王以哲等仍主張和平解決,楊虎城則認為「從道義上講,應該主戰,從利害上講,應該主和」。於是會議作出「先撤兵再營救張學良」的決定,從而否定了「渭南決議」。

這引起了少壯派軍官的不滿,為了維護他們的主張,他們於2月2日槍殺了王以哲等人,是為「二二事件」。這一事件激起了元老派的復仇情緒。得悉事件後,與王以哲關係密切的繆澄流、劉多荃由渭南前線回師報仇,少壯派被迫離開西安。派系之爭的表面化反映了東北軍已經公開分裂。

其次,高級將領的離心。東北軍是以張學良為核心的封建性濃厚的軍閥集團,它延續了奉軍時期「兵為將有」的私軍特點。在東北軍內部,每支軍隊又以其將領為核心形成小集團,因而在其軍隊中,將領都有著相當的獨立性。

這是軍閥治軍理念向下貫徹過程中的自然延伸,儼然在一支軍閥集團中存在著諸多的小軍閥。因而高級將領們往往以軍隊作為自己升遷的工具,而拋棄東北軍的整體利益。以一五師為例,時人即認為:「他們主要的思想,就是個人的升官發財,此外部落式的封建思想很濃厚,對於三民主義無認識,對於政治無堅決的主張」。

真是此一時彼一時,現在的東北軍早已非彼時的東北軍,東北軍建立之初是以張學良為核心,但是張學良被扣押後,東北軍內部早已四分五裂。所以在東北軍得知張學良被扣押的消息,也並沒有採取營救計劃。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

相關焦點

  • 西安事變後,東北軍為何不救張學良?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和楊虎城在西安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扣押了當時的中國統帥蔣介石,試圖逼蔣抗日。而後經過多方斡旋,「西安事變」得以和平解決,蔣介石被張學良親自護送回南京。隨即,作為東北軍主帥的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時間跨度長達半個世紀。
  • 4點原因告訴你,西安事變後,東北軍為什麼不救張學良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與楊虎城,發動了西安事變,要求老蔣聯合抗日。西安事變最終在各方調停下和平解決,1936年12月,張學良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從此被蔣介石軟禁。一,民族大義張學良被蔣介石軟禁後,東北軍如王以哲、于學忠等部分高級將領深明大義,不願意與南京政府直接對立,從而打起內戰。因為張學良與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的目的,正是為了促成蔣介石停止內戰,聯合抗日。
  •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的東北軍為何不救他?原因讓人無奈!
    西安事變後,張學良的東北軍為何不救他?原因讓人無奈!文|歷史回爐中國的歷史長河中發生過非常多的戰爭,比如說當時歷史上的西安事變,就是一起比較出名的戰爭,這場戰爭又被稱為是雙十二事變,這場戰爭對當時的我們國家有著非常大的影響力,還是被稱為由國內的戰爭走向抗日戰爭的一個轉折點,在這場戰爭中當然出現了不少的英雄人物,正是因為亂世出英雄,就比如說歷史上的三國時期
  • 西安事變後,蔣介石這樣「收拾」東北軍,難怪誰都救不了張學良
    西安事件可謂震驚世界,日本急切地希望蔣介石在戰爭混亂中死去,以進一步割裂中國。幸運的是,西安事變在最後得到了成功的解決,一切都朝著有利的方向發展。但是我們也都知道,蔣介石是不會容忍張學良對他做的這些事情,這嚴重地影響了他當時的地位。因此,當蔣介石選擇監禁張學良時,任何人都不能替張學良求情。
  • 西安事變後,為什麼張學良只是一直被軟禁而楊虎城卻被殺害?
    事變之後,張學良在送蔣介石回南京後,一直被蔣軟禁,而楊虎誠則在1937年被蔣介石誘捕,1949年慘遭殺害。張學良那西安事變後,為什麼張學良只是一直被軟禁而楊虎城卻被殺害?在1936年12 月15日中共代表到達西安後,張學良、楊虎城和中共代表曾一起商討如何處置蔣介石,對於中共提出的「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意見,楊虎城就不放心,提出疑問:「把蔣介石放回去之後,翻了臉怎麼辦,應如何才有保證呢?」
  • 西安事變後,為什麼張學良堅持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
    西安事變發生後,張學良堅持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的做法不僅在當時引起了巨大爭議,即使到目前為止,史學界對這一事件的看法也是莫衷一是。
  • 張學良被囚禁後東北軍為什麼沒有救他?原因太無奈
    張學良,1901年出生於遼寧鞍山,是東北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大兒子。張學良從小就收到父親張作霖的嚴格教導,對於軍事方面也比較精通。雖然張學良年輕時也是一個風流人物,但是他和楊虎城一起發動的「西安事變」卻為國共合作共同抗日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 張學良的東北軍經營多年,入關後卻任人拿捏,張學良敗在哪裡?
    但東北軍入關後,卻成了一支任人擺布的軍隊,掌控二十萬東北軍的張學良,更是在西安事變後以蔣介石以管教之名堂而皇之地囚禁了他,張學良苦心經營東北軍多年,在東北強橫無人可敵,為什麼入關後又被人這樣擺布?九一八事變後,入關的東北軍連手榴彈都沒帶,東北軍近三百架飛機也被日軍繳獲,駐紮在海上的艦隊也沒能跟著張學良撤退,許多都在抵抗日軍時被炸毀,東北軍實力大減。
  • 西安事變後東北軍群龍無首 分裂成兩派自相殘殺
    他參與了那場改變中國歷史走向的「凌晨槍戰」,他親睹了曾經兵強馬壯的東北軍一夜之間的四分五裂……  只一個鐘頭蔣介石衛隊全被幹掉  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凌晨4時許,酣睡中的蔣介石突聞槍響,在兩名侍衛攙扶下倉惶從華清池五間廳後窗逃跑,藏於半山腰一虎斑石東側的石峽洞後,後被搜山部隊發現扶持下山。
  • 西安事變的見證:「張學良公館」
    是日晚,在西樓二樓會議室召集東北軍高級軍政人員宣布對蔣實行兵諫。     1936年12月12日,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爆發,蔣介石被扣。12月17日,中共代表周恩來、葉劍英、秦邦憲等應邀從延安來到西安,當時住在「張學良公館」東樓。12月23日至24日,張學良、楊虎城、周恩來與南京政府代表宋子文、宋美齡在公館的西樓舉行談判。
  • 西安事變紀念館,張學良住過一年多,西安事變的「指揮所」
    西安事變紀念館是以原張學良公館、楊虎城止園別墅為基礎的西安事變舊址改建的,是遺址性博物館。1986年12月,在紀念西安事變五十周年之際正式對外開放。今天我們要介紹的是張學良公館。
  • 西安事變之後,張學良被囚禁,他手下的30萬東北軍為何不營救他?
    但是僅僅過了幾十年,張學良因為發動西安事變,兵諫蔣介石,逼著蔣介石和共產黨合作。積極抗日,張學良雖然在中共的斡旋下達到了兵諫的目的,但是張學良也為了消除影響,讓蔣介石不對手下人秋後算帳,主動的送蔣介石回南京,這一送,蔣介石就把張學良軟禁起來了,這一軟禁就是整整五十四年。
  • 西安事變主角張學良的一生
    但是,因為處理中原大戰的善後事宜,張學良對東北事務的精力被分散;而且中原大戰後入關的大批東北軍沒有回防。 1931年,張學良為了討伐石友三又再度徵調部分東北軍精銳入關,導致了東三省兵力的進一步空虛。這些都給圖謀東北已久的日本帝國主義以可乘之機。正好是張學良入關的一年之後的9月18日,日本少壯軍人發動了九一八事變。
  • 西安事變後的東北軍
    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1936年12月25日,張學良送蔣介石回南京,從此一去不復返,於是轟轟烈烈的壯舉之後便揭開了千古遺恨的悲劇序幕。近20萬東北軍群龍無首,並在主戰主和問題上發生嚴重分歧,最後竟發展到內部殘殺。
  • 西安事變後 東北軍為何不救張學良?因為一個漢奸開了一槍
    為什麼在張學良被扣押的時候,東北軍30萬大軍沒有採取任何救援行動?當時在西北地區的東北軍有王以哲第67軍,于學忠的第51軍,董英斌第57軍,何柱國騎兵第2軍,還有劉多荃的第105師,實力不算弱。在陝西東面的河北,還有萬福麟第53軍等等,當時在關內歸張學良指揮的東北軍一共是22個師。但是外部環境卻不好,嫡系部隊已經大舉西進和北上,已經抵達陝西的門戶潼關,從外圍包圍了東北軍。其次就是東北軍渭南前線會議,決定動用武力解決。但是,當時東北軍負責人王以哲和何柱國,並沒有執行。
  • 張學良西安事變後為什麼非得親自送蔣介石回南京?
    1936年12月12日,西北剿總司令張學良在多次勸諫蔣介石無果後,聯合西北軍楊虎城發動兵諫,囚禁蔣介石,這就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
  • 細說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不是單純逼蔣抗日
    抗日戰爭勝利後,內戰爆發,歷史的天平開始朝共產黨傾斜。「西安事變」促成了這次轉折,至今,它仍是國民黨人心中無法抹平的傷痛。隨著相關檔案的陸續公開,中國大陸學界對「西安事變」的研究也有了很多新的進展。我們需要從新的視角來審視這段歷史。大陸近代史學者楊奎松教授接受了本報特約記者採訪。他14年前寫作的《西安事變新探》被國內外學界認為是該領域的扛鼎之作。
  • 九一八事變後東北軍不戰而退被唾棄,但抗戰時期東北軍卻一雪前恥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炮轟了東北軍的瀋陽北大營,從而發動了對東北軍的進攻,這就是著名的「九一八事變」。而張學良卻遵循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不抵抗政策,灰溜溜的逃出了東北,把自己的根據地都丟了,一時間整個東北軍被國人口誅筆伐,「賣國賊」之名不絕於耳。
  • 他和張學良策劃「西安事變」,張學良晚年安詳,而他卻被敵人暗害
    01在西安事變中,也有兩位不朽的人物。他們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張學良將軍和楊虎城將軍。眾所周知,張學良將軍的父親是三大軍閥之一。老根據地在東北,所以他們的部隊成員大多是東北人。九一八事變時不戰而退,導致東三省迅速淪陷。對此,張學良一直感到羞愧,因此決心建立抗日統一戰線。
  • 如果中原大戰時,張學良不率東北軍入關,還會有「九一八」事變嗎
    這場戰鬥爆發後,老蔣和閻錫山都對張學良進行了拉攏,但是張學良最終選擇率領十萬東北軍精銳入關,幫助老蔣平定這場大戰,那麼如果張學良不率十萬東北軍入關,還會有九一八嗎?其實或許可以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