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典籍傳播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2020-10-15 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史孕育了大量經典、豐富的文化遺產。中國文化典籍是中華文化的代表性體現。新中國成立前,西方人對中國文化典籍的了解主要依賴海外漢學家的研究,代表人物有翟理斯、亞瑟·韋、戴維·霍克斯、龐德等,而中國學者的對外傳播僅起步於一百多年前。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典籍外譯工作的不斷加強,逐漸形成了以國內學者為主體的宣傳局面,取得了豐碩成果。隨著「一帶一路」的不斷發展和我國國際影響力的日益提升,加強中國典籍的對外傳播,將優秀的中國文明介紹給世界,對於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提升中國國際形象、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中國典籍在海外的傳播從過去的途徑單一、數量有限逐漸呈現出多維度的特點。若作進一步考察,會發現在海外傳播環境下,中國典籍的傳播現狀具有不平衡性。以四大名著為例,海外傳播影響力最大的是《西遊記》,最小的是《水滸傳》。就《紅樓夢》的譯本而言,國外讀者更為熟悉的是英國漢學家霍克斯的譯本,而較少有人去讀楊憲益的版本。在傳播文化圈上,四大名著在東亞、東南亞多國傳播影響力最大,其中日本對於《三國演義》的追求熱度不亞於國內,產出了大量的影片、戲劇等作品。探索中國典籍的海外傳播特點,我們不難發現,在對外傳播時,譯介學者往往需要在保持原著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兼顧目標語言所對應民族的文化元素和欣賞趣味。《西遊記》之所以傳播範圍最廣、影響最為深遠,是因為它所弘揚的英雄主義、冒險主義、懲惡揚善的精神,更易於為西方世界所接受,從而主動地傳播中國文化的精髓。儘管如此,我們仍可以看到,美國拍攝的《西遊記》雖以原作為藍本,其宣揚的思想則仍以西方思想為主要線索,人物刻畫與美國電影中的經典英雄形象也較為接近。而對於《紅樓夢》這樣富含大量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作品來說,西方讀者在接受上會存在一定的障礙。因此,中國文化典籍海外傳播依然任重道遠。

  首先,提升思想高度,實現全球化與民族差異化的有效結合。隨著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世界越來越多地接觸到中國典籍傳播的獨特文化魅力。文化是文明的基礎,文明是文化的升華。文化有地域、國別特徵,文明則可以超越國別與民族,具有普適性。我們應當認識到,中西文化相互分立的特性,構成了兩者互補的前提,使文化互鑑更有價值,從而得以升華成為具有普遍意義的文明,以此來助益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因此,我們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應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弘揚和保持中華文化的獨立性。若一味追求傳播效果、迎合西方話語體系,顯然不利於保持中國文化的獨立性。《西遊記》的傳播效果使我們意識到,應當繼續深入挖掘中國典籍中既能體現民族利益,又能為受眾所接受的普遍性傳播要點,如《水滸傳》體現的對國家的忠誠、對壓迫的反抗,《三國演義》所體現的「德為先」的價值取向。典籍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文化象徵,需要我們不斷去挖掘新的生長點,尋求文化的內在普遍性,在此基礎上助推不同文化的共融交匯。

  其次,立足長遠戰略規劃,培養專業性翻譯人才。目前的中國文化典籍外譯面臨專業翻譯人才匱乏、外譯語種較為有限等困境。現有的翻譯人才培養機制主要是以英語為國民教育的基本內容。而中國文化典籍外譯需要既對中國文化有深刻認識又對目的語國家的文化歷史熟知的專業性翻譯人才。文化自覺的養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需要在充分認識自身文化的基礎上,接觸世界多元文化,從中尋找自身文化的合理定位。因此,應當健全多語種專業翻譯人才隊伍的建設,提升譯者的文化內在自覺性;增強外譯工作的精品意識,提升翻譯質量,思考如何使譯作在精準理解本土文化的基礎上,與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傳統進行兼容與結合,從而進一步提升譯作的本土適應性,使傳播價值最大化。這將對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再次,增強市場意識,挖掘完善傳播渠道。目前我國的文化典籍外譯傳播的市場機制尚不健全,對國際市場需求的精準評估和目標定位明確的營銷策略還有待進一步挖掘。國內出版傳播機構應提升對中國典籍的認識,把握「一帶一路」倡議的契機,增加沿線國家的多語種教育,從而開展更有針對性、富有成效的中國文化典籍外譯教育。如以四大名著在東亞、東南亞文化圈的流行為突破口,在鞏固現有成果的基礎上,不斷向外部文化圈傳播。完善對外翻譯的框架和戰略,加強與國外出版社的合作,在對海外受眾認知需求進行科學評估的基礎上,確定出版和市場化戰略,實現融合海外中國文化市場培育和海外文化出版產業的有效循環和良性互動。

  最後,把握心理需求,打造中國典籍海外傳播新平臺。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要深入了解目標讀者的文化傳統,調查他們的心理需求,設計適合其文化背景、思維模式和接受方式的故事,在對話交流中讓中國文化典籍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立體生動的中國。隨著大數據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日趨成熟,網絡在帶給我們更加多元的海量信息的同時,也能夠根據用戶自身需求進行精細化、多層次、全方位內容傳播,使受眾實現傳播內容的高效匹配,開創了全媒體時代新格局。要充分利用傳統媒介和新媒體相結合的優勢,使故事內容圖文並茂、聲像俱全、生動形象,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深入淺出地把中國典籍講述出來。這樣的表達方式更有助於他國聽眾的理解,更能打動年輕人群體。

  當今世界,全球化不僅體現在經濟利益方面,更體現在全人類和諧共生的共同精神價值需求。文化互鑑正是順應時代需求,為國際社會和諧共處提供了價值基礎,使東西方交流得以從物質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逐漸走向共同發展的良好態勢。講好中國故事、使中國文化「走出去」,不僅僅是停留在國際舞臺上發聲,更重要的是讓西方受眾從本質上提升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接受,了解中國文化的文脈精髓。中國典籍的海外傳播作為一種跨文化行為,需要我們結合當前的市場需求,作出長遠的戰略規劃,從根本上提升中國典籍的傳播效果。我們應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上,正確看待中西文化的異同,並在此基礎上尋求全球文化互鑑基礎,升華文明共融,從而開創更為互惠包容的發展前景,促進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季璇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

相關焦點

  • 「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跨文化傳播研討會在河北...
    12月11日,「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跨文化傳播研討會在河北大學七一路校區舉行。本次研討會分「文明對話視域下跨文化傳播的多學科審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中的區域性考察」和「『一帶一路』跨文化傳播的多維度思考」三場分論壇。在開幕式上,河北大學黨委楊立海副書記指出了會議主題的重大意義與價值。並介紹了河北大學近年來的發展、學校現狀和新聞傳播學院發展歷程。
  • 做好政治文獻對外翻譯與傳播,助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本次論壇旨在圍繞習近平總書記《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書的多語種翻譯和傳播,就如何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景下做好政治文獻對外翻譯和推動國際話語權建設進行多學科研討。本屆論壇下設四個議題,分別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闡釋、翻譯與傳播」、「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對外闡釋與傳播」、「中央文獻翻譯研究」、「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經驗研究」等角度,為進一步加強政治文獻外譯能力和國際傳播能力,為進一步提升我國的國際話語權,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做出更大貢獻建言獻策。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與跨文化交流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深深植根於五千年中華文明智慧的土壤,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和發展。積極開展跨文化交流,對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二、跨文化交流有利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傳播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站位於全人類命運高度,對當今世界格局、時代主題以及未來世界秩序的戰略構想,是中國與世界深度互動的理論結晶。隨著這一理念在全球範圍內的有效傳播,逐漸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國家和民眾的認可與接納。同時,國際社會面對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也呈現出複雜心態和多元的中國觀。
  • 【思享家】構建對外話語體系,更好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殖民主義全球擴張的歷史經歷使得在這種背景下成長起來的西方民眾,難以理解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理念,因此,對於不同文明的溝通理解和多元共存並沒有達成廣泛的一致。正是這種「自欺欺人的文明自負」加重了西方社會對中國「和合」文化的負面情緒,也從側面體現出我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外話語權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其次是因為國家之間利益的衝突。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闡釋與國際傳播
    五、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際傳播  上述理論與實踐證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世界人民共同的事業,必須進一步加強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世界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是新時期中國外交的頂層設計,也是應對全球治理危機的中國方案,是完全不同於西方意識形態框架的中國智慧。
  • 【文萃】文化互通與構建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
    「文化互通」所具有的獨特價值,是近年來諸多學科將其作為研究熱點的重要原因。「互通」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有效途徑,尤其在新時代背景下,加強世界各國間的文化互通,並以此來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必將成為新的理論課題。
  • 孔子學院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知新覺)
    習近平同志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不斷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各國攜手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14個堅持」之一,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又將其正式寫入憲法。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大學何為
    原標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大學何為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應對當今世界不確定性因素和人類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人類發展和全球秩序演進擘畫了新的藍圖。
  • 從全球戰「疫」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文化的重要性
    中國在疫情防控這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中發揮了巨大作用,展現了大國擔當,起到了穩定錨的作用,中國用自身實際行動詮釋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性。疫情首先在中國發生,一個月後全世界開始蔓延。中國不僅是首當其衝的受難者,也是隨後對事件發展的有效防控力量。疫情發生始料不及,病毒來勢之洶、疫情傳播之烈、範圍擴散之廣、全社會所面臨的挑戰之大,堪稱前所未有。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三題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強調,要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旗幟,積極營造良好外部環境,推動構建新型國際關係和人類命運共同體。而要在實踐上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首先必須在理論上明確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何要構建以及如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問題。1.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人類社會中的一切共同體都是由於某種能夠把人們聯繫起來的紐帶而形成的。
  • 深圳大學: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鑄造文化橋梁
    二十一世紀是人類文明全球化的世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已被多次寫入聯合國決議。如何在錯綜複雜的國際政治、經濟、文化條件下促進不同文化間的有效交流與融和,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世界價值與當代意義,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紐帶,需要我們以文化創新的理念,進行文化哲學的理論思考。
  • 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上述講話表明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領導人基於歷史和現實給出的「中國答案」,展現的是面向未來的長遠眼光、博大胸襟和歷史擔當。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聯合國決議寫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標誌著這一理念已經得到普遍認同。中國所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之所以能夠逐漸在全球取得共識,也正是因為它反映了大多數國家、大多數人的切身利益。
  • 青年: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有生力量
    --接力跑:當代青年應全面提升科學思維能力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的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中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美好的目標,也是一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實現的目標。」青年是未來社會的主幹,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青年人責無旁貸。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家園
    「一帶一路」建設最重要的是實現多民族文化的融合發展,這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前提和基礎,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精神家園的積極實踐。  一、積極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源自中華文明歷經滄桑始終不變的「天下」情懷。同外界其他行為體命運與共的和諧理念是中華文化的重要基因,薪火相傳,綿延不絕。
  • 織寬編長中韓日三國佛教「黃金紐帶」 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三百多名與會代表以「佛教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為主題,交流研討,匯聚共識,暢敘法誼,鞏固加深了三國佛教傳統友誼,表達了三國佛教致力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心願。他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天下為己任,創造性地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推動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反映了人類社會共同價值追求,回應了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世界的發展和人類的未來指明了正確方向。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和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繼承、創新和發展,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外交經驗的科學總結和理論提升。自「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出以來內涵不斷豐富、相關實踐不斷推進。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德傳播的兩大原則
    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德傳播原則;政治文化求同存異;語言交流互通一、引言2012年中共十八大明確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2017年2月10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被寫入聯合國決議。如何在正確把握兩國政治文化差異性、著眼傳播現狀的前提下,尋求中德政治文化的共同性,是一個亟待探討和解決的問題。1. 探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思想淵源與德國政治文化的共同性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絕非一蹴而就,它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我國外交實踐和世界多元文化精髓辯證統一的產物。
  • 從人類語言的差異與共性看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從傳統利益觀來看,國際社會的利益關係曾被認為是一種排他性的零和關係,然而,面對越來越多的全球問題,人們對共同命運和利益有了新的認識。在此背景下,人們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的中國方案有了更深刻理解,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我們要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義
    原標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義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應對國際複雜挑戰、著眼於世界前途和人類發展提出的中國方案,不僅彰顯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光輝,也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的中國智慧,在國際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深刻學習領會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亟須系統地闡釋其哲學意義。
  • 中國傳統「和合」理念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於人類歷史發展潮流大勢,總結中國自身發展的歷史經驗和文化傳承,多次強調要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始終崇尚和諧和睦、友好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