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文明史孕育了大量經典、豐富的文化遺產。中國文化典籍是中華文化的代表性體現。新中國成立前,西方人對中國文化典籍的了解主要依賴海外漢學家的研究,代表人物有翟理斯、亞瑟·韋、戴維·霍克斯、龐德等,而中國學者的對外傳播僅起步於一百多年前。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典籍外譯工作的不斷加強,逐漸形成了以國內學者為主體的宣傳局面,取得了豐碩成果。隨著「一帶一路」的不斷發展和我國國際影響力的日益提升,加強中國典籍的對外傳播,將優秀的中國文明介紹給世界,對於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提升中國國際形象、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近年來,中國典籍在海外的傳播從過去的途徑單一、數量有限逐漸呈現出多維度的特點。若作進一步考察,會發現在海外傳播環境下,中國典籍的傳播現狀具有不平衡性。以四大名著為例,海外傳播影響力最大的是《西遊記》,最小的是《水滸傳》。就《紅樓夢》的譯本而言,國外讀者更為熟悉的是英國漢學家霍克斯的譯本,而較少有人去讀楊憲益的版本。在傳播文化圈上,四大名著在東亞、東南亞多國傳播影響力最大,其中日本對於《三國演義》的追求熱度不亞於國內,產出了大量的影片、戲劇等作品。探索中國典籍的海外傳播特點,我們不難發現,在對外傳播時,譯介學者往往需要在保持原著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兼顧目標語言所對應民族的文化元素和欣賞趣味。《西遊記》之所以傳播範圍最廣、影響最為深遠,是因為它所弘揚的英雄主義、冒險主義、懲惡揚善的精神,更易於為西方世界所接受,從而主動地傳播中國文化的精髓。儘管如此,我們仍可以看到,美國拍攝的《西遊記》雖以原作為藍本,其宣揚的思想則仍以西方思想為主要線索,人物刻畫與美國電影中的經典英雄形象也較為接近。而對於《紅樓夢》這樣富含大量中國傳統文化元素的作品來說,西方讀者在接受上會存在一定的障礙。因此,中國文化典籍海外傳播依然任重道遠。
首先,提升思想高度,實現全球化與民族差異化的有效結合。隨著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國際地位的不斷提升,世界越來越多地接觸到中國典籍傳播的獨特文化魅力。文化是文明的基礎,文明是文化的升華。文化有地域、國別特徵,文明則可以超越國別與民族,具有普適性。我們應當認識到,中西文化相互分立的特性,構成了兩者互補的前提,使文化互鑑更有價值,從而得以升華成為具有普遍意義的文明,以此來助益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因此,我們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應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弘揚和保持中華文化的獨立性。若一味追求傳播效果、迎合西方話語體系,顯然不利於保持中國文化的獨立性。《西遊記》的傳播效果使我們意識到,應當繼續深入挖掘中國典籍中既能體現民族利益,又能為受眾所接受的普遍性傳播要點,如《水滸傳》體現的對國家的忠誠、對壓迫的反抗,《三國演義》所體現的「德為先」的價值取向。典籍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文化象徵,需要我們不斷去挖掘新的生長點,尋求文化的內在普遍性,在此基礎上助推不同文化的共融交匯。
其次,立足長遠戰略規劃,培養專業性翻譯人才。目前的中國文化典籍外譯面臨專業翻譯人才匱乏、外譯語種較為有限等困境。現有的翻譯人才培養機制主要是以英語為國民教育的基本內容。而中國文化典籍外譯需要既對中國文化有深刻認識又對目的語國家的文化歷史熟知的專業性翻譯人才。文化自覺的養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我們需要在充分認識自身文化的基礎上,接觸世界多元文化,從中尋找自身文化的合理定位。因此,應當健全多語種專業翻譯人才隊伍的建設,提升譯者的文化內在自覺性;增強外譯工作的精品意識,提升翻譯質量,思考如何使譯作在精準理解本土文化的基礎上,與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傳統進行兼容與結合,從而進一步提升譯作的本土適應性,使傳播價值最大化。這將對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產生積極而深遠的影響。
再次,增強市場意識,挖掘完善傳播渠道。目前我國的文化典籍外譯傳播的市場機制尚不健全,對國際市場需求的精準評估和目標定位明確的營銷策略還有待進一步挖掘。國內出版傳播機構應提升對中國典籍的認識,把握「一帶一路」倡議的契機,增加沿線國家的多語種教育,從而開展更有針對性、富有成效的中國文化典籍外譯教育。如以四大名著在東亞、東南亞文化圈的流行為突破口,在鞏固現有成果的基礎上,不斷向外部文化圈傳播。完善對外翻譯的框架和戰略,加強與國外出版社的合作,在對海外受眾認知需求進行科學評估的基礎上,確定出版和市場化戰略,實現融合海外中國文化市場培育和海外文化出版產業的有效循環和良性互動。
最後,把握心理需求,打造中國典籍海外傳播新平臺。在對外傳播的過程中,要深入了解目標讀者的文化傳統,調查他們的心理需求,設計適合其文化背景、思維模式和接受方式的故事,在對話交流中讓中國文化典籍走向世界,向世界展示立體生動的中國。隨著大數據技術、人工智慧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日趨成熟,網絡在帶給我們更加多元的海量信息的同時,也能夠根據用戶自身需求進行精細化、多層次、全方位內容傳播,使受眾實現傳播內容的高效匹配,開創了全媒體時代新格局。要充分利用傳統媒介和新媒體相結合的優勢,使故事內容圖文並茂、聲像俱全、生動形象,通過講故事的方式深入淺出地把中國典籍講述出來。這樣的表達方式更有助於他國聽眾的理解,更能打動年輕人群體。
當今世界,全球化不僅體現在經濟利益方面,更體現在全人類和諧共生的共同精神價值需求。文化互鑑正是順應時代需求,為國際社會和諧共處提供了價值基礎,使東西方交流得以從物質層面上升到精神層面,逐漸走向共同發展的良好態勢。講好中國故事、使中國文化「走出去」,不僅僅是停留在國際舞臺上發聲,更重要的是讓西方受眾從本質上提升對中國文化的認知和接受,了解中國文化的文脈精髓。中國典籍的海外傳播作為一種跨文化行為,需要我們結合當前的市場需求,作出長遠的戰略規劃,從根本上提升中國典籍的傳播效果。我們應站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度上,正確看待中西文化的異同,並在此基礎上尋求全球文化互鑑基礎,升華文明共融,從而開創更為互惠包容的發展前景,促進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
(作者單位:南京師範大學外國語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季璇
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請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官方微信公眾號cssn_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