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享家】構建對外話語體系,更好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2020-12-10 吉林廣播網
分享

  黨的十八大明確提出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在國際社會引發了熱烈迴響,掀起了國外學者研究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熱潮,研究的廣度和深度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但是,由於主體身份、文化背景、價值取向、利益訴求、意識形態等諸多差異,國際社會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認知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其中,絕大多數國際智庫學者對於該理念的科學性和創新性給予了極大的肯定,認為它是消除貧困,促進經濟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的一劑濟世良方。與此同時,某些國家的過度解讀和質疑之聲也逐漸浮出水面,該理念甚至遭受話語強勢的西方媒體的汙名化傳播。

  之所以產生這種認知上的質疑和曲解,首先是因為東西方文明的衝突。殖民主義全球擴張的歷史經歷使得在這種背景下成長起來的西方民眾,難以理解根植於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而不同」的理念,因此,對於不同文明的溝通理解和多元共存並沒有達成廣泛的一致。正是這種「自欺欺人的文明自負」加重了西方社會對中國「和合」文化的負面情緒,也從側面體現出我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外話語權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其次是因為國家之間利益的衝突。中國經濟的騰飛、綜合國力的增強讓稱霸兩個世紀的西方大國感到驚訝和恐慌,更讓其稱霸全球的特權地位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和挑戰。由此,「天下大同」被荒唐地曲解為「中國將再次統治『天下』」,用西方的「普世價值」綁架中國的「共同價值」。同時,憑藉著強大的全球傳播網絡,西方國家極力強化話語霸權,肆意散布「中國威脅論」「中國傲慢論」等,主導著國際話語導向,導致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話語理念傳播面臨嚴峻挑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落後就要挨打,失語就要挨罵。」一語道破其中的癥結所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貢獻給世界的「大國智慧」「大國方案」,更需要「大國話語」來為其保駕護航,但是,目前我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與傳播中還存在著一些不足,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是固守既有傳播思維,缺乏創新性話語表達。難以與受眾相融的話語表述,容易造成「對牛彈琴」的對外傳播效果,缺乏吸引力,給國際社會造成刻板印象,從而帶來負面作用,不僅削弱了對外宣傳的功效,而且還損害了中國話語體系的聲譽。

  二是學術話語尚未形成體系。建構融通中外的話語體系,需要以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來向世界解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中的標識性概念和核心話語,這是一個龐大而艱巨的系統工程,是中國學術界的精英學者們責無旁貸的歷史重任。

  三是中國智庫在構建對外話語體系方面缺乏引領性概念和源發性觀點,國際合作方面與西方權威智庫機構缺乏互聯互通,在國際社會上的傳播影響力不足。

  四是缺乏制定國際規則的經驗,在全球治理中還沒有構建起自己的話語體系,這是我國提升國際話語權所面臨的嚴峻挑戰。建立在國家安全基礎上的對外傳播話語體系,是新時代亟需解決的重大課題。

  針對上述問題,筆者認為,必須進一步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外話語體系的構建與譯介傳播。

  一、對外話語體系的交流支撐——構建有吸引力的對外翻譯

  對外翻譯是融通中國話語和國際話語的「轉換器」,是構建對外話語體系的「最後一公裡」。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西方的影響力和傳播效果如何,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能否塑造對他們來說有吸引力的對外話語表達,用外國人能聽得懂且可以深入人心的話語,來講述中國的智慧理念。因此,中國需要加大具體敘述,儘量避免使用模糊概念,以此來加深和提高西方人民對中國文化理念的理解力和接受力。在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話語建構中,我們需要把體現中國元素的話語理念和符合國際傳播規律的表達方式結合起來,激發中外共鳴,形成一套科學的、準確的、有效的、具有中國特色的對外翻譯體系,更好地服務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外話語體系的建構與傳播。

  二、對外話語體系的學術支撐——實現術語的創新表達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外話語體系,首先必須具有國際視野,要不斷加強中華傳統文化與世界其他國家文明成果的交往和互通,豐富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外話語體系的內涵。其次要勇於創新概念和術語的表達,凝練出中西方都能接受和理解的概念術語表達,以此來激活世界文明中的文化活性,幫助西方人民更好接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第三要以中國學界的學術成果和研究積澱為支撐,在理論研究中升華出新的術語和規範,與國際學術研究成果接軌,為創建新的對外話語體系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三、對外話語體系的思想支撐——打造高端智庫平臺

  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外話語體系建構必須以具有廣泛影響力的高端思想交流平臺為基礎,打造高品質的、可持續的、具有引領性的研究成果,影響世界各國執政精英對於中國方案的認同與接受。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一直是英美多家知名智庫的關注熱點,如英國皇家國際事務研究所、亞當•斯密研究所、歐洲改革中心、政策研究中心等英國重要智庫的研究成果,對人類命運共同體形成全球性共識和全面推進,產生了關鍵性的影響。基於此,中國更有責任和義務,加大研究投入力度,更加權威客觀地向世界解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以學術實力和學術成果說話,不斷增強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和話語權,進而建立起引領性研究體系。我們需要儘快實現與英國、美國等高端智庫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和「成果共享」,在學術舞臺上展示中國智慧,講好中國故事,真正擔當起一個智庫大國的責任。

  四、對外話語體系的安全支撐——參與全球治理體系建設

  中國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倡導者,是人類命運共同體實踐的建設者,更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立場的捍衛者。作為崛起中的大國,中國必須打破西方國家的話語壟斷,變被動應對為主動塑造,積極爭取話語權,以更加積極的態度和更加有效的方式介入到國際組織的管理活動和國際遊戲規則的構建,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改革和建設,用中國的話語解讀中國智慧和貢獻中國力量,讓世界知曉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宗旨是實現包括中國人民在內的世界最廣大人民的切身利益,從而使國際社會正確認識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打破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種種歪曲和誤讀,最終以促進國際社會話語體系的公平與正義。

  國際話語體系需要中國的融入和參與。中國必須加快構建起一套成熟的人類命運共同體對外話語體系,與世界各國一道在未來建立一套公平、正義且符合大多數國家利益的國際話語新秩序,一道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而努力。


相關焦點

  • 做好政治文獻對外翻譯與傳播,助力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這一理念成為習近平外交思想的重要內容,受到國內外廣泛關注,並寫入聯合國多項決議。在此背景下,為進一步發揮新時代黨和國家重要文獻對外翻譯在我國國際話語權建設中的基礎性作用,更好地學習、宣傳、闡釋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精神,本次論壇的主題聚焦於「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與翻譯闡釋」。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對德傳播的兩大原則
    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德國傳播現狀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作為全球治理的中國方案,主要通過外交場合、學術交流、大眾傳媒等多種方式對外傳播,通過分析《時代報》、《世界報》、《南德意志報》等德國主流媒體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關注程度,可以總結出德國主流媒體對該理念的報導主要有三個特徵:(1)多數文章使用引用語提出該理念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闡釋與國際傳播
    這就使得我們在表達和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時候具有天然的道義優勢,有助於我們有效提升中國國際話語權,也為超越西方話語框架和理論體系提供了理論指導和現實路徑。目前,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傳播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比如,海外媒體高度關注、國際政要和學者積極點讚、載入多項聯合國決議等等。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與跨文化交流
    在民眾層面,跨文化交流有助於扭轉一國民眾對外方文化的思維定式,增進相互理解,促進民心相通,為國家之間深度合作構築民意基礎。 二、跨文化交流有利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傳播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站位於全人類命運高度,對當今世界格局、時代主題以及未來世界秩序的戰略構想,是中國與世界深度互動的理論結晶。
  • 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國際傳播理論體系
    外部世界對於中華文化的重新審視,客觀上要求包括理論研究者在內的中國對外傳播主體進行創新探索,建立與之相適應的觀念和體系,並進行深入闡釋和廣泛傳播。我們要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哲學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並在實踐中對其進行補充、拓展、完善,形成創新性的思維和話語,加快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國際傳播理論體系。
  • 《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英譯策略初探
    此外,2019年9月,中共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院長曲青山在多哥國民議會大廈主持「習近平《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法文版首發式」。同年12月,中央黨史和文獻研究院原院長冷溶分別在尚比亞和加納舉辦《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英文版發布會。這一系列活動同《論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外文版一道,推動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國際社會的有效傳播。
  • 【話語中國行】歷史記憶與話語主權: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
    鑑於日本右翼勢力拒不承認侵華戰爭、南京大屠殺、強徵慰安婦等鐵一般的反人類罪事實,我們必須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話語體系,在國際社會掌握話語主權,以公正的史實和客觀可信的話語揭露侵華日軍二戰期間在中國製造的累累暴行,尤其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的真相。
  • 中國傳統「和合」理念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著眼於人類歷史發展潮流大勢,總結中國自身發展的歷史經驗和文化傳承,多次強調要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促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為世界和平與發展貢獻中國智慧。自古以來,中華民族愛好和平,始終崇尚和諧和睦、友好合作。
  • 【文萃】文化互通與構建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
    「互通」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有效途徑,尤其在新時代背景下,加強世界各國間的文化互通,並以此來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必將成為新的理論課題。  (二)「文化互通」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邏輯關係  一方面,文化互通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了現實路徑,有助於促進世界各國內部的「重疊共識」向全球範圍延伸,有利於保障全球政治穩定和世界正義。另一方面,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增強文化互通開闢了新道路。
  • 賈文山:「一帶一路」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話語體系的建構
    「一帶一路」工程不僅應該為人類帶來福祉,還應該為人類知識體系的與時俱進,更新換代和發展與壯大做出原創性貢獻。首先迫在眉睫的是構建實事求是和國際通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論體系。一、「一帶一路」建設五周年現狀自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9月與10月提出「一帶一路」倡議以來,已有將近五年時間。回顧過去,「一帶一路」倡議受到全球關注。
  • 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觀照文學創作
    著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意味著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可以說,「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面高揚的旗幟,引領著新的發展方向。 我國自古以來就有強烈的天下情懷和理論主張,是孕育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重要基石。《尚書·堯典》記載:「協和萬邦,黎民於變時雍。」這是說國家之間應該和諧相處。
  • 人民日報: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以卓越的政治家和戰略家的宏大視野和戰略思維,高瞻遠矚地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這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當代中國對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論貢獻,已經成為中國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的鮮明旗幟。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形成、實踐與時代價值
    國際社會已普遍認識到這一理念不僅是中國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也為國際社會整體進步發展提供了解決方案;認識到這一理念能夠指導解決當前國際社會面臨的主要全球性議題和深層次問題。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經歷三次重大躍升,通過三大實踐平臺不斷走深走實  自黨的十八大報告中首次提出「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以來,該理念整體歷經三次重大躍升。
  • 構建網絡意識形態話語體系
    為了更好地鞏固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的指導地位,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構建網絡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已經成為廣大意識形態工作者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在此過程中,我們應當努力處理好以下三個方面的關係。第一,處理好各種話語資源之間的關係。網絡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構建,可採用的話語資源主要有三種,即馬克思主義話語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話語資源和西方文化話語資源。
  • 以文化典籍傳播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隨著「一帶一路」的不斷發展和我國國際影響力的日益提升,加強中國典籍的對外傳播,將優秀的中國文明介紹給世界,對於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提升中國國際形象、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在傳播文化圈上,四大名著在東亞、東南亞多國傳播影響力最大,其中日本對於《三國演義》的追求熱度不亞於國內,產出了大量的影片、戲劇等作品。探索中國典籍的海外傳播特點,我們不難發現,在對外傳播時,譯介學者往往需要在保持原著文化精髓的前提下,兼顧目標語言所對應民族的文化元素和欣賞趣味。
  • 唐潤華:構建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話語體系的幾個問題
    黨中央一直非常重視對外傳播話語體系的構建,習近平主席最近幾年多次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傳播體系,提高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詮釋好中國特色。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裡面也有這麼一段話,就是說要對外推廣中國文化,要構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 動機·前景·理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國外認知與評價
    從生成動機來看,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是中國歷史文化的遺產、現實利益的彰顯、責任擔當的體現以及習近平領導風格的展現;從發展前景來看,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或是切實可行的現實方案,或面臨諸多風險和挑戰,或是難以實現的理想藍圖;從邏輯理路來看,要充分發揮「一帶一路」建設的示範引領作用,妥善處理好世界範圍內各領域的安全問題,建立健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國際法律機制,提倡樹立多彩、平等、包容、互鑑的文明觀。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大國領袖的深邃思考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是習近平總書記以大國領袖的責任擔當,站在人類歷史發展進程的高度,統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深入思考「建設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如何建設這個世界」等關乎人類前途命運重大課題過程中,提出的重要新理念,構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和精髓。
  •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引領人類文明進步方向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汲取了中華傳統文化中「天下觀」與「和文化」的思想精髓,將攸關中國前途命運的中國夢與攸關世界各國前途命運的世界夢緊密連接在一起,讓世界各國共享中國經驗,讓中國發展成為世界的機遇。 引領我國外交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往往有其核心範疇,用以統攝理論體系中的相關概念,保證理論體系概念間的自洽和邏輯上的貫通。
  • 從人類語言的差異與共性看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從傳統利益觀來看,國際社會的利益關係曾被認為是一種排他性的零和關係,然而,面對越來越多的全球問題,人們對共同命運和利益有了新的認識。在此背景下,人們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實現共贏共享」的中國方案有了更深刻理解,人類文明多樣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徵,也是人類進步的源泉。我們要促進和而不同、兼收並蓄的文明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