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語中國行】歷史記憶與話語主權: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

2021-01-10 中國社會科學網

  南京大屠殺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受屈辱的至暗時刻,這也是一段充滿國殤家恨的歷史,不僅每一個中國人應該銘記,世界亦不能遺忘。近年來,隨著我國不斷加強南京大屠殺史實真相的國際化宣傳力度,國際社會關於南京大屠殺史實的認知也不斷得到加強。2015年10月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南京大屠殺檔案》列入《世界記憶名錄》(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標誌著這段民族記憶成為世界記憶。但需要指出的是,南京大屠殺史實在西方的知曉度仍然非常低,與二戰時期納粹屠殺猶太人(Holocaust)的慘案相比,國際社會對南京大屠殺的史實認知仍然存在明顯差距。牛津大學中國中心主任拉納·米特(Rana Mitter)在其《中國,被遺忘的盟友》一書中指出,西方人了解很多關於二戰期間德國在歐洲、日本在亞太戰場的情況,甚至關於蘇聯反法西斯戰場的情況,但是,關於中國在二戰中的故事在西方就沒有真正被講述過。又如,2005年11月1日,第60屆聯合國大會一致通過了由104個國家共同提交的一項決議草案,決定將每年的1月27日定為「國際大屠殺紀念日」,但是,南京大屠殺卻不在這一主題之內。 

  鑑於日本右翼勢力拒不承認侵華戰爭、南京大屠殺、強徵慰安婦等鐵一般的反人類罪事實,我們必須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話語體系,在國際社會掌握話語主權,以公正的史實和客觀可信的話語揭露侵華日軍二戰期間在中國製造的累累暴行,尤其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的真相。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話語體系,一方面我們必須提升符合國際學術界共同規範的研究水平,提升學術話語的公信力和說服力,從而主導學術話語權;另一方面,鑑於南京大屠殺史實國際認知的複雜性和敏感性,我們必須進一步加強基於第三方視角的南京大屠殺歷史國際講述和傳播,以增進國際社會對南京大屠殺史實的了解,構建共同的人類記憶。比如,2016年10月在法國岡城和平紀念館舉辦的《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就是基於當年留守南京救援難民的拉貝、馬吉、威爾遜、魏特琳、辛德貝格等西方人士留下的影像、照片、日記和書信等第一手史料而組織的促進南京大屠殺史實傳播國際化的有力舉措之一,產生了較為廣泛的影響。在此之後,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又組織了赴美國、捷克和白俄羅斯的基於第三方視角的史實展,同時在館內也組織了多次中英文展覽。此外,江蘇電視臺完成的十集電視片《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獲得「艾美獎」的中美合拍劇情片《南京之殤》等,都是基於西方人士留下的第一手史料構建了第三方視角的直觀全面的國際化講述,提升南京大屠殺史實成為人類記憶的有益嘗試,得到了國內外輿論的高度認可。  

  翻譯是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話語體系的重要環節。南京大屠殺史實翻譯屬於國家翻譯實踐行為,是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手段。在關係到國家民族尊嚴的大是大非問題面前,我們絕不可以把南京大屠殺史實翻譯與對外傳播的話語主權拱手相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提高我國參與全球治理的能力,著力增強規則制定能力、議程設置能力、輿論宣傳能力、統籌協調能力。」2019年8月31日,南京贈送的辛德貝格雕像在丹麥奧胡斯市馬瑟裡斯堡紀念公園揭幕,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等出席活動。世界各大主流媒體連續報導,傳遞南京人民的和平心聲。在赴丹麥之前,南京市政府代表團就提前完成了大量重要翻譯任務,包括展覽文字稿、致辭稿、給丹麥女王的禮物手冊,等等。在丹麥揭幕和展覽期間,代表團由熟悉南京大屠殺歷史的英語媒體協調員協調溝通外國媒體的採訪,為丹麥民眾和外國遊客詳細介紹了辛德貝格當年在南京的義舉,南京市與奧胡斯市籤署了友好合作諒解備忘錄後,以最快時間拿出了中文新聞通稿的英文版向全球媒體發布,因而很好地掌握了話語權。中丹合作舉辦的辛德貝格雕像和展覽之所以通過精準發力主導對外話語權,除了找準辛德貝格這個中丹命運共同體最大公約數之外,中方在規則制定、議程設置、輿論宣傳、統籌協調等方面自始至終掌控著主導權是重要的原因。 

  南京大屠殺史實翻譯的根本原則和前提是必須確保話語主權,體現國家意志,即從國家政治立場、國家形象意識、文化主權意識、語言政策意識等立場出發,推動國家敘事,用國際化語言講述這段歷史真相,從而塑造國家形象,維護國家利益,捍衛民族尊嚴。比如「抗日戰爭」這個名稱,我們就堅決不能使用國外較多使用的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第二次中日戰爭)這個極不準確的說法,而是必須表達為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戰爭),因為前者屬於混淆視聽,有幫助日本軍國主義開脫罪責的嫌疑,這樣的說法連加害方都無法確認,因此是我們斷然不能接受和採用的,這是一個關係到國格和民族尊嚴的大是大非問題。又如,慰安婦制度是日本軍國主義在二戰時期肆無忌憚地對日本婦女以及亞洲婦女的人權人格的踐踏,是20世紀以來人類歷史上最醜陋骯髒黑暗的一幕。「慰安婦」這個日語詞彙是日本軍國主義時期軍國主義者發明創造的新詞,有美化遮掩日本軍國主義、踐踏女性人權事實之嫌。1996年聯合國曾就日軍慰安婦問題出臺報告,將慰安婦制度認定為性奴隸制度。2012年12月6日,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專家、南京大學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所所長張憲文在《南京大屠殺全史》出版發布會上鄭重提出,「慰安婦」的稱呼是從日本軍人角度而言的,而受害國婦女大多為被誘騙或強迫而淪為日軍發洩性慾的對象,因此,所謂日軍「慰安婦」實為日軍「性奴隸」,應將日軍在侵華戰爭中強徵中國、朝鮮等國「慰安婦」改稱為「性奴隸」。為此,我們在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話語體系過程中,絕對不應該繼續使用日本軍國主義者創造發明的「慰安婦」這一日語詞彙,而應該依據聯合國決議,還所謂「慰安婦」的真正面目,直接定義為「日軍性奴隸」(Japanese military sexual slavery)。「日軍性奴隸」這一詞彙不僅要出現在詞典裡,而且所有媒體輿論都要統一使用這一最能客觀反映事實真相的詞彙,徹底揭露日本軍國主義的真實醜陋面目。

  基於上述翻譯原則,南京大屠殺史實的翻譯策略必須堅持兩個基本策略,即史實可靠,譯文地道,只有這樣才能確保話語客觀、可信。具體翻譯方法包括必須結合歷史語境,推敲貼切譯文;結合歷史背景,確保回譯到位。比如頻頻出現在留守南京救援難民的西方人士的書信日記裡的醫院University Hospital(University of Nanking Hospital),指的是當時的金陵大學附屬鼓樓醫院,即現今的南京市鼓樓醫院,為南京歷史上第一所西醫醫院,其前身是1892年由基督教會派遣的加拿大籍傳教士麥克林醫學博士(William E. Macklin,中文名「馬林」)創建的「基督醫院」,民間又稱「馬林醫院」,1914年更名為「金陵大學鼓樓醫院」,當年在南京的西方人士通常稱其為University Hospital。因此,將當時的鼓樓醫院這一名稱翻譯為英語時候,最貼切的譯文應該是還原那個時代的英文表達University Hospital,以回歸歷史語境,呈現客觀可信的史實原貌。

  在南京大屠殺史實國際傳播過程中,翻譯與有力焉,能夠促使國際社會增加對中國近代史至暗時刻的了解。做好南京大屠殺史實翻譯,有利於我們構建對外傳播話語體系,掌握話語主權,從而體現國家意志,塑造國家形象,維護國家利益,捍衛民族尊嚴,這就是國家翻譯實踐的必然旨歸,也是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話語體系和話語主權的基礎和根本所在。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話語體系,掌握話語主權,就是為了更好地向國際社會系統講述侵華日軍製造的南京大屠殺暴行真相,使得民族記憶真正成為世界記憶,進而促進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為推動人類和平事業做出貢獻。

  (作者系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本文為作者參加2020年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宣傳教育活動之「勿忘國恥 圓夢中華」學術座談會上的講話,原標題為《維護國家利益的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話語原則與策略》,發表時作者進行了修訂整理)

相關焦點

  • 南農外國語學院教授王銀泉:持續推動南京大屠殺成為「世界記憶」
    南農外國語學院教授王銀泉——持續推動南京大屠殺成為「世界記憶」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上的文字介紹是中、英、日三種語言。
  • 「勿忘國恥 圓夢中華」學術座談會在南京舉行
    」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經盛鴻提出,進行日本侵華史與南京大屠殺史教育,需要從事日本侵華史與南京大屠殺史研究的專家學者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抗戰歷史和南京大屠殺史的重要講話,繼續深入研究,以更多的研究成果作為歷史教育教材。進一步發揮各個學會的功能,通過組織研討會、座談會等形式促進互相交流,實現取長補短。
  • 唐潤華:構建中國文化對外傳播的話語體系的幾個問題
    黨中央一直非常重視對外傳播話語體系的構建,習近平主席最近幾年多次強調要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精心構建對外傳播體系,提高對外話語的創造力,感召力和公信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詮釋好中國特色。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的決定裡面也有這麼一段話,就是說要對外推廣中國文化,要構建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讓中華文化走向世界。
  • 構建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
    話語體系承載著一個國家特定的思想價值觀念,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總結、反映、概括新時代的偉大實踐,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是哲學社會科學的重要課題。7月6—7日,山東社科論壇「『一帶一路』倡議與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研討會在山東師範大學舉行。與會學者圍繞如何構建對外話語體系、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等議題展開交流研討。
  • 【思享家】構建對外話語體系,更好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
    難以與受眾相融的話語表述,容易造成「對牛彈琴」的對外傳播效果,缺乏吸引力,給國際社會造成刻板印象,從而帶來負面作用,不僅削弱了對外宣傳的功效,而且還損害了中國話語體系的聲譽。  二是學術話語尚未形成體系。
  • 《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八大板塊展現「人類記憶」
    經過一年多策劃、改陳布展後的《南京大屠殺史實展》首次震撼亮相。八大板塊、2000多張照片、900餘件文物,展現了南京大屠殺這一人類的浩劫、全人類的共同記憶,以及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13日下午,記者第一時間探訪改造後的展陳。進入展廳,迎面看到黑色石板上用中、英、日三種文字書寫的展覽主題——「南京大屠殺史實展」。
  • 我的名字是「和平使者」④| 南農教授翻譯史實:讓南京大屠殺成為...
    2020-12-11 11:05圖文來源:紫金山新聞 《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展覽法國開展;2015年10月10日,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遺產名錄……近年來,南京大屠殺的記憶正在更深切地進入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 馮峰:美國官方話語的對外傳播戰略
    而「自由、民主」等概念正是美國基本的價值觀念和意識形態,並作為美國標準的官方話語,在二戰後美國的外交政策、對外傳播和國際事務中廣泛使用和推廣。 第三,向全球推廣美式「道義」原則是美國官方話語對外傳播的重要特徵。在美國宣揚國際道義原則的背後,隱藏的是美國對外傳播的真實目的:表面上通過官方話語宣揚國際道義,骨子裡卻是對受眾潛移默化地傳播美國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
  • 美國官方話語的對外傳播戰略
    作者:對外經貿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教授 馮峰  美國的對外傳播戰略,作為美國全球戰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服從並服務於美國的全球戰略。在美國的對外傳播戰略中,其官方話語作為闡述美國政策的載體,承載的使命不僅是表達、傳遞美國的外交政策,為美國外交政策的政治正確性、法律合理性和道德正義性進行辯護和宣揚,而且潛移默化地滲透、輸出美國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這一戰略不僅維護了美國的核心價值觀,以及美國的意識形態安全和制度安全,而且有利於增強美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霸權地位,並「反證」美國全球霸權的政治「正確性」和「合理性」。
  • 「不可忘卻的記憶-南京大屠殺史實」閱讀尋訪行動(第四季)首場活動...
    龍虎網訊 (記者 吳威 王雪純 攝影 薛飛) 銘記歷史、不忘過去、珍愛和平、開創未來。今天(12月2日),「不可忘卻的記憶-南京大屠殺史實」閱讀尋訪行動(第四季)首場活動舉行,讀書會成員和市民代表共同閱讀《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一書,並走進挹江門叢葬地為長眠於此的遇難同胞獻花致哀。
  • 南京大屠殺紀錄片登陸美國歷史頻道:細節都有史實
    中美合拍紀錄片《南京之殤》海報。血色瀰漫的南京城,最後一批外國記者離開時,目睹了怎樣的屠殺和劫後空城的場景?他們如何冒險將記錄日軍暴行的影片帶出南京並傳播於世?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是如何接收和保護中國難民的?中美合拍紀錄片《南京之殤》用故事化的結構形式,情節化的表達方法講述歷史史實,還原了發生在80年前外國人眼中的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慘案真相。
  • 多模態話語視域下扶貧宣傳片對外傳播文本研究
    本研究擬借鑑多模態話語分析綜合理論框架和視覺語法理論,建構一個包含文化、語境、形式、意義四個層面的理論框架,對系列短片中多符號系統要素的使用展開研究,探究研究對象是如何運用包含多種模態在內的語篇資源,構建起語篇的整體意義,並實現其傳播目的。
  • 構建網絡意識形態話語體系
    為了更好地鞏固主流意識形態在網絡空間的指導地位,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構建網絡意識形態話語體系已經成為廣大意識形態工作者的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在此過程中,我們應當努力處理好以下三個方面的關係。第一,處理好各種話語資源之間的關係。網絡意識形態話語體系的構建,可採用的話語資源主要有三種,即馬克思主義話語資源、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話語資源和西方文化話語資源。
  • 創新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話語表達方式
    通過以受眾的個人體驗和感受為中心展開話語敘事,運用接地氣的言說方式傳播真善美、傳遞正能量,為構建多元、對話、包容的公共話語空間作出努力。官方敘事話語要學會與紛至沓來、激蕩不已的新思潮、新詞彙形成充分的交流與碰撞,並在交流與碰撞中豐富壯大自己。
  • 構建中國特色話語體系 增強國際影響力話語權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話語體系建設,著力打造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範疇新表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增強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強調,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和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剛剛結束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
  • 新聞傳播的話語分析與現代性重建
    新聞語境應有大小之分,大的新聞語境指整個新聞行業影響所及的社會輿論環境,小的新聞語境則是指某一具體消息報導、某一具體新聞表達所涉及的傳播環境。話語是語言系統和社會環境的交匯點,所以考察話語就要考察話語的傳播環境。因此,話語分析既包括話語的表層結構和表層意義,還包括生成和解讀話語的政治、文化和歷史背景。「話語不僅是文本,它還是互動的一種形式。」
  • 媒體傳播與話語體系建設
    原標題:劉仲翔:媒體傳播與話語體系建設 當前話語體系問題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媒體傳播在話語體系建設尤其是話語體系的傳播和爭奪話語權的過程中扮演了非常關鍵的角色。 按照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由於我們國家綜合國力的快速增長,我們所面臨的國內、國際話語環境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這些變化直接影響到話語體系構建和媒體傳播問題: 首先,從國內來看,隨著國力的增強,我們不願意繼續做行動的「巨人」,話語上的「矮子」,所以對話語權的要求也自然而然地增加了。
  •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生:南京大屠殺的回憶也是日本人民的財富
    12月11日,南京大學舉行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主題活動」在南大擇善樓內舉行。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張生教授為來自於各個院系的學生講述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並提出了新的觀點。
  • 紅旗文稿刊文:創新主流意識形態傳播的話語表達方式
    通過以受眾的個人體驗和感受為中心展開話語敘事,運用接地氣的言說方式傳播真善美、傳遞正能量,為構建多元、對話、包容的公共話語空間作出努力。官方敘事話語要學會與紛至沓來、激蕩不已的新思潮、新詞彙形成充分的交流與碰撞,並在交流與碰撞中豐富壯大自己。
  • 留住人類苦難記憶,傳播和平發展理念!
    繼1995年、2007年兩次展陳改造後,2016年底紀念館啟動新的展覽改陳,以南京大屠殺史實為核心內容,做好布展的「加減法」。2017年底,紀念館完成第三次改造,增加「人類記憶」主題,吸收史學研究新成果和新展品,並將原展覽的11個部分調整為8個部分,南京大屠殺主題更加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