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八大板塊展現「人類記憶」

2020-12-18 紅色記憶網

序廳中,中央聚光燈照亮的「死難者300000」紀念裝置凸顯對死難者的緬懷。(崔曉 攝)

12月13日,第四個國家公祭日。經過一年多策劃、改陳布展後的《南京大屠殺史實展》首次震撼亮相。八大板塊、2000多張照片、900餘件文物,展現了南京大屠殺這一人類的浩劫、全人類的共同記憶,以及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

13日下午,記者第一時間探訪改造後的展陳。進入展廳,迎面看到黑色石板上用中、英、日三種文字書寫的展覽主題——「南京大屠殺史實展」。解說員告訴記者,黑底白字的寓意是:黑的就是黑的,說一萬遍也不可能變成白的;白的就是白的,說一萬遍也不可能變成黑的。這些鐵的歷史事實,決不允許否認和歪曲。

沿階而下,左側是一面巨大的檔案牆,分類擺放了1萬多盒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個性化檔案資料,是根據倖存者、死難者遺屬口述以及檔案館的收藏資料搜集整理而成,有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倖存者的個人檔案,也有加害方日本老兵的個人檔案,還有第三方證人即外籍人士的檔案。

臺階下是「12秒」流星裝置。人們常說,生命如繁星。每隔12秒就聽到一顆流星從高空墜落的聲音,這意味著在南京大屠殺期間,每隔12秒就會有一條生命消失,緩緩呈現又消失的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姓名。這裡用速度概念的獨特方式,向世人表達對逝者的緬懷。

步入序廳,中央聚光燈照亮的「死難者300000」 的紀念裝置凸顯對死難者的緬懷。上方圓形裝置由30塊樹脂包埋的城磚圍成,寓意城破後的大屠殺。

序廳的盡頭是雨花門、光華門、中華門等七個高大扭曲的南京城城門。1937年12月初,中日雙方最後的激戰正是在這幾個城門前展開的。城門上各有一塊南京明城牆的城磚,寓意南京城破之後南京大屠殺發生。

從七個南京城城門進入,就是整個展覽八個部分的史料陳列,分別為:南京淪陷前的中國形勢、日軍進犯南京與南京保衛戰、日軍在南京的暴行、人道主義救援、世界所了解的事實與日本的掩飾、大屠殺後的南京、戰後調查與審判、人類記憶和平願景。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館長張建軍介紹,紀念館原基本陳列《人類的浩劫——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實展》自2007年12月13日開放,已經10年,其展示內容、展陳手段等已無法適應時代進步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展廳設備老化、展具陳舊等問題,已無法滿足常年650萬—800萬人次大流量觀眾的接待需求,亟需進行陳列改造。按照「每5年進行一次局部改陳布展,每10年進行一次全面改陳布展」的博物館慣例,紀念館今年進行了全面改陳布展工作。

八大板塊這樣布局

第一部分 南京淪陷前的中國形勢

日本明治維新後,隨著國力的增強,軍國主義思想逐漸抬頭,逐步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開始了對中國的侵略。1931年製造「九·一八事變」,侵佔中國東北。1937年又製造「七七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同年8月,「八·一三事變」爆發,日軍向上海發動大規模進攻。日軍侵佔上海後,向當時的中國首都南京進犯。

第二部分 日軍進犯南京與南京保衛戰

日軍侵佔上海後,中國首都南京成為日軍的重點進攻目標。1937 年11 月,國民政府確立「短期固守」方針,投入約15萬兵力守衛南京。12 月1 日,日本大本營陸軍部下達了進攻南京的作戰命令。中國守軍在裝備差、建制不全的情況下,與日軍展開殊死戰鬥。12 月13 日,南京淪陷。

第三部分 日軍在南京的暴行

日軍侵佔南京後,公然違反國際公約,大規模搜捕和屠殺俘虜,肆意屠殺手無寸鐵的平民;日軍不分場合,不分年齡、職業、身份,對廣大婦女實施強姦、輪姦暴行,在南京淪陷後的最初一個月內,城內就發生了近兩萬起強姦案;日軍到處搶劫公私財物,大肆縱火、破壞,南京城南最繁華的商業區和人口密集的住宅區是受害最嚴重的地區,主要街道幾乎都成了廢墟。

第四部分 人道主義救援

南京淪陷前夕,一批留在南京的中外人士成立了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並設立安全區(又稱難民區)。南京大屠殺期間,他們竭盡所能保護和救助難民,記錄和抗議日軍暴行。他們的善舉,閃耀著人性的光輝。

第五部分 世界所了解的事實與日本的掩飾

日軍實施大屠殺的事實,國際社會進行了持續報導與揭露,日本當局卻以「和平南京」的虛假宣傳掩蓋罪行。

第六部分 大屠殺後的南京

日軍在南京恣意屠戮,留下累累屍體,無數個家庭為之破碎。在日偽統治下,劫後餘生的南京市民,老無所依,幼無所養,在赤貧與悲痛中掙扎。

第七部分 戰後調查與審判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這標誌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戰後,遠東國際軍事法庭和南京審判戰犯軍事法庭,都對南京大屠殺慘案進行了調查和專案審理,作出了正義的判決和法的定論。松井石根、谷壽夫等一批日本戰犯受到了法律的嚴懲,朝香宮鳩彥、柳川平助、中島今朝吾等日軍指揮官因皇族身份、病死等原因逃脫了正義的審判。

第八部分 人類記憶 和平願景

南京大屠殺是人類的一場浩劫,應該成為全人類的共同記憶。銘記這段歷史,就是要喚起每一個善良的人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摒棄偏見和歧視,消除仇恨和戰爭,相互尊重、平等相處、和平發展、共同繁榮,這是人類追求的美好願景。(毛慶)

責編:周璇

31206646,.《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八大板塊展現「人類記憶」,.2017-12-14 10:59:46,.204301,.周璇

相關焦點

  • 【話語中國行】歷史記憶與話語主權: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
    2015年10月9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南京大屠殺檔案》列入《世界記憶名錄》(Memory of the World Register),標誌著這段民族記憶成為世界記憶。但需要指出的是,南京大屠殺史實在西方的知曉度仍然非常低,與二戰時期納粹屠殺猶太人(Holocaust)的慘案相比,國際社會對南京大屠殺的史實認知仍然存在明顯差距。
  • 「不可忘卻的記憶-南京大屠殺史實」閱讀尋訪行動(第四季)首場活動...
    今天(12月2日),「不可忘卻的記憶-南京大屠殺史實」閱讀尋訪行動(第四季)首場活動舉行,讀書會成員和市民代表共同閱讀《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一書,並走進挹江門叢葬地為長眠於此的遇難同胞獻花致哀。本次活動由市委宣傳部指導,南京報業傳媒集團主辦,鼓樓區委宣傳部協辦,龍虎網承辦。
  • 南農外國語學院教授王銀泉:持續推動南京大屠殺成為「世界記憶」
    2020-12-11 07:23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上的文字介紹是中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在舊金山聖瑪麗大教堂開展
    當地時間12月16日下午6時,由國務院新聞辦指導協調,江蘇省政府新聞辦、南京市政府新聞辦主辦,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美國舊金山侵華日軍浩劫紀念館和舊金山聖瑪麗大教堂共同舉辦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實展」正式開展。美國國會眾議員本田、舊金山市長布朗、中國駐舊金山總領事王雲翔、南京市委副書記陳家寶、舊金山市議會參事帕斯金、餘胤良、聖瑪麗大教堂奧康納神父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
  • 南京大屠殺史實展開放 馬吉牧師攝影機展出
    約翰·馬吉拍攝日軍暴行時使用的攝影機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臨時展廳開放。約翰 ·馬吉牧師的攝影機原件、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籤署的作戰命令首次展出,該展覽將持續至11月底。   據了解,此次展覽是以2016年10月赴法展覽的《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史實展為展陳基礎而設置的,展覽共展出170餘幅歷史照片、120餘件珍貴文物,以及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證詞和視頻資料。   1912年至1940年,美國牧師約翰·馬吉在中國傳教。
  • 南京大屠殺紀錄片登陸美國歷史頻道:細節都有史實
    中美合拍紀錄片《南京之殤》海報。血色瀰漫的南京城,最後一批外國記者離開時,目睹了怎樣的屠殺和劫後空城的場景?他們如何冒險將記錄日軍暴行的影片帶出南京並傳播於世?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是如何接收和保護中國難民的?中美合拍紀錄片《南京之殤》用故事化的結構形式,情節化的表達方法講述歷史史實,還原了發生在80年前外國人眼中的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慘案真相。
  • 我的名字是「和平使者」④| 南農教授翻譯史實:讓南京大屠殺成為...
    2020-12-11 11:05圖文來源:紫金山新聞 《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展覽法國開展;2015年10月10日,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遺產名錄……近年來,南京大屠殺的記憶正在更深切地進入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 致敬改革者:紀念館,讓城市記憶變為人類記憶
    40年過去,當年雜草叢生的江東門集體屠殺和「萬人坑」叢葬地遺址處,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巍然屹立,並已成為推動國際和平城市建設的地標。1985年建成開放以來,紀念館致力於傳播南京大屠殺史實,傳遞中國和平發展理念,推動那段歷史從南京的城市記憶上升為人類記憶,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讓和平永續。
  • 和平:從民族國家記憶到人類共同價值的關鍵詞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是人類歷史上最黑暗的記憶之一,也是中華民族心靈上無法消弭的傷痛。紀念館內有基本陳列《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和《正義必勝 和平必勝 人民必勝——中國戰區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暨審判日本戰犯史實展》《二戰中的性奴隸——日軍「慰安婦」制度及其罪行展》兩個主題展陳。
  •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不忘苦難記憶,砥礪復興之志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設立以來,對30萬遇難同胞的深切緬懷和對那段災難歷史的深刻反思,正成為國人傳承歷史記憶的自覺追求,化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不竭動力。牢記民族苦難冬天的「哭牆」前,有無盡的哀思。11月25日,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夏淑琴、葛道榮、石秀英、馬庭寶、路洪才、艾義英、餘昌祥,以及部分去世倖存者家屬,齊聚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以下簡稱「紀念館」)內的遇難者名單牆前,再一次為逝去的親人送上鮮花,留下無盡的哀思。「只要身體允許,我就要來。不來我心裡難安啊!」家中9口人有7人被殺害,夏淑琴老人蹣跚的身影,幾成每年家祭日「標誌」。
  • 新華社評論員:永誌不忘 奮發圖強——寫在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
    新華社北京12月13日電 題:永誌不忘 奮發圖強——寫在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  新華社評論員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習近平總書記等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國家公祭儀式,參觀《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並親切會見南京大屠殺倖存者代表和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作出貢獻的國際友人親屬代表。莊嚴的祭奠、深切的緬懷,宣示中國人民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的堅定立場,莊嚴表達走和平發展道路、共創人類美好未來的崇高願望。  「卅萬亡靈,飲恨江城。日月慘澹,寰宇震驚。」
  • 細節有力量 讀《黑色記憶:南京大屠殺》
    《黑色記憶:南京大屠殺》張連紅、劉燕軍 著 江西高校出版社【光明書話】近30年來,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殺檔案》正式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如何向社會公眾尤其是青少年普及這段中華民族刻骨銘心的歷史,成為歷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任務。與卷帙浩繁的《南京大屠殺史料集》以及雨後春筍般湧現的學術著作相比,普及性的讀物一直出品不多。毫無疑問,張連紅與劉燕軍合著的《黑色記憶:南京大屠殺》,適應了大眾讀者的需求。
  • 「三個必勝」史實展開展:重溫抗戰記憶,見證勝利榮光
    「三個必勝」史實展昨開展  重溫抗戰記憶 見證勝利榮光   抗戰的硝煙已然散去,但那段歷史沒有被忘卻。昨天上午,「正義必勝 和平必勝 人民必勝——中國戰區反法西斯戰爭勝利暨審判日本戰犯史實展」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容工程主題展廳舉行。
  • 留住人類苦難記憶,傳播和平發展理念!
    走進紀念館,在《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中有一個醒目的「黑匣子」,下方陳列著2006年紀念館三期擴建時發現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遺骸,這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鐵證。  繼1995年、2007年兩次展陳改造後,2016年底紀念館啟動新的展覽改陳,以南京大屠殺史實為核心內容,做好布展的「加減法」。2017年底,紀念館完成第三次改造,增加「人類記憶」主題,吸收史學研究新成果和新展品,並將原展覽的11個部分調整為8個部分,南京大屠殺主題更加突出。
  •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國行公祭 矢志復興
    中新社南京12月13日電 題: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國行公祭 矢志復興  中新社記者 蔣濤 朱曉穎  9時58分許,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步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現場。行經悼念廣場,習近平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緩步與一條40米長的銅板路同行。
  • 留住人類苦難記憶,傳播和平發展理念!_新華報業網
    走進紀念館,在《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中有一個醒目的「黑匣子」,下方陳列著2006年紀念館三期擴建時發現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的遺骸,這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鐵證。  繼1995年、2007年兩次展陳改造後,2016年底紀念館啟動新的展覽改陳,以南京大屠殺史實為核心內容,做好布展的「加減法」。2017年底,紀念館完成第三次改造,增加「人類記憶」主題,吸收史學研究新成果和新展品,並將原展覽的11個部分調整為8個部分,南京大屠殺主題更加突出。
  • 35年篳路藍縷,歷史記憶在此定格——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
    2020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75周年紀念日,也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建館35周年紀念日。當天上午,紀念館舉行和平集會及主題名為「應聲立,循聲進」的35周年回顧展,相關專家學者,紀念館設計和建設方,南京大屠殺倖存者等部分代表齊聚悼念廣場,升國旗,奏國歌,撞響和平鍾,回顧35年傳播歷史真相的努力,展望未來共築世界和平的願景。
  • 三部五卷「南京大屠殺史實」首發 將推日文版本
    原標題:三部五卷「南京大屠殺史實」首發 將推日文版本  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前夕,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所所長張憲文教授等,聯合南京地區的部分學者編纂了三部五卷有關南京大屠殺史實的公共讀物。記者從昨天舉行的新書首發儀式上獲悉,三部五卷中的《南京大屠殺全史》將被翻譯成英文和日文版本,面向世界發行。
  • 塑魂鑑史珍愛和平「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主題雕塑展」在鄭州舉行
    今年的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3周年祭,也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為緬懷南京大屠殺的無辜死難者,緬懷所有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同胞,緬懷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獻出生命的革命先烈和民族英雄,由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美術館館長、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知名雕塑家吳為山創作的嘔心之作《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主題雕塑》在鄭州展出。
  • 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人民網巴黎10月9日電 (記者王遠)聯合國教教科文組織網站於10月9日公布了2014—2015年度新入選「世界記憶」遺產名錄的項目名單,中國南京大屠殺檔案成功入選。同批入選的還有歐洲最古老手稿德維尼紙莎草、亞非會議檔案等共47個文獻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