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五卷「南京大屠殺史實」首發 將推日文版本

2021-01-08 人民網

原標題:三部五卷「南京大屠殺史實」首發 將推日文版本

  在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前夕,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所所長張憲文教授等,聯合南京地區的部分學者編纂了三部五卷有關南京大屠殺史實的公共讀物。記者從昨天舉行的新書首發儀式上獲悉,三部五卷中的《南京大屠殺全史》將被翻譯成英文和日文版本,面向世界發行。

  2010年出版的《南京大屠殺史料集》是關於南京大屠殺最完整的記錄,共72卷,4000多萬字。如此大的篇幅對廣大讀者來說,通讀完有難度。為此,在國家公祭日前夕,張憲文教授等選擇了史料集中的重要部分加以彙編,推出《南京大屠殺全史》、《見證與記錄:南京大屠殺史料精選》、《南京大屠殺重要文證選錄》三部五卷新書。

  「《見證與記錄:南京大屠殺史料精選》,是我們選擇72卷中的中方史料、日方史料和西方史料中可讀性強的、情節比較豐富的材料編輯成3卷本出版;《南京大屠殺重要文政選錄》記錄了日本實施南京大屠殺的鐵證,按照日軍在南京進行的屠殺暴行、性暴行和搶劫縱火破壞暴行三個方面,匯集當時日方、中方、西方遺留下來的文字記錄,包括日記、書信、報告,以及世界主流媒體的報導等。」張憲文介紹,這兩部書主要面向有一定文化基礎,對歷史有研究興趣的人群,通過研讀史料精選,去追尋歷史脈絡,釐清事實真相。而《南京大屠殺全史》是中方學者的代表作,代表了對南京大屠殺歷史最全面、最基本的認識,是第一部面向社會公眾的南京大屠殺死難同胞國家公祭讀本,全書完整再現了真實的歷史場景,敘事性強,通俗易懂,將被翻譯成英文和日文版本,面向世界發行。

  為體現史學研究的客觀真實,「三部五卷」所選用的史料均為南京大學聯合南京地區約100多位教授、學者,前後10年赴日本、美國、德國、法國、義大利、俄羅斯、西班牙及我國臺灣地區,搜集的原始文字材料。

  「三部五卷」的出版是南京地區歷史學者在中日問題上的立場體現。說到日本右翼勢力對 「30萬」遇難同胞這個數字的爭議,張憲文表示,「第一,是否承認是個大規模的屠殺;第二,是否承認這是一個最殘暴的屠殺;第三,這個屠殺是不是違反國際法?如果這三條承認,那麼人數問題可以讓學者去研究。30萬數字是東京審判和南京審判的判決,法律的判決任何人無權改變。」

  記者了解到,契合此次新書首發式,本書的編著團隊還會在南京工業大學、南京曉莊學院、南京市新華書店、先鋒書店等地舉辦圍繞南京大屠殺歷史的專題講座,幫助大學生和市民客觀清晰地看待這一段歷史,樹立正確的愛國主義價值觀。(記者 顧小萍)

(來源:南京日報)

相關焦點

  • 《南京大屠殺辭典》首發:少用「最」字,多用中性詞反映真相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岑洪桂等獲贈11日首發的南京大屠殺題材圖書。
  • 南京大屠殺史實展開放 馬吉牧師攝影機展出
    約翰·馬吉拍攝日軍暴行時使用的攝影機   5月18日國際博物館日當天,《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臨時展廳開放。約翰 ·馬吉牧師的攝影機原件、南京衛戍司令長官唐生智籤署的作戰命令首次展出,該展覽將持續至11月底。   據了解,此次展覽是以2016年10月赴法展覽的《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史實展為展陳基礎而設置的,展覽共展出170餘幅歷史照片、120餘件珍貴文物,以及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證詞和視頻資料。   1912年至1940年,美國牧師約翰·馬吉在中國傳教。
  • 南京大屠殺紀念館哭牆將增至69.5米 姓名將破萬
    將從43米增加到69.5米,牆上遇難者姓名也將突破萬名  於英傑  「哭牆」成為遺屬們祭奠集中地  事實上,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的遇難者往往沒有屍體,沒有墳墓,「哭牆」已經成為不少遺屬們祭奠親人的唯一所在。
  • 【話語中國行】歷史記憶與話語主權: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
    南京大屠殺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受屈辱的至暗時刻,這也是一段充滿國殤家恨的歷史,不僅每一個中國人應該銘記,世界亦不能遺忘。近年來,隨著我國不斷加強南京大屠殺史實真相的國際化宣傳力度,國際社會關於南京大屠殺史實的認知也不斷得到加強。
  • 《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八大板塊展現「人類記憶」
    經過一年多策劃、改陳布展後的《南京大屠殺史實展》首次震撼亮相。八大板塊、2000多張照片、900餘件文物,展現了南京大屠殺這一人類的浩劫、全人類的共同記憶,以及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13日下午,記者第一時間探訪改造後的展陳。進入展廳,迎面看到黑色石板上用中、英、日三種文字書寫的展覽主題——「南京大屠殺史實展」。
  • 南京大屠殺紀錄片登陸美國歷史頻道:細節都有史實
    中美合拍紀錄片《南京之殤》海報。血色瀰漫的南京城,最後一批外國記者離開時,目睹了怎樣的屠殺和劫後空城的場景?他們如何冒險將記錄日軍暴行的影片帶出南京並傳播於世?南京安全區國際委員會是如何接收和保護中國難民的?中美合拍紀錄片《南京之殤》用故事化的結構形式,情節化的表達方法講述歷史史實,還原了發生在80年前外國人眼中的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慘案真相。
  • 南京大屠殺暴行再添鐵證 日軍旗記錄史實(圖)
    屠城鐵證  日軍旗幟記錄南京屠城史實  江東門紀念館獲贈200多件文物,慰安所照片、老兵書信、帶血軍刀等為日軍屠殺暴行再添鐵證  於英傑  昨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再次獲贈200其中,侵華日軍十六師團一面載有侵佔南京並進行屠殺的國旗、建於南京大屠殺期間的慰安所照片、目擊南京大屠殺的老兵遺信、帶血軍刀等文物史料,為侵華日軍在南京犯下的暴行再添新的鐵證。  據悉,迄今為止,紀念館在全世界已徵集各類藏品15萬餘件,其中文物達2.5萬餘件,已有3300多件文物展出。
  •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在舊金山聖瑪麗大教堂開展
    當地時間12月16日下午6時,由國務院新聞辦指導協調,江蘇省政府新聞辦、南京市政府新聞辦主辦,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美國舊金山侵華日軍浩劫紀念館和舊金山聖瑪麗大教堂共同舉辦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實展」正式開展。美國國會眾議員本田、舊金山市長布朗、中國駐舊金山總領事王雲翔、南京市委副書記陳家寶、舊金山市議會參事帕斯金、餘胤良、聖瑪麗大教堂奧康納神父分別在開幕式上致辭。
  • 我的名字是「和平使者」④| 南農教授翻譯史實:讓南京大屠殺成為...
    2020-12-11 11:05圖文來源:紫金山新聞 《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展覽法國開展;2015年10月10日,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遺產名錄……近年來,南京大屠殺的記憶正在更深切地進入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 刪除南京大屠殺史實照片是推特之恥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83周年,也是中國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很多個人和媒體通過網絡發布相關歷史信息以及悼念文章。出人意料的是,部分中文用戶在推特上發布南京大屠殺史料後,被推特予以封號處理,相關圖片和視頻也被刪除。
  • 「不可忘卻的記憶-南京大屠殺史實」閱讀尋訪行動(第四季)首場活動...
    今天(12月2日),「不可忘卻的記憶-南京大屠殺史實」閱讀尋訪行動(第四季)首場活動舉行,讀書會成員和市民代表共同閱讀《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一書,並走進挹江門叢葬地為長眠於此的遇難同胞獻花致哀。本次活動由市委宣傳部指導,南京報業傳媒集團主辦,鼓樓區委宣傳部協辦,龍虎網承辦。
  • 應該如何正確解讀日本現存南京大屠殺史料
    一、「南京大屠殺」(南京大虐殺)雖一度被日本大屠殺派的主流作為1937年末南京淪陷時所發生的歷史事件的正名。如洞富雄等先生的著作,但在日本不是通稱。東京審判時對這一歷史事件的稱呼是「南京暴虐事件」(日文漢字與中文同。
  • 華裔女作家張純如《南京大屠殺》日文版艱難問世
    但是,在策劃和實施「南京大屠殺」的當事國日本,由於特殊的社會氛圍和政治壓力,《南京大屠殺》日文譯本卻於1998年在出版過程中慘遭夭折,留下了長達10年的不可思議的出版空白。張純如本人因長年受壓而產生心理抑鬱,於2004年11月9日在美國吞槍自殺,以36歲的風華之年離開了這個真相莫辨的世界,令人惋惜。    200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事件即將迎來70周年紀念。
  • 日本第一部以中國人的視角,講述南京大屠殺的長篇小說
    好像也是最後一部)揭露日軍南京大屠殺的長篇小說《時間》。堀田善衛1954年完成的《時間》,是日本作家發表的第一部以南京大屠殺為題材的長篇小說。本書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出生於富山縣一家船行世家的堀田,原本可謂與中國無緣。
  • 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吾輩當自強!
    關於南京大屠殺,有三個不應忘記的數字—— 78頁,先來說南京大屠殺」。詫異之餘,讓人不禁思考—— 南京大屠殺已經過去了83年,它與我們究竟還有什麼關係?
  • 「今日名家」張純如:作家、以英文版《南京大屠殺》首次驚醒西方
    她接觸到的是血淋淋的史實,在《南京大屠殺》一書的寫作過程中,張純如經常氣得發抖、失眠噩夢、體重減輕、頭髮掉落。她面對的是盡顯人性惡劣、殘忍血腥的歷史,南京大屠殺是一部酷刑百科全書,這些她都要具體面對,還要敘述出來:砍頭、活焚、活埋、在糞池中溺淹、挖心、分屍……書成後,她又得面對日本右翼勢力的報復和騷擾。
  • 南京大屠殺影像|從「17分鐘」到「37分鐘」歷史真相多了什麼?
    12月13日下午,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收到珍貴饋贈,美國紐約紀念南京大屠殺受難同胞聯合會三任會長邵子平、陳憲中、姜國鎮,捐贈了美國牧師約翰·馬吉影像「37分鐘」版「一寸盤」。由此,紀念館館藏留存至今有關南京大屠殺的唯一動態畫面,從17分鐘延長到37分05秒。
  • 國圖整理出版日文《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證據文獻集成》
    原標題:國圖整理出版日文《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證據文獻集成》  中新社北京12月12日電 (記者 應妮)在中國首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到來前夕,50冊日文版《遠東國際軍事法庭證據文獻集成》的首發式12日在位於北京的中國國家圖書館舉行。
  • 微史記|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六十年
    於是,他便將主要精力移向埋屍資料方面。孫宅巍曾將搜尋埋屍資料的工作比喻為「打井」。沒想到,一打就是30多年,愈挖愈深,使30萬人遇難的史實,愈益得到眾多資料的證實。 同樣在默默「打井」的還有經盛鴻。上世紀90年代,一次,上海師範大學的蘇智良教授到南京來開會。他和一同來開會的經盛鴻說,「慰安婦」研究這一塊還很薄弱,特別是南京這個地方,更需要著力深入研究。
  • 微史記 | 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六十年
    於是,他便將主要精力移向埋屍資料方面。孫宅巍曾將搜尋埋屍資料的工作比喻為「打井」。沒想到,一打就是30多年,愈挖愈深,使30萬人遇難的史實,愈益得到眾多資料的證實。 同樣在默默「打井」的還有經盛鴻。上世紀90年代,一次,上海師範大學的蘇智良教授到南京來開會。他和一同來開會的經盛鴻說,「慰安婦」研究這一塊還很薄弱,特別是南京這個地方,更需要著力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