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農外國語學院教授王銀泉:持續推動南京大屠殺成為「世界記憶」

2020-12-16 南報網

2020-12-11 07:23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上的文字介紹是中、英、日三種語言。其中,英文介紹是出自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王銀泉之手。

南農外國語學院教授王銀泉——

持續推動南京大屠殺成為「世界記憶」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內,《南京大屠殺史實展》上的文字介紹是中、英、日三種語言。其中,英文介紹是出自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王銀泉之手。 

早在2001年,王銀泉就受江蘇省委宣傳部委託,主持翻譯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赴美國洛杉磯展覽的電視片《參拜靖國神社》《歷史教科書》《南京大屠殺》。2016年之後,他再次接手南京大屠殺史實相關翻譯工作,之後再沒中斷。

2016年暑假,王銀泉接到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赴法國展覽的英譯校對和翻譯審定任務。王銀泉告訴記者,為了確保譯文符合史實,並達到語言質量要求,他當時查閱了大量史料,尤其是通過網絡查閱了美國耶魯大學神學院圖書館收藏的南京大屠殺項目的原始檔案,確保記述準確,譯文地道。有時為了查詢一個文獻的出處和幾個關鍵詞就要耗費幾個小時,常常忙到凌晨。 

去年8月,南京贈送的辛德貝格雕像在丹麥奧胡斯市馬瑟裡斯堡紀念公園揭幕,丹麥女王瑪格麗特二世等出席活動。世界各大主流媒體連續報導,傳遞南京人民的和平心聲。 

在這次活動上,王銀泉應邀與南京代表團一起前往丹麥,為活動提供翻譯和英文媒體協調工作。王銀泉告訴記者,在赴丹麥之前,他就完成了大量重要翻譯任務,包括展覽文字稿、致辭稿、給丹麥女王的禮物手冊等等。活動中,他協調了外國媒體的採訪,根據安排接受了多家外國媒體的採訪;他為丹麥民眾和外國遊客詳細介紹了辛德貝格當年在南京的義舉;南京市與奧胡斯市籤署了友好合作諒解備忘錄後,他以最快時間拿出了中文新聞通稿的英文版,由南京代表團向全球媒體發布。

這些年,王銀泉完成了關於南京大屠殺史實的10多項翻譯任務:包括《外國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殺》十集電視片英譯審定,主持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赴法國、美國、捷克和白俄羅斯等國展覽文字英譯審定,南京利濟巷慰安所舊址陳列館語音導覽詞英譯,獲得美國電視界最高獎艾美獎的《南京之殤》全部臺詞翻譯等等,在學術界和社會各界得到了一致認可。「如果我參與翻譯的內容增加了國際社會對這段歷史了解,那我的努力便有了價值。同時,我覺得參與南京大屠殺史實國際傳播,也是高校服務國家戰略與社會需求的職責和使命。」王銀泉說道。

「南京大屠殺史實的翻譯,必須確保準確。只有準確,才能確保話語可信。」王銀泉舉例說,「抗日戰爭」這個名稱,國外有種表述為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第二次中日戰爭),這個說法沒有體現侵略與反侵略的語義,這樣的譯文顯然不能採用。必須表達為the 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中國人民抵抗日本侵略的戰爭) 。在關係到國格和民族尊嚴的大是大非問題面前,絕不可以把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的話語主權拱手相讓。他認為,鑑於南京大屠殺史實在國際社會的知曉度仍然比較低,為此,中國需要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話語體系和話語主權,用國際化語言去講述和傳播這段史實,讓它真正成為世界記憶和人類「共同記憶」,捍衛世界和平。

南報融媒體記者 許琴

相關焦點

  • 我的名字是「和平使者」④| 南農教授翻譯史實:讓南京大屠殺成為...
    2020-12-11 11:05圖文來源:紫金山新聞 《共同見證:1937南京大屠殺》展覽法國開展;2015年10月10日,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遺產名錄……近年來,南京大屠殺的記憶正在更深切地進入西方人的精神世界
  • 「勿忘國恥 圓夢中華」學術座談會在南京舉行
    」南京師範大學社會發展學院教授經盛鴻提出,進行日本侵華史與南京大屠殺史教育,需要從事日本侵華史與南京大屠殺史研究的專家學者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抗戰歷史和南京大屠殺史的重要講話,繼續深入研究,以更多的研究成果作為歷史教育教材。進一步發揮各個學會的功能,通過組織研討會、座談會等形式促進互相交流,實現取長補短。
  • 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張生:南京大屠殺的回憶也是日本人民的財富
    12月11日,南京大學舉行的「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主題活動」在南大擇善樓內舉行。南京大學歷史學院院長張生教授為來自於各個院系的學生講述了「南京大屠殺」的歷史,並提出了新的觀點。
  • 【話語中國行】歷史記憶與話語主權:構建南京大屠殺史實對外傳播...
    南京大屠殺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受屈辱的至暗時刻,這也是一段充滿國殤家恨的歷史,不僅每一個中國人應該銘記,世界亦不能遺忘。近年來,隨著我國不斷加強南京大屠殺史實真相的國際化宣傳力度,國際社會關於南京大屠殺史實的認知也不斷得到加強。
  • ...與歐洲漢學暨第三屆中國南京典籍翻譯與海外漢學研究高層論壇舉行
    會議由中國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研究中心、《國際漢學》雜誌社、南京農業大學典籍翻譯與海外漢學研究中心、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辦,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京農業大學典籍翻譯與海外漢學研究中心承辦,全國高校海外漢學研究學會、北京外國語大學比較文明與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提供學術指導。  11月3日上午的論壇開幕式由本次論壇負責人、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王銀泉主持。
  • 中學西傳與歐洲漢學暨第三屆中國南京典籍翻譯與海外漢學研究高層...
    會議由中國文化對外翻譯與傳播研究中心、《國際漢學》雜誌社、南京農業大學典籍翻譯與海外漢學研究中心、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主辦,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南京農業大學典籍翻譯與海外漢學研究中心承辦,全國高校海外漢學研究學會、北京外國語大學比較文明與人文交流高等研究院提供學術指導。
  • 期刊薦讀 | 圖像與記憶:村上春樹《刺殺騎士團長》中的南京大屠殺
    作者希望被塵封的記憶得以重載與傳承,呼喚日本民眾正視、思考曾經犯下的南京大屠殺暴行,這對於當代日本重塑歷史記憶的主體話語權具有積極意義。日本社會長期以來對包括南京大屠殺在內的二戰歷史欲蓋彌彰的曖昧態度,使得具有戰爭記憶的父輩們變成了「免色涉」,他們將暴力記憶藏入「衣櫃」,從不示人,隱蔽性很強且具有傳承性,在某些情況下,「暴力」與「惡」再度顯形,成為「既是『免色涉』,又不是『免色涉』」的危險之物,這也是村上通過「免色涉」肖像畫想要表達的擔憂。
  • 細節有力量 讀《黑色記憶:南京大屠殺》
    《黑色記憶:南京大屠殺》張連紅、劉燕軍 著 江西高校出版社【光明書話】近30年來,南京大屠殺這段歷史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2015年10月9日,《南京大屠殺檔案》正式入選《世界記憶名錄》。如何向社會公眾尤其是青少年普及這段中華民族刻骨銘心的歷史,成為歷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任務。與卷帙浩繁的《南京大屠殺史料集》以及雨後春筍般湧現的學術著作相比,普及性的讀物一直出品不多。毫無疑問,張連紅與劉燕軍合著的《黑色記憶:南京大屠殺》,適應了大眾讀者的需求。
  • 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教科文「世界記憶名錄」 日本竟稱遺憾
    據央視10月10日報導,當地時間9日晚,總部位於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了2015年最新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的項目名單。在總共47個入選項目中,中國申報的南京大屠殺檔案榜上有名,但另一份關於日軍強徵慰安婦檔案遺憾落選。至此,在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的346份文獻和文獻集合中,來自中國的已達到10份。
  • 「不可忘卻的記憶-南京大屠殺史實」閱讀尋訪行動(第四季)首場活動...
    今天(12月2日),「不可忘卻的記憶-南京大屠殺史實」閱讀尋訪行動(第四季)首場活動舉行,讀書會成員和市民代表共同閱讀《南京浩劫——被遺忘的大屠殺》一書,並走進挹江門叢葬地為長眠於此的遇難同胞獻花致哀。本次活動由市委宣傳部指導,南京報業傳媒集團主辦,鼓樓區委宣傳部協辦,龍虎網承辦。
  • 南京大屠殺史研究學者:用國際視角和大眾語言講述「世界記憶」
    中新社南京12月13日電(楊顏慈)「記憶與和平——2016南京大屠殺史學術年會」13日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召開。不再局限於艱深晦澀的史料,專家學者們如今正試圖以國際視角、大眾語言,去講述這段「世界記憶」。
  • 學者聲音:南京大屠殺的歷史記憶-搜狐
    因此,媒體對南京大屠殺的報導呈現出範圍廣、持續時間長的特點。           全面抗戰爆發後,通過揭露日軍侵略罪行,對外開展國際輿論宣傳,爭取國際同情;對內開展國民教育,激發民眾同仇敵愾、愛國救亡的決心,即成為國民政府宣傳工作的重心。國民政府在引導新聞媒體揭露日軍在南京暴行的同時,組織編輯出版了《日寇暴行實錄》等相關書籍。
  • 「南京大屠殺史檔案」正式申報世界記憶遺產
    在昨天召開的南京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會議上,現代快報記者了解到,「南京大屠殺史檔案」將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將邀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官員及專家進行實地考察。  在會上,江蘇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還特別向南京媒體表示了感謝,「正是南京媒體的監督,使得我們保下了老城南,希望今後有更多的南京人來監督。」
  • 南京大屠殺檔案入選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人民網巴黎10月9日電 (記者王遠)聯合國教教科文組織網站於10月9日公布了2014—2015年度新入選「世界記憶」遺產名錄的項目名單,中國南京大屠殺檔案成功入選。同批入選的還有歐洲最古老手稿德維尼紙莎草、亞非會議檔案等共47個文獻項目。
  • 南京大屠殺檔案正式列入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名錄》
    中新網10月10日電 據央視報導,當地時間9日晚,總部位於巴黎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官方網站上公布了2015年最新入選「世界記憶名錄」的項目名單。在總共47個入選項目中,中國申報的南京大屠殺檔案榜上有名,但另一份慰安婦檔案遺憾落選。至此,在被列入「世界記憶名錄」的346份文獻和文獻集合中,來自中國的已達到10份。
  • 南農大學子拍攝「留守兒童」微電影 展示孩子們心中的「小世界」
    南農大學生正在拍攝微電影。南農大學生們在輔導孩子功課中國江蘇網7月17日訊(通訊員 趙燁燁 記者 韋軼婷)南京農業大學外國語學院的大學生在近日的暑期社會實踐中,加入了「微電影」紀實手法。這支名叫「愛在句容」的留守兒童服務實踐團隊,用微電影紀錄片真實描繪了留守兒童的生活常態,記錄孩子們的點滴日常生活,從孩子們的視角展示了他們心中的「小世界」。
  • 《南京大屠殺史實展》八大板塊展現「人類記憶」
    經過一年多策劃、改陳布展後的《南京大屠殺史實展》首次震撼亮相。八大板塊、2000多張照片、900餘件文物,展現了南京大屠殺這一人類的浩劫、全人類的共同記憶,以及人們對和平的嚮往和堅守。13日下午,記者第一時間探訪改造後的展陳。進入展廳,迎面看到黑色石板上用中、英、日三種文字書寫的展覽主題——「南京大屠殺史實展」。
  • 【薦書】她讓世界知道南京大屠殺
    我是學歷史的,但南京大屠殺在我的記憶中,一直只是個概念。是這本書,把一個概念催化成為活的記憶。此書是一部完整、全面了解南京大屠殺歷史真相和前因後果的權威性著作。作者張純如是一位華裔美籍作家,她對西方世界長期漠視南京大屠殺這一慘痛歷史深感震驚,為此查閱了大量的文獻、檔案,赴中國實地採訪大屠殺倖存者,寫成此書。
  • 南京大屠殺是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
    今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首個國家公祭日。當天上午,黨和國家領導人將出席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的國家公祭儀式。而南京大屠殺這場中華民族遭受的苦難,不僅僅是南京的記憶、大陸的記憶,更是兩岸共同的記憶。  共同的歷史記憶帶來的是共同的歷史認同感。
  • 為土「把脈」為地「護膚」,南農大7位教授共上生態文明公開課
    12月5日是第7個世界土壤日,今年的主題是「保持土壤生命力、保護土壤生物多樣」。如何看待土壤與生態以及人類健康的關係?傳統的「土壤肥力」之外更應該關注哪些議題?記者從南京農業大學獲悉,南農大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土壤系教師黨支部組織了7位土壤學教授,通過線上視頻和線下講授的方式,同上一堂生態文明公開課,帶學生共同探尋土壤「銀河系」裡的 「璀璨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