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學院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知新覺)

2020-11-22 閃電新聞

習近平同志在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八次會議上的重要講話中強調,「不斷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各國攜手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黨的十九大報告把「堅持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為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14個堅持」之一,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又將其正式寫入憲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成為黨的主張和國家意志,體現了我國的大國擔當。孔子學院的辦學宗旨是增進世界人民對我國語言和文化的了解、發展我國與其他國家的友好關係、促進世界多元文化發展,能夠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

在語言鋪路方面發揮作用。語言是人類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時也在傳遞價值、增進交往、促進和諧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語言鋪路。孔子學院最基本的辦學功能是教授漢語和傳播中華文化。以語言架起中外民心相通的橋梁,能夠加深我國與相關國家的相互了解。經過10多年發展,孔子學院逐步紮根當地,通過開展商務漢語和職業漢語培訓、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等,服務所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截至2017年底,已有146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525所孔子學院和1113個孔子課堂,為加強我國與相關國家在漢語教學、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增進我國與相關國家人民之間的理解與友誼發揮了重要作用,促進漢語和中華文化逐步走入相關國家人民的日常生活,也推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走向世界。

在加強人文交流方面發揮作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加強人文交流。當前,我國與很多國家建立了人文交流機制,開展了一系列促進人文交流的活動。孔子學院在人文交流領域起到了促進民心相通的作用。例如,肯亞蒙內鐵路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設施聯通工程,其管理人員、列車長和乘務員大都畢業於奈洛比大學的孔子學院,他們在幫助肯亞民眾改善出行方式、提高生活品質的同時,還能用流利的漢語與中方人員交流,起到促進人文交流、心靈溝通的紐帶作用。孔子學院的老師和志願者都是中國在海外的名片,他們通過自身的工作和言行,向國外展示著中國形象。此外,全球孔子學院大家庭式的人員往來和交流活動,有助於夯實中國與相關國家友好交往的民意基礎。

踐行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需要共商共建共享。當今世界正在發生深刻複雜變化,和平與發展仍然是時代主題,但各國面臨的發展形勢十分嚴峻複雜,只有堅持共商共建共享,才能進一步凝聚共識、共同迎接挑戰。孔子學院在多年實踐探索中,根據不同國家的地域、國情和文化,形成了一套共建共管機制。中方和外方共同組成理事會,注重雙邊需求、雙邊目標,將漢語國際推廣與所在國家和地區的實際需求有機結合,自主設計和決定項目的規劃藍圖,共同面對建設遇到的問題。這充分體現了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彰顯了休戚與共、風雨同舟的責任共擔精神。正是由於始終堅持這一機制,孔子學院不僅順應中外民眾日益增長的交往意願和學習需求,也為自身持續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作者為天津師範大學副校長)

《 人民日報 》( 2018年06月22日 07 版)

相關焦點

  • 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
    是多元差異、對待、衝突的事物,通過絪縕、媾精的融合形式,由衝突——融合——和合為新事物、新生兒、新結構形態。萬物變化,「固無休息」。幾千年來,人類對於自身的體認不斷拓展、深入,這個體認,固無休息,而將永續。 二、人類命運的疏釋 人在「認識你自己」的過程中,命運是人類在現實生活中與自己的生存利益、未來發展密切相關的話題。
  • 【文萃】文化互通與構建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
    「互通」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有效途徑,尤其在新時代背景下,加強世界各國間的文化互通,並以此來推動「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必將成為新的理論課題。  一、「文化互通」及其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內在關聯  文化互通對於構建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意義重大,理應對其展開深入研究和探討。
  • 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思考
    這一理念的提出,不僅是對全球性問題日益嚴峻的回應關鍵詞:人類命運共同體; 現實基礎; 階段定位; 基本原則; 主要依據; 具體路徑作者簡介:宋偉,山西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特聘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法學博士。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論和實踐路徑
    「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根植於優秀的中華文化,是新時代中國倡導公正的國際權力觀、和平合作的發展觀、互利共贏的利益觀、包容互鑑的文明觀、共同協作的安全觀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正是在這個意義上,「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提出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不僅在理念上而且在行動上可謂是對「文明衝突論」的超越。「人類命運共同體」以馬克思主義共同體思想為基礎,倡導命運共同體和世界和諧。馬克思強調人的全面自由發展,認為在共產主義社會可以形成「自由人聯合體」,即「真正的共同體」。
  • 青年: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有生力量
    --接力跑:當代青年應全面提升科學思維能力習近平總書記2017年在聯合國日內瓦總部發表的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中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美好的目標,也是一個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跑才能實現的目標。」青年是未來社會的主幹,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積極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青年人責無旁貸。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大學何為
    原標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大學何為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應對當今世界不確定性因素和人類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的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為人類發展和全球秩序演進擘畫了新的藍圖。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三題
    來源:光明日報汪信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至三卷反覆強調和闡述的一個重要外交和全球治理理念,它是為了應對當代人類面臨的共同挑戰、維護和實現全人類的共同利益而提出的中國方案。同時,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內在要求。
  • 織寬編長中韓日三國佛教「黃金紐帶」 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三百多名與會代表以「佛教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為主題,交流研討,匯聚共識,暢敘法誼,鞏固加深了三國佛教傳統友誼,表達了三國佛教致力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共同心願。他指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以天下為己任,創造性地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思想,推動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反映了人類社會共同價值追求,回應了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為世界的發展和人類的未來指明了正確方向。
  • 推動「一帶一路」建設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上述講話表明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領導人基於歷史和現實給出的「中國答案」,展現的是面向未來的長遠眼光、博大胸襟和歷史擔當。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聯合國決議寫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標誌著這一理念已經得到普遍認同。中國所提出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之所以能夠逐漸在全球取得共識,也正是因為它反映了大多數國家、大多數人的切身利益。
  • 孟子「仁政王道」思想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意義
    孟子「仁政王道」思想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意義 2019年08月19日 10:16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袁維傑 劉娟平 字號 內容摘要:孟子「仁政王道」思想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意義
  • 特稿:奏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強音
    新華社北京11月27日電 特稿:奏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時代強音——記習近平主席出席上合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以及巴黎和平論壇新華社記者陳杉 王雅晨 商婧特殊之年,特殊的中國元首「多邊外交月」。
  • 以文化典籍傳播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隨著「一帶一路」的不斷發展和我國國際影響力的日益提升,加強中國典籍的對外傳播,將優秀的中國文明介紹給世界,對於增強中國文化軟實力、提升中國國際形象、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我們應當認識到,中西文化相互分立的特性,構成了兩者互補的前提,使文化互鑑更有價值,從而得以升華成為具有普遍意義的文明,以此來助益新時代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因此,我們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應堅守中華民族的文化精髓,弘揚和保持中華文化的獨立性。若一味追求傳播效果、迎合西方話語體系,顯然不利於保持中國文化的獨立性。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一帶一路」與跨文化交流
    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深深植根於五千年中華文明智慧的土壤,是中華傳統文化的創新和發展。積極開展跨文化交流,對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重要意義。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背景下推動跨文化交流的實踐路徑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共產黨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的黨,也是為人類進步事業而奮鬥的黨」。跨文化交流對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中國共產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政黨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倡導者,中國作為世界上負責任的大國,理應通過推動跨文化交流,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發揮引領作用。
  • 習近平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江 山 史奎吉攝(人民視覺) 2013年,習近平主席首次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此後有大量論述。近年來,中國同世界各國的友好合作不斷拓展,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得到越來越多人的支持和贊同,這一倡議正在從理念轉化為行動。
  • 人民日報: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三、深刻領會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重大意義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順應了歷史潮流,回應了時代要求,凝聚了各國共識,為人類社會實現共同發展、持續繁榮、長治久安繪製了藍圖,對中國的和平發展、世界的繁榮進步都具有重大和深遠的意義。   (一)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繼承和發展了新中國不同時期重大外交思想和主張。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義
    原標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哲學意義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習近平總書記應對國際複雜挑戰、著眼於世界前途和人類發展提出的中國方案,不僅彰顯出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時代光輝,也彰顯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澱的中國智慧,在國際社會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深刻學習領會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要論述,亟須系統地闡釋其哲學意義。
  • 「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跨文化傳播研討會在河北...
    12月11日,「一帶一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跨文化傳播研討會在河北大學七一路校區舉行。本次研討會分「文明對話視域下跨文化傳播的多學科審視」「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視野中的區域性考察」和「『一帶一路』跨文化傳播的多維度思考」三場分論壇。在開幕式上,河北大學黨委楊立海副書記指出了會議主題的重大意義與價值。並介紹了河北大學近年來的發展、學校現狀和新聞傳播學院發展歷程。
  • 準確把握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內在邏輯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在理論、實踐、文化層面有著特定的生成邏輯與要素界定,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1.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的理論邏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根植於馬克思主義「真正共同體」思想。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提出:「人是類存在物。」
  •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精神家園
    人類命運共同體旨在追求本國利益時兼顧他國合理關切,在謀求本國發展中促進各國共同發展。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全球價值觀包含相互依存的國際權力觀、共同利益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治理觀。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各國共處一個世界,要倡導「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
  • 「全球大變革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學術研討會在京召開
    針對以上要點,楊雪冬分析,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秩序必須就基礎價值的層次進行延展,探究這些價值在實踐層面獲得的方式。在此過程中,「共同」是前提條件,「發展」是共同任務(即便側重點不同),「相互學習」是可行的路徑,「共享」是解決過去問題的思路。由此,基於共同發展的實踐,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礎價值將得到更為普遍的認同和共同的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