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9月28日,是中國著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至聖先師」孔子誕辰2571年紀念日。為紀念這位「萬縱之聖」、「天之木鐸」,京城學者當日相聚一堂,隆重舉行祭孔拜師儀式暨教育模式研討會。
弘揚傳統文化,復興民族之魂,解讀治國之大經,立身之大本,化育之大理,天地之大德,是學者的襟懷,師者的嚮往。京城文化學者閻雨老師率眾弟子禮拜孔子,傳承文明,啟智求真。中國沙畫創始人、著名沙畫藝術家蘇大寶先生表演《古韻千秋》《信仰的味道》等名作。伴隨著悠揚的古樂,海內外書畫藝術名家捐贈墨寶致賀,以多種形式表達對古聖先賢的崇敬之情。
北京大學黨委原常委、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原院長晏智傑教授在致辭中指出:悠悠中華,立言傳教,「建國君民,教學為先」,「人能弘道,非道弘人」,「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既是師者授業解惑之職,亦是學者傳承文脈之責。古人之教,禮樂並重。祭孔拜師,研習「為人之道、為學之方」,延續傳統,傳承國學,推動文化復興,堅定文化自信,立身齊家,經世報國,服務社會,彰顯出中國特色的價值關懷與人文精神。
京城文化學者閻雨老師在致辭中提出:天地君親師,師道尊嚴。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斯文有傳,學者有師。」「立德立言立功,士先立志;有猷有為有守,學必有師。」私學之風,舊學新知,文脈傳承,悠悠千載,未有停歇。書院是私學之興,新思想之源,是中國人難以磨滅的文化印記,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的道場,國學回歸大眾日常生活,與社會形成良性互動。
「溫故而知新,敦厚而崇禮」為儒家治學之道。隨後舉行了簡潔而莊重的拜師典禮。眾弟子向閻雨老師呈拜師帖、行拜師禮、敬感恩茶、奉六禮、誦讀門規等,締結師生關係,一一再現古人尊師重道、明禮求學的精神。
弟子代表德沛在發言中表示,閻雨老師待人待事寬厚宏通,學養深厚是每一位弟子的榜樣,因緣際會遇此良師,收穫頗多。追隨老師研學,公益遊學,每一次都是獨特的體驗。在師生教學相長中,堅定信念,解讀大道之本,取勢、明道、優術,反省用人之道、自省之道、實踐之道、修行之道、固本之道,為中華文化慧命添柴加薪,師生學子彼此砥礪,擁有許多感動、喜悅與驕傲的瞬間。未來更要在治學和工作中將自我道德完善的人文追求與經邦濟世的社會關切結合在一起,追求真知,提升認知,感悟國學的精髓和真諦。
致廣博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中國書院教育模式是中國古代教育的典範,與官學平行的私學模式,集教育、教學、研究於一體,兼具有修書、編書、藏書、傳書等多種社會文化功能,無論是從書院發展起源的角度,還是從它的思想制度傳承方面,都對我國文化教育、學術思想的發展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在文化復興的偉大時代,更具有獨特的文化價值。
舊學新知,大雅扶輪,文脈傳承。此次拜師儀式是探索現代教育與書院教育的融合之舉,繼承、發揚中國古代優良的私學教育傳統,又在此基礎上有所突破。面向社會辦學,借鑑傳統書院教學模式,傳播學術研究成果,發展學術思想,研究和教育相結合,弘揚國學,應用於現代管理實踐。經世書院設立「講會」制度,重現「百家爭鳴」精神,不拘泥於一家之言,不拘泥於書齋,注重與學員交流互動,現場教學,文化遊學,打破門戶與地域限制,躬行踐履,教學相長、有教無類,以講說、啟迪、點化等多種形式培養尊師愛生的優良傳統,激發學術創新與服務社會的書院潛力,孕育書院落拓不群的鮮明個性。
經世書院將推出系列公益課程,恢復古代的會講教學模式,尤其是著力於傳承國學菁華,更具個性化,注重心靈教育、倫理道德教育、人格教育、素養教育,表現出獨立、自主、開放、創新等諸多可貴精神,在遊學現場擴展思路,結交良師益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彌補現代教學之不足,以求相得益彰,在中國文化教育領域必然是一道舉足輕重而又幽雅獨特的風景。
北京大學黨委原常委、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原院長晏智傑教授、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全國政協常委、歷史學家夏家駿教授、北京大學黨委教師工作部副部長、馬克思主義學院副院長宇文利教授、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經濟史系主任周建波教授、北大經濟學院西南分院院長助理陳昕、清華大學信息技術研究院博士後導師、啟迪數字學院執行院長洪振挺教授、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馮留建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周建濤副教授等知名專家學者、企業家、社會賢達等80餘位嘉賓出席本次活動。
有新聞想爆料?請登錄《今報網呼叫中心》( http://www.jinbw.com.cn/call)、撥打新聞熱線0371-65830000,或登錄東方今報官方微信、微博(@東方今報)提供新聞線索。今報網商務合作招募中,誠邀合作夥伴,聯繫郵箱:jinbw2004@126.com。
本站部分內容系網際網路轉載,本站不擁有所有權,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企業宣傳商業資訊,僅供用戶參考,如用戶將之作為消費行為參考,敬告用戶需審慎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