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復興路上的中國書院

2020-12-11 華夏經緯網

   ——國際儒聯「書院教育與儒學普及研討會」側記

  開欄語

  中國書院有千餘年的歷史,作為官辦科舉教育的補充。書院在普及儒學、傳承中華文明,培育民族精神,推動中華民族的凝聚與發展等方面,都有過歷史的輝煌。1840年以後,伴隨著西方文化的大量湧入,出現了廢書院興學校的社會浪潮。這種簡單拋棄式的處理傳統文化的方法,當年就受到包括毛澤東在內的新文化運動領袖們的質疑。現在社會上又出現了大量的民間書院、私塾、義塾等教育形式。這一方面說明了中國傳統書院教育的生命力,另一方面也證明中國文化發展進程中否定之否定,螺旋式發展的路徑。

  今年適逢清政府正式廢止書院110周年。古代書院的辦學理念對於當代有什麼樣的啟迪?當代書院教育將向何處去?這都是時代擺在我們面前的新問題。自今日起,本刊開闢「書院」專欄,即時反映當代中國書院走向復興過程中的點點滴滴,歡迎廣大讀者關注。

  2011年6月底,湖南嶽麓山。

  一場新舊書院的聚會和對話在這裡進行——

  它們中,有從時間深處走來的傳統書院:現已成為湖南大學一部分的千年學府嶽麓書院,作為體制內教育教學和學術研究場所,仍在煥發活力;宋代「四大書院」之一嵩陽書院則作為歷史勝跡加以妥善保護和修繕,現已成為旅遊景點……

  逾半個世紀前,在海外存續中華文化一脈薪火的香港中文大學新亞書院,櫛風沐雨綿延於今,讓與會者陡生敬意。新亞書院砥礪奮進的辦院精神和中西融通的辦院思路,為當今新辦書院樹起鮮活的標杆。

  近40家新辦書院代表集中亮相,備受矚目,成為會議一大亮點。新辦書院以共同的傳統內核和民間姿態,紛繁的組織形式和辦院思路,為書院這一古老載體注入新的內涵。在新鮮經驗和成績被分享的同時,它們面臨的內外之困,也被正視並引發共鳴。

  由國際儒學聯合會和湖南大學主辦、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承辦的國際儒聯第四次儒學普及工作座談會在此間舉行,並首次將話題聚焦於「書院與現代教育」。

  毛澤東:「取古代書院的形式,納入現代學校的內容」

  今年9月14日,將迎來書院改制110周年。110年前,清廷一道詔書,將書院改為西式學校,書院制度在中國戛然而止。此舉得耶?失耶?

  會上,湖南大學嶽麓書院院長朱漢民認為,從歷史發展角度講,書院改學堂對中國教育以及學術文化思想,乃至整個社會的發展,都起到了積極作用,因為它順應了中國教育近代化發展的趨勢,同時滿足了社會對不同層次人才及高質量人才的需求。

  但他同時表示,書院作為一種十分成熟、完善的教育組織,是中國古代教育高度發展的結晶。這一改革過程忽略了書院自身傳統,從而導致傳統教育與現代教育的割裂。

  其實,對書院之廢的反思並非自今日始。對書院這種中國獨有的教育方式與文化形態,20世紀多位思想大家都曾給予肯定,並對其「退場」清晰地表達過痛惜之意。

  這其中便有主張全盤西化的胡適。「把一千多年來的書院制度完全推翻,而以形式一律的學堂代替教育……實在是吾中國一大不幸事了。」1924年,胡適這樣痛陳書院之廢。

  1949年亞洲文商書院開學典禮上,錢穆也直截了當地表示:「中國傳統教育制度,最好的莫過於書院制度。」

  而毛澤東在1921年《湖南自修大學創立宣言》中對書院和學校的精彩論斷,更是成為很多與會者研討的興趣點。

  在《宣言》中,毛澤東客觀地分析了書院和學校的各自利弊,認為「書院和學校各有其可毀,也各有其可譽。」

  毛澤東認為,所謂書院可毀,主要指其研究的內容「『八股』幹祿之具」「只是一種玩物」,算不上正當的學問。關於學校的壞處:一是「師生間沒有感情。先生抱一個金錢主義,學生抱一個文憑主義,『交易而退,各得其所』」;二是「用一種劃一的機械的教授法和管理法去戕賊人性」,「自有機械的管理,而學生無完全的人格,這是學校的最大缺點」;三是「鐘點過多,課程過繁。終日埋頭於上課,幾不知上課以外還有天地」。

  他接下來說,「回看書院,形式上的壞處雖然也有,但上面所舉學校的壞處,則都沒有。一來是師生感情甚篤。二來,沒有教授管理,但為精神往來,自由研究。三來,課程簡而研討周,可以優遊暇豫,玩學有得。」所以,「從『研究的形式』一點說,書院比學校實在優勝得多」。而創辦自修大學就是要「取古代書院的形式,納入現代學校的內容」。

  隨著近二十多年來,特別是近些年國學重新回歸大眾視野,書院,這一產生自唐代的古老教育文化載體又重續彗命,復現於各地,成為我國當代教育的一道風景。

  雖然,當今書院在教學模式、教育內容、生徒結構、書院職能等方面均與傳統書院有所差異,但傳統書院以儒家經典為載體的獨有的道德教化和人格養成功能,被當代書院保留下來,並以此作為對現行國民教育的一大補充或匡正。

  山西北大靈童書院院長王建平認為,經典教育是將文化薰陶、性情教育、人格培養放在首位的教育;北京七寶閣書院院長馬力華則表示,今天的國民教育缺少傳統文化氛圍,要通過書院這個載體,用中國禮義廉恥、孝悌忠信的儒學傳統文化來化民成俗……

  「當代體制內教育面臨的問題,不在教育體制之內,而是一些根本性的社會問題,都不能在短時期內解決,因而也就為書院的發展預留了廣闊的空間。」

  國際儒聯傳播普及委員會主任張踐對當代書院前景作出這樣的判斷。

  生存之道:來自傳統書院的啟示

  新辦書院置身於當今多元時代背景之下,與傳統書院相比,它們在組織形式、教育對象、教育理念、辦學模式等各方面,探索出無數可能的路徑,展現出豐富多彩的樣貌。

  而同時,新辦書院也必然地存在著這樣那樣的不足。

  數量眾多,形式紛繁,卻影響甚微。——這便是新辦書院當下的總體狀態。毋庸諱言,大多數新辦書院還游離於公眾視線之外,它們或隱沒在熙來攘往的市聲裡,或側身於國民教育的高歌猛進中。

  組織鬆散、管理和師資水平良莠不齊、教學理念缺乏驗證……這些問題,侵蝕新辦書院肌體,削弱新辦書院的公信力和影響力,亟須冷靜地加以正視和解決。一耽學堂總幹事逄飛在會上疾呼,對於新辦書院已經出現或可能出現的問題,「我們在座各位都有必要進行深刻的反思和反省。」

  「有理想,沒管理;有想法,沒辦法。」北京四海孔子書院院長馮哲這樣概括目前很多新辦書院的狀態。他以局內人的身份,向記者表達了自己的看法:「新辦書院最大的問題是教師水平參差不齊,這個問題亟待重視,因為師資水平決定了書院的品質;此外,書院需要構建一套完備的課程體系,不能止步於童蒙讀物,而是要系統地傳習經學,並將樂教、禮教和詩教融合到日常教學中去;還有就是,目前很多書院的管理比較欠缺,如果沒有高質量的管理團隊、管理思路和管理架構,很難經營好書院;而最重要的是,書院主持者要有對儒家文化的信念,如果沒有真正的儒者擔當精神,就會逐漸喪失書院的文化內涵和精神,甚至走向墮落。」

  與體制內教育相比,多數新辦書院作為民辦的私學教育,可謂先天不足。時至今日,它們依然處在苦尋出路的摸索和突圍階段,同時還要面臨身份認同、場地、師資、經費、生源等諸多現實挑戰。

  廈門篔簹書院理事長王維生說,書院一方面受制於主導書院發展的組織、機構、領導人的思路;另一方面受制於書院的受眾,學生又從哪來?是自由聽課,不計學歷還是為吸引社會人士,且需以高額學費來維持書院運作?再者,當代書院如何進行儒學教育普及,如何將書院傳統跟現代教育體制結合起來,或如何以書院精神改造現代教育之病?凡此種種,皆值得深入探討與研究。

  書院日常運作經費從何處來?山東尼山聖源書院副秘書長陳洪夫說,書院既然是民辦,政府就沒有財政保障的義務。書院不是以營利為目的的「學店」,也沒有自己的「學田」,它「手空空,無一物」,需要到處「化緣」。這實際上是保障書院永續健康發展的機制問題,是最基礎的問題。

  「當代書院不能頒發國家承認的學歷證書,有誰願意來學習?書院的教師隊伍誰來培訓,他們如何進入角色,如何兌現福利待遇?如何不斷拓展書院的發展空間?」陳洪夫接連發問。

  會上,廣州中和經典學堂的代表馮映雲道出她的苦衷:「能辦執照的場地是商業區,民宅不能申請執照。但是在商業區不安靜,不適合辦學堂。如果在幽靜的地方租別墅又會影響鄰居,不投訴還好,如果投訴的話就會被斷水斷電。2008年我們遇到這樣的事情,裝修費等損失了十幾萬,孩子走了一大半。而且新來的孩子和家長很擔心我們會搬遷,影響了家長把孩子交給我們的信心。」

  至今,這些棘手問題還沒有公認有效的解決之道;而歷觀往跡,歷史上的書院或可為當代書院的生存和發展提供些許啟示。

  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鄧洪波說,兩宋時期,當時幾乎所有有名望的學者都創辦或主持書院。他們各自集合大批學者,努力經營自己的學派,特別是張栻、朱熹、呂祖謙、陸九淵的講學,使嶽麓書院、白鹿洞書院、麗澤書院、象山書院成為全國聞名的學術中心。應該說,儒學創新使書院的儒學普及有了源頭活水;此外,書院與儒學的結合,使二者互為表裡,互為倚勢,隱顯同時,盛衰共命,形成一體化結構的態勢;重要的是,書院並不排斥科舉之學與科舉之教,使儒學得以更廣泛地傳承與普及。

  「鄰居近金碧,一一梵王家。」宋人趙抃在《書院》一詩中發出感慨。歷史上,佛老之居緣何能「遍滿天下」?鄧洪波認為,廣大「善眾」自覺自愿的供奉是佛老蓬勃發展的根本原因之一。在生存與發展方面,書院應該如何取法佛寺道觀,值得思考。

  據《歷代書院名錄》統計,唐、五代有書院40多所,宋代有書院近600所,元代有書院近1000所,明代有書院近1500所,到清代已發展到3000多所。書院發展勢頭迅猛。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教授肖永明說:「這不能不令人慨嘆並思考其驅動力何在的問題。」「毫無疑問的是,書院所具有的社會教化功能,是促使書院不斷發展的因素之一。歷代許多書院的創建、修復,都與創建、修復者施行教化、化民成俗的追求密切相關。」

  面向民間、私學性質也是書院一大傳統。中國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儒教研究中心秘書長趙法生認為,「新辦書院也必須堅持民間講學的辦學趨向,它的未來將取決於其民間化程度和水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鄉土中國一向是滋養儒家文化最深厚的沃土。重建鄉土文明是當代書院最大的挑戰。據說現在已經有了幾家鄉村書院,這是一個可喜的開端。」

  當代書院文化之復興任重而道遠

  閉幕會上,趙法生代表討論小組發言時說,國際儒聯和湖南大學主辦這樣大規模的正規書院研討會,在全國範圍內應該是第一次,大家一致認為很有意義。以前,各地書院各自為戰,在一起互相交流經驗的機會很少。這次會議,為當代書院建設構築了一個互相啟發、互相鼓勵的平臺,大家感到收穫很大。

  通過各種形式使各地書院的交流常態化、制度化,實現彼此間資源和經驗共享,成為與會者普遍的呼聲。作為討論小組代表,北京杏林通彗書院院長劉宏毅在發言中說,大家呼籲成立一個書院的聯誼會,目的是為了大家交流經驗取長補短,不犯重複的錯誤。將來如有可能,各書院的師資和學生也可以進行交流,避免閉門造車。

  張踐說:「雖然書院近年表現出強勁的復甦勢頭,但是到底應當如何走,總體而言還處於探索的過程中。任重而道遠,有賴我輩的嘗試、實踐。」(記者 賈宇)

文章來源: 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連萌

相關焦點

  • 以文化人 新時代中國書院正復興
    中國青年網長沙11月25日電(記者 劉尚君)11月24日,「文脈頌中華·書院@家國」網絡傳播活動在湖南大學嶽麓書院正式啟動。一場以《復興傳統文化的影響力——書院何以『以文化人』》為主題的名家講壇同期開講。
  • 書院之精神遺產與當代復興
    那麼,中國傳統書院有哪些精神遺產值得我們今天去繼承?今天我們在復興書院文化時又該有怎樣的開拓和擔當? 今天,注意借鑑中國傳統書院的模式,鼓勵書院健康發展,應該視為弘揚傳統文化的手段與途徑。應該把書院看成復興孔子思想與儒學的載體,使之成為「明經義」「正人心」的道場。
  • 書院復興與關學傳承
    張載創立了關學,晚年在橫渠書院講學授徒,闡發其觀點和思想。此後,歷經宋、元、明、清乃至民國,書院一直都是關學傳播的一個重要渠道。縱觀復興之後的橫渠書院、關中書院以及芸閣書院,他們在關學、傳統國學以及中國傳統文化研究、傳播、借鑑等方面,也是各具特色。
  • 走進嶽麓書院丨會講,新世紀的文化復興
    「朱張會講」的精神,卻被湖南人以敢為天下先的氣魄,創新了N種形式,在新世紀的這座山間庭院復興。 千年論壇+電視直播,喚醒中國知識分子責任1167年的「朱張會講」,使嶽麓書院從一個教育機構向文化與學術思想的匯聚和傳播之地轉變。
  • 「走進嶽麓書院」會講,新世紀的文化復興
    「朱張會講」的精神,卻被湖南人以敢為天下先的氣魄,創新了N種形式,在新世紀的這座山間庭院復興。千年論壇+電視直播,喚醒中國知識分子責任1167年的「朱張會講」,使嶽麓書院從一個教育機構向文化與學術思想的匯聚和傳播之地轉變。
  • 書院:中國文化的重要標識符
    書院的蓬勃興起,不僅有利於學生陶冶個性,培養學生的團體意識和自理能力,還對學生個性潛能的發展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對於今天越來越沉醉在網絡包圍中的大學生而言,書院的出現無疑為大學生自由健康地成長提供了一條可行的通道。  伴隨魏晉佛教東傳,古代書院大大拓展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義理審辨的內容。在今天,書院儼然成為了一種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連接符,承載了深刻的文化內涵。
  • 百年復興中華夢 我們在路上
    百年復興中華夢 我們在路上 來源:浙江在線作者:淳薔編輯:王藝 2014-10-13 11:02:22 @淳薔:【百年復興中華夢
  • 復興書院教育模式  促進現代與傳統教育融合
    祭孔拜師,研習「為人之道、為學之方」,延續傳統,傳承國學,推動文化復興,堅定文化自信,立身齊家,經世報國,服務社會,彰顯出中國特色的價值關懷與人文精神。京城文化學者閻雨老師在致辭中提出:天地君親師,師道尊嚴。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師嚴然後道尊;道尊然後民知敬學。「斯文有傳,學者有師。」「立德立言立功,士先立志;有猷有為有守,學必有師。」私學之風,舊學新知,文脈傳承,悠悠千載,未有停歇。
  • 中國書院的文化價值
    中國古代書院是獨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機構。從唐中葉至晚清,書院作為一種主要的文化教學組織延續了一千多年之久。書院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制度和精神,對中華文明作出了重大的歷史貢獻。從世界文明的宏觀視野考察,中國書院既是世界教育體系中的一種獨特教育模式,同時也是東亞儒教文明的典型形態,要充分認識中國書院的獨特文化價值。
  • 民族復興的史詩畫卷——文獻紀錄片《築夢路上》觀後感
    民族復興的史詩畫卷——文獻紀錄片《築夢路上》觀後感 原標題: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的奮鬥歷程就是一部在中國建立和建設社會主義,歷經艱辛、接力前行,努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不朽史詩
  • 「洙泗書院文化復興工作籌委會成立暨國學社工開班典禮」在聖城...
    在歷經浩劫滄桑和百年沉寂之後,它迎來了第一聲禮炮——「洙泗書院文化復興工作籌委會成立暨國學社工研修班開班典禮」在這裡隆重舉行。     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副院長顏炳罡先生恭讀告文   中國孔子研究院院長楊朝明先生宣布洙泗書院文化復興工作籌委會成立並描述其使命和願景
  • 屈子書院成為中國書院學會理事單位
    第八屆東亞書院國際學術研討會暨2019年中國書院學會年會於10月11日至13日在汨羅屈子書院舉行。在11日晚召開的第六屆中國書院學會理事會會議上,屈子書院被授予「中國書院學會理事單位」。
  • 河南省商丘市人大代表王紅霞:擴建應天書院 復興文化聖地
    正在熱播的電視劇《清平樂》讓千年前的「應天府南京」、「應天書院」走進了更多國人的視野。位於河南省商丘市古城的應天書院與江西廬山白鹿洞書院、湖南長沙嶽麓書院、河南登封嵩陽書院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書院,在中國教育、文化、思想史上佔有重要地位。
  • 發聖賢心,走君子路-中國孔子學堂、彭城書院第一屆教研會議圓滿
    2019年6月18日-19日,中國孔子學堂創始團隊與徐州彭城書院教研團隊深度交流探討國學教育,在當下的國學幼教領域,孩子們需要真正的國學培根,家長們需要優秀的國學課程帶給家族不一樣的未來希望。6月17日,彭城書院教研團隊老師們來到滕州孔子學堂參觀交流,中國孔子學堂宋卓總監與老師們交流了課程系統化、標準化等建議,書院老師們表示受益匪淺。6月18日,孔子學堂創始團隊與前來參訪的彭城書院老師們在中國孔子學堂曲阜國學研學基地一起開啟了兩天的頭腦風暴。
  • 孫建興丨走在建盞復興與傳承的路上!
    是他,躬身埋首於鐵土窯火中,以蒼勁不朽的雙肩,扛起國寶建盞的復興之路!他就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當代建盞大師——孫建興!建盞:一個朝代興衰的縮影。失傳的建盞技藝終於重現人間,孫建興為建盞的復興崛起鋪平了道路。△孫建興新作品「國寶油滴」孫建興一再強調,建窯建盞的關鍵在於:必須是鐵的結晶,兔毫、油滴都是鐵系的結晶,曜變也是,不能脫離了這個鐵系釉原理,更不能用別的金屬來代替。
  • 李亞鵬攜書院中國,盛大開啟「書院河南公益計劃」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作為活動主辦方,以「復活生活中的傳統文化,復興傳統文化的影響力」 為宗旨,以「書院中國,順勢而為」為策略,由李亞鵬發起並長期致力於推動傳統文化的公益事業,開展了公益書院、公益講堂,舉辦中國生活藝術展與資助非遺傳承人等。河南是李亞鵬的故鄉與祖籍,書院中國公益計劃的第一站順勢落戶河南,也是一份他對中原這片文化沃土的致敬與責任。
  • 由知向行 書院中國即將開啟「書院贛州公益計劃」
    書院中國文化發展基金會發起人、北京中書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李亞鵬,著名文化學者、北京師範大學文化創新與傳播研究院院長於丹,著名文化學者、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白鹿洞書院管理委員會主任、中國書院學會副會長黎華,數位當代藝術家,以及多家主流媒體記者將共同出席啟動儀式。
  • ...奮進復興徵程——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
    新華社北京10月24日電 題:弘揚偉大精神 奮進復興徵程——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鼓舞人心、激勵前行  新華社記者  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人民志願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7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在廣大幹部群眾中引發強烈反響
  • 復興書院教育模式 促進現代與傳統教育融合 ——京城學者舉行紀念...
    9月28日,是中國著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儒家學派創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至聖先師」孔子誕辰2571年紀念日。為紀念這位「萬縱之聖」、「天之木鐸」,京城學者當日相聚一堂,隆重舉行祭孔拜師儀式暨教育模式研討會。  弘揚傳統文化,復興民族之魂,解讀治國之大經,立身之大本,化育之大理,天地之大德,是學者的襟懷,師者的嚮往。
  • 中國書院與中國文化
    中國書院與中國文化史飛翔書院是中國歷史上一種特殊的教育、文化機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