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內知名高校,溫州大學和浙江工業大學

2021-01-11 走過路過自然飄過

溫州大學,是一所綜合性高校,涉獵的領域相對較多;而浙江工業大學,屬於工科院校,主要是以理工科為主的高校,兩所學校雖然教研領域並不相同,但是兩所學校的實力相對浙江省內眾多「雙非」高校而言,確實要更強一些,所以兩所學校自然成為浙江省內知名高校。

浙江工業大學,雖然是工科院校,但是主要還是以化工起家的高校。他的化工,1953年建校之初,就已經成立,而且當時就是以化工為主的學校,他當時叫杭州化工學校,就從校名中就可以看出,這所學校是以「化工」為主。進入上個世紀六十年代,浙江工業大學的化工糾紛無機化工和有機化工兩個方向了。恢復高考之後,他開始全面復建化工系,並且形成了完整的化工教研體系。

浙江工業大學,九十年代中期,就已經建立了化學工程學院,並且設置了化學工程、精細化工、有機化工、工業催化、應用化學等五個領域的專業,而且這一時期獲得了浙江工業大學第一個博士點,即工業催化專業博士學位授權點。這所學校主力優勢就是化工,以及機械工程,尤其是化工過程中所使用的機械和自動化方面實力極強,畢竟這所學校就是圍繞這個領域開展教研的高校。

溫州大學,是一所綜合性大學,因為他是以溫州市內多所師範類高校和溫州大學合併組建而成,而溫州大學最初就是一所理工為主的學校,所以這所學校自然成為文、理、工並進的綜合性大學。總體來看,浙江工業大學的實力勝過溫州大學一些,這主要是因為,浙江工業大學的班底更好,而且後期發展機遇極佳所致。

相關焦點

  • 寧波大學、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2021屆保研率
    浙江有11所高校具有保研資格。它們是:浙江師範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中國美術學院、溫州醫科大學、浙江工商大學、浙江理工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杭州師範大學等。其中,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和杭州師範大學是在2017年獲得保研資格的。
  • 浙江高校生源質量排名,浙大穩居省內榜首,寧波大學排第五
    除美景之外,該地還是一個教育大省,培育出的優秀學生不在少數,還匯集不少知名高校。例如,我們最為熟悉的浙江大學。雖說該省僅有浙大一所985、211辦學層次的高校,但仍有不少綜合實力強勁、學科優勢突出的好大學,值得考生報考。下面,筆者就根據一份武書連發布的《本科畢業生源質量排名》,來說說浙江高校的生源質量到底如何。
  • 浙江高校排名:浙大第一,誰第二?是寧波大學還是浙江工業大學?
    浙江作為我國經濟發達地區,除了浙江大學是985、211工程、一流大學建設高校以外,還有兩所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寧波大學、中國美術學院。浙江大學排名浙江高校第一,應該是毫無爭議。哪誰能排名浙江 高校第二名呢?
  • 浙江大學、杭州電子科技大學……2020浙江省內部分高校預估錄取...
    昨晚,浙江高考成績揭曉。自稱學渣的湖州考生小楊,拿下509分,比平時成績高了30多分,看到簡訊發來的高考成績,一家人高興地蹦了起來,楊媽媽連連說「想不到,太意外,太驚喜了。」高興之餘,報考哪個學校,又是他們緊鑼密鼓要做的功課。目前,省內部分高校陸續公布了預估錄取分數線。
  • 都叫工大,南京工業大學和浙江工業大學誰能率先挺進雙一流!
    江蘇和浙江統稱江浙地區,其實還包括上海,組成了著名的江浙滬。而在在這三個省級行政區域中,知名高校眾多。但是教育部的資源就那麼多,不可能都進雙一流,所以有很多有實力的高校並沒有進入2017年的首批雙一流中。而在2022年第二輪雙一流,很多高校已經開始了衝刺!浙江工業大學和南京工業大學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並且都是工業大學。
  • 浙江省同城高校,浙江理工大學和浙江工業大學
    浙江工業大學前身僅是一所部屬中專學校,雖然目前也只是一所「雙非」高校,但是在這類學校中,也屬於實力靠前的高校。這主要得益於張子良的捐資。張子良是臺灣企業家,祖籍浙江,後來浙江投資,向浙江工業大學捐款1000萬美金,這在1991年來講,絕對是一筆天文數字了。
  • 浙江工業大學並不是211大學,但頗受浙江學子青睞
    對於浙江學子而言,能考上浙江大學,自然而然是最好的選擇之一,但是,浙江大學每年錄取分數線比較高,只有少數浙江學子能進入浙江大學深造,大部分中上分段的浙江學子,需要選擇其他高校就讀。基於此,浙江工業大學成為不少中上分段的浙江學子青睞的高校,畢竟在浙江省內就業,浙江工業大學有就業優勢可言。
  • 浙江高校衝刺雙一流,浙江工商大學和浙江工業大學佔據C位!
    所以寧波大學入選國自二佔有的比例很大,另外寧波也是唯二沒有211高校的副省級城市,另外一個是深圳。寧波大學入選雙一流,可能也有部分照顧的成分在內!當然從深圳並沒有有高校入選雙一流院校來看,這個照顧成分比較少。其實浙江省還有幾所高校,實力特別強大,其中浙江工業大學和浙江工商大學都擁有A類學科,是衝擊第2輪雙一流高校的有利後備力量!
  • 浙江32所高校排名,寧波大學排名第2,西湖大學未來可期!
    浙大雖說是綜合性高校,學科種類齊全,但是在工科方面比較強勢,學校共有39個一級學科被評為A類學科,其中大多數工科專業佔比大,光學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臨床醫學均是國內高校的佼佼者。第二名:寧波大學排名第二的是寧波大學,寧波大學在全國排75,在省內僅次於浙江大學。
  • 浙江32所高校排名,浙大一枝獨秀,寧波大學排名第2
    今天,筆者為大家推薦浙江省25所公辦高校的排名情況,將來想到浙江讀書的學生注意查看。排名榜的數據具體來源於校友會,整體上基本符合浙江省高校的基本情況,對於學生和家長來說,參考價值比較大。具體如何,我們來看一下下面的內容。 第一名:浙江大學 在浙江省排名第一的高校,浙江大學毫無疑問。
  • 南京工業大學VS浙江工業大學,誰更有希望進入「雙一流」建設
    985高校——浙江大學,但是,除此之外,省內其他高校似乎名氣並不太高。浙江工業大學校園兩校在省內的「地位」不同兩所學校在校名上均為工業大學,在地理位置上都處於經濟強省的省會城市,甚至在學科評估上都是以化學類專業評估最好,可以說兩所學校相似之處很多,但是小編認為區別最大的是兩所學校在省內的
  • 山西省內知名高校,山西大學和中北大學
    山西大學,是以文理為主的高校;而中北大學則是以理工為主的院校,兩所學校的教研領域雖然有所不同,但是兩所高校相對山西省內眾多「雙非」高校而言,實力都比較強,而且影響力也比較大,所以兩所學校都屬於山西省內知名高校。
  • 杭州師範大學是浙江省內怎樣的大學?
    杭州師範大學,簡稱「杭師大」,位於杭州,由杭州市人民政府舉辦的省屬綜合性大學,浙江省重點建設高校。在浙江高校中緊跟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浙江師範大學,位列全國第99,省內第4(包括浙江大學)。
  • 浙江擬增西湖大學、計量大學、溫州大學等5所高校招收博士生
    2020年12月11日,浙江 省教育廳發布2020年學位授權審核推薦名單,其中擬新增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有西湖大學、中國計量大學、浙江海洋大學、杭州師範大學、溫州大學等5所高校,新增碩士學位授予單位有浙江傳媒學院、嘉興學院、浙江萬裡學院、台州學院、麗水學院、寧波工程學院、浙江警察學院、浙大城市學院、浙大寧波理工學院
  • 浙江工業大學和寧波大學,應該如何選擇
    浙江工業大學和寧波大學在浙江高校中位居前列,近年兩所高校的預算也是浙江高校中除浙江大學外最多的。浙江工業大學歷史悠久,一直位列全國高校百強,在浙江高校中穩居前列。浙江工業大學位於浙江省省會、有「人間天堂」的美譽的杭州市。浙江工業大學有朝暉、屏峰、莫幹山、之江四個校區,佔地面積3550畝。兩所高校都有優越的地理位置,也有著美麗的校園。所處的兩座城市都是歷史文化名城。杭州經濟會發達一點,也是浙江省的經濟、文化、科教中心,高校雲集,也有阿里巴巴、娃哈哈、吉利等眾多大型企業。
  • 復旦大學@浙江大學@浙江高校:我們都是收信人!
    4月16日,復旦大學@浙江大學,號召兩校青年不懼風雨、勇挑重擔,讓青春在黨和人民需要的地方綻放絢麗之花!今天,浙江大學@浙江工業大學、浙江中醫藥大學、浙江師範大學、溫州醫科大學、寧波大學,開始浙江省內高校傳遞接龍。
  • 蔡袁強任浙江工業大學校長 李校堃任溫州大學校長
    浙江在線07月25日訊(今日早報記者 金丹丹)昨天下午,浙江工業大學召開教師幹部大會,會上宣布蔡袁強任浙江工業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之前,在溫州大學教師幹部大會上,宣布了溫州醫科大學原副校長李校堃任溫州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 浙江高校綜合排名出爐!寧波大學老二位置穩!
    排名說起浙江的高校,有人戲稱:浙江大學和其他大學,實際上,也確實如此,浙江大學一家獨大,而且遠遠甩開第二名!非專業性高校中,前600名高校中,浙江省上榜了25所公辦高校,其中,浙江大學當之無愧第一名,但是,第二名不是一直自稱省屬高校第一的浙江工業大學,而是這位新晉「雙一流」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寧波大學」,位列全國75名,第三名、第四名的浙江工業大學、浙江師範大學稍微後面一點,分別排84、86名。
  • 四川省內知名高校,西華大學和西南醫科大學
    西華大學,是一所綜合性大學,但是工科實力更強一些;而西南醫科大學,是一所專類高校,主要是以醫學為主的院校。兩所學校雖然教研領域並不相同,但是兩所學校相對四川省內眾多的「雙非」高校而言,實力確實比較強,確實屬於四川省內知名高校。
  • 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正式啟航
    1月21日,溫州市政府、甌海區政府與浙江大學籤署戰略合作協議,浙江大學溫州研究院正式揭牌成立。籤約各方將推出一系列重磅舉措,攜手打造政產學研合作新典範,助力溫州城市精彩蝶變。這次溫州與浙江大學的戰略合作有哪些亮點?又將給溫州帶來哪些福利?記者1月22日採訪相關負責人並梳理合作框架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