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落》原文作品
落花落,落花紛漠漠。
綠葉青跗(1)映丹萼(2),與君裴(3)回上金閣。
影拂妝階玳瑁(4)筵(5),香飄舞館茱萸(6)幕。
落花飛,燎亂入中帷。
落花春正滿,春人歸不歸。
落花度,氛氳(7)繞高樹。
落花春已繁,春人春不顧。
綺(8)閣青臺靜且閒,羅袂(9)紅巾復往還。
盛年不再得,高枝難重攀。
試復旦遊落花裡,暮宿落花間。
與君落花院,臺上起雙鬟(10)。
《落花落》注釋
(1)跗(fū ):花萼。南朝齊·沈約《郊居賦》「銜素蕊於青跗。」又如:跗萼(花萼與子房。亦指花朵);跗萼聯芳(比喻兄弟均貴顯榮耀)。
(2)萼(è):動植物身體上的結構,花萼,包在花瓣外面的一圈綠色葉狀薄片,花開時託著花瓣。如:萼跗(萼,花萼;跗,通「栿」,花萼房。比喻兄弟);萼綠君(茉莉花的別名)。
(3)裴(péi ):長衣下垂的樣子。
(4)玳(dài)瑁(mào):熱帶和亞熱帶海洋裡的一種食肉性海龜,殼長很少超過二尺,具黃色斑紋的褐色大型角質板呈覆瓦狀排列,是市場上的優良龜甲。
(5)筵,亦稱玳筵,指精美的筵席。
(6)茱(zhū )萸(yú):落葉小喬木,開小黃花,果實橢圓形,,紫紅色,味酸,可入藥。
(7)氛(fēn)氳(yūn):指濃鬱的煙氣或香氣。南朝梁·沉約《詠竹火籠》:「覆持鴛鴦被,白鶴吐氛氳。」唐·無可《蘭》詩:「蘭色結春光,氛氳掩眾芳。」清·黃景仁《初更後有攜酒食至者》詩:「滿堂酒氣飄氛氳,一縷心煙起蓊勃。」
(8)綺(qǐ):本義指細綾,有花紋的絲織品,此處作「華麗,美麗」解。
(9)袂(mèi):本義指衣袖。羅袂,絲羅的衣袖,亦指華麗的衣著。
(10)雙鬟(huán):1.古代年輕女子的兩個環形髮髻。2.借指少女。3.指婢女。4.指千金高價。語本漢辛延年《羽林郎》詩:「胡姬年十五﹐春日獨當壚……兩鬟何窈窕﹐一世良所無。一鬟五百萬﹐兩鬟千萬餘」。[3]
《落花落》譯文
落花落了下來,紛紛擾擾悄無聲息地落了下來。
綠色的葉子、青色的花萼映襯著紅彤彤的花朵,伴隨著我和你慢慢登上了金碧輝煌的樓閣。
落花的影子輕拂過精心裝飾過的臺階和精美的筵席,香氣隨風飄過人們舞館門口插著茱萸華麗的帳幕。
落花隨風漫天飛舞,繽紛地飛入四周的帳幕中。
落花的時候正是仲春時節,遊春的人回來不回來啊?
落花輕輕飄落,濃鬱的香氣圍繞著高高的樹木,
當花落的時候春天已經很繁盛了,遊春的人都顧全不完。
華麗精美的樓閣,深綠色臺榭讓人覺得安靜閒適,眾多的美人來回穿梭其中。
青春年華一去不復返,人生頂點難以再次達到。
但可以再次試著白天暢遊落花之中,夜晚住宿於落花之間。
我和你一起住在落花飄飛的院落裡,樓臺上飛翔著成雙成對的朱鬟。
《落花落》作品賞析
這首詩有種春傷的情懷。所謂春傷,就是人在美好的意境中年華老去,回首還似在夢中的意思。 亦是花兒落下變得冷漠無情!離人而去!
「綠葉青跗映丹萼, 與君裴回上金合。」這兩句話,著重描繪色彩。詩中的色彩是鮮豔欲滴的,如:「綠葉」,「青跗」,「丹萼」。而且從「葉」,「跗」,「萼」,這三者次序依次上升,宛如你正在賞花,目光逐漸上移。然而畫不是靜態的,一副色彩鮮豔華麗會動的畫面。「映」字點出色彩的互襯互溶,暗示了花朵襯在綠葉裡在風中搖曳。著這樣的如夢如幻意境下,作者和友人一起遊賞金碧輝煌的樓閣。
「影拂妝階玳瑁筵,香飄舞館茱萸幕」。「玳瑁筵」,亦稱玳筵,指精美的筵席。「茱萸幕」指的是繪有茱萸或者插滿茱萸的幕簾。色澤上玳瑁筵和茱萸幕已經佔盡優勢。詩人再從動態上描述:「香飄」,「影拂」中香和影都是抽象的,需要心領神會的。飄和拂都是細微的動作,這些意動的描寫,體現了作者心神放鬆,神氣宜然。敏銳的捕捉到香氣和爛漫變換。
於是將花叢的色澤實化為玳瑁筵,將花香說成是簾幕隨風舞動而成。從而在神態和形態上把握住了春天的內涵,達到了一種輕鬆愉悅的心態。這種靈敏的詩性和「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是一樣的,但是詩人的描繪則更為鮮豔華貴,具有有孩童般的率真。
這裡指的注意的是,每句詩中,作者都用的兩個動詞。若說飄和拂都是細微的,妝和舞則是徹徹底底在作者感受到春的神意後內心激動恣意狂放的喜悅了。妝和舞的是外物也何嘗不是詩人自己整束衣冠,載歌載舞呢?[5]
落花落,落花隨風飛舞,漫天的花瓣,在風中舞得繚亂,顯現了千萬種舞姿,落花如痴如醉,如夢如幻,隨風飄進了屋子,在飄飄的帷幔中飛舞,又如人生終於舞作了一生中最美的姿態。
「落花春正滿,春人歸不歸。」歸不歸? 滿是疑問,其實早有了解答。 便如那歲歲榮枯的花,自有其歸宿。
「試復旦遊落花裡,暮宿落花間。」那花樹一身香氣。如那人,滿襟的花瓣,一臉的春愁。春已繁,繁到了極點,春花便要落盡。作者便在這絢爛而憂傷的落花季節,了結同心。
《落花落》作者簡介
王勃(649年~676年),漢族,唐代詩人。字子安。絳州龍門(今山西河津)人。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以詩文齊名,並稱「王楊盧駱」,亦稱「初唐四傑」。王勃為隋末大儒王通的孫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學者,號 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長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縣令、六合縣令、齊州長史等職。可知王勃生長於書香之家。
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祥道贊為神童,向朝廷表薦,對策高第,授朝散郎。666年(乾封初)為沛王李賢徵為王府侍讀,兩年後因戲為《檄英王雞》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隨即出遊巴蜀。672年(鹹亨三年)補虢州參軍,因擅殺官奴當誅,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貶為交趾令。675年(上元二年)或676年(上元三年),王勃南下探親,渡海溺水,驚悸而死。其詩力求擺脫齊梁的綺靡詩風,文也有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