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大英博物館的中國國寶

2021-01-20 文博圈

因為疫情,大英博物館於2020年3月18日起暫停對公眾開放。



我們熟知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


▲ 大英博物館 —— 中國文物館


面對眼下的形式,閉館也是一種無奈之舉。那不妨和小編一起來場線上觀展吧!



玉琮



這件玉琮,呈深綠色,器身內部為圓柱形中空,外部作粗細遞減的方柱形,橫向分割為19節,是目前已知的最高的玉琮之一。在器物的方角處刻有小圓圈象徵眼睛,而每對圓圈的下方都有一段短橫槓表現鼻子,從而形成了一幅簡化了的面孔。


這件玉琮來自於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這一文化的人群主要聚居在今天的浙江省和江蘇省一帶。良渚文化所出產的陶器、石器以及玉器都十分精美。


玉是一種非常堅硬的材料,因此其雕琢並非一件易事,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以及物力。考古學家在很多高等墓葬裡發現了高矮不一的玉琮。作為禮器,玉琮在當時社會的重要性毋庸置疑。它的造型以及細節都體現出當時非凡的工藝水平,然而玉琮的具體含義和用法目前仍未有定論。


良渚文化很可能是由於自然災害而突然中斷,但良渚玉器的紋樣和造型大量為後世所傳承,直至今天。



 汝窯青釉盞託  

▲ 河南寶豐清涼寺,北宋,1086–1125年

藏品尺寸:高7.3釐米,託盤徑16.2釐米



盞託直口微斂,深弧腹,託盤呈五瓣葵花形,花瓣重疊,五曲帶筋,施青釉,釉面有開片。北宋宮廷將此類盞託用作茶具,承託不同材質的茶碗。


此盞託採用滿釉裹足支燒法,圈足留有五個橢圓形芝麻掙釘痕跡。汝窯胎體細膩,多呈香灰色,釉質瑩厚,呈色不一,有天青,天藍,青灰諸色。據南宋周煇《清波雜誌》記載汝窯內有瑪瑙末為釉。現代科學家已經證明,這種細膩的藍色事實上是由溶解了的氧化鐵和少量的二氧化鈦造成的。


汝窯器為北宋宮廷所用,其生產在金軍攻佔汴京後中斷。2000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清涼寺附近發現清理出十五座窯爐,出土了兩間作坊和大量汝窯殘片,從而證明了汝窯在從1086年到1125年曾有過短暫但密集的生產。如今倖存下來的汝窯瓷器不足一百件,這使得汝窯瓷器更加彌足珍貴。


十二世紀時,高麗陶工們也已經能夠燒造此類高品質的彷汝窯產品進奉宮廷。高麗青瓷與汝窯青瓷在化學成分上頗為相似,由此證明了早期國際間的陶瓷技術交流。



三彩羅漢像


▲ 中國,金代,1115-1234年

藏品尺寸:高103釐米


這尊真人大小的塑像為陶胎上敷三彩釉,表現的是佛陀的弟子之一。他身穿袈裟,雙手結禪定印,靜坐在巖石形態的底座上。底座與羅漢像是可以分離的。


至今為止,同類型的羅漢像,可查存世的共有有十尊。其中九尊分別收藏在加拿大,美國,俄羅斯,法國以及英國的公共博物館裡,還有一尊收藏於日本的私人博物館中。波士頓,多倫多以及日本長野縣輕井澤所藏的羅漢像頭部為複製品,而俄羅斯所藏羅漢像的雙臂已失,僅有頭部和少量軀幹部分保存了下來。普遍認為,這些羅漢像是1912年在河北省北部易縣的山洞裡發現的。


瓷器專家和科學家通過測試,認為這組羅漢像燒制於北京郊外西山的龍泉務窯,製作年代靠近金代末期。為了製作這些羅漢像,陶工首先在980度至1010度的溫度下燒制素胎,然後施三彩釉,並以黑色和紅色釉裝飾眼睛和嘴唇,最後二次入窯低溫燒制。


這組羅漢像的特別之處在於其臉部, 手部以及皮膚的處理中所反映出的極為罕見的寫實主義。他們仿佛如真人一般,表情平靜祥和,巍巍然深具禪意。



 青花雲龍紋梅瓶 



▲ 江西省景德鎮,元代,1330-1368年

藏品尺寸:高44.5釐米


這個青花瓷酒瓶,又稱「梅瓶」,外壁以雲龍紋為主體紋飾,上方為雲肩紋,足部為仰蓮瓣紋。在中國,龍為瑞獸,能興雲雨,利萬物,使風調雨順。因此,龍的形象經常出現在祥雲或波濤之間,之後漸漸演變成皇權的象徵。這尊梅瓶的雲肩內所繪的纏枝花紋也出現在蒙古包的紡織物和絲綢長袍上。


陶工將胚體在轉輪上修型, 待其乾燥後,用研磨後的鈷料混合水形成顏料,在胎體上繪製圖案。中國本土的鈷料生成的藍色較為沉悶。所以質量上乘的產品通常採用從中東進口的鈷料。圖案幹透後,陶工在胚體的外表面上施透明釉,然後入窯,以木材為燃料在1200攝氏度的溫度下燒制。燒制時間需要一周,之後還需要一周的時間冷卻,再移出裝箱出售。


這類型的青花器出產地景德鎮,位於現在的江西省,是世界上最早實現工業化的城鎮之一。瓷器生產在這裡持續了大約一千年。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窯口擁有如此漫長且連貫的歷史。從蒙古皇帝開始,景德鎮開始受到皇家的資助,生產的瓷器大量銷往國內以及海外市場。青花瓷堪稱首款「全球化商品」,從東京到廷巴克圖,一路炙手可熱,在路經各地被大量仿製。



 綠釉陶望樓 


▲ 中國,東漢,公元25-220年

藏品尺寸:高86釐米,寬36釐米,進深36釐米


在公元25年至220年間的東漢墓穴中常發現為來世生活準備的人物、房屋和農舍的陶器模型。這座三層高的望樓模型很可能來自於當時一位頗有權勢的地主或軍閥的墓葬。


東漢時期,由於土地可以自由買賣,富有的地主和軍閥能夠獲得大量土地,興建大型莊園。這些莊園內會包括農田、豬圈、羊圈和魚塘。許多地主使用類似這種模型的望樓來保衛莊園。


當時中國建築以木結構為主,屋頂鋪瓦。望樓的第二層和第三層各有一人向外探身觀望,很可能是莊園的守衛 。


這些在農莊裡工作的人可能原本是當地的農民。但由於當時土地兼併嚴重,大量土地集中在富人手中,許多農民變得無田可耕且債務纏身。然後就不得不成為地主家的佃戶或長工。


當東漢一朝在公元三世紀瓦解時,一些大型莊園已有數以千計的工人和武裝力量。許多周邊地區的農民也會來這些農莊尋求工作和保護。隨著資產和僱工的增加,地主的權勢也越來越大。到了漢朝末期,一些地主已經成為了稱霸一方的軍閥。



 砂巖觀音菩薩立像 


▲ 中國,北齊,公元550-577年

藏品尺寸:高167.6釐米


這尊觀音菩薩像,體態輪廓優美,面相圓潤,神態安詳,頭戴花鬘冠,冠前正中為阿彌陀佛坐像。雕像雙手可能原為木質,現已遺失。


雕塑並非是中國本土的藝術形式。公元一世紀,隨著佛教從印度傳入,對雕塑的興趣才在中國漸漸興起。漢代覆滅之後,中國進入了一個長達三個多世紀的分裂割據時期,多個政治勢力興起,最終建立起一系列的南北方政權。鮮卑拓跋部統治中國北方近兩百年,這些異族皇帝很多都是虔誠的佛教徒。他們推崇佛教為國教,並資助修建了大型的佛教寺廟。早期佛像多採用淺雕手法,體態較為僵硬,整體看起來比較偏平。到了製作這尊觀音像的北齊,佛像的面部變得更加豐滿圓潤。


觀音菩薩本無男女之相,但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後,觀音通常以女性形象出現,配飾華美。以這尊菩薩像為例,帔帛自雙肩下垂,頸部佩戴項圈,身佩「X」形瓔珞,身前的珠寶串垂至膝蓋以下。垂飾上的團形花紋起源於西方,經由中亞傳入中國。


這尊雕像最初帶有彩繪,並飾以金箔,如今只有在長袍的邊緣才能看見顏料痕跡。



 三菩薩壁畫 


▲ 河北省清涼寺,1424年繪製,1437年和1468年重修


此壁畫描繪了三菩薩立像,各帶有顯著頭光。中間的菩薩為觀世音,他頭戴寶冠,冠上有阿彌陀佛像。左邊是普賢菩薩,他手持拂子,頭冠有三寶。右邊是文殊菩薩,他的頭冠亦有一佛像,並手持如意。


河北省清涼寺建立於1183年。一段1485年的題字記錄了寺院的壁畫是山西省五臺山寺院於1424年委派僧人到清涼寺繪製的,後來於1437年和1468年重修。清涼寺是佛教信眾往返五臺山朝聖源途中的重要一站。

W. M. Weinberger於1925年間獲得此壁畫。根據他的筆記,當時的清涼寺有三殿,已荒廢。第一殿內有殘破的大型木雕佛像,周圍有小型塑像。第二殿內有大型坐佛雕塑,後方有一幅比佛像高很多的馬蹄形背屏,上部較寬。此背屏後另有尺寸更大的木架,承載著三菩薩壁畫。壁畫在石膏面上繪製,最底層的幹土附在木架上。此壁畫從原本的木架上被移除,分成12塊運回倫敦。收藏家喬治•尤摩弗帕勒斯購入此壁畫,並於1927年把它捐贈給大英博物館。清涼寺於20世紀30和40年代間毀於戰火。



 青銅鴞形卣 


▲ 河南省安陽地區或附近,商代晚期,公元前1200-1000年
藏品尺寸:高16釐米,寬11.2 釐米(口沿處)


這件帶蓋四足青銅卣(一種用於盛放酒的禮器)以合範法鑄成,整體看起來像兩隻背靠背的鴞,蓋子兩側往上翻的小鉤仿佛是它們的喙,而器足則是它們的腳爪。稜扉把帶鈕的器蓋以及器身分隔出四個裝飾區間。表現鴞翼的鱗狀紋飾佔據了大部分的器身,餘下的空間(包括器蓋)則以雲雷紋為底,上飾小型的鳥紋和龍紋。和器身及器蓋中部的扉稜在一條直線上的,還有口沿下方的兩個半環狀把手。

無論是寫實的還是虛構的動物造型在商代晚期都非常流行。這時期出現了很多裝飾繁複的動物造型的青銅禮器,就像這件青銅卣。雖然目前這些動物造型的確切含義還沒有定論,但商代青銅禮器上繁複的動物紋飾很有可能並非單純的裝飾,而是和當時的精神世界以及信仰有所關聯。



 鎏金銀牛首車飾 


▲ 河南省或附近,東周,公元前400-300年
藏品尺寸:長17.5釐米,寬21.5釐米


這件牛首形車飾由青銅所制,表面鎏金並以錯金銀飾表現細節。牛首有著突出的耳朵以及眼睛。眼睛原本嵌有琉璃,但如今已腐壞。牛首後的方銎上有方型銷孔。這件車器很可能是安裝在車轅首端用於裝飾的。


在東周以前,起源自歐亞草原的馬車就已經融入了中國社會並成為地位與財富最重要的標誌之一。這件鎏金牛首車飾可能用於裝飾車轅首端。它有可能出土於今天洛陽附近的東周王陵區。



 龍山文化黑陶觶 



▲ 山東,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公元前2600-2300年
藏品尺寸:高14釐米,口徑7.2釐米,底徑5.5釐米,最大徑9.5釐米


這件陶質細膩、輪廓優美的輪制陶器來自於黃河下遊的龍山文化(約公元前2600-1900 年)。當時的黃河和長江流域一帶都已經出現了規模遠超從前的複雜社會。很多大型聚落裡都有不同的功能分區,包括居住區、專業作坊,以及舉行儀禮儀式的場所等等。精緻的玉器和陶器是當時社會裡財富和權力的象徵。它們由專門的工匠為統治階層製造。



  引路菩薩圖  


▲ 約公元851-900年,莫高窟藏經洞出土

絹本設色,縱80.5釐米,橫53.8釐米


這幅珍貴的唐代絹畫描繪菩薩引領一信女前往往生極樂世界,畫面左上方的紅色雲層裡可見淨土的宮殿。右上方的榜題框中有「引路菩」三字。引路菩薩信仰在唐代開始流行,在敦煌藏經洞便曾發現數幅此題材的繪畫,但這幅是唯一帶有題字標明內容的例子。


畫中菩薩為男性形象,袒露胸膛,手持柄香爐和垂掛幡的蓮花枝。他身穿色彩繽紛的天衣和瓔珞,造型華麗。畫者又把菩薩身後的亡者比例大量縮小,加強了菩薩的莊嚴和偉大。亡者外形雍容大氣,一身典型盛唐時期流行的婦女裝束。雖然無法得知亡者的身份,但是她無疑代表了當時社會某一階層的女性佛教供養人。

此畫來自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現藏大英博物館有240多幅藏經洞絹本和紙本繪畫,另有紡織品和小量版畫,創作年代為7世紀晚期至11世紀早期之間。1900年,道士王圓籙發現了藏經洞,內藏數以萬計的佛經、繪畫、紡織品和其他文物。1907年,考古學家斯坦因(1862-1943)在敦煌向王圓籙購買了藏經洞部分文物,並將其運回英國。由於斯坦因當年考察的經費由大英博物館和印度政府提供,因此回到英國後,一批藏品被轉運到印度,現藏印度國家博物館。留在英國的敦煌文物,除了現藏大英博物館的文物外,手稿和經文(包括唐代金剛經)現藏大英圖書館。維多利亞與阿爾伯特博物館亦有藏部分紡織品。



《女史箴圖》


▲ 傳顧愷之,約5-7世紀,絹本設色,手卷,鑲板裝裱
藏品尺寸:高24.37 釐米,畫心長343.75釐米


《女史箴圖》為大英博物館最著名的中國書畫藏品。此畫根據晉代詩人張華於公元292年寫的《女史箴》所繪,用歷代賢妃的故事來告誡宮廷婦女需遵守婦德。內容由右至左展開,畫心有九段單景式構圖,原文題在每一段圖像的右側。《女史箴圖》的開端原應另有三段圖文,以及第四段題字,但在乾隆時期已不存。

顧愷之畫《女史箴圖》的文獻記錄最早出現在宋代。顧愷之(約公元345年-406年),今江蘇無錫人,曾為東晉散騎常侍,現傳作品為後世摹本。大英博物館藏《女史箴圖》帶有顯著的六朝遺風,很可能來自5-7世紀,是難得的早期絹本畫作。

《女史箴圖》有大量題字和印章,部分印章真偽尚有爭議,畫心左下方的「顧愷之畫」 落款疑為後人添加。拖尾部分有瘦金體楷書,現時學者認為是金章宗(1190-1208年在位)的書法,而且應該是晚明時期才跟畫心裝裱在一起的。拖尾另有乾隆御筆題跋和畫蘭圖,以及明代收藏家項元汴的題字。

乾隆時期,《女史箴圖》成為清宮收藏,被存放在紫禁城建福宮靜怡軒中。1900年,義和團起義,八國聯軍進京期間,作品流散宮外。1903年大英博物館從克拉倫斯•詹森上尉手上購得此畫。

詹森上尉於1870年出生於印度,後來加入了英國印度騎兵團,1900年被派到中國參與八國聯軍之役。他於1900年的8月份抵達北京,並逗留了兩個月,他所屬的兵團曾駐紮頤和園。根據詹森上尉家人的說法,《女史箴圖》是一位他曾相助的貴婦贈送給他的禮物。此說法無法考證。

《女史箴圖》進入大英博物館館藏時已相當脆弱,並且有多次修補的痕跡。1914至1923年間,為了讓作品能夠展出,同時避免開、收卷時所造成的磨損,博物館修復人員把《女史箴圖》的畫心轉移到鑲板上,又把天頭、引首跟拖尾一起裝裱在另一幅鑲板上。另外,18世紀的天頭和鄒一桂(1686-1772年)拖尾畫作亦分開保存。

2013年,大英博物館邀請了中國及其他地區的書畫和修復專家,一起討論《女史箴圖》的狀態和保護方案。根據當時的討論,博物館於2014年為《女史箴圖》定製了展櫃,長期存放在第91a號展廳,每年限定展出約6個星期。計劃參觀前,請先查閱展廳關閉信息。



 青花徽章和題字紋克拉克瓷碗 


▲ 江西景德鎮,明萬曆,約1600—1620年
藏品尺寸:高17.30釐米,直徑34.6釐米


這件青花「克拉克」瓷碗,弧壁、深腹、撇足、花口沿。外壁繪有四個盾形紋章,每個紋章中都繪有一隻怪蛇,每隻怪蛇長著一對人頭和五個怪獸頭,鱗翅、獨尾、雙腳分趾。紋章兩側的飄帶上寫有拉丁文諺語「Septenti nihil novum」(於智者無奇聞)。除此之外的裝飾皆為中國風格。外壁飾有佛教法器紋飾以及蓮花紋。碗內底裝飾有蓮池鶴鷺紋,內壁環繞十組花石紋的畫片。


與此碗有相同徽章紋飾和拉丁格言現在收藏在位於葡萄牙裡斯本的桑託斯宮,它與其它明青花一起鑲嵌在金字塔般的屋頂上。在國王曼努埃爾一世及其後人的收藏中,這是唯一一件有歐洲紋飾以及文字的中國瓷器,因此我們可以推斷這種類型的瓷器應該是為葡萄牙市場專門定製的。

這隻瓷碗屬於明代晚期出產的主要用於出口的青花瓷,在西方被稱為「克拉克瓷」。這個名字源自於葡萄牙商船Carraca,這是這艘船第一次將這種類型的瓷器運往歐洲。克拉克瓷的胎體較薄,以開光畫片裝飾,曾在景德鎮被大量生產。



 銅鑄真武像 

▲ 中國, 明代,約1416—1439年
藏品尺寸:高133釐米


這尊真武像是現存的最大的銅鑄真武像之一。真武又稱玄天上帝,元聖仁威玄天上帝。真武大帝,長鬚,披髮,身著鎧甲戰袍,戰袍正面有龍紋裝飾,他左手施真武印,即無名指和中指向前伸出。整體為銅製,原有鎏金、彩漆裝飾。
在明代,真武被認為是護國安邦之神。明代建國初期,對內平穩政局以及對外安定邊疆是明政府的當務之急。永樂皇帝將他在靖難之變中的勝利歸功於真武大帝的庇佑。在永樂年間,玄武大帝的道場──湖北武當山,出現了瑞應景象。這些瑞應景象或者被畫師記錄下來或者被收入道教典籍,並用來證明永樂皇帝即位的正統性。這一時期,崇拜真武之風不僅在宮廷內盛行,在民間也達到鼎盛。

從1412年起,永樂皇帝下令在武當山頂峰大規模的修建宮觀廟堂供奉真武大帝,同時也為自己的父親洪武皇帝以及母親祈福。在武當山主峰頂,永樂皇帝修建了紫禁城,這座建築群不但名字與北京宮城一樣,其修建時間也是相同的。

1416年,永樂皇帝在武當山太和宮金殿立真武像。這件真武像向無論從尺寸還是外部特徵與眼前展出的這件都極為相似。傳說明代早期的真武像是以永樂皇帝為原型塑造的。



 鎖子錦儀式用甲冑 


▲ 杭州或蘇州, 清代,1780—1820年
藏品尺寸:甲長(上衣肩部至下裳下擺)124釐米

甲冑全長(盔頂至下裳下擺)172釐米


這件儀式用鎖子錦甲冑由上衣,下裳以及頭盔(胄)組成。上衣包括左右護肩, 左右護腋,前遮縫和左遮縫。上衣下裳皆為黃底人字紋錦面,褐色絨緣邊,通身布滿規則的銅鍍金釘。袖口及護肩接衣處飾鎏金龍紋銅板。上衣前胸部原來懸有一面護心鏡。


頭盔(胄)為銀質,鑲嵌珊瑚珠、青金石及綠松石,連接絲製護頸、護耳和頂端原有盔纓已缺失。頭盔邊緣的梵文起到護佑平安的作用。

清代的士兵和侍衛的族屬成分複雜,包括滿、漢、蒙古、朝鮮、回、藏以及俄羅斯等族群,隸屬八旗管理。清代、蘇州和杭州的織造局負責供應宮廷和官府需要的鎧甲,不同等級的侍衛所著鎧甲有著明確的區別。

錐形的頭盔(胄)是在十三世紀蒙古統治下傳入中國。頭盔邊緣的文字是蘭札文在中國的變體,被藏傳佛教用來書寫梵文並常用來裝飾藏地武器。



 漆鞘鐵刃漢劍 


▲ 中國,東周至漢代,公元前300-100年
藏品尺寸:長(連鞘)85釐米


此劍由漆木雕劍首、劍格和鐵刃組成,外套漆木劍鞘。劍首尚有金飾痕跡。鞘上還有漆木劍璏和劍珌,雕成相纏的鏤空龍或蛇紋,與劍首和劍格的設計相配。
精緻的漆木劍飾表明這柄長劍應該不是用於實戰,而是當時貴族男性衣飾的一部分。髹漆是一種獨特的工藝,尤盛於華南;但漆木劍飾的鏤空設計也可能受到來自歐亞草原的金屬器裝飾風格影響,同時期的玉器也是如此。

藏在劍鞘內的是鐵質劍刃。中國在公元前300年前已開始使用鐵,並逐漸以鐵取代青銅作為武器的主要材料。鐵和鹽的生產在漢武帝一代開始國有化。這一舉措進一步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財富,同時削弱了地方的力量。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文博圈立場

文博圈投稿:wenboquan01@163.com

相關焦點

  • 中國的國寶都流失到哪裡:大英博物館最多,丹楓白露宮最精
    圓明園遺址一流失到英國的文物最多大英博物館被認為是中國以外藏有中國文物最多的博物館大英博物館大英博物館藏有中國文物青銅器,瓷器,書畫,雕刻品等2萬餘件,還有20世紀由盜寶者從敦煌帶走的大量敦煌文物大英博物館的中國瓷器其中,最有名氣的應該是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這是大英博物館收藏的最重要的中國畫
  • 大英博物館,「霸佔」多少「中國國寶」?
    現在,正遭受這種「霸道法則」的驅使,尤其跟舉世最大的搶奪受益者——大英博物館,侵略戰爭之後,英國人根本就感覺不到欠下了受害國——中國,多少虐債。英國人由衷地揣著一句話:搶來的寶貝,也是我的。絕不奉還。2006年,聯合國曾公布調查結果顯示,通過戰亂,或者侵略,中國先後流失文物多達164萬件,全球總共有47家博物館,大大方方地作了博物收藏者。
  • 大英博物館到底藏了多少中國文物?
    由於收藏與英帝國的徵戰範圍密切相關,東方文物,尤其是中國文物很早就成為大英博物館的收藏重點。餘件高品質中國陶瓷目前,作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約有23000件中國文物棲身於大英博物館中,這也使它成為海外收藏中國文物首屈一指的博物館。
  • 【 大英博物館到底藏了多少中國文物?】
    大英博物館95號展廳輪流展出斐西瓦樂·大威德收藏的1700餘件高品質中國陶瓷目前,作為東方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約有23000件中國文物棲身於大英博物館中,這也使它成為海外收藏中國文物首屈一指的博物館晉 顧愷之 女史箴圖局部(唐摹本) 絹本設色 大英博物館藏中國美術史上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顧愷之《女史箴圖》,大英博物館藏有存世的兩件摹本之一,這是該館在中國古書畫領域的頂級藏品
  • 那個館藏了無數中國國寶的大英博物館
    女兒問我最想去的是哪個博物館,我說British Museum,因為那裡藏著大量中國的國寶,曾經的大英帝國,靠坑蒙拐騙,「順走」了無數的中國國寶,每每想起這事,就心痛不已。今天,這些珍貴的國寶就藏著大英博物館裡。當得知,大英博物館免費向世人開放時,我的怒氣稍微平息一些,畢竟免費讓世人看到中國的文化瑰寶,也算是一種安慰吧。
  • 大英博物館收藏著中國珍貴國寶……〈四〉
    (古代)朝鮮於12世紀供高麗皇室御用的瓷器中也有類似汝窯的器皿,朝鮮青瓷與中國汝窯的釉料在化學成分上有相似之處,表明當時已經存在著早期國際技術貿易。河南省 清涼寺(村)公元1086-1125年附錄:這種盞託具信全球只有兩件,全部收藏在大英博物館。
  • 大英博物館原大維德爵士舊藏中國陶瓷,中國國寶何時才能回家?
    大英博物館原大維德爵士舊藏中國陶瓷大英博物館原大維德爵士舊藏中國陶瓷大英博物館原大維德爵士舊藏中國陶瓷大英博物館原大維德爵士舊藏中國陶瓷大英博物館原大維德爵士舊藏中國陶瓷大英博物館原大維德爵士舊藏中國陶瓷
  • 無法回家的十大中國頂級國寶,大英博物館獨佔其三,件件讓人心痛
    中國是世界上文物外流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據統計僅入藏各國博物館的中國文物就有大約164萬件之多,而在私人藏家手中的則更是不計其數。這些國寶絕大部分都是清末至近代,西方列強利用各種手段從中國各地掠奪或洗劫的,並且至今歸還寥寥。 下面就為大家盤點一下,無法回家的十大中國頂級國寶。
  •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文物
    大批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已成國人心中揮之不去的痛。世界三大博物館之一——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家,竟達2.3萬件。  大英博物館所藏中國文物囊括了遠古石器、商周青銅器、魏晉石佛經卷、唐宋書畫、明清陶瓷以及45卷《永樂大典》等超級國寶,可謂門類齊全,時間則跨越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
  • 賞析: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
    中國流失國外的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
  • 遊覽博物館,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的頂級國寶之一敦煌壁畫
    在大英博物館收藏了一件我們中國的頂級國寶,就是敦煌壁畫了。小編今天就說一說敦煌壁畫。雖然說敦煌壁畫上面還有很多的割痕,但是卻難掩期歷久彌新的鮮豔色彩和三位菩薩雍容華貴的面容。大英博物館所珍藏的我國國寶級敦煌畫卷及經卷數都數不清。
  • 大英博物館,看著中國展廳中的國寶,你會有什麼感想?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規模最宏偉的綜合性博物館,也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世界四大博物館之一。有藏品800多萬件。大英博物館收藏了世界各地的許多文物和圖書珍品,藏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全世界博物館所罕見。
  • 大英博物館收藏的中國的頂級國寶之一:敦煌壁畫
    在大英博物館收藏了一件我們中國的頂級國寶,就是敦煌壁畫了。今天就說一說敦煌壁畫。雖然說敦煌壁畫上面還有很多的割痕,但是卻難掩期歷久彌新的鮮豔色彩和三位菩薩雍容華貴的面容。大英博物館所珍藏的我國國寶級敦煌畫卷及經卷數都數不清。而敦煌藏經洞中所有經書經卷裡,大英博物館就獨佔了一萬三千件。而現今整個中國也不過只有三分之一。
  • 大英博物館——100幅敦煌壁畫(高清
    它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一家,多達2.3萬件。 大英博物館所藏中國文物囊括了遠古石器、商周青銅器、魏晉石佛經卷、唐宋書畫、明清陶瓷以及45卷《永樂大典》等超級國寶,可謂門類齊全,時間則跨越了中國各個歷史時期。 敦煌,一個文化和藝術的中心。畫卷的筆畫構圖宏偉多變、用色濃豔繁複,線條細密流暢,具有驚人的藝術感染力。
  • 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美到心痛!
    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
  • 盤點遺失的國寶之大英博物館的中國美玉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6年披露,中國流失文物多達164萬件,還不算各國私人藏有的10倍於這個數字的中國文物,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3萬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
  • 在大英博物館看中國珍寶(圖)
    大英館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藝術的全部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包括刻本、書畫、玉器、青銅器、陶器、飾品。標刻著中國歷史上各個文化登峰造極的國寶在大英博物館中國館都能見到。大英博物館已成為全球最負盛名的博物館之一,她所收藏的每件藏品都折射出地球文明史上一個燦爛的瞬間。走進大英博物館中國館近現代中國由於戰亂,大量文物流失海外。之前看到一組數據,中國流失海外的文物高達160餘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這還不包括私人收藏的文物。
  • 藏在別人家的國寶,大英博物館藏中國文物,美到讓人心痛!
    因為疫情,大英博物館於2020年3月18日起暫停對公眾開放。 我們熟知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
  • 那些流失在大英博物館的中國藏品!實在讓人痛心!
    中國流失國外的文物多達164萬件,被世界47家博物館收藏。其中大英博物館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館,目前收藏的中國文物多達2萬3千多件,長期陳列的約有2000件,收藏的中國文物囊括了中國整個藝術類別,跨越了整個中國歷史。
  • 大英博物館中古玉器,巧奪天工!
    我們會帶給您最豐富的收藏資訊,最隱秘的行業內幕,最實用的鑑別方法,最寶貴的藏家心得。關注《古玉鑑賞》公眾號,享受超值免費服務,每天都有新收穫! 大英博物館(British Museum),又名不列顛博物館,位於英國倫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羅素廣場,成立於1753年,1759年1月15日起正式對公眾開放,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